經略府

經略府

軍事官員住所
經略府是指軍事官員的住所。據《中國曆代官制詞典》介紹,經略是經絡使或經略安撫使的簡稱。經略使是唐邊州軍事長官,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始于沿邊重要地區設置,掌管地方軍隊。其後常以節度使兼任。宋初不常置。仁宗寶元年間,為防西夏騷擾,于沿邊諸路置經略使,常兼安撫使,故亦稱經略安撫使,掌一路兵民大政。明清時,安撫使是土司中安撫司的長官,僅設制于西南邊區。而經略多半是高階軍官的加銜,但亦有在北部邊疆地區設置防務要職。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掌管一路或數路軍、政事務,職位高于總督經略洪承疇。洪承疇,字亨九,南安即今福建省南安縣人。[1]
  • 中文名:經略府
  • 外文名:
  • 别名:
  • 來源:《中國曆代官制詞典》
  • 簡稱:經絡使或經略安撫使
  • 作用:掌管地方軍隊
  • 國家:中國

宋代

經略安撫制置使

經略是北宋軍職“經略安撫制置使”的簡稱。北宋的“經略”不僅僅是“掌管邊疆軍民大事”的官兒,而是設在全國各路掌管兵民之政的長官。特别是北宋末期,此時的路分得很多,各路都選派官品高、忠于皇室而有幹略的人充任經略安撫大使。這個官很難用後來的官職比況,因為它頗具特色:它既主管一路數州的兵民之政,又無權過問本路的财賦、刑獄、漕運、倉儲、學事等事,這種互相掣肘的官吏制度,雖然避免了武人擁兵割據,卻又造成了推诿扯皮,以至尾大不掉,終于被金人的鐵蹄踢到了淮河以南。經略安撫使隻是設在邊疆,内地設的是安撫使

總體來說,經略安撫使他們隻有管兵而沒有發兵的權力,又要受其他官吏的監察和制約,但一般都兼任所駐州府的最高長官。類似于唐朝的節度使,權利卻小了很多。《水浒傳》中之老種經略、小種經略

他們本來就姓“種”,而且是爺倆,父親是老種經略相公種谔,兒子是小種經略相公,叫種師道.這兩人是種世衡的子孫,這種世衡在曆史的名望當更響亮一些。種世衡字仲平,洛陽人。1040年春,西夏軍常襲擾延州(今陝西延安),當時種世衡建議在延州東北200裡處築城(即青澗城),以強化延州的防禦。

在守禦青澗城期間,與羌民和睦相處,每當西夏軍來擾,他已先從當地羌民中獲知,就和羌族民兵前往迎擊,每戰必勝,使邊境得安。看來這種世衡深知民族團結的重要作用。當時範仲淹鎮守邊關,威鎮西夏。西夏人有“範老夫子胸中自有百萬甲兵”之稱。範仲淹聽說種世衡這個人長期在陝甘地區任職,特别擅長和善于同少數民族打交道,而且無論是在漢區還是在少數民族地區他的威信都很高,便在巡視環州時特别召見了他,并且委以重任,讓種世衡到環州任職,同時勉勵:“世衡素得羌心,而青澗城已固,乃奏徙世衡知環州,以鎮撫之”。

種世衡到環州任職後,果不負範仲淹所望,始終恪盡職守,做出許多鞏固民族團結,聯合羌人同仇敵忾對付西夏的實事。如羌人酋長慕思的部落最強,他常與之交往,彼此之間建立了兄弟一般誠實可信的關系,因而深受慕思的敬重,“由是得其死力”,抗夏保國,堅守陣地,以緻夏軍不敢進犯。種世衡也是有功于大宋的重臣,種家世代鎮守邊關,幾乎可以和“楊家将”媲美。種世衡的兒子種谔和孫子種師道都在西北邊境出任經略安撫使,也就是書中稱的“經略相公”。

相公是對地方官員的稱呼,比稱呼“老爺”親切。這“經略相公”是軍政合一的地方官員,權力比知府、知州大得多。大家看書中魯達(魯智深)打死了鄭屠後,因為魯達是“經略相公”帳下的軍官,地方官不敢擅自直接抓人,而是先去請示了“經略相公”,得到同意後才敢下文書捉人。可見當時“經略相公”的權力确實極大。

水浒傳

《水浒傳》中的好多好漢都提到過老種經略相公和小種經略相公,像王進、魯智深、楊志等都在這經略相公手下任過職,金錢豹子湯隆也以在老種經略相公手下打造過軍器為榮。看來好漢們對鎮守邊關的功臣名将還是極為尊敬的。延州——西魏置延州。隋唐都曾改為延安郡,後仍為州。1089年,宋升為延安府。西魏治廣武,唐治膚施,均在今延安東北,宋移膚施至今延安。n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