竿

竿

漢語漢字
竿,漢語常用字(一級字),讀作gān,最早見于楚系簡帛。其本意表示竹子的主幹,俗稱“竹竿”。《詩·衛風·竹竿》:“籊籊竹竿,以釣于淇。”又特指釣竿。《莊子·外物》:“投竿東海,旦旦而釣,期年不得魚。”又特指竹簡,引申為書劄、文書。
  • 中文名:竿
  • 拼音:gān
  • 部首:竹
  • 倉颉:hmj
  • 鄭碼:MAED
  • 筆順:314314112
  • 字級:一級字,常用字
  • 平水韻:十四寒
  • 筆畫:9
  • 結構:上下結構
  • 注音:ㄍㄢ
  • 異體字:杆、笴、?、?
  • 統一碼:7AFF
  • 四角碼:88401

字源演變

竿,形聲字。從竹,幹聲。漢隸“竿”字所從之“竹”或訛為“艹”,進而訛為從艸,而與草芉之“芉”同形。“竿”是竹子的主幹,俗稱“竹竿”。《說文》:“竿,竹梃也。從竹,幹聲。”《詩·衛風·竹竿》:“籊籊竹竿,以釣于淇。”漢賈誼《新書·過秦論上》:“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又特指釣竿。《莊子·外物》:“投竿東海,旦旦而釣,期年不得魚。”又特指竹簡,引申為書劄、文書。宋朱或《萍洲可談》:“田望勤于竿牍。”引申作量詞,用于竹子。唐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之四:“惡竹應須斬萬竿。”

現代釋義

詳細釋義

名詞

1、竹子的主幹。

bamboo pole

竿,竹梃也。——《說文》

籊籊竹竿。——《詩·衛風·竹竿》

禁藏母拊竿。——《管子》

竿殳之所揘畢。——張衡《西京賦》

大書一“屈”字,以兩竿夾揭之,走訴行禦史台。——明·高啟《書博雞者事》

立竿見影、揭竿為旗、竿木

2、通“簡”,竹簡。

bamboo script

不離苞苴竿牍。——《莊子·列禦寇》

陽翟田望勤于竿牍……日發數十函不倦。——宋·朱彧《萍洲可談》

3、特指釣竿。

fishing rod

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内累矣。’莊子持竿不顧。——《莊子·秋水》

昔伊尹辍耕,郅恽投竿。——三國·魏·應璩《與從弟君苗君胄書》

垂竿;竿綸

4、指竹篙。

punt-pole

思欲委符節,引竿自刺船。——唐·元結《賊退示官吏》

竿枻

5、通“杆”。

亭尉各為幟,竿長二丈五。——《墨子·旗幟》

量詞

1、計算長狀物的單位,竹一根為一竿。

一徑野花香襲體,數竿幽竹綠依依。——《西遊記》

如果開窗正對着白色牆壁,太單調了,給補上幾竿竹子或幾棵芭蕉。——《蘇州園林》

2、方言,用于抽旱煙。

約摸咂完一竿葉子煙的時候,…聽見…有人朝房外跑走的腳步聲。——《大波》

動詞

1、以竿懸挂。

hang with a pole

應元乘月黑,束槀為人,人竿一燈,立陴郳間。——清·邵長蘅《青門剩稿》

2、通“幹”,請托。

request another’s help

竿摩,謂相逼近也。今俗以事幹人者謂之相竿摩。——《後漢書·董卓傳》注

竿摩

常見詞組

竿子gānzi

〖rod;bamboopole〗竹竿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竹梃也。從竹幹聲。古寒切。

說文解字注

(竿)竹梃也。

木部曰。梃、一枚也。按挺之言挺也。謂直也。衞風曰。籊籊竹竿。引伸之木直者亦曰竿。凡幹旄、幹旟、幹旌皆竿之假借。又莊子竿牍卽牍也。

從竹。幹聲。古寒切。

十四部。

康熙字典

《廣韻》古寒切。《集韻》《韻會》《正韻》居寒切,?音幹。《說文》:竹梃也。《詩·衞風》:籊籊竹竿。《史記·貨殖傳》:竹竿萬個。

又竿牍。《莊子注》:竹?為書。

又地名。《水經注》:衞縣有竿城。

又與幹通。《後漢·董卓傳》:僭拟車服,時人号竿摩車。注:竿摩,猶幹劘也。言其相逼近也。

又《集韻》:古旱切。與幹同。箭笴也。

又《集韻》:居案切,音旰。衣架。《爾雅·釋器》:竿謂之箷。

又葉經天切。白居易《悟眞寺詩》:或時洩光采,夜與星鬥連。中頂最高峯,拄天靑玉竿。

又葉公旦切。劉琨《答盧谌詩》:亭亭孤幹,獨生無伴。綠葉繁缛,柔條修罕。朝采爾實,夕捋爾竿。竿翠豐尋,逸珠盈椀。

又《字彙補》:居旱切,幹上聲。謝靈運詩:不怨秋夕長,恒苦夏日短。濯流激浮湍,息䕃倚密竿。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