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

漢語漢字
松,漢語常用字(一級字),讀作sōng,形聲字,最早見于甲骨文。本義為樹木名,松樹;又借為松散、松弛,用作形容詞時,通“松(繁體)”,指頭發很亂。
  • 中文名:松
  • 拼音:sōnɡ
  • 繁體:鬆
  • 部首:木
  • 五筆:SWCY
  • 倉颉:DCI
  • 鄭碼:FOZS
  • 筆順:一丨丿丶丿乀?丶
  • 字級:一級字、常用字
  • 平水韻:二冬平聲
  • 結構:左右結構
  • 注音:ㄙㄨㄥ
  • 統一碼:基本區U 677E
  • 筆畫:8
  • 異體字:㮤、庺、枀、枩、柗、梥、?、?

字源演變

松,形聲字。在甲骨文中,“松”字左邊為“公”,表示字音;右邊為“木”,表示字義。而在小篆文中,“公”和“木”的左右位置互換,但詞義沒變。本義為樹木名,松樹。《說文》:“松,木也。”《詩·鄭風·山有扶蘇》:“山有喬松,隰有遊龍。”又《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又借為松散、松弛。《字彙補·木部》:“松,與松同。”“松”字用作形容詞,通“松(繁體)”,指頭發很亂。

新中國成立後,“松(繁體)”被并入了“松”字。

現代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sōng

名詞

木名。松科植物的總稱。

用魚、蝦、瘦肉等做成的絨狀或碎末狀的食品。

姓。見《通志·氏族五》。

動詞

解開;放開;使松弛。

形容詞

長壽的象征。

堅貞的象征。

發亂貌。

疏松;松散;不堅實;不緊。

輕松。

軟弱無用。

慢(圍棋術語)。

cóng

動詞

通“從”, 依從、随從。

參考資料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木也。從木公聲。㮤,松或從容。祥容切

注:枩,同松。

說文解字注

松,松木也。從木。公聲。祥容切。九部。集韻思菾切。關内語也。按俗皆從關内語。惟徽州讀祥容切。

㮤,松或從容。容聲也。此如頌?同字。

康熙字典

古文:㮤、梥、庺

《唐韻》詳容切。《集韻》思恭切。《正韻》息中切。?音淞。木也。《字說》:松,百木之長,猶公,故字從公。《禮·禮器》:如松柏之有心也,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史記·龜筴傳》:千歲之松,上有兔絲,下有茯苓。《摭遺》:吳鄧夫人傷臉,以琥珀屑滅痕。注:琥珀,松脂入地千年所化。

又甘松,香草名。《廣志》:細葉,蔓生,可合諸香。

又長松。《本草》:一名仙茆,能治風。

又州名。《韻會》:本河關之西南羌也,唐置松州。

又江名。松江,《禹貢》:三江之一。或作淞。

音韻彙集

字形

韻書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全濁

祥容切

zjuoŋ

集韻

次清

思恭切

sioŋ

全濁

祥(詳)容切

zioŋ

韻略

祥容切

增韻

祥容切

中原

陰平

東锺

全清

siuŋ

中州

平聲

東锺

西宗切

洪武

全清

息中切

syuŋ

切韻

全濁

祥容切

韻書集成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dz

i̯uŋ

先秦

王力系統

z

ǐwɔŋ

先秦

董同龢系統

z

juŋ

先秦

周法高系統

r

jewŋ

先秦

李方桂系統

sg

jung

兩漢

西漢

兩漢

東漢

jung

ju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東冬锺江

joŋ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冬锺江

jwoŋ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冬锺

jwoŋ

隋唐

拟音/高本漢系統

z

i̯woŋ

隋唐

拟音/王力系統

z

ǐwoŋ

隋唐

拟音/董同龢系統

z

juoŋ

隋唐

拟音/周法高系統

z

iuoŋ

隋唐

拟音/李方桂系統

z

jwong

隋唐

拟音/陳新雄系統

z

ǐuŋ

上中古音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