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竿而起

揭竿而起

漢語成語
揭竿而起,是漢語的一則成語,出自西漢·賈誼《過秦論》。這個成語原意是砍了樹幹當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進行反抗,指人民起義。其結構為偏正式,在句子中可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 中文名:揭竿而起
  • 外文名:raise the standard of revolt
  • 拼音:jiē gān ér qǐ
  • 近義詞:斬木揭竿,逼上梁山
  • 反義詞:逆來順受,忍辱偷生
  • 出處:《過秦論》

成語出處

漢·賈誼《過秦論》:“将數百之衆,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西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成語故事

秦朝末年,朝廷不顧人民死活,強征暴斂,不斷增加徭役賦稅,大肆向各地農民征兵,防守邊境。陽城人陳勝和吳廣等一批貧苦農民也被征召入伍集中向漁陽開進。陳勝雖然是雇農,但胸懷大志,相信自己有朝一日定能出人頭地。兩個看押他們的軍官見陳勝和吳廣身體強壯,就讓他倆做領隊的小頭目,按規定期限帶領九百人到達指定地點。

這支隊伍到了大澤鄉,恰好遇上一連幾天的傾盆大雨,道路被洪水淹沒,無法前進。按照秦朝法令,不能按期到達的,一律處斬。壯丁們個個唉聲歎氣,愁眉不展。陳勝同吳廣暗中商量:“此處離漁陽還有幾千裡路,無論如何都難以如期到達。誤期是死,起義造反也是死,不如造反吧。”兩人計劃已定,為了制造輿論就定下兩條計策按計行事。吳廣預先在一塊白布上寫上“陳勝王”三字,塞進買來的魚腹中。第二天廚師剖魚時發現了白布,把這件事傳揚出去,壯丁們議論紛紛,都對陳勝另眼相看。然後,吳廣趁着黑夜,在遠處叢林中點起篝火,學着狐狸的聲音叫:“大楚興,陳勝王!”壯丁們在半夜裡聽到叫聲,都說是天意指示陳勝将來做皇帝,都擁護他,決心跟着他闖天下。陳勝、吳廣見時機成熟,故意激怒兩個看押的軍官,趁機殺了他們。随後,陳勝、吳廣召集九百名壯丁,宣布起義。壯丁們早有準備齊聲歡呼,一緻贊同起義,推舉陳勝、吳廣為首領。于是陳勝自封為将軍,吳廣為都尉,打着秦朝太子扶蘇和原楚國将軍項梁的旗号,定國号為張楚,正式起義。

起義軍首先占領了大澤鄉,鄉親們紛紛送飯送水慰勞他們,年輕人争先恐後報名投軍。起義軍隊伍一下子增加了很多人,武器和旗幟都沒有,他們就拿起木棒做刀槍,砍下竹子當旗杆。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帶領起義軍浩浩蕩蕩上了戰場。

成語寓意

揭竿而起典故裡的陳勝,論德才既沒有孔子、墨子的賢德,也沒有陶朱公、猗頓那樣富有,迫于生計來到軍隊,不久便率領士卒起義反秦,天下窮人紛紛響應,秦王朝很快就被推翻。這說明殘暴的統治必然激起人民的反抗,人民群衆的力量是無法估量的。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這個成語在句子中可作謂語、定語,含褒義,用來指人民起義。 

運用示例

近代·魯迅《而已集·談激烈》:“憤激便有揭竿而起的可能,而‘可歎也夫’則瘟頭瘟腦,即使全國一同歎氣,其結果也不過是歎氣。” 

近代·趙爾巽《清史稿·戴鴻慈傳》:“俄滅波蘭而用嚴法以禁其語言,今揭竿而起要求權力者,即波蘭人也。” 

現代·白先勇《梁父吟》:“一時各路人馬,揭竿而起,不分晝夜,兼水路紛紛入鄂。”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