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

漢語漢字
泗,sì,左形右聲,從水,四聲。本義:泗水
  • 中文名:泗
  • 拼音:sì
  • 部首:氵
  • 五筆:ILG
  • 倉颉:EWC
  • 鄭碼:VLK
  • 筆順:丶丶一丨フノフ一

部首筆畫

GBK:E3F4

筆畫數:8,

部首:氵

部外筆畫:5

總筆畫:8n

倉颉:EWC

筆順編号:44125351

四角号碼:36100

Unicode:CJK

統一漢字U+6CD7

漢字釋義

1、(左形右聲。從水,四聲。本義:泗水)

2、同本義 Si River]

泗濱浮磬。――《書·禹貢》

宣公夏濫于泗淵。――《國語·魯語》

3、在山東省中部。如:泗上(泛指泗水北岸的地域);泗川(泗水);泗石(泗水之濱的石頭)

4、鼻涕[mucus]

泗,涕泗也。――《廣韻》

涕泗滂沱。――《詩·陳風·澤陂》。傳:“自目曰涕,自鼻曰泗。”

悲泗淋漓,誠怛人心。――李朝威《柳毅傳》

面縛兩降将,跪城下說降,涕泗交頤。――清·邵長蘅《閻典史傳》

5、又如:泗涕(鼻液);泗涕(鼻涕和眼淚)

sìㄙˋ

鼻涕:涕~(眼淚和鼻涕)。

〔~河〕水名,在中國山東省。

地方名:泗縣泗洪

宿州泗縣、泗洪縣政府

泗字,代表雙龍出洞。————古文四字,兩條清鼻涕左右孔流下,诙諧有趣。借做數目字用以後,四的本意遂隐。于是另造泗字,代表雙龍出洞。流沙河《白魚解字》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泗【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畫:9畫,部外筆畫:5畫

《唐韻》《集韻》《韻會》息利切《正韻》息漬切,音四。水名。《說文》水受泲水,東入淮。《周禮·夏官·職方氏》靑州,其川淮泗。《書·禹貢》導淮自桐柏,東會于泗沂。《正義》泗水出濟隂乗氏縣。《水經注》泗水,出魯卞縣故城東南,桃墟西北。

又國名。《前漢·地理志》泗水國,故東海郡也。元鼎四年,別爲泗水郡,郡有泗陽縣。

又州縣名。《廣輿記》泗州屬江南鳳陽府,春秋時徐子國,漢厹猶,晉宿預,魏東楚,陳安州,後周泗州。

又泗水縣,今屬兗州府。

又泗口,在宿遷縣。《通典》兗州刺史劉遐自彭城退屯泗口。

又涕泗也。《詩·陳風》涕泗滂沱。《傳》自鼻曰泗。

說文解字

泗【卷十一】【水部】

受泲水,東入淮。從水四聲。息利切

說文解字注

(泗)泗水。受泲水。東入淮地理志濟陰乘氏下曰。泗水東南至睢陵入淮。過郡六。行千一百一十裡。又魯國卞縣下曰。泗水、出縣北。西南至方與入泲。過郡三。行五百裡。靑州川。出乘氏者、其遠源。出卞者、其近源。過郡三當作過郡二。過郡二者、魯山陽也。水經曰。泗水、出魯卞縣北山。西南過魯縣北。又西過瑕丘縣。東屈。從縣東南流。漷水從東來注之。又南過平陽縣西。又南過高平縣西。洸水從西北來流注之。又南過方與縣東。渮水從西來注之。又屈。東南過湖陸縣南。涓涓水從東北來流注之。又東過沛縣東。又東南過彭城縣東北。又東南過呂縣南。又東南過下邳縣西。又東南入於淮。此舉卞縣以下所經二郡也。卞縣、今山東兖州府泗水縣縣東五十裡卞故城是也。許不言水所出、但雲受泲水。則又舉其源之至近者也。水經言濟水又東過湖陸縣南、東入於泗水。前志泗水至方與入泲。一謂濟入泗。一謂泗入泲。酈氏泗水篇注雲。泗濟合流。故地記或言濟入泗。泗亦言入濟。互受通稱。故地理志有南梁水入濟之文。玉裁謂許言泗受濟水、則與班殊。與水經合也。今泗水出縣東陪尾山。西流逕曲阜北八裡。又西南流。逕滋陽縣東五裡。轉南流。與曲阜縣之沂水合。入金口閘。又南流。逕鄒縣西南五十裡。又南至濟寧州天井閘。入運河。禹貢錐指曰。泗水自泗水縣歴曲阜、滋陽、濟寧、鄒縣、魚臺、滕縣、沛縣、徐州、邳州、宿遷、桃源。至淸河縣入淮。此禹跡也。今其故道自徐州以南悉爲黃河所占。一統志引志雲。金口之堰修。而泗水盡入於漕。從水。四聲。息利切。十五部。按毛詩傳曰。自目曰涕。自鼻曰泗。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