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竿舞

竹竿舞

一種舞蹈
竹竿舞是一種以下肢運動為主,結合上肢協調配合的一種好玩又健身的活動,它可以通過用竹竿控制動作的繁簡和動作的快慢而達到調節運動量的目的,适合不同年齡和性别,跳竹竿能夠促進幼兒下肢肌肉關節、韌帶的發展,對于發展彈跳力靈敏性協調性等都有顯著作用。竹竿舞持竿者姿勢有坐、蹲、站三種,變化多樣,在有節奏、有規律的碰擊聲裡,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間,不但要敏捷地進退跳躍,而且要潇灑自然地做各種優美的動作。竹竿舞又叫打柴舞也有别稱竹杠舞,在曬谷場或山坡的地坪上,平行擺開腿一樣粗的兩條方木作墊架,墊架上橫放若幹條手腕粗的長竹竿,持竿者相向地雙手各執一條竹竿尾端,把竹竿與墊架、竹竿與竹竿碰擊出有節奏的聲音,稱為“打柴”。
  • 中文名:竹竿舞
  • 外文名:
  • 别名:打柴舞
  • 英文名:Bamboo Dance
  • 所屬領域:舞蹈
  • 舞蹈類型:民間舞蹈

藝術簡介

持竿者姿勢有坐、蹲、站三種,變化多樣。在有節奏、有規律的碰擊聲裡,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間,不但要敏捷地進退跳躍,而且要潇灑自然地做各種優美的動作。當一對對舞者靈巧地跳出竹竿時,持竿者會高聲地呼喝出“嘿!呵嘿!”場合極是豪邁灑脫,氣氛熱烈。如果跳舞者不熟練或膽怯,就會被竹竿夾住腳或打到頭,持竿者便用竹竿擡起被夾到的人往外倒,并群起而嘻笑之。相反,善跳的小夥子在這時,往往因機靈敏捷,應變自如而博得姑娘的青睐。

起源與發展

 早在宋代,大文學家蘇武在結束流放生活離開海南時,得到黎族父老鄉親的“黎歌變舞祝公歸”的歡送,寫下了“蠻舞與黎歌,餘音猶沓沓”的詩句。可見,黎族的歌舞不但曆史長,而且有其獨特的魅力。黎族人性格豪爽、能歌善舞,黎族的歌舞有其獨特的魅力黎族人喜歡跳“竹竿舞”,通常是在庭院或打谷場上跳這種舞。舞時,兩邊各蹲4個人,每個人雙手平握竹竿末端,按節奏張合敲打,舞者随着竹竿的張合,兩腳不斷上跳下踏,做出各種美妙動作,舞蹈頗為熱烈,引人入勝。現在,在海南"竹竿舞"已成為海南最富有特色的舞蹈表演。竹竿舞也叫跳竹竿,黎語意為“跳柴”,因其是一項健身運動,外國的遊客又稱作“世界罕見的健美操”。這個運動項目盛行于海南島五指山區的樂東、東方、昌江、白沙等黎族自治縣黎胞聚居地區,據考證已有數百年的曆史。“跳柴”原是黎族一種古老的祭祀方式。據傳,跳柴是黎族一種已有數百年曆史的古老祭祀方式。黎家經過辛勤耕作,換得新谷歸倉時,村裡男女老少就喜氣洋洋,身穿節日盛裝,家家戶戶炊制新米飯、釀造糯米酒,宰殺家養禽畜,祭祀祖宗和神靈。酒酣飯飽後,衆人結夥來到山坡上,點燃篝火,跳起竹竿舞。竹聲叮咚,慶祝稻谷豐登,祝願來年有更好的收成。“跳柴”每年從開春之日起,直至元宵,幾乎夜夜篝火通明,歡跳不息,熱烈氣氛充溢着山坡村寨。随着時代的變遷,跳柴習俗在黎族中傳播、演變。如今,祭祀色彩已逐漸消失,它已成為一種既是文化娛樂,又是體育健身的活動。過去那種隻限“女打男跳”的習慣,如今也換之為“男女混合打跳”。過去,“三月三”為黎寨的山戀節,現今也增進了跳竹竿等富有健康意義的活動内容。青年男女憑借跳竹竿活動,尋找“搭檔”,架設“鵲橋”,建立情誼。

分類

佤族竹竿舞

佤族是跨境而居的民族,在中、緬、泰三國都有分布。中國佤族近三十萬人,分布在雲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的滄源、西盟、耿馬、雙江、鎮康、永德、瀾滄等縣和西雙版納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竹竿舞,過去是有福分的老人死後跳的一種舞蹈,現已成為一種娛樂性的舞蹈。

舞蹈形式與海南省黎族竹竿舞相同。即兩根大竹竿平擺在地上,在兩根大竹竿外面,人們兩人一對,面對面持小竹竿,沿着大竹竿來回滑動碰擊,舞者在兩竿滑動相撞的空隙中跳動。舞蹈動作為模仿螞蟻、斑鸠、豹子、畫眉等動物形态起跳,活潑歡快。

竹竿舞,一般在寨中有威望、有影響的老人死後舉行,以碓杵擊打竹竿而舞,寨中男女老幼均可參加。當地老人說:“人雖然死了,但靈魂不死,它到另一個世界後同樣離不開歌舞,所以人們要唱歌跳舞歡送他。”正是這種曠達的生死觀,造就了佤族諸多的喪事舞蹈。

 苗族竹竿舞

竹竿舞是貴州省南部羅甸縣董王鄉一帶苗族群衆在生産生活中自創的一種自娛性舞蹈,主要是表現苗族青年男女對自由戀愛的追求與理想,一般在重大節慶日與迎接貴客時演出。 

苗族竹竿舞竹竿舞的演出要求并不十分苛刻,道具要求也相對簡單化。隻要有一塊平坦的草地,就可以進行演出。一般是8對男女青年進行,演出時男子著短衣,腰系紅綢緞;女子著苗族特有的手工大擺裙,由苗族大堂鼓伴奏打節拍,和以一陣陣的歡呼聲,與紅綢緞、彩裙一起烘托出一種樸素灑脫的美。

竹竿舞一般分山間偶遇、搭橋過河、相戀、擡新娘回家四個環節組成,各個環節都流露出苗族青年男女真摯的情感與飽含着許多原生态的審美元素,古樸自然。

黎族竹竿舞(打柴)

“跳柴”原是黎族一種古老的祭祀方式。數百年前,當黎家人經過辛勤耕作,換得新谷歸倉時,村裡男女老少就會穿上節日盛裝,家家戶戶炊制新米飯、釀造糯米酒,宰殺禽畜,祭祀祖宗和神靈。酒酣飯飽後,衆人就會來到山坡上,點燃篝火,跳起竹竿舞。竹聲叮咚,慶祝稻谷豐登,祝願來年有更好的收成。“跳柴”每年從開春之日起,直至元宵,幾乎夜夜篝火通明,歡跳不息,熱烈氣氛充溢着山坡村寨。随着時代的變遷,“跳柴”習俗在黎族中逐漸流傳演變。如今,它的祭祀色彩逐漸消失,已成為一種帶有民族文化色彩的體育健身活動。過去那種隻限“女打男跳”的習慣,如今也換成“男女混合打跳”。現在,跳竹竿已經成為“三月三”黎寨山戀節中一項健康的活動内容。青年男女憑借跳竹竿活動,尋找“搭檔”,增進情誼。小小竹竿為青年男女架設起了“鵲橋”

基本技術

1.基本姿态

擊竹者3-5對人,位于細竿的兩端,左右人的間距寬于一臂,雙系跪地,臀部後坐,相對的兩人執一對竿。

2.竹竿的握法

一手握一竿。擊竿時,兩手前後稍錯開,以竹竿相碰對不碰手為度。

3.跪地擊竿

開擊:雙手打開以細竿擊粗竿。

關擊:雙手合攏以細竿擊粗竿。

健身價值

竹竿舞的動作是以人們的肌肉活動特有的運動形式産生負荷,刺激内髒器官,改善人體心血管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機能狀态,增強人體肌肉力量和關節靈活性,提高了人體的工作能力。它是一種肢體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抒發情感最好的表達方式之一。竹竿舞需要音樂伴奏,能促進人們對音樂節奏的理解和諧運動,增強韻律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