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站

空間站

載人航天器
又稱航天站、太空站、軌道站,是一種在近地軌道長時間運行,可供多名航天員巡訪、長期工作和生活的載人航天器。空間站分為單一式和組合式兩種。單一式空間站可由航天運載器一次發射入軌,組合式空間站則由航天運載器分批将組件送入軌道,在太空組裝而成。在空間站中要有人能夠生活的一切設施,不再返回地球。
    中文名:空間站 外文名:Space Station 用途: 形式:單一式,組合式 目的:在太空中轉,觀察

簡介

人類并不滿足于在太空作短暫的旅遊,為了開發太空,需要建立長期生活和工作的基地。于是,随着航天技術的進步,在太空建立新居所的條件成熟了。空間站是一種在近地軌道長時間運行,可供多名航天員在其中生活工作和巡訪的載人航天器。為了開發太空,需要建立長期生活和工作的基地。随着航天技術的進步,在太空建立新居所的條件成熟了。在空間站中要有人能夠生活的一切設施,不再返回地球。

全世界已發射了9個空間站。其中蘇聯共發射8座,美國發射1座。最早的禮炮1号空間站在1971年4月發射,在太空中現存的空間站有:前蘇聯禮炮号空間站、前蘇聯和平号空間站、美國天空實驗室、聯盟号載入飛船和進步号貨運飛船。

曆史

從早期的科幻小說和太空探索開始,人類就夢想着在太空建立空間站。有人想将空間站作為軌道上的前哨,就像18、19世紀美國西部邊境上的堡壘和哨站。太空中的前哨将會成為人們開展商業活動、進行科學研究以及到行星和恒星旅遊的中轉站。通常,這些空間站被想像為具有重力的巨大旋轉輪,就像我們在《2001:太空漫遊》(2001:A Space Odyssey)等電影或《星際旅行深空九号》(Star Trek Deep Space 9)、《巴比倫5号》(Babylon 5)等電視劇中看到的那樣。但是今天的空間站與科幻小說中描繪的有很大的差異。

空間站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869年,當時Everett Hale為《大西洋月刊》撰寫了一則關于“用磚搭建的月球”的文章。此後,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和赫爾曼·奧伯特也對空間站進行過設想。1929年Herman Potočnik的著作The Problem of Space Travel(《太空旅行的問題》)出版并風靡了30多年。1951年沃納·馮·布勞恩在礦工周刊中刊登了他帶有環狀結構的空間站設計。二戰期間德國科學家曾研究過使用太陽能的軌道兵器,即所謂的“太陽炮”。按照設想,它将是運行在高度在5100英裡(8200千米)的地球軌道的空間站的一部分。阿波羅11号飛船在1969年搶先登陸月球後,前蘇聯在與美國登月的太空競賽中落敗,因此轉向了其他方向(如空間站)來展示他們的航天實力。

禮炮号空間站

禮炮一号空間站于1971年成功發射升空,它是人類曆史上首個空間站。禮炮1号空間站是鑽石号和聯盟号這兩個太空船系統的組合。它長約15米,有三個主艙,包括進餐和娛樂區、食物和儲水區、衛生間、控制站、鍛煉設備和科研設備。聯盟11号的工作人員是第一批生活在禮炮1号上的人。他們呆了24天,但不幸的是,在返回地球的途中全部遇難身亡。俄羅斯取消了到禮炮1号空間站的後續太空行動,并重新設計了聯盟号太空船。

在20世紀70年代,俄羅斯發射了其他幾個禮炮号空間站(禮炮4号至7号)。在這些空間站中,他們測試了新的聯盟号太空船,開發和檢測了無人駕駛的對接補給船(稱為進步号補給船),開展了科學實驗,并完成了當時曆時最長的太空飛行。憑借禮炮号計劃的成果,俄羅斯最終開發出和平号空間站。

太空實驗室号空間站

1973年,美國将其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空間站太空實驗室1号送入軌道,它攜帶了一系列的望遠鏡,科學家在上面做了許多關于醫藥、地質和天文等方面的科學實驗。在發射過程中,空間站損壞了。一個關鍵的流星體遮護闆和的兩個主太陽能電池闆中的一個斷開了,而另外一個太陽能電池闆又沒有完全展開。這意味着太空實驗室号空間站隻有很少的電力供應,而且内部溫度升高到攝氏52度。10天後第一批宇航員進入太空來修複這個出現故障的空間站。宇航員展開太陽能電池闆并安裝了一個傘狀遮陽器為空間站降溫。修複後,這一批宇航員和後來的兩批宇航員在空間站中共度過了112天。是從土星五号月球火箭的第三階段改造而來的。它包括下列組件:

軌道工場:乘員的生活和工作區

氣閘模塊:可以通過該模塊到達空間站外部

多對接接合器:用于一次将多艘阿波羅太空船與空間站對接

阿波羅望遠鏡裝置:包含用于觀測太陽、恒星和地球的望遠鏡(當時還沒有建造哈勃太空望遠鏡)

阿波羅太空船:運送乘員往返地球表面的指揮和服務機艙

太空實驗室号空間站并不打算作為太空中永久的居住地,而是作為美國測試長時間太空飛行(更确切地說,是比到達月球所需的兩個星期還要長的時間)對人體影響的工場。第三批乘員完成飛行後,太空實驗室号空間站就被遺棄了。它繼續留在太空中,直到強烈的太陽耀斑活動導緻它的軌道能量比預期更快地衰減。1979年,太空實驗室号空間站重返地球大氣層并在澳大利亞上空燒毀。

和平号空間站

1986年,俄羅斯發射了和平号空間站,設計和平号的初衷是成為太空中永久居住地。和平号包含下列部件:

生活區:單乘員艙、衛生間、淋浴、廚房、廢物存儲區

過渡艙:可以連接附加空間站機艙的地方

中間艙:将工作機艙與後部對接口連接起來

組合艙:放置燃料箱和火箭發動機的地方

量子1号天體物理學艙:包含用于研究星系、類星體和中子星的望遠鏡

量子2号科學和氣閘機:提供用于生物學研究、地球觀測和太空行走的設備

晶體号技術試驗艙:用于生物學和材料處理實驗;包含美國宇宙飛船可以使用的對接口

自然号遙感艙:包含研究地球大氣的雷達和分光計

對接艙:包含用于與未來的宇宙飛船連接的對接口

進步号貨運飛船:無人駕駛貨運飛船,從地球上運來新鮮食物和設備并從空間站上帶走廢物

聯盟号太空船:來往地球表面的主要交通工具

和平号空間站雖然仍在太空中運行,但已逐漸老化。在為國際空間站(ISS)做準備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宇航員(包括Norm Thagard、Shannon Lucid、Jerry Linenger和Michael Foale)在和平号空間站上停留了一段時間。Linenger停留期間,和平号空間站因起火而受損,而在Foale停留期間,和平号空間站和進步号貨運飛船發生碰撞。俄羅斯太空總署無力繼續維護和平号空間站,所以NASA和俄羅斯太空總署計劃将其報廢,集中力量建造國際空間站。雖然有民間運動(“拯救和平号!”)和公司(MirCorp)曾公開呼籲對老化的和平号空間站進行維修和私有化,但俄羅斯太空總署還是在2000年11月16日決定将和平号空間站墜毀。2001年2月,和平号的火箭發動機被點燃,以降低其速度。2001年3月23日和平号空間站重返地球大氣層時燃燒并解體。殘骸墜落在距澳大利亞東部約1,667公裡的南太平洋上。

國際空間站

1998年11月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部件曙光号功能貨艙發射升空,随後陸續發射的模塊對其逐漸進行擴充。它由多個國家分工建造、聯合運用,成為國際合作進行太空開發的标志。自2000年11月之後,國際空間站上就保持至少三名乘員至今。

天宮一号

天宮一号是中國第一個目标飛行器和空間實驗室,于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3秒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飛行器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由實驗艙和資源艙構成。它的發射标志着中國邁入中國航天“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第二階段。2011年11月3日淩晨實現與神舟八号飛船的對接任務。2012年6月18日下午(14時14分)與神舟九号對接成功。神舟十号飛船也在2013年6月13日13時18分與天宮一号完成自動交會對接。

繼火箭飛船之後美國下個商業化的将是太空站

當地時間2016年4月11日,美國聯合發射聯盟(ULA)與畢格羅宇航公司召開發布會并簽署協議,宣布将聯手打造大型充氣式太空站,首個艙段将在2020年升空。相比較普通太空艙,充氣式太空艙價格較低,重量輕便很多,未膨脹展開前體積很小,便于運輸,發射費用低廉。這項技術一旦成功,甚至可以被用在遠離地球的深空空間站、月球和火星基地上。

基本構成

空間站的基本組成是以一個載人生活艙為主體,再加上有不同用途的艙段,如工作實驗艙、科學儀器艙等。空間站外部必須裝有太陽能電池闆和對接艙口,以保證站内電能供應和實現與其他航天器的對接。空間站是一個由許多相互關聯的子系統構成的複雜系統,一個功能完備的空間站通常會具備以下的模塊:

主體結構

電源供應系統

溫度控制系統

姿勢控制系統

軌道操作和推進系統

自動化和機器人系統

計算機和通信系統

環境與生命支持系統

乘員生活設施

乘員和貨物運輸系統

結構特點

國際空間站結構複雜,規模大,由航天員居住艙、實驗艙、服務艙,對接過渡艙、桁架、太陽電池等部分組成,試用期一般為5-10年。總質量約423噸、長108米、寬(含翼展)88米,運行軌道高度為397千米,載人艙内大氣壓與地表面相同,可載6人。建成後總質量将達438噸,長108米。

其結構特點之一是體積比較大,在軌道飛行時間較長,有多種功能,能開展的太空科研項目也多而廣。空間站的基本組成是以一個載人生活艙為主體,再加上有不同用途的艙段,如工作實驗艙、科學儀器艙等。空間站外部必須裝有太陽能電池闆和對接艙口,以保證站内電能供應和實現與其它航天器的對接。

空間站的特點之二是經濟性。例如,空間站在太空接納航天員進行實驗,可以使載人飛船成為隻運送航天員的工具,從而簡化了其内部的結構和減輕其在太空飛行時所需要的物質。這樣既能降低其工程設計難度,又可減少航天費用。另外,空間站在運行時可載人,也可不載人,隻要航天員啟動并調試後它可照常進行工作,定時檢查,到時就能取得成果。這樣能縮短航天員在太空的時間,減少許多消費,當空間站發生故障時可以在太空中維修、換件,延長航天器的壽命。增加使用期也能減少航天費用。因為空間站能長期(數個月或數年)的飛行,故保證了太空科研工作的連續性和深入性,這對研究的逐步深化和提高科研質量有重要作用。

發射曆史

全世界已發射了9個空間站。按時間順序蘇聯是首先發射載人空間站的國家。其禮炮1号空間站在1971年4月發射,後在太空與聯盟号飛船對接成功,有3名航天員進站内生活工作近24天,完成了大量的科學實驗項目,但這3名航天員乘聯盟11号飛船返回地球過程中,由于座艙漏氣減壓,不幸全部遇難。禮炮2号發射到太空後由于自行解體而失敗。蘇聯發射的禮炮3、4、5号小型空間站均獲成功,航天員進站内工作,完成多項科學實驗。其禮炮6、7号空間站相對大些,也有人稱它們為第二代空間站。它們各有兩個對接口,可同時與兩艘飛船對接,航天員在站上先後創造過210天和237天長期生活記錄,還創造了首位女航天員出艙作業的記錄。

空間站可分為以下幾代:

第一代空間站:特點:單艙,一個對接口(禮炮1号、禮炮2号、禮炮3号、禮炮4号、禮炮5号)

第二代空間站:特點:單艙,兩個對接口(禮炮6号、禮炮7号)

第三代空間站:特點:多艙,積木式結構(和平号空間站)

第四代空間站:特點:多艙,衍架結構和積木式的“混血”結構(國際空間站)

航天功能

空間站将作為科學研究和開發太空資源的手段,為人類提供一個長期在太空軌道上進行對地觀測和天文觀測的機會。

在對地觀測方面,空間站比遙感衛星要優越。首先它是有人參與到遙感任務之中,因而當地球上發生地震、海嘯或火山噴發等事件時,在站上的航天員可以及時調整遙感器的各種參數,以獲得最佳觀測效果;當遙感器等儀器設備發生故障時,又可随時維修到正常工作狀态;它還可以通過航天飛機或飛船更換遙感儀器設備,使新技術及時得到應用而又節省經費。用它對地球大氣質量進行監測,可長期預報氣候變化。在陸地資源開發,海洋資源利用等方面,也都會從中受益。空間站在天文觀測上要比其他航天器優越得多,是了解宇宙天體位置、分布、運動結構、物理狀态、化學組成及其演變規律的重要手段。因為有人參于觀測,再加上空間站在太空的活動位置和多方向性,以及機動的觀察測定方法,因而可充分發揮儀器設備的作用。通過空間站,天文學家不僅能獲得宇宙射線,亞原子粒子等重要信息,了解宇宙奧秘,而且還能對影響地球環境的天文事件(如太陽耀斑、暗條爆發等)作出快速反應,及時保護地球,保護在太空飛行的航天器及其成員。

空間站上的生命科學研究,可分為人體生命與重力生物學兩方面:人體生命科學的研究成果可直接促進航天醫學的發展,例如,通過多種參數來判斷重力對航天員身體的影響,可提高對人的大腦、神經和骨骼及肌肉等方面的研究水平。重力生物學和材料科學的研究與應用有廣闊的前景,而國際空間站的微重力條件要比和平号空間站和航天飛機優越得多,特别是在材料發展上可能起到一次革命性的進展。

僅就太空微重力這一特殊因素來說,空間站就能給研究生命科學、生物技術、航天醫學、材料科學、流體物理、燃燒科學等提供比地球上好得多、甚至在地球無法提供的優越條件,直接促進這些科學的進步。同時,國際空間站的建成和應用,也是向着建造太空工廠、太空發電站,進行太空旅遊,建立永久性居住區(太空城堡),向太空其他星球移民等載人航天的遠期目标接近了一步。

對接技術

簡介

空間站對接從低軌轉到髙軌或者從髙軌轉到低軌都行,航天飛機加速就能從低軌轉到髙軌,減速就能從髙軌轉到低軌。但實際上都是航天飛機都是從低軌加速運動到高軌上完成對接,應該是利于操作一些,對接過程一般是首先由地面發射追蹤航天器,由地面控制,使它按比目标航天器稍微低一點的圓軌道運行;接着,通過變軌使其進入與目标航天器高度基本一緻的軌道,并與目标航天器建立通信關系;接着,追蹤航天器調整自己與目标航天器的相對距離和姿态,向目标航天器靠近;最後當2個航天器的距離為零時,完成對接合攏操作,結束對接過程。

過程

航天飛機從發射入軌到最後與空間站完成剛性連接,整個過程大緻可分為地面導引、自動尋的、最後逼近、對接合攏4個階段。

(1)地面導引階段:航天飛機發射以後,在地面測量數據的支持下它完成若幹次機動,使之進入所載空間交會雷達或軌道會合雷達等敏感器能捕獲到目标航天器的範圍内,即航天飛機與空間站的距離小于100千米。航天飛機一旦發現空間站,就立即确定空間站的位置。

(2)自動尋的階段:使用航天飛機上計算機和導航設備,确定空間站的軌道參數,再次進行軌道機動,把航天飛機導引到距空間站100~200米左右的地方,即進入交會區。然後,航天飛機圍繞空間站飛行,并對自身的運動狀态和飛行姿态作必要的調整,對空間站進行更精确的測量,并與空間站建立通信聯絡關系。

(3)最終逼近階段:按照設計的距離和距離變化率變化範圍,尋找對接走廊,即把航天飛機機動到對接軸上,同時降低它與空間站的相對速度。當雙方距離約30~300米時,啟動航天飛機上小推力器,以1.5~3米/秒的相對速度接近空間站,同時改變航天飛機的姿态,以滿足對接時要求。當航天飛機與空間站逐漸縮短到幾厘米左右後,它們的相對速度為零或接近于零,對接機構開始接觸。

(4)對接階段:發現号和空間站在地球上空約341千米開始接觸時,它們各自所載的對接敏感器便發出接觸信号,此時發現号和空間站的姿态和軌道控制系統停止工作,對接機構上的撞鎖開始動作,然後利用指示撞鎖合攏的開關信号啟動對接後繼階段。對接過程包括對接機構鎖緊、密封等,接着由檢驗對接是否成功,若成功,則在地面監控下完成各種管線(數據線、電源線、流體管路)的連接,然後航天飛機航天員打開艙門與空間站航天員會合。

各國介紹

前蘇聯禮炮号空間站

1971年4月19日,前蘇聯發射了第一座空間站禮炮1号,從些載入太空飛行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禮炮1号空間站由軌道艙,服務艙和對接艙組成,呈不規則的圓柱形,總長約12.5米,最大直徑4米,總重約18.5噸。它在約200多千米高的軌道上運行,站上裝有各種試驗設備,照相攝影設備和科學實驗設備。與聯盟号載入飛般對接組成居住艙,容積100立方米,可住6名宇航員。禮炮1号空間站在太空運行6個月,相繼與聯盟10号,聯盟11号兩艘飛船對接組成軌道聯合體,每艘飛船各載3名宇航員,共在空間站上停留26天。禮炮1号完成使命後于同年10月11日在太平洋上空墜毀。

前蘇聯一共發射了7座禮炮号空間站,前5座隻有一個對接口,即隻能與一艘飛船對接飛行。因站上攜帶的食品,氧氣,燃料等儲備有限,在太空壽命都不很長。經過改進的禮炮6号和7号空間站,增加了一個對接口,除接待聯盟号載入飛船外,還可與進步号貨運飛船對接,用以補給宇航員生活所需的名種用品。1977年9月29日發射上天的禮炮6号空間站,在太空飛行近5年,共接待18艘聯盟号和聯盟T号載人飛船。有16批33名宇航到站上工作,累計載人飛行176天。其中1980年宇航員波波夫和柳明創造了在空間站飛行185天的紀錄。1982年4月19日禮炮7空間站進入軌道飛行,接待了聯盟T号飛船的11批28名宇航,其中包括第一位進行太空行走的女宇航員薩維茨卡娅。特别是1984年3名宇航員基齊姆,索洛維約夫和阿季科夫在空間站創造了237天的飛行紀錄。禮炮7号空間站載入飛行累計達800多天,直到1986年8月才停止載人飛行。

禮炮系列空間站(Salyut)(前蘇聯,1971年至1986年):

禮炮一号(1971年,1名乘員,1次失敗對接)

DOS-2(1972年,無人,發射失敗)

禮炮二号/Almaz(1973年,無人,發射後不久失效)

宇宙557号(1973年,無人,發射11天後再入大氣層)

禮炮三号/Almaz(1974年,1名乘員,1次失敗對接)

禮炮四号(1975年,2名乘員,1名預定乘員無法到達軌道)

禮炮五号/Almaz(1976年-1977年,2名成員,1次失敗對接)

禮炮六号(1977年-1981年,16名乘員,其中5位長期停留,11位短期停留,1次失敗對接)

禮炮七号(1982年-1986年,10名乘員,其中6位長期停留,4位短期停留,1次失敗對接)

美國天空實驗室

(Skylab)(美國,1973年-1974年,3名乘員)

美國在1973年5月14日發射成功一座叫天空實驗室的空間站,它在435千米高的近圓空間軌道上運行,先後接待3批9名宇航員到站上工作。這9名宇航員到站上工作。這9名宇航員在站上分别居留28天,59天和84天。天空實驗室全長36米,最大直徑6.7米,總重77.5噸,由軌道艙,過渡艙和對接艙組成,可提供360立方米的工作場所。1973年5月25日,7月28日和11月16日,先後由阿波羅号飛船把宇航員送上空間站工作。在載入飛行期間,宇航員用58種科學儀器進行了270多項生物醫學,空間物理,天文觀測,資源勘探和工藝技術等試驗,拍攝了大量的太陽活動照片和地球表面照片,研究了人在空間活動的各種現象。1974年2月第三批宇航員離開太空返回地面後,天空實驗室便被封閉停用,直到1979年7月12日在南印度洋上空墜入大氣層燒毀。它在太空運行2249天,航程達14億多千米。

前蘇聯和平号空間站

(Mir)(前蘇聯/俄羅斯,1986年-2000年,28名乘員,全部長期停留)

蘇聯于1986年2月20日發射入軌的和平号空間站,已經飛行了8年,仍在軌道上進行載人航天活動。和平号是一階梯形圓柱體,全長13.13米,最大直徑4.2米,重21噸,預計壽命10年。它由工作艙,過渡艙,非密封艙三個部分組成,共有6個對接口。和平号作為一個基本艙,可與載人飛船,貨運飛船,4個工藝專用艙組成一個大型軌道聯合體,從而擴大了它的科學實驗範圍。四個專業艙都有生命保障系統和動力裝置,可獨立完成在太空機動飛行。其中一個是工藝生産實驗艙,一個是天體物理實驗艙,一個是生物學科研究艙,一個是醫藥試制艙。這幾個實驗艙可根據任務需要更換設備,成為另一種新的實驗艙。自和平号空間上天以來,至1993年底,已經接待了一艘聯盟T号和17艘聯盟TM号載入飛船,并先後與進步号,進步M号貨運飛船和量子号,晶體号專用工藝艙對接組成軌道聯合體。宇航員們進行了天體物理,生物醫學,材料工藝試驗和地球資源勘測等科學考察活動。最大的軌道聯合體總長達35米,總重70噸,俨然象一座太空列車,繞地球軌道不停地飛馳。1987年12月29日,宇航員羅曼年科返回地面時,已經在和平号上生活了326個晝夜。1988年12月21日從和平号上歸來的兩名宇航員季托夫和馬納羅夫,創造了在太空飛行整整一年的新紀錄。

聯盟号載入飛船

前蘇聯的空間站上天以來,一直與聯盟号系列載人飛船和進步号系列貨運飛船一起,共同組成軌道聯合體執行載入航天飛行任務。聯盟号系列載人飛船已更換三代,作為空間站的載人工具。從聯盟10号開始,到1993年底共有30艘聯盟号,14艘聯盟T号,17艘聯盟TM号飛船載人到空間站上開展太空科學考察活動。第一代聯盟号,主要用于試驗載人飛船與空間站的交會,對接和機動飛行,為載人到空間站活動打下了堅實基礎;第二代聯盟T号,改進了座艙設施,提高了生命保障系統的可靠性和生活環境的舒适性;第三代聯盟TM号,又改進了會合,對接,通信,緊急救援和降落傘系統,增加了有效載荷。經過改進的聯盟TM号飛船總重7噸,長約7米,翼展10.6米,載3名宇航員和250千克貨物最大改進是對接系統,可以在任何姿态下與和平号空間站對接,無需空間站做機動飛行和調整姿态。

國際空間站

(美國/ESA/日本/俄羅斯/加拿大,2000年-至今,2011年4月為止共有27名長期停留乘員)

國際空間站的設想是1983年由美國總統裡根首先提出的,即在國際合作的基礎上建造迄今為止最大的載人空間站。經過近十餘年的探索和多次重新設計,直到蘇聯解體、俄羅斯加盟,國際空間站才于1993年完成設計,開始實施。該空間站以美國、俄羅斯為首,包括加拿大、日本、巴西和歐空局(11個國家)共16個國家參與研制。其設計壽命為10-15年,總質量約423噸、長108米、寬(含翼展)88米,運行軌道高度為397千米,載人艙内大氣壓與地表面相同,可載6人。國際空間站結構複雜,規模大,由航天員居住艙、實驗艙、服務艙,對接過渡艙、桁架、太陽能電池等部分組成,建成後總質量将達438000千克,長108米。

國際空間站計劃分三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1994年至1998年為第一階段——準備階段。目前已順利完成第一階段的任務(主要進行了9次美國航天飛機與俄羅斯和平号空間站的交會對接,取得了寶貴的經驗)。

第二階段:1998年11月20日,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組件——曙光号功能貨艙(美國出資,俄羅斯制造)發射成功,标志着國際空間站正式進入第二階段——初期裝配階段。此後,國際空間站的第2個組件——美國團結号節點艙于1998年12月4日由奮進号航天飛機送入軌道,并于12月7日與曙光号成功對接。第2階段的主要目标是建成1個具有載3人能力的初期空間站。

第三階段:2000年至2005年為最終裝配和應用階段。國際空間站建成後,可載6人,工作壽命為15-20年。

進步号貨運飛船

進步号系列貨運飛船執行向空間站定期補給食品,貨物,燃料和儀器設備等任務。到1993年底,已發展兩代,共發射進步号42艘,進步M号20艘。它與空間站對接完成裝卸任務後即自行進入大氣層燒毀。這種飛船由儀器艙,燃料艙和貨艙組成,貨艙容積6.6立方米,可運送1.3噸貨物,燃料艙帶1噸燃料。它可自行飛行4天,與空間站對接飛行可達2個月。

天宮一号

(Tiangong 1)(中國,2011年至今)

天宮一号是中國獨立設計建造并發射運用的小型試驗性空間站,它于2011年發射升空。天宮一号計劃将與随後發射的神舟八号至十号飛船進行對接,成為中國第一個空間實驗室。神舟八号已于2011年11月1日發射,并在11月3日和15日兩次成功與天宮一号對接。2012年6月18日中午,神舟九号攜三名航天員和天宮一号對接成功,航天員成功進入到天宮一号内部。2013年6月13日13時18分,神舟十号攜三名航天員再次和天空一号對接成功,航天員進入到天宮一号内部,将開展為期15天的在軌生活和科研活動。2013年6月20日10時,中國女航天員王亞平在天宮一号上進行了一次50分鐘的太空授課。

充氣式太空站

(BEAM)(美國,SpaceX)

4月8日,獵鷹9号火箭首次成功返回到海上回收平台,在那一天,私人太空公司SpaceX是主角,而4月16日,輪到畢格羅太空公司走到了最前台——BEAM充氣式太空艙經由SpaceX的獵鷹9号火箭運到太空,與國際空間站成功對接,并完成充氣。人類一直有志于登陸月球和火星,隻可惜那裡沒有酒店。無論是高大上的3D打印,還是現場拌水泥砌磚,一個很大的問題是需要較長的時間,最害怕的是,房子建好了人卻沒了,而使用充氣式太空艙的話,打打氣後就可以進去睡午覺。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