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鳴

百家争鳴

春秋戰國時期曆史局面
百家争鳴是指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戰國(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湧現及各流派争芳鬥豔的局面。據《漢書藝術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後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有上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最為著名的不過幾十家而已。歸納而言隻有10家被發展成學派。比喻紛紛發表意見,展開論戰。現在所說的百家争鳴,是指學術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争論,有時候也指可以自由發表意見。[1]
    中文名: 外文名: 發生地點: 主要人員: 名稱:百家争鳴 拼音:bǎijiāzhēngmíng 出處:出處: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凡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聯合諸侯。 釋義:解釋:百家:原指先秦時代各種思想流派,後指各種政治、學術派别;鳴:發表見解。 用法:褒義,謂語 結構:聯合式 例句:示例:1、~,就沒有科學的繁榮和理論的發展;

解釋

百家争鳴(bǎijiāzhēngmíng):比喻紛紛發表意見,展開論戰。現在所說的百家争鳴,是指學術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争論,有時候也指可以自由發表意見。

1、春秋戰國時代,社會處于大變革時期,産生了各種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們著書講學,互相論戰,出現了學術上的繁榮景象,後世稱為百家争鳴。

2、見百花齊放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凡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聯合諸侯。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比喻允許各種學術流派發表意見。

示例:1、~,就沒有科學的繁榮和理論的發展;

3、自春秋末年以來,中國的思想得到一個極大的開放,呈現出一個~的局面。

★郭沫若《呂不韋與秦王政的批判》

近義詞: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反義詞:噤若寒蟬、強求一律、一家之言

故事

百家争鳴是指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戰國(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湧現及各流派争芳鬥豔的局面。所謂“諸子百家”,其實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等。“百家争鳴”反映了當時社會激烈和複雜的政治鬥争,主要是新興地主階級和沒落奴隸主之間的階級鬥争。這個時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響。

百家争鳴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湧現及各流派争芳鬥豔的局面。

春秋戰國時期,是由封建領主制向封建地主制過渡的時期,新舊階級之間,各階級、階層之間的鬥争複雜而又激烈。

代表各階級、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企圖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或提出主張。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辯難,于是出現了一個思想領域裡“百家争鳴”的局面。

所謂“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等。後人把小說家以外的九家,又稱為“九流”。俗稱“十家九流”就是從這裡來的。

儒家的創始人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人。他的理論的核心是“仁”,而體現仁的制度或行為的準則是“禮”。

儒家學派在孔子以後發生分裂,至戰國中期孟子成為代表人物。孟子名轲字子輿,是孔子的嫡孫子思(名孔伋)的弟子。孟子的主張是複古倒退的,當時許多國王都認為不合時宜。

儒家的代表人物還有荀子。荀子名況,時人尊他為荀卿。

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是戰國初期魯國人。

墨子的主張和儒家是針鋒相對的。反對世卿世祿制度,主張尚賢,任用官吏要重視才能,打破舊的等級觀念,使“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

代表墨翟思想的有《墨子》一書,是他的弟子根據受課筆記編撰而成的。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人,約與孔子同時,出身于沒落貴族。反映他思想的書為《老子》,又名《道德經》,大約是戰國人編纂的。

道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莊周。莊周是宋人,出身于沒落貴族家庭,曾做過宋國漆園吏的小官。後來厭惡官職,“終身不仕”。《莊子》一書,是由他和門人編成的。

法家學派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後期法家韓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理論集大成者。

韓非是荀子的大弟子,與李斯同學,出身于韓國的貴族家庭。《韓非子》一書是他總結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韓非注意吸取法家不同學派的長處,提出了“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

戰國時期“百家争鳴”反映了當時社會政治鬥争的激烈和複雜。雖然流派很多,但階級陣線非常鮮明,主要是新興地主階級和沒落奴隸主之間的階級鬥争。這個時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響。

出現背景

一.周王朝實行分封制:這造成了諸侯國林立。由于中央王權的削弱,遠離王都的諸侯國被“王化”的程度有限,故土著文化(即本地文化)占主導地位。如:地處西陲的秦與犬戎等遊牧民族為鄰,其先原本亦是遊牧民族,故骁勇剽悍;同時,由于處于周王朝龍興之地(周興于岐,今陝西渭水一帶),因此,也繼承了一些周代的文明。地處中原的三晉地區,由于地理原因(處于各國的中央),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周邊各諸侯侵伐的對象,四周諸侯國要擴張,就免不了揮師中原(三晉)。于是,為了生存,各國不得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紛紛改革,成為法家思想的發源地。魯國地處東方,以海為鄰,同是又是周公(姬旦)的封地,其周王朝的禮儀制度保存得最為完整,孔孟皆誕生于魯。相信如果沒有周禮的浸潤,是難以有孔孟之道的問世。

二.各國為能在激烈的兼并戰争中取勝,都任賢用能.相繼打破世祿世卿制,隻要有賢能,不管“國籍”如何,不論出身貴賤,中要有富國強兵之策,都會受到重用.如:百裡奚(氓隸之人,秦穆公用五張羊皮将其從楚國贖回);吳起,伍子胥等.統治者作用各種人才,這在客觀上為各種學術思想的出現提供了契機。

三.每位“大家”既是學術者,又是學術思想的踐行者(如商鞅既為秦孝公提供變法的理論,又身體力行地強制執行),同時又大都是教育者(如:孔子徒衆三千,墨子有弟子三百餘人.皆可“赴湯蹈火而不旋踵”).他們收集門徒有利于本家學術思想的傳播和完善。同時,在同别家的鬥争中,不斷完善(如法家的韓非,便是汲取了各家的思想優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四.由于統治者重用人才的政策,這在客觀上刺激了人們渴望學得一技之長以幹榮華富貴,産生了強大的推動力.這與晉代的門閥制度是完全不一樣的。

五.各國聯系的日益緊密以及人才的流動性,為各家思想的生存提供了保障.人類總是對反對者有先天性的排斥性,因此,當一家之言與當權者不容時,他可能會禁止甚至扼殺這種思想.但春秋戰國的曆史大背景使這種扼殺難以奏效。如:韓非的思想在韓國不被韓王所采納,棄之如敝履,但卻得到了千裡之外的秦始皇的高度贊賞。

六.各家理想的執着追求.諸子百家對天下黎民都懷有巨大的曆史責任.他們都期望自己的學說被當權者采納,以救民于水火.盡管各家的措施有的看似殘暴,有的看似溫和,他們都可以為了自己苦苦追尋的理想而殉道.孔子追求了一輩子仍不被采用;吳起,商鞅,先後殉道;墨子為了天下的普通百姓而奔走呼号等.正是有了這樣一些不達目的誓不休,堅持不懈的執着追求者,百家學說才有了鮮明的特點和發展傳承的精神動力。

七.社會的劇烈變革(從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與轉型),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對上層建築産生影響。

十大學派

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作品:《道德經》、《莊子》

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4.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李斯。作品:《韓非子》

5.名家,代表人物:鄧析、惠施、公孫龍、慎到和桓團。作品:《公孫龍子》

6.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

7.縱橫家,代表人物:蘇秦、張儀。主要言論傳于《戰國策》

8.雜家,代表人物:呂不韋

9.農家,農家代表:許行

10.小說家,代表人物:虞初。作品:《虞初周說》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别。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複「周禮」,并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于「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老子以後,道家内部分化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墨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創始人為墨翟。

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墨家有嚴密的組織,成員多來自社會下層,相傳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勵志。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袖稱「巨(钜)子」。其紀律嚴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去私》,墨翟死後,分裂為三派。至戰國後期,彙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遊俠。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别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産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集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這一學派,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漢書·藝文志》著錄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書》和《韓非子》。

名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實(事實、實在)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後人稱為名家。當時人則稱為「辯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為惠施和公孫龍。

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并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于上古執掌天文曆數的統治階層,代表人物為戰國時齊人鄒衍。

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可用以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五行學說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原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勝(葜)兩大定律,可用以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鄒衍綜合二者,根據五行相生相勝說,把五行的屬性釋為「五德」,創「五德終始說」,并以之作為曆代王朝興廢的規律,為新興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根據。《漢書·藝文志》著錄此派著作二十一種,已全部散佚。成于戰國後期的《禮記·月令》,有人說是陰陽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屬陰陽家之作,《呂氏春秋·應同》、《淮南子·齊俗訓》、《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保留一些陰陽家的材料。

縱橫家是中國戰國時以縱橫捭阖之策遊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為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等。

戰國時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别事秦,縱橫家由此得名。他們的活動對于戰國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戰國策》對其活動有大量記載。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縱橫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雜家是戰國末期的綜合學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無不貫綜」(《漢書.藝文志》及顔師古注)而得名。秦相呂不韋聚集門客編着的《呂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雜家著作集。

農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注重農業生産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農業生産的官吏。他們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記有許行其人,「為神農之言」,提出賢者應「與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現了農家的社會政治理想。此派對農業生産技術和經驗也注意記錄和總結。《呂氏春秋》中的〈上農〉、〈任地〉、〈辯土〉、〈審時〉等篇,被認為是研究先秦農家的重要資料。

小說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間傳說議論,借以考察民情風俗。《漢書·藝文志》雲:「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

曆史意義

1“百家争鳴”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

2在“百家争鳴”過程中,各家學派相互取長補短,形成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也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寬容開放的特點。(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長的過程中形成發展起來的,并在日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3“百家争鳴”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當時和後來社會曆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性質

關于百家争鳴的性質,過去理論界占主導地位的看法:是奴隸制向封建的過渡。根據是:百家争鳴的儒家是沒落奴隸主階級的代表,因為儒家的創始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禮,而禮是西周奴隸制的思想上層建築。這種看法值得商榷。

第一,孔子雖講過“為國以禮”,但禮不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衆所周知,禮的發明權不在孔子。早在孔子之前,春秋時期的著名政治家管仲、子産、晏子等都曾主張“為國以禮”,如前所述,子産和晏子還分别有著名的《禮論》。孔子的“為國以禮”隻是對前人“禮治”思想的承襲,怎麼能說禮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呢?

第二,孔子自已探索的政治理論是“仁”和“孝”。“孝”,孔子隻是有萌芽思想;“仁”則是孔子較成熟的理論。如《論語·子路》說:“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就是說,如有新王興起,必定在30年後會以仁(政)治國。孟子說過:“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後來孟子将孔子的仁正式完善成了“仁政”。我們判斷一個思想家的思想核心,隻能以其自己新創立的學說為依據,不能以其從前人那裡接受來的思想為依據。所以,孔子思想的核心應是仁。

第三,禮也不是西周初期奴隸制的思想上層建築。最能說明西周初期奴隸制的文獻是《金文》,《金文》中極少出現禮字,即使出現,也隻是做為禮節、禮儀、禮俗講,不是做為政治思想。而《金文》中大量出現的是“德”,并且是作為政治思想,不是做為一般倫理思想。認為禮是西周初期的政治思想,出自東周人的追述,這種追述與史實不符,隻是他們為自已的“禮治”尋找曆史根據而已。筆者在古史分期上,贊成西周封建說,但認為中國封建社會開始于西周後期的“厲始革典”。就是說,中國古代自西周後期的“厲始革典”開始,即已為封建領主制社會,東周時期流行的“禮治”本質上是封建領主制的治國思想。

第四,我們評價孔子思想的階級性隻能以仁為依據。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後來中國封建社會的一種重要治國思想,如唐代的“貞觀之治”就是“仁政”的思想結晶。如果從仁的角度評價孔子,如筆者過去所說:作為中國古代封建領主制最後一位思想家,他曾慨歎“禮崩樂廢”;作為統一中央集權制最初一位思想家,他為新的未來的社會奠定了思想基礎。所以,把孔子當做奴隸主階級的代表說不通。

既然孔子不屬于沒落奴隸主階級,那麼,将百家争鳴的性質看做是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不科學。科學的說法,應是百家争鳴是中國古代封建領主制向統一中央集權制的(郡、縣制)過渡。

起迄點

關于百家争鳴的起迄點,過去理論界的說法不一。有人說“戰國百家争鳴”,有人說“春秋戰國百家争鳴”,還有人說“先秦百家争鳴”。就是說,他們對百家争鳴的起點有分岐,終點基本認同,即都定在秦統一。其實,這些說法也欠妥。

首先,孔子是中國古代第一個私家學派的創始人。百家争鳴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私學與官學的争鳴,而這一争鳴的發起者,則是孔子。在孔子以前,中國社會雖有德治、禮治與法治思想,但都屬官學,都是統治者自己提出的治國理論。隻有儒家的“仁”,才是首次由私身學者以個人名義提出的。

其次,孔子創立儒學,對百家争鳴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自春秋後期孔子創立儒學開始至戰國,私學發展非常迅速:晚于孔子的墨子,創立了墨家學派;受孔子“孝”的思想影響,無名氏著《孝經》,正式創立了“孝治”理論;孟子則将孔子的仁完善成了“仁政”;許行提出了“絕對平等觀”;吳慮提出了“無君論”;據說長于孔子的老子,晚年出關時,著《德道經》,試圖重建“德治”理論;莊周亦步老子後塵,繼續發展“德治”;慎到作《慎子》,發展“法治”學說;無名氏著《經法》進一步完善“法治”學說;申不害提出了“術治”;商鞅也由“法治”走向了“術治”;荀子改造了“禮治”;韓非在完善“術治”的基礎上,又創立了“義政”學說等。官學也不示弱:齊國出現稷下官學,以管仲、晏嬰、黃帝為先師,展開了熱烈的學術研讨;秦國的呂不韋則招羅門客三千,編寫出了《呂氏春秋》等。其他領域如哲學、曆史、邏輯、倫理、外交、軍事、醫藥、蔔筮、地理、天文、文學等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出現了“百家争鳴,百科繁榮”的局面。

再次,孔子還奠定了百家争鳴的教育、文化基礎。孔子不僅是偉大的思想家,還是偉大的教育家和古籍整理者。孔子首創私塾,把教育下移,使廣大庶民獲得了學習機會,為百家争鳴培養了大批人才。孔了還發掘整理了許多古代文化典籍,如《夏小正》,據說就是他從民間求得的;另外,《詩》、《書》、《禮》、《春秋》等文獻,據說也都經過他的編輯。因此,應把孔子作為百家争鳴的奠基人或創始人。

另外,百家争鳴的終點應是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推恩令”。因為漢自田蚡“绌抑黃老,崇尚儒學”後,漢武帝尊又采納了主父偃的“推恩令”,順利地實現了中國古代分封制向郡縣制的過渡,使中國封建統一中央集權制進入了穩定态,成功地解決了百家争鳴要解決的現實問題,從而給百家争鳴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号。

百家合流

百家合流是百家争鳴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百家争鳴在前期和中期,主要表現為争鳴,後期則主要表現為合流。如戰國後期兩個官辦學術中心,齊國的“稷下”與秦國的“呂不韋門客集團”,他們的學術活動,搞的基本都是百家合流。稷下學派的代表作是《管子》,其中既有德家思想,也有禮家思想,還有法家思想等,但是以“禮治”為主;呂不韋門客集團的代表作是《呂氏春秋》其中包含的學術思想更雜:德、禮、法、術、孝、義等均有,以緻有人将其誤為雜家。其實,這是對其占主導地位的思想缺乏認識的緣故,雜家根本就不存在。《呂氏春秋》占主導地位的思想是“德”,其餘均起輔助作用。

百家合流的形式,一是理論上的合流,二是實踐上的合流。理論上的合流,禮、德、術等三家做得比較好。禮家,如前引《荀子》、《管子》;德家,如前引《呂氏春秋》;術家,如前引《公羊春秋》、《春秋繁露》等。儒家做得較差,但儒家将《五經》及各《傳》都納入到了其經典之中,這樣内容也較豐富,基本上也包括了禮、德、術、義等思想。實踐上的合流,主要指當時的統治者們出于自身的需要,同時立幾種思想不同的著作為經,作為治國的主導以及輔助思想。如漢初的“黃老之治”,曾立法家的《經法》、《稱》、《道原》、《十大經》和老子的《德道經》等為經;武帝時期,置《五經》博士,合《論語》、《孝經》為《七經》等,這些都是在實踐上的百家合流。

上一篇:印第安納波利斯号

下一篇:星星消消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