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都縣

甯都縣

江西省贛州市下轄縣
甯都位于江西省東南部,贛州市東北部,地處北緯26。05'18″至27°08'13″,東經115°40'20″至116°17'15″之間。東與石城、廣昌縣交界,南與瑞金市、于都縣為鄰,西與興國、永豐縣相連,北與樂安、宜黃、南豐3縣接壤,總面積4053平方公裡,現轄24個鄉鎮299個行政村35個居委會。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甯都縣常住人口為702394人。2020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219.3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3.9%;三次産業結構比調整為20.72:26.93:52.35。
    中文名:甯都縣 外文名:Ningdu County 别名:虔化、陽都 所屬地區:中國江西省贛州市 下轄地區:12個鎮,12個鄉 面積:4053 km² 地理位置:江西省東南部 著名景點:翠微峰、青蓮古刹、甯都起義指揮部舊址等 主要街道:長勝街道 地域名人:魏禧、羅牧 地方特産:茶油、通芯白蓮、三黃雞、茶葉 知名産業:農業 知名企業:江西豐澤米業、甯都山鳳凰禽業有限公司等 電話區碼:0797 郵編區碼:342800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 著名景點:翠微峰 現任領導:縣長:劉勇,書記:王四華 行政區劃代碼:360730 行政區類别:縣(享受省直管權限) 政府駐地:梅江鎮崇文路 火車站:甯都站 車牌代碼:贛B 地區生産總值:219.31億元(2020) 人口:702394人(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曆史沿革

考古資料證明,在原始社會晚期,甯都已有人類居住。

春秋屬吳國,戰國初屬越。後楚滅越,全境屬楚。

秦統一後,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甯都屬九江郡南壄縣。

西漢屬豫章郡。高祖六年(前201年)始置雩都縣,甯都為雩都縣地。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析廬陵等縣置屬廬陵郡,雩都屬之。

吳嘉禾五年(236),孫權析雩都白鹿營地置陽都縣,甯都首次設立行政單位。屬廬陵郡南部都尉轄制,又析陽都陂陽地置陂陽縣,随後改為揭陽。

西晉太康元年(280),改陽都為甯都(因境内有太平裡,以安甯之意而名為甯都)。此為“甯都”縣名之始。遷縣治于陽田營(今石上鎮王田營村)。

太康三年(282)改南部都尉為南康郡(治雩都)。

東晉永和五年(349),南康郡移治贛縣(今贛州)。甯都隸之。

宋永初元年(420)改南康郡為南康國。甯都隸之。

大明五年(461),析甯都虔化屯(今東山壩鎮大布村)置虔化縣(舊志載:縣西五裡有石狀如虎,傳由虎化為石。虎為兇物,改為虔,故名虔化,縣以此得村名),并屬南康國。

齊永明元年(483)南康國複為南康郡。甯都、虔化均屬南康郡。

隋開皇九年(589)滅陳,改南康郡為虔州。虔化并入甯都,隸虔州。

開皇十三年,陂陽縣(今石城縣西)并入甯都縣。

開皇十八年(598),改甯都為虔化縣,隸屬如前。遷縣治于雪竹坪(今梅江鎮)。

唐武德五年(622),虔化屬洪州總管府虔州。

貞觀元年(627),分天下為十道。虔化屬江南道虔州。

開元二十一年(733)分江南為東西道。虔化屬江南西道虔州。

元和六年(811),升虔州為上州,虔化為上縣。

鹹通七年(866),升虔州為節鎮,号百勝軍。虔化隸之。

南唐保大十一年(953),析虔化之石城場置石城縣。

宋至道三年(997),分天下為十五路。虔化屬江南路虔州。

天禧四年(1020),分江南路為東、西路。虔化屬江南西路虔州。

大觀元年(1107),升虔州為望郡,虔化為上縣。

紹興二十三年(1153),改虔州為贛州,虔化為甯都。

元至元十四年(1277),置江西行中書省,改贛州為路。甯都屬贛州路。

元貞元年(1295)十一月,升甯都縣為州,轄石城縣,屬贛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改贛州路為府,改甯都州為甯都縣。建立裡甲制度,甯都縣下設清泰鄉、太平鄉、懷德鄉(俗稱“上三鄉")、安福鄉、仁義鄉、陂陽鄉(俗稱“下三鄉")等6鄉,下轄45個裡,8個團(裡與團平級),61個都。

洪武九年(1376),甯都縣屬江西布政使司贛州府。

清初沿明制,仍設6個鄉,其中改陂陽鄉為平陽鄉。

乾隆十九年(1754),升甯都縣為直隸州,轄瑞金、石城二縣。

民國二年(1913年),甯都複改為縣。

1914年,全國行政區劃設省、道、縣三級。江西設四道,甯都縣屬贛南道。

1926年,廢道,甯都縣直屬江西省政府。

1929年,甯都為中央蘇區屬縣。

1931年9月,甯都縣分為甯都縣、彭湃縣兩縣。

1932年2月,甯都、彭湃兩縣複并為甯都縣。

1932年底,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蘇維埃政府駐甯都,甯都成為中央蘇區江西省的省會。

1933年1月8日,趙博生在南城金溪黃獅渡戰役犧牲。同月13日,為紀念趙博生,甯都縣改為博生縣。

1933年7月,根據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人民委員會《關于重新劃分行政區劃的決定》,甯都分為博生、洛口、長勝三縣。隸屬如前。

1934年十月,紅軍長征北上抗日,仍為甯都縣,設江西省第十二行政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甯都,轄甯都、廣昌、石城、瑞金、于都、會昌6縣。

1935年四月,江西省政府将全省改劃為八個行政區,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甯都,轄甯都、廣昌、石城、瑞金、會昌、于都、興國7縣。

1945年1月,江西省政府轉往甯都青塘,甯都繼而成為抗戰時期江西的臨時省會。

1949年8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甯都縣城。29日成立甯都縣人民政府。同年9月,省人民政府設甯都分區(1951年6月改稱甯都專區),分領8縣:甯都、于都、興國、瑞金、會昌、石城、尋烏、廣昌(由撫州專區劃入)。

1952年8月29日,撤銷甯都專區,并入贛州專區。甯都縣屬贛州專區。

1954年6月,改贛州專區為贛南行政區。甯都縣隸之。

1964年5月,改贛南行政區為贛州專區,1971年2月改稱贛州地區。甯都縣隸之。

1984年,設立員布鄉。

1987年4月5日,青塘鄉、長勝鄉、黃陂鄉改設青塘鎮、長勝鎮、黃陂鎮。

1988年12月10日,撤銷劉坑鄉,其行政區域劃歸梅江鎮管轄。

1995年9月29日,撤銷固村鄉、賴村鄉,設立固村鎮、賴村鎮。

1997年1月14日,撤銷石上鄉、東山壩鄉,設立石上鎮、東山壩鎮。

1998年4月7日,梅江鎮析置劉坑鄉,鄉政府駐劉坑村。

1998年8月5日,撤銷洛口鄉,設立洛口鎮。

1999年7月1日,改贛州地區為贛州市,甯都縣隸之。

2000年6月27日,撤銷小布鄉,設立小布鎮。

2001年10月20日,撤銷員布鄉,劃歸洛口鎮;撤銷劉坑鄉,劃歸梅江鎮;撤銷黃石鄉、田頭鄉,設立黃石鎮、田頭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甯都縣轄12個鎮、12個鄉:梅江鎮、青塘鎮、長勝鎮、黃陂鎮、固村鎮、賴村鎮、石上鎮、東山壩鎮、洛口鎮、小布鎮、黃石鎮、田頭鎮、竹笮鄉、對坊鄉、固厚鄉、田埠鄉、會同鄉、湛田鄉、安福鄉、東韶鄉、肖田鄉、釣峰鄉、大沽鄉、蔡江鄉。縣政府駐梅江鎮。設有甯都縣水東工業園。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甯都位于江西省東南部,贛州市東北部,地處北緯26。05'18″至27°08'13″,東經115°40'20″至116°17'15″之間。東與石城縣、廣昌縣交界,南與瑞金市、于都縣為鄰,西與興國縣、永豐縣相連,北與樂安縣、宜黃縣、南豐縣接壤。其南北長117.2公裡,東西寬61公裡,總面積4053平方公裡,縣城距省會南昌324公裡,至贛州市162公裡。甯都縣版圖面積居江西省第三,贛州市第一位。

地質構造

甯都縣全境地質構造較複雜,褶皺、斷層、隆起、凹陷均有。地質基礎系古生代震旦紀的淺變質岩構成。已出露的地層為前震旦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侏羅系、白垩系、第四系,以震旦系、白垩系為主。岩石主要有花崗岩、變質岩、紫色頁岩、粉砂岩,以花崗岩居多。

氣候特征

甯都縣地處北緯26°05'18″至27°08'13″,東經115°40'20″至116°17'15″之間。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冬無嚴寒,無霜期長,适宜于亞熱帶作物的正常生長。

四季變化

冬季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入冬,甯都在蒙古冷高壓東南側,因而多吹北風或東北風。這期間,有寒潮侵襲,并伴有霜、雪、冰凍天氣。正常年份是:前冬冷晴多嚴霜,天氣幹燥;後冬則多雨雪,天氣陰寒。俗話說“三九、四九,相見不出手”。又說:“大寒、小寒,滴水成團”。1月中旬至2月中旬,是全年最冷的時節,大雪、凍雨多發生在這個時期。

春季3月中、下旬入春,蒙古冷高壓強度逐漸減弱,而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逐漸靠近縣境,氣溫漸升,雨日漸多,有“春雨連綿”、“春無三日晴”之說。但前期氣溫仍然較低,常有較強的冷空氣影響,有時天氣較冷,俗語說“清明谷雨,凍死老虎”。後期是南北氣團在縣境互相推移的時節,降水強度大,且較為集中,常有暴雨發生,使江河水位陡漲,山洪暴發,這是甯都的汛期,常有雷雨或冰雹。

夏季5月下旬入夏,汛期過後,進入盛夏。由于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控制,天氣炎熱。又因地處高壓北緣,故多吹南風或西南風。有“小署南風十八天”之說。當副高壓加強或減弱階段,容易形成熱雷雨天氣。這種熱雷雨,多發生在午後或傍晚,且地方性明顯,有“夏雨隔堵牆,淋女不淋娘”之說。這時期,常有台風影響縣境,有降水、降溫、大風、暴雨現象出現。

秋季 9月下旬入秋,處署過後,夏季風減弱,但氣溫仍高,俗稱“秋老虎”。不過這時的熱與前不同,所謂“白露秋分節,夜寒白天熱”。即白天雖熱,入夜轉涼,秋意漸濃。這時期,地面至中低空為冷性高壓控制,中高空則仍為暖性高壓影響,從地面至高空均為高壓,且下冷上暖,氣層穩定度大,不容易形成雲雨,大部分年份天氣晴朗。晚秋時節,有“小陽春”天氣促使草木開花,甚至結果。

氣溫、霜凍情況

氣溫年平均氣溫在14至19℃之間。北部山區低,南部丘陵、河谷地區高。黃石、賴村的梅江河谷和固村盆地是兩個平均氣溫高值區,在19℃以上。北部的肖田、郎際年平均氣溫僅在14℃。極端氣溫也是南部高、北部低。極端最高氣溫南北相差較小,而極端最低氣溫相差較大。

月平均氣溫,12月至2月平均氣溫都在10℃以下,其中一月氣溫最低。從3月開始有連續9個月的時間,平均氣溫都在10℃以上,其中7月氣溫最高。

降水年降水量在1500至1700毫米之間。大緻北部多,南部少,東部多,西部少。

4至6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40~70%,比重較大。

若超過4至6月多年平均降水量30%定為特大水年。自1939年以來,有1944、1948、1954、1959、1962、1968六年為特大水年。大的洪澇災害出現在這些年份。

若低于4至6月多年平均降水量30%定為枯水年。自1939年以來,有1940、1943、1951、1963、1971五年為枯水年。較嚴重的幹旱均發生在這些年份。

7至9月降水量與4至6月降水量相比,明顯減少。這一時期,容易形成伏、秋旱。

10至12月降水量最少。1至3月降水量次于7至9月降水量。

多年平均降水量1706毫米,最多的為1997年,達2791毫米,最少的為2003年。多年平均年降水日數與無降水日數之比為18:20,相差不大,農諺謂:“有多少晴天就有多少雨天”。1939年以來,日雨量最大的是1959年6月18日和1984年6月1日都為218.1毫米。

日照:多年平均日照1938.8小時,日照百分率為44%,太陽輻射的年平均總量為112189.9卡/平方厘米。

無霜期:縣城無霜期多年平均值為279天。最長為319天,最短為224天。

平均初霜日期為11月30日。最早的初霜日期是11月5日,最晚的是次年1月3日。

平均終霜日期為2月22日。最早的終霜日期是1月16日,最晚的是3月28日。

初、終霜間隔天數(有霜日期)多年平均為85天。最天128天,最短32天。

縣北部初霜早,終霜晚,霜期較南部長,無霜期較南部短。根據縣氣象局觀測記錄:山頂出現霜的次數較少,山間盆地出現霜的次數較多,俗說:“雪上高山,霜打窪地”。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甯都縣野生藥用植物共有235種,其中曆史較長比較重要的有:綿茵陳、金銀花、黃枝子、香附子、車前子、金櫻子、何首烏、野百合、野木瓜、石菖蒲、蘆根、勾藤、芙蓉、辛荑、芍藥、五加皮、野山楂、烏藥、海桐、麥冬、厚樸、大薊、夏枯草、鳳尾草、馬齒苋、半邊蓮、牛膝、金錢草、益母草、算盤子、野菊花、鴨舌草、酢漿草、魚腥草、旱蓮草、千裡光、白花蛇舌草、蛤蟆藤、白馬骨、八角蓮、七葉一枝花、十大功勞、天南星、野黨參、四葉參、青木香、淫羊藿、享氏線蕨、三葉木通等多種。

甯都綿茵陳有悠久的曆史,素以量多、質好取勝,尤以石榴排一帶産品更佳。遠在清朝末葉,暢銷閩、粵、南洋各地。後因天然植物長期遭到破壞,産量銳減。

野生木本油料植物共有30多種,比較重要的有:木梓(油茶)、山雞椒(果實叫山蒼子)、黃樟、紅脈鈎樟、大葉鈎樟、烏桕、山桐子、白烏桕等,尤以木樟為大宗,大沽鄉油茶最多,素有“甯都油庫”之稱。

木本植物以松、杉、竹為主的木本植物共有90多種,其中較珍貴的木本植物有30多種,屬國家保護的有銀杏、香果樹、花榈木、水杉、紅楝子、銀鐘樹、半楓荷、野山茶等13種,主要分布在北部淩雲山區和小布鈎刀咀一帶。小布池邊有兩棵百餘年的銀杏,鈎刀咀有香果樹多株。這兩種樹,世界其它國家已屬罕見。

此外,還有纖維植物、觀賞植物、澱粉植物、栲膠植物、飲料植物、殺蟲植物、單甯植物、橡膠植物等8類,計72種。

動物資源

鳥類主要有喜鵲(鴉鵲)、烏春、鹧鸪、斑鸠(督鸪鸪)、鸲鹆(八哥、烏翼子)、布谷鳥(杜鵑、杜宇、子規)、畫眉、鷹、鹞、鶴、麻雀、雲雀、雉(野雞、雉雞)、竹雞、禾雞、烏鴉、野鴨、貓頭鷹、猴面鷹、夜哀子、啄木鳥、壽帶鳥、翠鳥、白頭翁、蠟咀等。六十年代以來,農作物普遍施用劇毒農藥,許多山禽亦被毒死,加之大量人工捕殺,鷹、鹞等下降率尤為明顯。

獸類主要有狐狸、黃麂、野豬、雞狼(俗稱黃鼠狼)、山兔、野貓、狼、豹、水獺、刺猬、竹狸、穿山甲、獐子等。七十年代末,在縣東北山區,還發現華南虎、野牛、野馬(蘇門羚)、金貓、小靈貓、大靈貓(九節狸)。

由于毀林和捕殺嚴重,野獸品種數量日益減少。如:獐、鹿等,已多年無人發現。

魚類除人工放養的鲩(草魚)、鲢、鳙、鯉、青、鲫、鲴魚等傳統品種外,非人工放養的主要有鼈、鳝、鳅、河鯉、石鲩、蝦、鲦、铹铍、鲶、鳗、鳜、娃娃魚等20多種。五十年代末以來,由于過量捕撈、電觸、爆炸、藥毒情況嚴重,江河水域的魚越來越少。

蟲類益蟲主要有蜘蛛、螞蟻、蜻蜓、臭大姐、螳螂等。可入藥的有蜜蜂、蚯蚓、斑螫、蜈蚣、蛇、蠍、蠶、蟬、水蛭(螞蝗)、蟾蜍等。

除上述四類外,還有青蛙(田雞)、石雞(石蟲另)、蝙蝠、蟹、蚌、螺等多種。

水資源

發源于甯都北部的梅江河自北向南流經11個鄉鎮,河道全長145公裡,流域面積近3000平方公裡,是贛江流域面積最廣、長度最長、徑流量最大的支流。豐富的水資源孕育了優美的生态環境。全縣森林覆蓋率71.3%,是全國首批100個生态環境建設示範縣之一。境内有國家森林公園、國家4A級旅遊景區——翠微峰,省級自然保護區——淩雲山、大龍山等,有大型水庫——團結水庫,小二型以上水庫114座,大小河流638條。

地熱資源

甯都主要有兩條地熱帶,一條由興國至青塘過信豐;一條由肖田、湛田至瑞金過尋烏。現有溫泉池三個(湛田、石上、肖田、青塘)。熱水平均溫度為30~40℃。平均水量為每秒1~2公升,按熱量計算,全年熱能資源為39×103千卡。相當于煤炭3500大卡/公斤的114.3噸煤。湛田李村溫泉,溫度高(出口水溫為55℃),流量大(日流量200立方米左右),适宜開發利用。

太陽能資源

甯都縣内太陽的年總輻射量年平方厘米為112.19千卡,平均每天可達488.9千卡/cm2月,最低的二月份,月平方厘米其值亦有5.9千卡。4~10月平均月平方厘米都在8千卡以上。

礦産資源

甯都縣内已經發現的礦産資源有鎢、煤、鐵、石灰石、硫、螢石礦、高嶺土、矽石、雲母、稀土、钴土、鈾、錳、綠柱石、重晶石、鉛、鋅、钛、磷、銅、鉀長石、钼、錫等22種。這些礦分布在青塘、賴村、安福、東山壩、石上、會同、固厚、固村、黃陂、釣峰、長勝、黃石等地。

鎢分布于安福廖坑、青塘白石坳、坎田、大沽南林。廖坑礦藏分布範圍較廣,東西長3000餘米,南北寬1000餘米,面積約三平方公裡。大小礦脈約30~40條。類型為高溫熱液石英大脈型黑鎢礦及少量殘積坡積砂礦藏。含量一般為0.02~0.03%,最高達0.22%。青塘白石坳礦,位于燕山期花崗岩株與石炭系紀灰岩的接觸變質帶上。類型:白石坳地帶為砂卡岩型白鎢礦。獅吼山、赤水至山峰仙等處均為含鎢石英脈型黑鎢礦。

硫鐵礦分布在青塘打山嶺、杜彎背、和尚腦、獅吼山、茶山崗、麻齊湖一帶。礦化面積5.14平方公裡。礦體以似層狀、透鏡狀産出為主。主要賦存于石炭系地層中。礦物組合有:磁黃鐵礦、黃鐵礦、黃銅礦、斑銅礦、銅蘭、輝銅礦、毒砂、閃鋅礦和方鉛礦等。類型屬高熱液接觸交代礦藏。礦石品質優良。

煤主要分布在青塘、賴村、黃貫等地。礦點很多,儲量豐富。煤質為無煙煤,賦存于石炭系梓山組地層中。煤層不穩定,變化較大,且常為斷層所破壞。黃貫煤礦從蓮花山至五羅棋山麓,縱貫兩山,共有四平方公裡含煤面積。

石灰石分布于青塘、黃貫、賴村等地。有的整座山都是。僅黃貫後山塘口一處石灰石儲量就達100萬噸以上。

鐵礦石主要産于青塘獅吼山、劉坑燕子岩、田頭牛欄洞、長勝尼姑山、固厚蜀田和鐵樹坳、東韶漳灌、肖田美佳山、東山壩等地。但礦石品位不高。

螢石礦分布在劉坑、會同、石上、東山壩、黃石、洛口、黃陂、釣峰等8個公社。據鑽探資料表明,從黃石的山梓至肖田的小吟都延伸螢石礦脈,全縣螢石蘊藏量估計可達百萬噸。

綠柱石黃陂、小布、釣峰、廖坑等地均有分布。凡縣内有花崗岩、雲母岩的地方都發現有此種礦物。多呈綠色,也有無色、藍色、黃色或粉紅色的。呈六棱柱形,有玻璃光澤,硬度大,可用以提煉铍及其化合物。

其它礦物(1)大理石分布在青塘、賴村、肖田等地。紋理有土黃、黑色、灰白、紅色數種。目前尚未大量開采。

(2)建築石料有小布花崗岩,灰白中夾雜黑星點,質地堅硬、美觀;赭紅石,産于石上蓮湖,梅江河東及梅江下遊兩岸。開采量較大,多用于建橋、建房。

(3)磨刀石産于青塘老埠磨刀坳、固厚蜀田一帶,細嫩多漿。

人口

2012年末,甯都縣總人口為790829人,同比增長0.46%,其中非農業人口136187人,占總人口的17.22%。總人口中,男性417991人,女性372838人。全年出生人口14480人,死亡人口8833人。戶口遷入人口3501人,遷出人口5494人。甯都共有450個姓氏,其中130多個屬客家,而全縣約4500多個村莊,其中由“老客”始建和擴建的村莊就有3700多個,占全縣總村數的85%。

2019年末,甯都縣戶籍人口846165人,比上年減少4435人。其中:男性447472人,女性398693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49.00%。人口出生率為12.80‰,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16‰。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甯都縣市常住人口為702394人。

經濟

綜述

2007年甯都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為11974戶,比上年增長18.4%,安排就業人員39036人,同比增長15.2%。私營企業注冊資金達72481萬元,增長9.73%,個私企業實交稅金1.28億元,同比增長40%。 

2009年生産總值實現64.28億元,同比增長11.1%,一産、二産、三産增加值分别為16.81億元、24.51億元和22.96億元。财政收入快速增長,實現财政總收入3.87億元,同比增長2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96億元,同比增長22.9%。

2019年,甯都縣實現地區生産總值209.14億元,增長8.5%,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41.10億元,增長3.5%;第二産業增加值58.97億元,增長6.9%;第三産業增加值109.07億元,增長11.0%。三次産業結構由2018年(修訂數)的18.1:29.3:52.6調整至2019年的19.7:28.2:52.1。全年人均地區生産總值25524元,增長8.2%

2019全年實現财政總收入14.11億元,增長7.1%;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86億元,增長6.8%;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累計完成60.62億元,增長19.1%。

2019年末共有個體工商戶26683戶,同比增加1031戶,增長4.02%;從業人數68329人,下降3.28%。年末共有私營企業4281戶,同比增加514戶,增長13.64%;從業人數33856人,下降2.84%。

2019年,全縣城鎮登記失業率3.56%,城鎮新增就業8759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14730人。

2020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219.3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3.9%;三次産業結構比調整為20.72:26.93:52.35;财政總收入13.45億元,同比下降4.7%;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0億元,同比增長1.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6%;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8.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6.17億元,同比增長3.4%;實際利用外資8752萬美元,同比增長5.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883元,同比增長5.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06元,同比增長9.4%。 

第一産業

甯都經濟以農業為主,有“贛南糧倉”之稱,年産糧食30萬噸以上,2004年被評為全省糧食生産大縣。

甯都新産業發展迅速,農業産業化經營深入推進,形成了優質稻、臍橙、黃雞、加工型紅薯四大農業主導産業和蘑菇、席草、蠶桑、茶葉、白蓮五個區域特色産業。建立了全國最大的紅薯加工基地和全省最大的席草、蘑菇生産加工基地。

甯都縣現有耕地76萬畝,年産糧食8億斤以上,占贛南總産的五分之一,自古就有“縱使三年兩不收,仍有米谷下贛州”之稱,是國家首批商品糧基地縣。形成了水稻、黃雞、果業、蘑菇、油茶等農業主導産業和茶葉、煙葉、席草、白蓮、花卉、苗木等區域特色産業。甯都不僅是贛南“糧庫”,還是資源“寶庫”。全縣有林地450餘萬畝,居全省第二。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琴江細鱗斜颌鲴水産種質資源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保護區,“四大家魚”良種繁殖場晉升為省級水産良種場,被評為全省漁業工作先進縣。“甯都黃雞”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标,“韶琳茶葉”被認定為江西省著名商标。成為贛州市第四個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臍橙)标準化基地縣。

2017年,甯都縣水稻、黃雞、臍橙、蔬菜等“1+4+N”現代農業體系全面發展,糧食播種面積105萬畝;新增臍橙種植面積2.1萬畝,總面積達17.7萬畝;甯都黃雞獲評全國百強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全年出籠黃雞7058萬羽;全縣蔬菜種植總面積達12.5萬畝。

2019年,甯都縣農業總産值57.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3.38%,農業增加值42.28億元,增長3.5%。糧食播種面積94.8萬畝,糧食總産量36.7萬噸,較上年略有下降;水果總産量15.01萬噸,增長1.04%,其中:臍橙12.59萬噸,增長8.51%;肉類總産量8.09萬噸,增長15.56%,其中:豬肉産量1.84萬噸,增長11.84%;牛肉産量0.17萬噸,增長5.67%;禽肉産量6.06萬噸,增長17.1%;水産品總量3.29萬噸,增長2.23%;黃雞存籠1436.7萬羽,增長58.87%,出籠4562.5萬羽,增長9.68%;蔬菜及食用菌種植面積17.02萬畝,增長19.37%,産量41.02萬噸,增長9.8%;種植煙葉0.84萬畝,下降30.34%,産量0.11萬噸,下降23.68%。

2019全年啟動規模蔬菜基地鋼架大棚建設的基地64個,截止2019年底,全縣共建成規模設施蔬菜基地83個,蔬菜種植面積達2萬餘畝;完成高标準農田建設2萬畝,新開發标準化茶葉基地6個、面積2050畝。

第二産業

工業方面,依托新中勝、锂電新材料兩個省級産業基地,全力發展礦産加工、電子家電、輕紡服裝、食品加工和門業、文化創意、物流“4+3”産業,緻力打造5個年産值超50億元産業集群。城市建設方面,圍繞“依山傍水、山環水繞、濱江園林”生态城定位,加快推進永甯新城和龍溪灣新區建設,緻力打造贛州衛星城市。農業産業方面,大力推進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擁有産值超億元的農業産業7個、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5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18家。交通基礎設施方面,已經建成濟廣、泉南兩條高速公路,正在推進昌樂甯于高速、鷹梅鐵路、吉建客運鐵路、蒙吉煤運通道至福建泉州連接線建設,将形成“三縱三橫”的高速公路和鐵路網絡,奠定重要的區域交通樞紐地位。

水東工業園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新中勝産業基地三條主幹道建成貫通,萬畝工業園區框架基本成型;新規劃的锂電新材料産業基地和青塘化工園區征地拆遷、場地平整工作正式啟動。被确定為省級锂電新材料産業基地,縣工業園區被批準為省級生态工業園區。門業産業園、文化創意産業園、天誠氟化工等一批重大項目相繼簽約入園。

2007年,全縣工業實現增加值11.6億元,同比增長8.5%。

2017年,甯都縣全年淨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0家、總數達100家,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2.5億元同比增長9.8%。着力抓好“3+18”個重大項目推進,蒙山乳業、衆立達光電、朝晖氟塑等項目竣工投産,贛鋒锂業、恒豐礦冶、黃雞冷鍊屠宰加工等項目加快推進。 

2019年末,甯都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達92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2%,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2.70億元,同比下降3.3%,完成利潤總額7.22億元,同比增長18.2%。主營業務收入過億企業達到29家,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的31.52%。園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7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2.8億元,下降3.93%。

2019全年實現建築業增加值12.76億元,增長2.3%,其中:具有資質以上建築業企業15家,完成建築業總産值21.02億元,同比增長9.4%。

2019全年房地産開發投資26.48億元,比上年下降23%。房地産新開工面積80.87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7%;房地産竣工面積41.08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4%;商品房銷售面積45.47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5%;商品房銷售額27.11億元,比上年下降12.4%。

第三産業

2007年,甯都縣物流企業達39家,新增貨運車輛98輛。全縣共完成郵政業務總量2700萬元,比上年增長11%。

旅遊業煥發生機,啟動全域旅遊發展規劃,中央蘇區反“圍剿”戰争紀念館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小布鎮榮獲國家4A級旅遊景區等稱号。電商業加快發展,電商扶貧、電商創業取得新進展,電商孵化園、賴沙電商村分别被評為省創業孵化基地、市級就業扶貧示範園區,建成農村電商服務站點397個。金融業平穩發展,2017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301億元,增長15.8%;各項貸款餘額159億元,增長24.5%。

2019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97億元,增長11.8%,其中:實現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10.80億元,增長17.1%。分城鄉看,城鎮市場起領航作用,全年城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77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總量的69.4%,同比增長12.5%;農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20億元,同比增長6.3%。全年實現網絡零售額2.18億元,同比增長17.3%。

全縣實現各類郵政業務收入9200.72萬元,同比增長12.5%,年末固定電話用戶36329戶,同比減少1094戶,手機用戶505533戶,同比增加16208戶;寬帶上網用戶138037戶,同比增加7318戶,網絡數字電視用戶145212戶,同比增加15622戶。

2019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349.00億元,比年初增加22.04億元,同比增長6.74%,其中: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57.18億元,比年初增加22.90億元,同比增長9.77%。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198.45億元,比年初增加14.74億元,增長8.03%。餘額存貸比為56.86%,較上年同期提高1.11個百分點。

2019全年各類保費收入同比增長3.55%。其中:中國人壽保險公司保費收入16133.64萬元,同比增長1.64%,賠付6553.83萬元,同比增長24.25%,賠付率為40.62%;中國人民财産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保費收入15734.18萬元,同比增長8.77%,直接賠款9751.25萬元,同比增長為1.28%,賠付率為61.97%。

甯都入選全省十大紅色旅遊目的地,翠微峰景區提升工程加快實施,2019全年共接待遊客318.7萬人次,同比增長21.6%,實現旅遊總收入24.4億元,同比增長31.9%。其中:翠微峰景區共接待遊客101萬人次,同比增長4.2%。

2019年,甯都縣文化産業主營業務收入8.58億元,下降2.05%。 

交通運輸

綜述

甯都縣全縣有公路493條,計2236公裡,80%的縣鄉公路通水泥路。穿境而過的319國道,G35濟廣高速(鷹瑞段)和G72泉南高速(石吉段)已正式建成通車。2009年農村公路改造完成水泥路218.6公裡,新增通水泥路行政村39個,大沽至長告紅色旅遊公路、肖田至隘上段省道改建基本完工。2013年昌甯(南昌-甯都)高速正式開工建設。預計2015年底建成通車。2014年甯定(甯都-定南)高速,廣吉(廣昌-甯都-吉安)高速即然動工建設,分别于2016年底,2017年底建成通車。屆時,甯都将形成一個高速井字框架。另外規劃中的鷹梅鐵路于2013重新啟動前期工作。當南昌至甯都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基本完工時,甯都至定南高速公路又開工了,在蛇形排至小布公路建成通車之際,境内G356、G236國道升級改造和昌廈公路維修工程快速推進。

主幹公路現狀

至2012年底,全縣公路通車總裡程已達到2553.148公裡,其中高速公路91.935公裡;319國道81.558公裡,省道五條(石甯線、新甯線、宋水線、蛇永線、際大線)267.513公裡,縣道11條278.438公裡,鄉道80條716.297公裡,村道1117.407公裡。全縣24個鄉鎮299個行政村都通了水泥公路,通暢率為100%;全縣所有渡口都已經實施渡改橋,撤消了所有鄉村渡口。2013年10月,南昌至甯都高速公路正式啟動,在甯都縣境内有54.962公裡。2條省道提升為國道,一條鄉道提升為省道,其中原S208省道提升為國道G236(蕪湖至汕尾),原S323提升為國道G356(福建莆田湄洲至西昌),目前甯都已有3條國道,國道總裡程210公裡左右,居全市第一。縣道X431黃陂至蔡江、鄉道竹笮至田頭至長勝至固村高速公路出口、鄉道賴村至丁陂至瑞金升格為省道。

截止2019年底,全縣公路通車總裡程已達到4120.732公裡,其中:高速公路5條209.342公裡,國道3條194.548公裡,省道5條215.874公裡,縣道17條430.958公裡,鄉道79條778.197公裡,專用公路17.611公裡,村道2274.202公裡。全縣擁有貨運車輛617輛,實現噸位數4859噸,完成貨運周轉量62363噸萬公裡,同比下降19.5%。

政治

縣委書記:肖斐傑

縣長候選人:何國傑

社會事業

城鄉建設

截止2019年底,新增建成區面積0.3平方公裡,達24.4平方公裡,城鎮化率49.00%。淩雲大道南北延、永甯大道西延、懷德路西延、文鼎路等道路建成通車。永甯文化公園、教育文化園區一期、梅江“一江兩岸”環境治理、城鄉供水一體化一期、污水處理廠提标改造等工程基本完成。城市管理更加規範,開展“治髒治亂治堵”行動和油煙、揚塵、立面防盜網等專項整治,市容環境大為改觀。城區新建臨時停車場9個,标準臨時停車場2個,新改建公廁20座。

醫療服務

2007年末全縣共有衛生機構424個,床位950張,衛生技術人員1978人。

2019年,甯都縣開工建設縣人民醫院内科綜合大樓,縣中醫院綜合住院大樓主體工程完工,建成4個鄉鎮衛生院業務樓,完成3個鄉鎮衛生院業務樓裝修工程,培養村衛生室訂單定向醫學生26人,醫療服務水平和公共衛生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年末共有衛生機構876個,擁有床位3543張,同比增加180張,擁有衛生技術人員3599人,其中:執業醫師822人,執業助理醫師268人,注冊護士1985人。

組織機構

1、縣衛生行政管理部門(縣衛生局)設一室五股一辦。附設事業單位2個:衛生系統工會、縣地方病防治辦公室。

2、轄縣屬醫療衛生單位10個: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縣衛生局衛生監督所、縣農醫局、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縣婦幼保健院、縣衛生職業技術學校、縣結核病治療所、縣皮膚病治療所、縣醫療器械修理所。

3、轄鄉(鎮)醫療衛生單位32個:7所中心衛生院、17所一般衛生院、8個防保站。

4、村級衛生組織:村衛生所830個,鄉村醫生、衛生員876人。

病床情況

全縣共設病床1160張,其中縣城490張,鄉(鎮)670張。

教育事業

甯都古代儒學教育發端于唐朝。 自西晉隋唐起,中原漢人陸續南徙定居于甯都,客家人口發展至今已占98%。客家先民從中原各地帶來儒家思想和倫理道德标準,與官方倡導的仁政、禮治結合一起,形成了甯都古代儒學。唐初孕育了私塾,晚唐設立了縣學,宋代創辦了書院,明代興辦過社學。自唐至清,縣有縣學(州時稱州學)、鄉有書院、村有私塾、姓有義塾,形成了完整的儒學教育體系。由于客家人崇教興學的民風盛行,官以興教為義舉,民以助學為善行,儒學教育得以代代延續并不斷發展。

明清兩代是甯都儒學教育鼎盛期,時有唐代始設的縣學1所,宋代始建的梅江書院,明代始建的金陵書院,清代創辦的純青書院、崇仁書院、仁義書院共5所。名儒私辦學館計有北宋的“長春谷”、南宋的“牛石山房”、明代的“竹塢山房”、清代的“易堂學館”和“烏石山”學館等。曆代名塾計有唐代孫家的“竹林幽居”,宋代崔姓的“白鹿營塾館”,明代曾姓的“聖公祠義塾”,清代城南的“百獲齋”、東龍的“馬頭塾館”、東山壩李姓“天花壇義塾”、東韶曾姓“南團義塾”和琳池“霸公義塾”等。據清道光四年(1824年)州志載,“邑内塾館200餘所,琅琅書聲,充耳城鄉”。

2010年全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364所,其中高級中學2所(即甯都中學和甯師中學),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2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2所,十二年一貫制學校3所,完全小學13所,村小125所,教學點69個,職業技校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特殊教學學校1所,機關幼兒園1所,民辦學校11所。現有教職工5615人,其中中學教師2544人,小學教師3071人。2010年全縣現有中小學生114287人,其中小學學生79615人,初中學生26723人,高中學生7949人。(其中11所民辦中小學的在校學生有7000多人)。2008年以來,先後榮獲“全國電化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全省教育技術裝備工作先進單位”、“全省教育系統先進工會”、“全省家庭教育工作和省家長函授學校辦學工作先進單位”、“全省高招宣傳工作先進單位”、“全省教育事業統計工作先進集體”、“全省勤工儉學先進單位”等數十項全國及省市級榮譽稱号。

2019年高考再創佳績,全縣二本以上上線人數2243人,比上年增加131人,其中:一本上線人數715人,比上年增加18人。考取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各1人。

義務教育階段小學224所(含教學點180個),小學在校學生68589人,畢業生15207人。初中學校38所,在校學生43079人,畢業生12536人。高中學校5所,在校學生19516人,畢業生5830人。職業高中3所,在校學生4966人,畢業生375人。 

文化

2019全年新增2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甯都入選國家首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縣。紅色文物“一部半電台”入選“新中國70年,70件最震撼網民的鎮館之寶”。中村傩戲獲得全省首屆傩文化比賽三等獎。23篇文藝作品榮獲國家級獎項。縣全民健身活動中心項目主體工程完工。

科技事業

2019全年組織申報市級以上科技項目13項,組織實施市級以上各類科技計劃項目11項,其中:國家級0項,省級1項,市級10項。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5家,申報高企14家,獲認定13家,全縣高企數量達23家。培育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30家,獲認定28家。全縣專利申請量408件、授權量247件,同比分别下降3.5%、17.4%,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71件,發明專利授權量5件。全縣有效發明專利29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0.34件。

體育事業

在2019年贛州市第五屆運動會青少部各項目比賽中,甯都縣共獲得金牌17枚、銀牌13枚、銅牌16枚;在2019年江西省青少年錦标賽中,甯都縣運動員共獲得金牌4枚、銀牌4枚、銅牌4枚;在2019年江西省第五屆百縣青少年“三人制”籃球運動會中,甯都縣男子組獲得男子組一等獎(全省第七名)。在第十屆全國殘運會暨第七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中,甯都籍盲人運動員何珊珊參加田徑女子視力T11級800米、1500米以及400米項目獲得2金1銀。為提質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甯都縣申報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1人,一級社會指導員19人。

社會保障

截止2007年,納入城市低保對象3805戶7992人,發放低保金767.2萬元,納入農村低保對象11002戶20229人,發放低保金730.7萬元。籌資2700萬元實施的田頭、洛口、會同、黃陂、長勝和固厚六所中心敬老院建設。

2019全年财政八項民生支出52.05億元,增長26.04%,占财政總支出的85.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6532元,增長7.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618元,增長10.5%。

2019年,全年脫貧6289戶23133人,全縣所有貧困村全部退出,綜合貧困發生率降至0.66%。

2019全年參加養老保險人數43.94萬人,其中: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7.63萬人,城鄉居民參保人數達36.31萬人。全年參加醫療保險人數76.79萬人,其中:城鎮職工參保人數3.77萬人,城鄉居民參保人數73.68萬人。

2019全年保障農村低保18862戶33571人,發放殘疾人“兩項”補貼11927人。保障農村特困供養人員2510人,其中:集中供養1543人,分散供養967人。救助困境兒童545人,困境家庭兒童288人。

曆史文化

客家民俗

甯都曾是早期的江西文明。大量的譜牒研究和田野調查證實,中原漢人唐宋時期南遷進入客區,最早定居在甯都一帶,站穩腳跟養足實力後,逐漸向閩西,然後向粵東推進。甯化客家公祠所列一百多個客家姓氏中,有好幾十個是自甯都遷入的,如賴氏、廖氏、邱氏等。到2012年全縣客家姓氏130多個,客家人口占總人口的98%。孫中山先生前35代先祖孫誗于唐朝末年被封為東平候,定居甯都。

甯都是中原先民南遷的早期居住地和集散中心,是贛閩粵客家民系的重要發祥地,屬純客家縣,現有130多個客家姓氏。境内客家遺存十分豐富,客家民俗文化光輝燦爛,至今保存有千年古村田埠東龍村、孫中山先祖東平侯孫誗墓,甯都道情被列為全國地方戲曲獨立曲種,客家傩戲、竹篙火龍、橋幫燈、采茶戲等入選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2010 年榮獲“中國客家民俗文化之鄉”稱号。

2013年1月6日,文化部正式發文,同意在江西贛州市設立國家級“客家文化(贛南)生态保護實驗區” 。

文鄉詩國

“詩國”之稱始于宋代,“文鄉”之譽添于明清。南宋時 成立的“江湖吟社”享譽全國,清初創立的易堂學館位列當時“三山學派”之首。這裡人才輩出,湧現出清代聞名全國的散文家魏禧、清代江西山水畫始祖羅牧、肉眼發現新星的天文學家段元星、最早分離并在果子狸身上發現SARS冠狀病毒的微生物學家管轶等名人大家。自宋至清,甯都中榜狀元2人、探花1人、進士130人,居贛南之首。

紅色文化

甯都是中央蘇區前期的政治軍事中心,是中共蘇區中央局、中華蘇維埃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少共蘇區中央局誕生地;是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蘇維埃政府、江西軍區駐紮地;是第一、二、三次反“圍剿”戰争的指揮中心、主要戰場、1931年12月14日,國民黨26路軍1.7萬餘人在趙博生、董振堂的率領下,舉行了震撼中外的“甯都起義”,誕生了紅五軍團,1932年10月,中央蘇區中央局在東山壩小源召開了全體會議,史稱“甯都會議”。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裡進行過偉大的革命實踐。全縣有 5.6萬人參加紅軍,有名有姓的烈士1.6萬多人,建國初期授銜的甯都籍将軍有13人,從“甯都起義”部隊走出的開國将軍有30人。

據統計,散布在全縣村村寨寨的舊址、舊居多達300多處,僅毛澤東同志舊居現仍存31處,相關的紅軍标語、壁畫、文物等多達2000餘件。

風景名勝

綜述

甯都是資源大縣。甯都生态環境優美,森林覆蓋率達71%,活立木蓄積量784.8萬立方米,為國家首批100個生态示範縣之一。野生植物、野生動物資源、礦産資源豐富。甯都還有迷人的旅遊資源,最著名的自然風光數翠微峰風景區,該景區集儒、佛、道和革命曆史于一體,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被道家列為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五福地。人文景觀中,有唐東平侯孫中山先祖孫誗墓、建于西晉的青蓮古刹、建于明朝萬曆年間的水口塔等,還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甯都起義”指揮部舊址等一批革命曆史文物。

翠微峰

甯都風景绮麗,山水秀美,其中以翠微峰自然保護區最為著名。翠微峰是國家森林公園,又是江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其中的金精洞在宋代被列為道家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五福地。景區地處江西省東南部,贛州地區東北部,甯都縣縣城西北郊5公裡處。南距贛州市168公裡,—抵省會南昌市330公裡。總面積為16.1平方公裡,海拔426.8米。紅層地貌丹霞地形,以峰險、崖奇、洞幽、泉美、水秀著稱,“花飛千澗滿,日落萬山深”。

距縣城15公裡,翠微峰景區南端的甯都縣蓮花山,是江西省的佛教名山之一。南北長5公裡,東西寬3公裡,地域面積約15平方公裡,海拔953.8米。山上蒼松蔭翳,幽笪夾道,氣候涼爽,山色迷人。因山形如蓮花,景色旖旎,故名蓮花山。

山上有始建于西晉時的青蓮古刹,據碑文記載,寺為西晉釋氏青蓮祖師所建。明代萬曆二十六年無際九世法孫道正重建。現瓦青當上尚存明代紋飾,并有“青蓮”二字。寺内為書院式建築,外殼青磚青瓦,内殿梁柱列架,天花闆和屋梁上繪有各色花——圖案。紅漆門楣上書有一方橫匾,上寫“青蓮古刹”四個遒勁達到旁邊。整個殿宇分前、中]、後三幢十殿:大雄寶殿、西方殿、吡羅殿、觀音堂、金光殿、祖堂、伽蘭殿、天王殿、地藏殿、臨齋殿。全寺占地面積約2800平方米。現公存明、清碑刻十四方。蓮花山有一峰、一岩、二洞,即白茅峰、出水岩、出風洞、太平洞。石林岩海,呈奇獻巧,為遊攬勝地。

淩雲山

東韶淩雲山,位于甯都縣東韶鄉境内,海拔1454.9米,為雩山山脈,屬甯都縣第一高峰。區域内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牛牯嶂、天門嶂、崖鸪岽、寒婆岽、竹蒿嶺、盧穆峰、王泥崗等,群峰峥嵘,巍峨壯觀。

淩雲山因山頂較平,原名“平山”,唐代起改稱淩雲山,當地村民稱之為“淩華山”,是贛州甯都縣、吉安永豐縣、撫州樂安縣三市三縣的分界嶺。登上頂峰可“一山觀五縣”即甯都、永豐、樂安、南豐、廣昌五縣。“淩雲山”方圓25平方公裡,山頂一截象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隻有矮草,沒有樹木,下面一層則森林茂密、郁郁蔥蔥,盡顯原始生态之生機。山上流泉飛瀑,雲霧缭繞。山上有三處庵場寺廟。頂上有當地人俗稱的“頂庵”,向西面稍下一點有“中庵”,再下來向東方向,海拔1200米處有“腳庵”名“淩雲寺”。

2011年9月,經省政府批準,甯都縣淩雲山自然保護區由縣級晉升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此外,有湛田和石上的溫泉、大型人工湖團結水庫等休閑度假場所;有以“植物寶庫”聞名的淩雲山自然保護區;有始建于明萬曆年間的水口塔、始建于唐末的孫中山先生客家始祖孫誗墓,邱氏家廟、田埠東龍村等一批古建築;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甯都起義舊址、以及“反圍剿”紀念館等。

特産美食

客家飲食

優質稻、灰鵝、茶油、白蓮、臍橙、金柑、香菇、三黃雞、無籽西瓜、“三筍”頭,“中華金桔王”飲料、“甯”酒,野人牌礦泉水,珍穗牌大米、甯寶米粉、翠微牌精澱粉、藕粉、薯粉、小布岩茶、韶琳茶、大沽白毫茶、武華雲霧茶、淩雲山白茶,組合機床、镗磨缸機、翠微紅月子茶、蛋菇湯、甯都三杯雞、甯都精制紅薯澱粉、中華神菇-- 茶樹菇、甯都肉丸。翠崗牌松香、膠合闆、草席、印花床單、皮便鞋和皮制勞保手套等40多種。其中:小布岩茶多次榮獲全國名茶稱号并獲國際金獎,韶琳毛峰獲2006年江西省名茶評比金獎,2007年“中茶杯”全國評比一等獎,2010中國國際茶博會金獎,2011上海世博名茶評比金獎。中華金桔王榮獲94中國林業部名特優新産品博覽會金獎,“甯”牌酒在95年國際食品加工技術博覽會上獲國際金獎,甯寶米粉獲第七屆中國專利新技術、新産品博覽會金獎。許多産品如皮便鞋、勞保手套、甯寶米粉、印花床單、翠微牌精澱粉、薯粉均出口遠銷東南亞、中東和歐美等地。

客家粄果

1、雜交稻種:甯都是江西省最大的雜交水稻制種基地,且以秋季制種為特色優勢,年水稻制種面積穩定在1.5萬畝左右,年提供早、中、晚雜交稻種3000噸左右。實行生産、繁育、精選、包裝銷售産業化經營。

2、通心白蓮:又稱子蓮,是甯都傳統農産品。常年種植面積6萬畝,是江西省白蓮種植大縣之一。栽培品種主要是太空1号,2号和36号,具有個大、色白特點,富含澱粉和多種氨基酸,屬膳藥兩用食品。具有養心、益腎、補脾等功能,也是食品工業的優質原料。年上市鮮蓮10080噸或幹蓮3600噸。

3、無籽西瓜:西瓜是甯都的傳統農産品,現栽培品種以花皮無籽和青皮無籽系列為主,圓形或高圓形,單個重5~7公斤,果肉紅色,汁多味甜,中心糖11~13度,口感極佳,果皮薄且堅韌,耐貯運。常年種植面積4~5萬畝,年均上市約8~10萬噸。

4、草席:是現代家庭美觀保健的床上用品。全縣席草常年種植面積2萬畝,加工設備近900台(套),生産普通草席、中高檔草席系列産品30餘個,産品具有雙面如一,平整光亮,草色青綠,舒适耐用,美觀大方,設計新穎等特點。年産量1000萬條,已形成産業化經營格局,是江西省最大的席草生産加工基地。

5、花菇:主産于甯都縣肖田、東韶和小布三鄉(鎮)群山之中。其肉質鮮嫩,甘美肥厚,香味濃純,菌傘勻稱,菌蓋龜裂有皺,屬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具有較強的滋補作用和保健功效,年産量10噸左右。

6、精制紅薯澱粉:以優質鮮紅薯為原料精制而成,不含任何化學添加劑和漂白劑,質地潔白、純淨、衛生,口感細膩,味道鮮美,保持了紅薯原有營養成份及保健功能,是制作高級粉絲、冰雪糕、肉丸的上好原料,也是各種面點,快餐食品的添加劑,廣泛應用于化工、紡織、醫藥等領域,年産量10000噸以上。

7、蘑菇:又名雙孢蘑菇,2003年秋引進試種,獲得成功,2005年全縣蘑菇種植面積已達25萬平方米,産鮮菇3750噸,主要用于生産蘑菇罐頭。計劃2006年發展到100萬平方米,産量15000噸。

8、中藥材:甯都是贛州市十大中藥材生産基地縣之一,中藥材種植面積1.2萬畝,居全市第二。主栽品種有黃姜、黃栀子、黃柏、茯苓、杜仲、吳茱萸、瓜蒌、石蒜、藥葛、金銀花等。

9、甯都黃雞:系江西省家禽名貴土雞品種之一,體小腳矮,母雞尾羽呈佛手狀下垂,具有羽、胫、喙“三黃”(因此俗稱三黃雞)及早熟、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等特點。年出籠2000萬羽以上,并實行專業化、規模化飼養。

10、水産苗種:全縣擁有年産5000萬尾以上的魚苗場13家,魚種培育面積5000多畝,年産各類魚苗13億尾,在全省位列前茅。産品主要有:四大家魚、鯉、鲫、鳊、鲴及加洲鲈鳜魚、斑點叉尾鮰等名特優新水花、春冬片,其中90%為早繁苗。

11、圓吻锢魚:俗稱鮟子,個體小,善群體生活,以攝食水底腐殖質、碎屑為主,不與家魚争食,病蟲害少,容易捕撈,個體達到150-200克即可上市。該魚肉質鮮美,營養豐富。現有養殖(套養)面積3萬多畝,産量300多噸,可在池塘、水庫中套養,對提高水域産量具有重要作用。

著名人物

儒學盛,人才出。自宋至清,全縣科考中榜進士125人,舉人413人,貢生、秀才千餘人,其人數之衆居贛南之首。進士當中,狀元及第者2人,探花1人(即宋皇祐五年狀元鄭獬、景定三年特科狀元謝元龍、明成化五年探花董越)。

自唐至清,進入仕途官達四至一品的高級職官67人,成為朝廷文臣武将者有:南唐禮部尚書衷愉,南宋理宗帝所拜右丞相崔與之,宋代太常寺卿黎堯、尚書仆射劉越馭、胡承憨,明代弘治工部尚書董越等文臣;南宋抗元英雄陳繼周、尹玉;明代衛國将軍盧述、抗倭英雄陳勉;清代軍功顯赫的大将軍葉信等武将。

見諸史冊記載的文化名流有:五代十國時期的“廖氏文學集團”(廖匡圖、廖正圖、廖邈、廖融、廖凝),北宋的“孫氏五賢”(孫長孺、孫立節、孫勰、孫慮、孫登科),南宋的“曾氏祖孫”(曾興宗、曾原一)和“甯都三肖”(肖立等、肖士贊、肖土資);明末清初的“甯都三魏”(魏禧、魏祥、魏禮)和“易堂九子”(“三魏”和李騰蛟、邱維屏、曾燦、彭任、彭士望、林時益);清末的“甯都三邱”(邱璧、邱和鳴、邱珍)以及民初“甯都教育精英”(邱灏、邱椿、邱燕、邱敬慎、蔡愛仁、溫晉城等)。

此外,尚有文學家楊益、董越、董天錫,翻譯家孫伯顔,江南山水畫宗師羅牧,蠶桑博士李安、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教授管轶等。曆代文化名流學者留下傳世詩文、論著1200多部(卷),蜚聲海内,影響數百年。

榮譽稱号

2010年,甯都縣榮獲“中國客家民俗文化之鄉”稱号。

2013年被國家文化部批準列入客家文化(贛南)生态保護實驗區範圍。

2015年經省政府同意,省發改委、省委農工部《關于印發甯都縣域經濟科學發展體制創新試驗區實施方案的通知》正式出台,并專項批複“同意甯都縣享受省直管縣的經濟社會管理權限”。

2019年1月25日,入選2018年度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

2019年3月,被列入《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

2019年12月,獲“江西省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示範縣”榮譽稱号。

2020年2月,入選2020中國美食百佳縣市。

2021年4月,入選第二批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縣”創建推評名單。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