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遺址

大汶口文化遺址

新石器時代晚期父系氏族遺址
大汶口文化遺址位于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區大汶口鎮,大汶河東西貫穿,将其分為南北兩片。遺址總面積80餘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2~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發現地和命名地,大汶口遺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發展的全過程,距今6400年,為新石器時代遺址。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安徽省文物局和固鎮縣人民政府聯合召開的“垓下史前城址考古發掘成果研讨會”,在固鎮召開。專家們對史前城址取得共識,即垓下遺址是目前發現的、能夠确切認可的大汶口文化最早的遺址,是當時的中心聚落,也是當時黃河中下遊和淮河流域最早的城。對于研究淮河流域曆史文明具有重要價值。[1]
    中文名:大汶口文化遺址 外文名: 别名: 地理位置: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區大汶口鎮 面積:總面積80餘萬平方米 年代:新石器時代遺址 票價:120 類别:風景名勝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占地面積:98平方千米 景區等級:AAA 建造時期:新石器時代遺址 著名景點:古城遺址

垓下遺址:目前發現的最早大汶口文化遺址

由安徽省文物局和固鎮縣人民政府聯合召開的“垓下史前城址考古發掘成果研讨會”,在固鎮召開。專家們對史前城址取得共識,即垓下遺址是目前發現的、能夠确切認可的大汶口文化最早的遺址,是當時的中心聚落,也是當時黃河中下遊和淮河流域最早的城。對于研究淮河流域曆史文明具有重要價值。

研讨會期間,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以及上海、山東、江蘇、安徽等地文物考古方面的專家學者,集中對垓下史前遺址的發掘工地進行實地勘察,對出土文物進行詳細鑒定,并聽取考古人員對考古發掘工地進展情況的介紹。專家們對史前城址的功能、城牆的構築方式及其幾次構築的過程、城牆與排房的關系、排房的功能、夯土台基及其時代,還有其他遺迹的現象等等,進行了高水平探讨,并對固鎮縣高度重視文物考古給予高度評價,對如何開展下一步工作提出具體建議。

據了解,垓下史前城址位于固鎮縣濠城鎮北,南沱河南岸,俗稱霸王城。 1980年被固鎮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垓下之戰最後決戰之地。垓下決戰在中外古代戰争史上,其規模之大是罕見的,“霸王别姬”、“十面埋伏”等故事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在世界上許多國家也廣為流傳。因此,垓下古戰場具有世界級的知名度,擁有巨大旅遊價值。為了給文保規劃提供大量翔實資料,從2007年開始,省考古研究所先後4次對垓下遺址進行發掘,發掘面積1000多平方米。經鑽探,該城址城圈長度約1510米,城内面積約15萬平方米,城内遺存有城牆、壕溝、道路與排水系統、夯土建築基址、紅燒土遺迹、窯址、水晶、灰坑、排房等。

考古發掘表明,如今的垓下遺址絕不是一個普通的村落,它是一個占地20萬平方米的古城遺址。不難想象,垓下古城在古代一直是政治、經濟、文化都比較發達的人類活動的區域中心,這個區域中心豐厚的物質條件是戰争依托的物質基礎,垓下古城四面有城牆,北面和西面的天然河道成為護城河,戰略位置易守難攻,是戰略家首選的戰争要地。因此,一路敗走的項羽率兵退守垓下,選中這樣一塊戰略要地做大本營,自然是情理中的事情,這同時也為垓下古戰場決戰之地在固鎮提供了充分證據。垓下史前城址屬于最高級的城址,因為它有城有濠,對于研究中國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意義重大。

在如何保護利用垓下遺址問題上,與會專家們提出在保護的同時,在保護區外圍,利用新的創意和高科技手段來展示史前文化和楚漢文化等曆史文化資源。同時建議省考古研究所制定一個系統全面的考古計劃,納入固鎮縣的垓下遺址保護規劃和旅遊規劃中去,使之有條不紊地進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