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波效實中學

甯波效實中學

浙江省甯波市學校
甯波效實中學是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該校在1959年和1978年兩次被列為浙江省重點中學,2000年被批準為教育部“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2005年列入首屆中國百強中學,2014年被确認為首批浙江省一級普通高中特色示範學校。甯波效實中學是創辦于1912年的一所完全中學,原系浙江省著名私立中學。1956年改為公立,更名“甯波第五中學”。[1]1980年複名“甯波效實中學”。
    中文名:甯波效實中學 外文名: 簡稱:效實 創辦人: 辦學性質: 學校類别: 學校特色: 主管部門:甯波市教育局 所屬企業: 現任領導: 專職院士數: 高職專業: 本科專業: 碩士點: 博士點: 博士後: 國家重點學科: 院系設置: 校訓:忠信笃敬 校歌: 院訓: 院歌: 地址:浙江省甯波市白楊街178号 院校代碼: 主要獎項:中國百強中學浙江省教科研先進集體省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實驗基地全國生物學競賽團體優勝獎浙江省優秀學生會 知名校友:童第周、胡思得、陳敬熊、屠呦呦 知名教師: 英文名:Ningbo Xiaoshi High School 所屬地區:浙江甯波 類别:公立高中 學校屬性: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浙江省一級普通高中特色示範學校 現任校長:周千紅

曆史沿革

建校初期

1911年冬,何育傑、葉秉良、陳訓正、錢保杭等先生以“以私力之經營,施實川之教育,為民治導先路”為宗旨,創立效實學會。

1912年2月,經聯絡本埠士紳李鏡弟,借得西門盤诘坊育德農工小學堂址,創辦效實中學。

1917年,上海複旦大學及聖約翰大學與效實中學訂約,凡效實中學畢業生皆可免試,直接保送入學。

曲折發展

1937年,抗戰爆發,學校遷往鄞縣高橋。

1938年,學校在上海牛莊路設上海分校。

1941年4月19日,甯波被日本軍隊占領,學校解散停辦。

1941年8月,由蔡曾祜(箴五)先生聯同其他原學校人士組建求實學社,以高中教育為主,代行教育。

1942年,上海分校改稱儲能中學。

1945年,蔡曾祜(箴五)先生由求實學社教務主任代理校務,主持複校及接收求實學社事宜。

1945年10月25日,複校開學,此後便以此日為甯波效實中學校慶紀念日。

1956年,學校由私立改為公立,并更名為“甯波第五中學”。

1959年,學校被列為浙江省重點中學。

改革興盛

1980年,學校恢複原名稱“甯波效實中學”。

1981年,被批準為浙江省首批重點中學。

1991年秋,創辦甯波外國語學校,兩校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制度,且甯波外國語學校挂靠于甯波效實中學校舍内。

1995年,被确認為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

1998年秋,甯波效實中學初中部停辦,甯波外國語學校的編制保持不變。

1999年秋,學校遷入新校區。

1999年,浙江省教育廳批準舉辦“浙江省創新教育理科實驗班”。

2000年,甯波外國語學校實行民辦機制運行,并在甯波效實中學内過渡。

2004年,原效實中學高中所轄“國際部”取消,其編制劃入甯波外國語學校編制内,稱為“甯波外國語學校高中部”。

2005年,“浙江省創新教育理科實驗班”停辦。

2005年9月,随着甯波外國語學校新校舍的建成,甯波外國語學校結束和效實中學共辦的曆史,學生和教師遷往新校舍。

2007年9月28日,甯波效實中學東錢湖分校落成并開學。

2009年,甯波外國語學校辦學體制由“國有民辦”體制調整為公辦,并搬遷到甯波效實中學東錢湖分校,與甯波效實中學東錢湖分校合并,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管理。

2014年4月,學校被授予首批“浙江省一級普通高中特色示範學校”稱号。

辦學條件

學校現有42個班級,2027名學生,252名教職工(包括甯波外國語學校任教)。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名,省、市有突出貢獻科技人員3名,省功勳教師1名,在職省特級教師7名,甯波市名師12名,甯波市傑出專家1名,高級教師73名(享受教授級待遇5人),全國部委級先進15名,省教壇新秀7名,市教壇中堅3名,市骨幹教師3名。

1996年起甯波市政府投億元巨資易地重建效實,1999年秋季投入使用。新校舍占地126畝,建築面積38500餘平方米,建有行政、教學、實驗、電教、勞技、圖書、生活等樓舍和8765平方米設施一流的“寬誠體藝館”,有中國田徑協會驗收認證授牌的400米塑膠跑道标準田徑場及足球場、網球場等。圖書館藏書11萬餘冊。

學校向以教學質量高、文理并重、數理外文兼長着稱。建校九十多年來培養了30000餘名畢業生,遍布海内外,為振興中華作出貢獻,其中包括童第周等9位中科院院士和胡思得等5位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政道博士曾函贊效實“桃李滿天下,成果布四海。”

長期以來學校繼承和發揚“愛國、科學”和“求适務實、與日俱進”的優良傳統,确定了“堅持方針,遵循規律,打好基礎,培育人才”的辦學思想和“第一流,高質量,校風好,有特色,現代化”的奮鬥目标,推崇“全面,基礎,高質量,大面積”的教育準則和“起點高,要求嚴,基礎厚,能力強,素質好,後勁足”的教學特色;教育學生樹立“獻身祖國,振興中華”的遠大理想和“熱愛知識,遵循規律”的科學态度;積極倡導“奮發進取,探索創新”的鑽研精神和“實事求是,講求實效”的務實作風。

畢業會考及高考成績一直居全省前列,各級各類競賽成績優異,近10年中,學校38次獲得全國中學生數理化、自然學科和信息技術競賽浙江賽區的第一名和團體優勝獎。學生活動豐富,社團活躍,體育、藝術等各方面成績斐然,獲獎學生層出不窮。學校不斷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多次被評為省教育先進單位。

近年又被評為省德育教育、省教學科研、省藝術教育、省“模範職工之家”、省電化教育、省施行《國家體育鍛煉标準》等先進單位,獲省、市基礎教育成果獎一等獎。學校還先後與美國霍普金斯中學、英國珀斯學院、德國漢内漢裡克學校、新加坡華僑中學、南洋女子中學、聖·尼各拉學校等建立了友好關系和師生互訪,近幾年又有多名效實學子考入美國哈佛、耶魯、麻省理工、斯坦福、哥倫比亞、加州大學和英國牛津、劍橋等世界一流大學攻讀本、碩、博。

辦學成果

2013年高考,甯波效實中學學生一本理科上線人數為278人,重點率為78.4%;文科上線人數為81人,重點率為78.7%,文理科合計重點率為78.5%(包括保送生、被美國杜克大學、西北大學等世界前150名大學錄取、以及高二時被中國科大創新試點班和浙江大學啟真班錄取的同學);此外,本科率為100%。

2012年高考,甯波效實中學理科重點率為80.9%,文科重點率為72.6%,文理科合計重點率為78.8%,本科率為100%。杜一和同學以733分的成績列浙江省理科第28名,被北京大學錄取,姜侖、史哲拟、洪淩雁等同學被清華大學錄取。此外,陽月等30多名同學被美國萊斯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等國外高校錄取。

2011年高考,甯波效實中學學生一本上線人數為418人,理科重點率為77.5%,文科重點率為72.6%,文理科合計重點率為76.3%,本科率為100%。此外,有20名同學被美國康奈爾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喬治城大學等國外高校錄取。

文化傳統

校名

“效實”一詞,源于嚴複所譯赫胥黎《天演論》中“物競天擇,效實儲能”句。早期校歌亦有“效實儲能齊努力,破壁出飛龍”詞。一九四二年二月,效實上海分校改為“儲能中學”,其源亦出于此。

校徽

甯波效實中學校徽誕生于1987年,由時任校長朱敦禮參與構思、美術教師秦梁和初二學生吳奔(88屆初中、91屆高中校友)為75周年校慶共同設計的。

校徽外觀呈梅花形(臘梅花),平面有一精壯樹杆(銀杏樹),三線示甯波三江口(甬江、姚江、奉化江);三點示城西白雲山莊(黃梨洲講學處)、天一閣(藏書樓)、效實中學。

校訓

忠信笃敬

忠:忠于祖國,忠于人民;

信:言而有信,行而不屈;

笃:待人忠厚,立志專一;

敬:恒自肅敬,敬業樂群。

校歌

甯波效實中學校歌

魏友枋作詞,張譜六作曲

明山佳氣郁蔥蔥,甬江如帶水流東,

跨西城一角,樓觀淩空。

海内共和伊始,看多少莘莘學子讀書談道其中。

是社會中堅分子,是國家健兒身手,

正宜及時用功。

深甯考據,榭山掌故,

足啟我童蒙。

願共守先正遺訓,

言忠信,行笃敬,

效實儲能齊努力,破壁出飛龍。

學生活動

甯波效實中學學生課餘生活豐富,學校每年均開展各項活動,例如社團文化展示活動、愛心義賣活動、音樂會、英語歌曲大賽、成人儀式等。學生社團每年也會開展社團活動,例如商業模拟挑戰賽(商業社)、曆史劇大賽(銀杏史社)、新聞風采大賽(北鬥河文學社)等。

截至2014年9月,甯波效實中學共建有學生社團23個。

知名校友

敬熊(1921.10.16-)

陳敬熊(1921.10.16—)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專家。浙江甯波鎮海人。1940年秋甯波效實中學上海分校初中四屆畢業。1947年畢業于上海大同大學。1950年上海交通大學電訊研究所研究生畢業。現任航天工業總公司第二研究院研究員,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兼職教授。曾任航天工業總公司第二研究院23所副所長。長期從事電磁波地面傳播、電磁場理論、天線與微波技術的研究與應用。1959年最先提出的Maxwell方程的直接示解法,在地空導彈研制中解決了許多工程問題。其中地空導彈制導雷達設計的天線系統誤差關鍵技術的解決,獲1985年國家發明一等獎。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翁文波(1912.2-1994.11)

甯波市人,1930年畢業于甯波效實中學高中部。1934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物理系,1936年至1939年在英國倫敦大學皇家學院學習,獲博士學位。畢業回國後在中央大學物理系任教授。1940年赴甘肅玉門油礦任工程師。1946年任中國石油公司勘探室主任。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任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勘探處副處長、石油工業部勘探局總工程師、石油研究院副院長、石油工業部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等職。1980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任國家天災預測專業委員會主任。1992年被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授予“石油工業傑出科學家”稱号。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曆任中國科協委員、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石油天然氣總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總工程師、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毛用澤(1930.9-)

甯波市人,核監測與防護專家。1949年9月由甯波效實中學畢業後考入上海交通大學化工系,1950年12月志願參軍入化學兵學校,1951年9月入北大工學院化工系代培,1953年3月畢業于清華大學化工系,1954年12月于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進修核物理結業。一直在防化研究院工作,現為該院專家組成員、科技委副主任、研究員。并任中國核學會理事、中國核儀器行業協會副理事長、IEC中國委員會第45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軍用核監測裝備标準化技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中國核學會中國電子學會核電子學與核探測技術分會副理事長、國際科聯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中國委員會人工放射性核素環境通道及其影響專業組主席。1995年5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徐祖耀(1921.3-)

甯波市人,1938年畢業于甯波效實中學高中部。1942年畢業于國立雲南大學礦冶系。曆任唐山交通大學、北京鋼鐵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教授、金相教研室主任、材料科學及工程研究所副所長、材料科學及工程系主任。并曾任中國材料研究學會、中國金屬學會材料科學學會理事,上海有色金屬學會理事、上海市科協委員。現被中國科學院聘為院士,是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系教授,國際著名材料科學家。還任中國材料研究學會榮譽理事、上海市熱處理學會理事長、中國金屬學會材料科學學會相變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有色金屬學報編委等。1983年起任馬氏體相變國際顧問委員會委員,國際金相學報(現名MaterialsCharacterization)顧問編委。1987年起任國際貝氏體委員會委員。1989年應比利時科學院邀請任魯汶大學材料系客座教授。

童第周(1902.5-1979.3)

甯波鄞縣人,1922年畢業地甯波效實中學。著名生物學家,卓越的實驗胚胎學家,我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開創人,生物科學研究的傑出領導者。1927年畢業于上海複旦大學,後到南京中央大學任教,1930年赴比利時比京大學留學,1934年獲該校博士學位後,曾在英國劍橋大學作短期學術訪問,年底回國任青島山東大學生物系教授。抗日戰争爆發後随校内遷至四川萬縣,1935年該校解散,輾轉到成都、重慶等地,先後任中央大學醫學院教授,同濟大學和複旦大學生物系教授。

1946年山東大學在青島複校,任山東大學生物系教授、系主任。1948年應美國洛氏基金會邀請到耶魯大學任客座研究員,1949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返回到山東大學。新中國成立後,續任山東大學動物系教授兼系主任。1950年中國科學院成立,受聘兼任上海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副所長和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1951年任山東大學副校長。1956年中國科學院成立學部,聘為生物地學部委員兼任生物地學部副主任,兼中國科學院青島海洋生物研究所(後改為海洋研究所)所長。

1960年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主任,兼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1977年出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細胞遺傳學研究室主任。1978年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他早年參加過北伐軍。曾當選為第一至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1978年任全國政協副主席。

周光耀(1935.12-)

甯波鄞縣人,1951年春畢業于甯波效實中學。1961年大連工學院畢業。現任中國成達化學工程公司(化工部第八設計院)副總工程師,中國化工學會無機酸堿鹽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純堿工業協會常務理事,化工部純堿設計技術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

長期從事純堿工程設計工作,曾主持國内多項純堿生産裝置和工廠設計方案的制定工作。70年代,主持我國第一套完全獨立的大型聯堿廠設計,解決了獨立生産的聯堿廠水平衡難題,并采用多項新技術,該設計獲國家優秀設計獎。80年代,主持新都氮肥廠堿裝置設計,成功地采用了外冷碳化等10項新技術,被譽為我國新一代聯堿技術,對小型聯堿廠建設起到示範和樣闆作用,該技術獲國家優秀設計金質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還主持年産60萬噸大型純堿廠的方案及設計工作,這是國内自行設計、制作的大型生産裝置,已達到80年代世界先進水平,獲化工部優秀設計一等獎。

研究開發了自然循環外冷式碳化塔。碳化塔是純堿生産的關鍵設備,自然循環外冷式碳化塔對傳統的内冷式碳化作了重大變革,國家鑒定意見中肯定:該塔技術先進,運行可靠,屬國内首創,具有國際先進水平,是制堿工業的一項重大技術進步。獲中國專利局發明專利(本人為第一發明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90年代參加印度尼西亞年産156萬噸聯堿裝置國際招标,經過激烈競争獲勝中标,這是我國第一套大型化工成套裝置出口項目。

1990年化工部授予“全國化工科技先進工作者”稱号。1992年中國純堿工業協會授予“中國純堿工業科學技術專家”稱号。

朱祖祥(1916.10-1996.11)

甯波慈溪人,1934年畢業于甯波效實中學高中部。著名土壤學家和農業教育家。1938年浙江大學農學院畢業後留校任教,1945年赴美國深造。1946、1948年先後獲美國密執安州立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48年回國,任浙江大學農學院教授,農業化學系主任。1952年後,曆任浙江農學院、浙江農業大學土壤農業化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長、校長、名譽校長、校學位委員會主任,土壤學科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

并先後兼任中國水稻研究所第一任所長,中國科學院沈陽林業土壤研究所、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及學術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第二屆學術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一、二屆評議組成員,中國科協第二、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土壤學會副理事會、中國土壤肥料研究會副理事長浙江省科協名譽主席、浙江省農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浙江省土壤肥料學會理事長等職。他還曾擔任第五、六、七屆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兼教科文衛工作委員會主任,全國政協第五、六屆委員,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

他專攻土壤化學,學術造詣甚深。早在60年代初,就指導培養研究生和外國進修生。1978年起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他是我國高等農業院校中第一位培養土壤化學和土壤物理學方向研究生的導師,至今他的學生已遍布全國各地,不少人已成為知名的專家、教授。

李慶逵(1912.2-)

甯波市人,1928年畢業于甯波效實中學。著名土壤學家,農業化學家。1932年上海複旦大學化學系畢業。1932年至1944年任中央地質調查所土壤研究室技正。1944年至1948年留美,獲伊利諾斯大學農學院哲學博士學位。1948年至1953年任中央地質調查所土壤研究室副主任。1953年至今,先後任中國科學院土壤研究所研究員,農業化學研究室主任、副所長、名譽所長。1955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現稱院士),1978年至1983年兼任中國科學院長沙農業現代化研究所所長。

還任中國土壤學會理事長,第四屆國際土壤學會副主席。曾任中國農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化肥學會副理事長,江蘇省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江蘇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國際磷酸鹽研究委員會(摩洛哥)委員,國際《肥料研究》雜志(荷蘭)編委。是第二、三、五、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七屆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他是中國土壤分析化學的創始人之一。1937年發表的《土壤分析法》和1953年以後多次再版的《土壤分析法》,在我國土壤分析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50年代初,我國迫切需要發展橡膠生産,他接受國家任務,帶領科技人員參加橡膠宜林地考察,提出選擇北回歸線以南種植橡膠樹的土壤學依據。通過對橡膠樹生長氣候,土壤條件和有效施肥的研究,把橡膠樹栽培線推廣到北緯18-24度,為世界上熱帶北緣種植橡膠樹提供了樣闆。這項成果,1982年獲國家科委發明一等獎。

紀育沣(1899-1982)

甯波鄞縣人,甯波效實中學舊制三屆肄業,有機化學家。1921年畢業于上海滬江大學化學系。1928年獲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任東北大學、廈門大學、浙江大學、上海醫學院、西南聯大教授,上海雷氏德醫學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北平研究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藥學系主任、研究員,北京化學試劑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等職。1955年,當選為我國第一屆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

專長雜環化合物化學。進行嘧啶化合物、噻唑化合物以及中藥貝母、鈎吻、柴胡的有效成分等的研究。晚年從純化學研究轉到有較有實用價值的藥物化學研究,尤其在對抗癌藥物的化學研究方面有獨到之處。先後在中、美、蘇、荷蘭等國化學雜志上發表70餘篇論文。撰寫出版的着述有《維生素——乙研究》《抗瘧藥物的研究》等。

胡思得(1936.3-)

甯波市人,1954年畢業于甯波效實中學高中部。核物理學家。1958年畢業于上海複旦大學物理系。同年9月到第二機械工業部北京第九研究所(後改為第九研究院)工作。曆任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長、副院長等職。1994年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長。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長期從事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在物态方程、内爆動力學和核武器物理設計等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曾擔任多個核武器型号的理論設計負責人,攻克一些重要關鍵技術,提出核試驗中新的物理診斷項目。參與制定科技發展戰略和組織領導核試驗的實施,為中國核武器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1985年1993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二等獎1項和部委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199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93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95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号。主要着作有擔任主編的《原子彈設計理論》等。

戴傳曾(1921.12-1990.11)

甯波市人,1938年畢業于甯波效實中學高中部。1942年畢業于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1947年至1951年以全國物理考試第一名成績赴英國利物浦大學留學獲哲學博士學位。1952年回國後在北京近代物理所(後改名為原子能研究所)工作,曆任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副所長、所長、名譽院長。他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反應堆物理學家、反應堆工程和核安全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中偉(1929-2004.3)

甯波市人,1948年畢業于甯波效實中學高中部。1963年,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爆出一則令人興奮的喜訊:骨科醫師陳中偉成功地為一例全截病人進行了斷手再植手術,填補了國内外醫學史上的空白。陳中偉也由此被國際上譽為“再植之父”。

此後,陳中偉又獲得了一系列成功:1965年,創用斷肢再植技術治療上肢低度惡性腫瘤成功;973年,創用大塊肌肉移植治療屈肢缺血性攣縮成功;1978年,創用腓骨移植治療先天性胫骨假關節成功;1980年,首創腓骨皮瓣移植術……。另外,他主編了《斷肢再植》、《創傷骨科與斷肢再植》、《顯微外科》等着作,并與有關單位合作,試制成國産無創傷針線、雙人雙目手術顯微鏡等。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上海醫科大學骨科教授、上海醫科大學中山醫院骨科主任、中國神經傷殘康複研究會理事長、中國外科學會會員、國際顯微重建外科學會執行委員。

鮑文奎(1916.5-1995.9)

甯波市人,1935年畢業于甯波效實中學高中部,著名作物遺傳育種學家。1939年畢業于中國大學農學院農學系,同年到四川農科所工作。1047年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生物系遺傳專業學習。同年秋回國。先後在四川大學農學院、華西大學理學院擔任講師。1950年至1956年任四川省農科所副總農藝師、研究員。1956年至1971年任中國農科院作物所研究員,此間還兼任北京農大遺傳學教授。1971年至1978年随所下放到北京市農科院,後回中國農科院作物所。任中國農科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研究員、博士。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還任中國遺傳學會理事、國際小黑麥協會副主席。

40多年來,潛心研究禾谷類多倍體遺傳育種。長期堅持異源八倍小黑麥育種研究,基本解決了國外難以解決的八倍體小黑麥的結中宣部率和飽滿度問題。通過運用不同類型的橋梁品種的可雜交基因的方法,首批人工合成兼有小麥豐産性、黑麥抗逆性、蛋白質含量高、發酵品質好的異源八倍小黑麥這一重大成果,被認為是世界未來小麥新類型。為了小黑麥品種能迅速推廣,多次到貴州、甘肅、甯夏、四川等省高寒山區進行品種鑒定、指導試驗,育成的第一批八倍體小黑麥良種,在甸國西南、西北等丘陵山區推廣達40多萬畝,使我國成為世界上首批推廣應用八倍體小黑麥的國家。近年來八倍體小黑麥在早熟性、飽滿度和降低植株高度方面有明顯的進展。

他主持的水稻同源四倍體育種研究,初步解決了結實率問題,小區産量接近推廣良種水平,居世界領先地位。

他對全國雜交水稻、香稻、無籽西瓜、多倍體花卉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貢獻。撰寫發表《禾谷類作物的同源多倍體和雙二倍體》、《遺傳學在育種工作中的應用》、《小麥的演化與物種的人工合成》、《中國的八倍體小黑麥》等50餘篇學術論文。主編的《八倍體小黑麥育種與栽培》,在貴州省獲科技圖書一等獎。由于成績卓着,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79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号,他是第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七屆北京市人大代表。

陳肇元陳肇元(1931.10-)

甯波市人,1949年畢業于甯波效實中學高中部。1952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并留校任教。現任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常務理事、防護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土建學科評議組成員等職。聘為甯波大學、同濟大學、華中理工大學兼職教授。

長期從事結構工程、地下工程、防護工程等領域的數學與科學研究工作。曾在結構物受爆炸荷載作用、結構物的塌毀過程與災害預測、防護工程設計方法、高強與高性能混凝土結構的性能與設計等領域,有過系統的研究并取得較為突出的成果。為此曾獲“北京市先進科技工作者”稱号,是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被國防科工委授予榮譽獎章。

曾發表論文一批。撰寫出版有《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在沖擊荷載下的性能》、《地下防護結構》和《高強混凝土及其應用》等專着數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