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縣

宿松縣

安徽省安慶市轄縣
宿松縣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傍大别山餘脈,南臨長江。全縣轄9鎮13鄉210個村(社區),總面積2394平方公裡。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宿松縣常住人口為612586人。 2020年,宿松縣地區生産總值(GDP)243.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4%。分産業看,第一産業增加值50.1億元,增長2.2%;第二産業增加值96.5億元,增長5.3%;第三産業增加值96.5億元,增長1.5%。三次産業結構由上年的19.3:41.2:39.5調整為20.6:39.7:39.7。
    中文名:宿松縣 外文名:Susong County 别名:松滋 行政區劃代碼:340826 行政區類别:省直管縣 所屬地區:安徽省 地理位置: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下遊北岸 面積: 下轄地區:9個鎮、13個鄉 政府駐地:孚玉鎮 電話區号:0556 郵政區碼:246500 氣候條件: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小孤山、石蓮洞、九井溝、白崖寨 機場: 火車站:宿松站、宿松東站(在建) 車牌代碼:皖H 地區生産總值: 地區生産總值:243.2 億元(2020年) 面積:2394 km² 人口:612586人(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曆史沿革

宿松是安徽文明古老縣份之一。宿松,含舊松茲之義。唐、宋、明、清初,隸屬幾經變更,建國後隸屬安慶地區、安慶市。宿松是革命老區,宿松人民在曆次革命鬥争中作出重大貢獻。

夏、商、周時,今縣境屬揚州。西周建分封制,設諸侯王國,縣境先屬舒國後屬皖國(治設今潛山縣城址)。春秋時,縣境先屬楚繼屬吳。元王元年(前473年)越滅吳,屬越。戰國中期,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敗越,盡收吳故地”(道光八年刻版《宿松縣志》),縣境複屬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統一中國,廢分封制立郡縣制,全國設36郡(後增至40郡),縣境屬九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壽縣)。

西漢,并行郡縣制與分封制,設郡、縣時封若幹郡、縣為王國、侯國。西漢初改九江郡為淮南王國(都城在今安徽六安,英布為淮南王),縣境屬淮南國。

漢高祖四年(前184年),設松茲侯國,隸屬廬江郡,始有行政建制。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建縣,平帝元始五年(5年),稱松滋縣(王莽時一度改松滋為誦善)。

高後四年(前184)封松茲侯國,屬廬江郡(楚漢之際分秦時九江郡置,治所在今安徽廬江縣南,隋開皇九年廢)。文帝十六年(前164),析淮南王國(英布謀反之故)為淮南、衡山、廬江3國,改松茲侯國為松茲縣,屬衡山國。不久廢衡山國,改屬廬江郡。初始元年(8年)王莽稱帝,國号新,改松茲縣名為誦善。“張何丹以忤莽谪松茲令”(《漢書》),遷縣治于今縣城址。

東漢,松茲縣未見于文獻。《大清一統志》稱“後漢省”。

三國時期,吳、魏割據今安徽省境南北,征伐不息。縣境于漢獻帝建安十八年(213)屬魏,十九年屬吳,吳改松茲為松滋,屬揚州廬江郡。

西晉,承漢制,設州、郡、縣。松滋隸屬不詳。東晉成帝鹹和二年(327年),設松滋郡,東晉戰亂綿延,百餘年間設置屢變。成帝初年,蘇竣、祖約叛晉,為亂江淮,“松滋淪沒,民徙尋陽①,立郡治之,亦曰松滋”(道光八年刻版《宿松縣志》),為松滋僑郡。安帝義熙八年(412)改松滋僑郡為松滋僑縣,屬尋陽郡②,“初治過江流民,後遂兼治舊松滋地”(道光八年刻版《宿松縣志》)。

南朝初期,建置依晉。宋迄南齊,仍未見史志記載松滋縣。

梁陳時期,縣境為江州高塘郡地,陳改高塘為高唐。梁武帝天監初稱高塘郡,北魏至北周,仍為高塘郡。到東魏、北齊、北周時,高塘郡依次改隸谯州、南谯州、江州和晉州(晉州治所在今潛山縣城址)。

隋文帝統一全國後,改州、郡、縣三級建置為州、縣兩級。開皇元年(583),廢高塘郡設高唐縣,今縣境稱高唐縣。開皇十八年(598年),改高唐縣為宿松縣,始稱宿松縣,一直沿用至今。屬熙州(州治在今潛山縣城)。隋炀帝時恢複郡縣制。大業三年(607),改熙州為同安郡(郡治仍在潛山),仍領宿松等5縣。

唐,初設郡、縣,再改州、縣,複設郡、縣;且于貞觀元年(626)設道監察郡、州,後改道為節度。武德四年(621),在宿松縣設嚴州(境内有嚴恭山,州以山名),省宿松縣。七年領望江縣。八年廢嚴州,恢複宿松縣,屬同安郡。武德九年改同安郡為東安州,後又改為舒州(州治在今潛山縣城址)。貞觀元年,并州、郡、縣,全國設十道分轄州、郡,宿松縣屬淮南道舒州。天寶元年(742)複改舒州為同安郡。至德二年(757)改同安郡為盛唐郡,乾元元年(758)又名舒州,仍屬淮南道,均領宿松縣。

五代十國,宿松縣仍隸舒州,相繼屬吳、南唐、後周。

宋分北宋、南宋。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初襲前制,宿松屬淮南道舒州。不久,為加強中央集權,改革政區設置,變唐時的道、州、縣為路、府(州、軍)、縣。至道三年(997),全國分設15路,宿松縣仍屬舒州,隸淮南路。熙甯五年(1072),分淮南路為東西兩路,舒州宿松縣屬淮南西路。

南宋時宋金對峙。宿松縣屬南宋。政和五年(1115),改舒州為德慶軍,紹興十七年(1147),易名為安慶軍,慶元元年(1195)安慶改軍為府,均領宿松縣隸淮南西路。

元,設行省、路、府(州)、縣,宿松縣屬河南行中書省安慶路。至元十三年(1276),改安慶府為安慶路,并設安撫司。次年改安撫司為總管府,屬蕲黃宣慰司(治所在今湖北蕲春縣之南)。二十三年,撤蕲黃宣慰司,安慶路總管府領宿松等6縣直隸河南江北行中書省。

明,初襲元制。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改安慶路為甯江府;洪武六年(1373),又改為安慶府,領宿松縣。建都應天府(今南京)後,改革行政體制,廢除行省,在全國設13個布政使司,轄府、直隸州、縣或散州,并劃京城周圍地區為直轄州,稱南直隸。安徽是朱元璋的家鄉,列屬南直隸,宿松縣屬南直隸安慶府。崇祯十年(1637),析南直隸之安慶、廬州、池州、太平4府設安廬巡撫,治所在安慶城。宿松屬安廬巡撫安慶府。

清,初襲明制,後建省、府(州)、縣三級政區。另按需要設道為省的派出機構,監管府(州)、縣。順治二年(1645),改南直隸為江南省,轄今安徽、江蘇區域。宿松縣屬江南省安慶府。清順治二年(1645年)正式屬江南布政司安慶府。

順治十八年,江南省分設為左、右布政使司,宿松縣屬江南左布政使司安慶府。康熙元年(1662),在安慶府設安徽巡撫;六年改江南左布政使司為安徽布政使司,安徽建省。宿松縣屬安徽省安慶府。清時宿松縣隸屬之道多變。晚清,安慶府所領各縣先屬安廬滁和道,後屬皖南道。

二、民國時期建置

民國時期,建置多次改革。繼廢府存縣、改州為縣、設道轄縣之後,又撤道設區,最後改設行署轄縣。民國元年(1912年),直屬安徽省。民國2年(1913年),廢安慶府。民國3年(1914年)6月,省設3道,宿松等16縣屬安慶道。民國17年(1928年),撤安慶道,宿松縣由省直轄。

民國21年(1932年),全省設10區分轄60縣,實行首縣制。宿松等5縣屬第一區(懷甯為首縣)。同年10月,廢首縣制,全國推行行政督察專員制,設行政督察區(亦稱專區,全省設10區)。宿松縣屬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區。民國27年(1938年),适應抗日戰争形勢,安徽省以長江為界,設皖南、皖北兩個行署,分轄屬地各縣。宿松縣屬皖北行署第一專區。民國29年(1940年),撤銷皖北行署,宿松縣屬安徽省第一專區(專員公署駐太湖縣城)。民國38年(1949)3月28日,宿松縣全境解放,成立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人民民主政權宿松縣人民政府,隸屬同年4月成立的皖北人民行政公署(簡稱皖北行署)。民國21年(1932年)10月至建國前屬第一專區。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置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宿松縣屬皖北行署。

1952年8月25日,皖南、皖北行署合并正式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8月25日後,安徽省設7個專區轄70個縣,宿松縣屬安慶專區。

1968年8月,專區改地區,宿松縣屬安慶地區。

1988年8月17日,撤銷安慶地區與安慶市,組建新的安慶市,實行市轄縣體制。

2002年,宿松縣與太湖縣、懷甯縣、潛山縣、枞陽縣、望江縣、嶽西縣、桐城市屬安徽省安慶市。 

2011年,宿松被确立為安徽省直接管理縣體制試點縣。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宿松縣下轄9個鎮、13個鄉:孚玉鎮、複興鎮、彙口鎮、許嶺鎮、下倉鎮、長鋪鎮、破涼鎮、二郎鎮、涼亭鎮、洲頭鄉、九姑鄉、千嶺鄉、程嶺鄉、高嶺鄉、五裡鄉、佐壩鄉、隘口鄉、河塌鄉、陳漢鄉、柳坪鄉、趾鳳鄉、北浴鄉。宿松縣人民政府駐孚玉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宿松縣位于安徽省西南邊陲的皖、鄂、贛三省的結合部,地處長江下遊之首的北岸。地理坐标為東經115°52′~116°34′40″,北緯29°47′20″~30°25′30″。東與望江縣湖面毗連,南濱長江與江西省湖口縣、彭澤縣隔江相望,西和湖北省黃梅縣、蕲春縣接壤,北連太湖縣,面積2393.53平方千米。縣境南北緯差38′10″,相距72千米;東西經差42′40″,相距67千米。

地形地貌

宿松縣地質構造屬于淮陰地質古大陸向南京拗陷過渡地帶的大别山山脈東部末端。對該縣地貌骨架和山川起奠定影響的是中生代以來的曆次構造運動,尤其是中生代晚期的燕山運動,故地貌主要受地質構造的控制,形成了境内地勢由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山地、丘陵、湖泊、平原依次排列的基本格局,自然差異明顯,其中西北部為山區,境内海拔800米以上山峰有8座,最高峰羅漢尖海拔1015.5米,為松杉竹茶主要産區;中部為丘陵,面積854平方千米,為該縣最大面積的自然類型區,為糧油主産區。

水文

宿松縣中南部有龍感湖、黃湖、大官湖和泊湖四大湖泊,總面積104萬畝,為優質水産基地;南部為沖積平原,是優質商品棉集中産區。

宿松屬于長江流域河流水系,由于受地質構造的影響,總的特征是西北部河流多而長,東南部少而短。發源于大别山的涼亭河、二郎河兩大河流,具有山區河流的一定特征,其中二郎河流域面積597平方千米,涼亭河流域面積289.3平方千米,它們把大别山南麓的徑流串入湖泊(縣域中部和南部,水面遼闊,水資源豐富,有連成整體的泊湖、黃湖、龍感湖和大官湖),自西向東經華陽流入長江。

氣候

宿松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氣候特點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熱量豐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全縣年平均氣溫16.6℃,年平均降水量1307.2毫米,山區降水多于丘陵、平原,年平均日照時數2023.7小時,無霜期254天。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年平均風速為3.2米/秒。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宿松縣國土面積為2393.53平方千米。其中丘陵區812.13平方千米,山區296.93平方千米,洲地451.14平方千米,水域833.33平方千米。陸地面積中有灘塗面積13.23平方千米,其中沿湖灘塗11.82平方千米,沿江灘塗1.41平方千米。

礦産資源

宿松縣已探明具有開采價值礦種有煤、磷礦、大理石、瓷土、石灰石、蛇紋石、矽藻土、石英沙岩、蘭晶石等28種,其中磷礦石儲量2700萬噸、石灰石儲量13億噸,居全省前列;煤儲量466萬噸,大理石儲量7億立方米,瓷土儲量510萬噸,此外滑石以及鐵、鉛、鋅、銀、金等都具有開采價值。

森林資源

宿松縣森林面積48990.48公頃,增長4.1%;人工造林面積1741公頃,林木綠化率29.01%,活立木總蓄積量330.04萬立方米,森林蓄積量267.43萬立方米。

人口

截至2019年末,宿松縣戶籍人口87.3萬人,比上年增加2597人;常住人口62.4萬人,比上年增加0.4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35.8%,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全年人口出生率12.2‰,比上年下降1.2個千分點;死亡率1.6‰,比上年下降15.2個百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10.6‰,上升19.4個千分點。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宿松縣常住人口為612586人。

宿松縣域内除漢族外,還有回族、壯族、滿族、苗族、彜族、侗族、土家族、高山族、傣族、哈尼族、布依族、蒙古族、藏族、傈僳族等14個少數民族。

經濟

綜述

2019年,宿松縣地區生産總值(GDP)233.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8年增長7.8%。分産業看,第一産業增加值45.1億元,增長3.5%。第二産業增加值95.9億元,增長11.5%。第三産業增加值92.1億元,增長5.9%。三次産業結構由上年的19.9:40.3:39.8調整為19.3:41.2:39.5,其中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34.3%。人均GDP為37360元(按年常住人口計算)。

2019年,宿松縣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3.63億元,增長8.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39億元,增長12.4%。地方财政收入中稅收收入5.53億元,增長12.2%,占地方财政總收入的比重為65.9%,比同期提高4.9個百分點。一般公共預算支出56.5億元,同比增長9.1%,涉及民生領域的支出總額達46.9億元,占全縣總支出比重達83%,其中教育支出13.6億元、增長11.7%,衛生健康支出9億元、增長8.8%。

2019年,宿松縣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18208元,增長10%。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31元,增長9.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60元,增長10.6%。

2020年,宿松縣地區生産總值(GDP)243.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4%。分産業看,第一産業增加值50.1億元,增長2.2%;第二産業增加值96.5億元,增長5.3%;第三産業增加值96.5億元,增長1.5%。三次産業結構由上年的19.3:41.2:39.5調整為20.6:39.7:39.7,其中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32.9%。分季度看,一季度國内生産總值同比下降9.4%,二季度增長6.8%,三季度增長6%,四季度增長8.1%。 

第一産業

2019年,宿松縣糧食作物種植面積77020公頃,比2018年減少325公頃。其中,稻谷種植面積45662公頃,比上年減少1158公頃;小麥種植面積13511公頃,比2018年增加221公頃。油料種植面積28080公頃,增加1803公頃。蔬菜及食用菌種植面積9499公頃,擴大388公頃。

糧食産量40.90萬噸,比2018年增産2651噸,增長0.65%,油料産量7.38萬噸,增長10.9%。蔬菜及食用菌産量18萬噸,增長6.4%。2019年,末,宿松縣生豬存欄11.80萬頭,比2018年下降40.8%。生豬出欄35.84萬頭,下降12.3%。肉類總産量5.60萬噸,下降1.2%,其中豬牛羊肉産量3.18萬噸,下降16.3%。禽蛋産量1.33萬噸,下降25.8%。水産品産量8.66萬噸,增長3.2%,其中魚類産量5.51萬噸,同比增長7%。

第二産業

2019年,宿松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2018年增長11.5%,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長13.1%,股份制企業增長13.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下滑10%。分門類看,采礦業下滑15.5%,制造業增長15.7%,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産和供應業增長1.8%。

規模以上工業中,26個工業大類行業有19個增加值保持增長,其中計算機、通用設備制造業增長41.1%,皮革、毛皮及其制品制造業增長9.4%,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增長18.5%,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增長20.7%,農副食品加工業增長0.5%,紡織服裝、服飾業增長9.8%,紡織業增長49.7%。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增長11.1%;戰略性新興産業産值增長44.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84.45,總資産貢獻率14.6%,平均流動資産周轉2.83次,全員勞動生産率265930元/人。資質内建築企業增加值15.9億元,按不變價計算增長14.7%。商品房銷售面積達26.4萬平方米,同比下降2.1%。

第三産業

2019年,宿松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5.9億元,比2018年增長10.7%。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18.2億元,同比增長11.6%。按經營地統計,城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5.2億元,增長11.3%。鄉村社會消費品零售10.7億元,增長6.9%。按消費類型統計,商品零售增長10.5%,餐飲收入增長12.1%。分行業看,批發業銷售額增長10.6%,零售業銷售額增長12%,住宿業營業額增長9.8%,餐飲業營業額增長15.8%。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類增長12.1%;煙酒類增長7.7%。飲料類增長12.2%,中西醫藥類增長18.3%。體育娛樂用品增長15.9%,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27.5%。進出口總額8148萬美元,增長14.4%。其中,出口7561萬美元,增長16.4%;進口587萬美元,同比下滑3.6%。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336萬美元。

社會事業

民生保障

2019年,宿松縣城鎮新增就業人員8522人,下降26.1%。城鎮登記失業人員325人,增長12.9%。失業人員再就業231人。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4166人同比增長10.2%,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9.9萬人,同比增長1.1%。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727593人,下降1.8%。新農村合作醫療住院病人實際補償比例65.4%,比2018年提高1.1個百分點。年末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28個,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床位7038床。3368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下降26.3%。24326人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下降0.6%。農村五保供養6806人,下降2.6%。

教育事業

截至2019年,宿松縣有普通中學49所,在校生43993人,專任教師3413人,初中升學率87.2%,高中升學率65.5%。小學119所,在校生56119人,專任教師2874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100%。中等職業學校4所,在校生4229人,專任教師211人。

科技事業

2019年,宿松縣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為2.91件,較上年提高1.08件,全年申請專利762件,授權專利272個,其中,授權發明專利40件。戰略性新興産業産值增長44.9%;高新技術企業15家,較2018年年底增加6家,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增長11.1%。

文化事業

宿松文化底蘊深厚,是中國四大地方劇種之一黃梅戲的發源地,民間戲曲文南詞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是中國詩歌之鄉,曆代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脍炙人口的詩篇。

截至2019年末,宿松縣擁有縣級劇場劇院1個,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各1個,黃梅戲劇團1個,鄉鎮綜合文化站22個。名勝風景區和文物保護區46個,公共圖書館圖書總藏量252.9千冊,同比增長0.23%。

醫療事業

截至2019年末,宿松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306個,其中醫院10個、衛生院22個,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9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4個,其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血防站1個,婦幼保健院站1個,衛生監督所1個。全縣醫院、衛生技術人員2452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959人,注冊護士919人。鄉村醫生和衛生員737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2290張。

環境保護

2019年,宿松縣環境污染治理本年完成投資總額3.09億元,增長1.7%。工業企業污染物達标排放率98.04%,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416噸, 比2018年下降2.3%。業廢水排放量達标率98.08%,與上年持平。工業煙塵排放量達标率97.59%,比上年提高0.02個百分點。綜合環保指數為95.79。

交通運輸

宿松縣已形成由鐵路、公路、水運三種運輸方式構成的交通運輸網絡。鐵路合九線過鏡,境内長25千米,為單線鐵路,設宿松、涼亭車站,宿松站辦理客運。滬渝高速公路過境,境内長31.2千米,雙向4車道,出口位于孚玉鎮孚玉路,通往九江、合肥。105國道過鏡,境内長35千米,雙向2車道,通往太湖縣、黃梅縣。S203省道過境,境内長51千米,雙向2車道,通往望江縣、太湖縣。截止到2015年,境内縣鄉(鎮)級公路27條,總長372.8千米;公路橋梁347座,總長7125.6延米。共有客運班線87條,其中省級線路16條、市級線路5條、縣鄉線路66條,城區客運站場4個。宿松境内通航河道總裡程203.5千米,客運渡口16道,公路渡口3道,貨運碼頭7個,運輸企業擁有貨運船舶9艘,5220噸位;截止到2015年,客運船舶21艘,963座位;車渡船舶3艘,22車位。

2019年,宿松縣全年公路運輸量710萬人次,下降6%;貨物運輸量981萬噸,增長5%;旅客運輸周轉量83550萬人千米,下降2%;貨物運輸周轉量87650萬噸千米,增長5%。

風景名勝

綜述

宿松東望黃山,西傍廬山,南臨“龍宮”(江西彭澤龍宮洞),北靠“太湖”(安徽潛山天柱山)。有海門天柱、嚴恭石道、鑿山仙洞、孚玉青峰、仙田瑞谷、龍湖浮笠、秀河煙柳、太白書台、西源九井、燃燈古寺等十大風景勝地。有“江上蓬萊”之譽的“長江絕島”小孤山;譽為“南國小長城”的千年古寨、戰争遺址的白崖寨,逶迤起伏,蟠踞山腰,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森林公園石蓮洞,蒼松滴翠,秀竹娉婷;“美比九寨”九井溝,峰峻石奇,峽谷幽深;還有高峽出平湖的釣魚台水庫、煙波浩淼的黃湖休閑度假區,構成了皖西南旅遊帶的重要組成部分。

小孤山

小孤山雄居長江中下遊之吳頭楚尾的小孤山是遐迩聞名的旅遊勝地,風光旖旎,獨立不依,北望天柱,南盈匡廬,與江西湖口縣的石鐘山、彭澤縣的龍宮洞相毗鄰。

白崖寨

白崖山位于宿松縣城西北趾鳳鄉境内,距縣城五十餘華裡。主峰雁戀坡海拔四百七十六米,窄徑淩空,飄崖百仞。“南國小長城”白崖寨就盤卧于白崖山上。

石蓮洞

石蓮洞公園以森林景觀為主體,以自然景觀為依托,動植物資源豐富,野生動物達八十餘種。境内山峰林立,蒼松滴翠,秀竹娉婷,雲霧缭繞,霞光熠熠。

九井溝

九井溝旅遊風景區,位于皖、鄂、贛三省交界處的安徽省宿松縣隘口鄉境内,屬大别山餘脈,總面積36.72平方千米。

著名人物

徐厲,原為江蘇沛縣人,後以侯入籍松茲,子孫世居于此,是宿松進入正史的第一個名人,業績載入司馬遷的《史記·年表》,為松茲人民衆口皆碑。

張何丹,原為四川人,後定居松茲,為官期間,日夜操勞,講究法治,體恤民情,為百姓做了許多實事,其中“鬥米斤雞”奇案,一直傳誦。

陳武,字子烈,廬江松滋人,公元176年,出生于今宿松縣陳漢溝。漢獻帝興平元年,陳武被孫策拜為别部司馬。建安四年,陳武組建新軍。公元前208年赤壁大戰中,陳武為第四隊領兵軍官,軍功卓著,進位偏将軍。建安二十年八月,陳武從孫權擊合肥,為救孫權,奮命戰死,時年四十歲。武有兩子,長子陳修,封都亭侯;次子陳表,封都鄉侯。父子三人的業績,均載入《三國志》,饒有名将家風。

周本,系南郡太守周瑜長子後裔,公元860年生于舒州宿松縣原梅墩鄉。少孤貧,有勇力,曾遇猛虎于嚴恭山上,徒手格殺之,從而聞名遐迩。

郝傑,字元英,宿松人。少孤,家貧,立志于學,攻讀經史,才名遠播。草書流利而有工力,人們用“善草如鬥”、“縱橫皆有趣”來形容,可惜天不假之年,未滿三十而離世,但留下了不朽之名。

石良,号松顔,系南宋都統轄石興宗之孫,宿松縣杜溪莊人。自幼秉承祖教,家居習武,略讀經史諸書,洞悉時勢。1361年,率兵赴九江歸順明太祖,授良為統兵元帥,鎮守宿松。

金忠士,字元卿,号麗陽,宿松城關人。幼聰穎,家貧而不辍學,1591年,一躍舉于鄉,深為臨川章伯玉所器重。次年入京應試,登進士,授江西樂平縣令。忠士初任有聲,民歌德政,1599年,召為監察禦史,屢疏陳時事,言皆耿直,聲震天下。不久,奉命巡按貴州、浙江、河南三省,天子甚嘉其功。1610年還京,遷掌河南兼山東、陝西監察禦史。在萬曆四十四年,诏為都察院右佥都禦史,巡撫延綏。

朱書,(1654-1707),名世文,字字綠,又名杜溪,自幼聰穎過人,10歲能誦許多古典詩文,20歲即在杜溪和嚴恭山設立書館。31歲,結識桐城學派戴名世,結為文字友,幾年後選貢入太學,中年遊曆全國,寫下不少作品,文稿現存《朱杜溪先生集》、《遊曆記存》、《評點東萊博文》等。50多歲登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編修《佩文韻府》和《淵鑒類涵》。1707年6月19日病逝于京師。戴名世贊其“才氣橫絕一世,文章為百世之人”,時人每論及桐城文風,都說“朱書、方苞、戴名世”堪稱清代文壇上的三顆明星。

羅遵殿,字有光,号澹村,宿松縣隘口鄉羅家老屋人。自幼發憤好學,23歲即中舉人,後四年,入京應試,登進士,從此開始了仕宦生涯。

段光清,字明俊,号鏡湖,宿松縣仙田莊段家老屋人。少有大志,勤學好問,曆任建德、慈溪、江山等縣知縣。

徐文藻,(1905~1928),名長良,生于宿松縣佐壩鄉松梅嶺一個地主家庭。幼念私塾,1926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後考入湖北法政專科學校。北伐軍進攻武漢,他受黨組織派遣回到宿松開展地下鬥争,宣傳三民主義和馬列主義,建立秘密活動中心,培養發展黨員。

黎光祖,宿松縣五裡鄉牌樓村人,安徽省紅軍書法家。1935年,黎結束私塾學習到南京謀業,尋機就讀安徽公學,萌發報國志向;次年北上京都,參加清華大學校内讀書活動和抗日救亡宣傳工作。1937年,他奔赴山西太原,考入抗日軍政訓練班。全國抗戰爆發,他參加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開辟太嶽抗日根據地時,他走村串戶,寫标語、畫漫畫,動員群衆抗日。爾後,相繼刻寫油印《行軍日報》、《野火報》。抗戰勝利後,主編《前進》報。1958年轉業,任安徽省新聞圖片社社長。黎自幼聰敏好學,喜詩文,酷愛書法,博采衆長,獨具風格。

葉尚志,原名葉光亮,男,漢族,1919年9月出生,宿松壩頭人。1937年參加革命工作,中共黨員。出身革命知識分子家庭。原上海市政協常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統戰部副部長,市宗教事務局黨組書記、局長。著有《烈火雄風》、《靜悟遐思錄》、《世紀留筆》等文集和《浪花詩稿》、《葉尚志書畫集》等。被評為上海市健康老人。

劉奇葆,男,漢族,1953年1月生,安徽宿松人,1974年9月參加工作,1971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産黨,吉林大學國民經濟計劃和管理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曆,經濟學碩士學位。現任中共第十九屆中央委員、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黨組成員。

李金城,宿松人,1963年10月生,大學學曆,中共黨員,鐵道第一勘察設計院副總工程師李金城同志1984年參加工作以來,先後參加和主持了侯月鐵路、蘭武電氣化改造、孝柳鐵路、寶中鐵路、靈武鐵路、昆玉鐵路、包蘭鐵路、蘭新鐵路、寶蘭二線、青藏鐵路等十餘項國家重點工程以及三峽工程對外交通專用公路、尼日利亞鐵路技術改造等一大批在國内外有較大影響的工程項目近20000多千米,分别擔任線路專業負責人或項目總負責人,工作中通過科學合理的選線為國家節約工程投資總計約8億元。 

張曉麟,男,漢族,1961年11月出生,安徽宿松人,1982年7月參加工作,198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産黨,安徽工商管理學院管理碩士同等學曆教育學曆,現任安徽省馬鞍山市委書記。

餘焰爐,男,漢族,1953年3月生,安徽宿松人,1977年7月參加工作,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曆。曾任安徽省财政廳副廳長,2001年4月任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省政府扶貧辦公室主任(正廳級),2008年6月任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2013年3月,任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城鄉建設環境與資源保護工作委員會主任。

張學軍,男,1955年8月出生,安徽宿松人,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安徽醫科大學前任校長。

榮譽稱号

2019年3月,宿松縣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2020年6月,被授予“安徽省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稱号。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6月30日,入選安徽省省級鄉村治理試點示範縣名單。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