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

興起于秦漢的姓氏
琅琊王氏發展于曹魏西晉,确立于東晉初年并達到最盛時期,史稱“王與馬,共天下”,延續至南朝、唐末五代以後走向衰弱。長期生活于琅琊這一特定行政區域内的王姓望族,是中古時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門望族。[1]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時,琅琊王氏自臨沂衣冠南渡、舉族遷居金陵。南渡之後,因對故鄉的思念,一直都以北土地名為稱呼,東晉元帝時,僑置南琅琊郡(今江蘇省南京市栖霞區)。
    中文名:琅琊王氏 外文名: 适用領域: 所屬學科: 時代:興起于秦漢,鼎盛于魏晉南北朝 代表人物:王導、王羲之、王獻之、王儉 地位:士族領袖

曆史

王吉,字子陽,官至博士谏大夫,王吉之子王駿為禦史大夫,王吉之孫王崇官至大司空,封扶平侯。王吉祖孫三代皆以賢稱著于史。又王崇之子王遵,光武帝嘉其忠義,拜太中大夫,封向義侯。其後王遵之子王音,為大将軍掾,生四子:曰王誼、曰王浚、曰王典、曰王融。王音之子王融,融公官至南康尹。王融生有二子,長子叫王祥,次子叫王覽,兄弟二人皆是大孝子,卧冰求鯉是關于王祥的故事,王覽友悌便是關于王覽的故事。

魏晉

王祥是魏晉時期的大孝子,漢末遭亂,王祥扶母攜弟覽避地廬江,隐居三十餘年,不應州郡之命。母終,居喪毀瘁,杖而後起。一次徐州刺史呂虔征召王祥起為别駕,此時王祥以年近花甲,固推辭不接受。弟弟王覽勸他,王祥乃應召。呂虔委以王祥州事。當時州郡寇盜很多,王祥率勵士兵,頻讨破之。州界清靜,政化大行。

時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實賴王祥。邦國不空,别駕之功。”孝子王祥因得到百姓的愛戴,年邁古稀的王祥仕魏晉,仕晉間先後擔任重要官職,為朝中三老,德高望重。西晉泰始五年(公元268年)薨,策谥曰元。22年後,公元290年晉武帝剛辭世,便發生了賈後專權的局面,從而引發了一場西晉諸侯王之間長達16年的動亂,史稱八王之亂,加以天災連年,胡人遂乘時入侵,5年後,即306年,便又爆發了永嘉之亂。

東晉

琅琊王氏家族的興盛時期是東晉,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時許多家族都舉族遷居長江以南避亂,王氏家族也是衣冠南渡。司馬睿在王氏家族的擁戴之下,于建康(今江蘇南京)建立東晉,中興了晉室。王氏家族在朝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地位名望之高其他家族根本無法取代。隻有在淝水之戰中嶄露頭角的陳郡謝氏家族能與之平肩,并被後人合稱“王謝”。後來東晉将領劉裕自立國号為宋,取代了東晉;同時期鮮卑拓跋氏統一了北方,自立國号為魏,曆史進入南北朝。

南北朝

南北朝分為南朝和北朝,南朝四朝廷為宋、齊、梁、陳,皆位于中國南方,南朝曆時169年,南朝最後一個朝代叫陳被隋朝所滅,繼西晉以來天下再次得到統一。在整個南朝間,琅琊王氏家族明顯是聲望高于實力。“王謝”也成為了當代後世名門望族的代名詞。但是不乏文學名人,如齊梁時期的王儉就是一代儒學宗師,梁時的王融、王籍、王褒、王肅等是當時知名的詩人。王融便是永明體詩歌的幾位創作家之一。

隋唐

琅琊王氏子孫有數支遷居關中,出了四位宰相王方慶、王睿、王玙、王抟;出了一位皇後:唐順宗莊憲王皇後(有争議)。王皇後曾祖父王思敬,太子賓客。王皇後祖父王難得,贈潞州都督,封琅邪郡公,是中唐著名的将領。王皇後父親王顔,金紫光祿大夫、衛尉卿。她年幼時以良家子選入宮為才人,時年才十三歲,大曆十三年(768)生憲宗李純,唐順宗即位,因病不能上朝,王皇後供侍醫藥不離左右。唐元和元年(806)正月,唐順宗晏駕,當年五月,尊王氏為皇太後,元和十一年(816),王太後駕崩于鹹甯殿,谥号莊憲皇後。其實隋唐以來,真正意義上的琅琊王氏家族已經不複存在,雖然琅琊王氏在唐朝有宰相四人,這幾位宰相要是與魏晉南北朝的琅琊王氏家族相對比,真是滄海一粟了。南朝四大盛門中在唐朝能持續繁盛的實際上隻剩下蘭陵蕭氏了,其中沒落得最徹底的當是陳郡謝氏,在唐朝,陳郡謝氏竟無一人出任過宰相!

世系辨證

始祖考證

琅琊王氏出自姬姓,最早的開族始祖是春秋時期的齊國大司馬王子成父,王子成父是周桓王的第二個兒子,因避“子克之亂”而投奔齊國,齊桓公時期,因管仲舉薦而被任命為齊國大司馬,齊桓公死後,王子成父的後代,繼續擔任齊國的将領,于是定居在了齊國,并世代以“王”為氏,此為琅琊王氏之始。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琅琊王氏是東周靈王太子姬晉的後代,姬晉因直谏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任司徒,時人稱為“王家”,子孫遂以“王”為氏。從宗敬下傳到十五世為王翦,王翦與其子王贲、孫王離,三代皆為秦國大将,是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的功勳之臣。秦末,王離之子王元為避秦亂,“遷于琅琊,後徒臨沂”。西漢昭、宣時期,王元四世孫博士、谏議大夫王吉始家臯虞,後徒臨沂都鄉南仁裡,成為于史可考的琅琊郡臨沂王氏家族的始祖。唐代琅琊王氏為王氏定著三房之一。

再經過古代諸多文獻記載,于是琅琊王氏一緻被認為是周靈王太子晉的後代,這一說法在所能見到的記載中,大約以東漢人王符所撰的《潛夫論·志氏姓》為最早,此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發揚光大,隋唐以後成為共識。綜合來看早期的相關文獻、世系、墓志、佛經、詩文等記載,尤其是《潛夫論·志氏姓》,東晉孫綽《丞相王導碑》、南朝齊《故永明敬太妃墓志銘》、梁陶弘景《真诰·延象篇》、陳徐陵《晉陵太守王劢德行碑》、北魏《王紹墓志》及《王誦墓志》,《文選》唐章懷太子李賢注引《琅琊王氏錄》,唐李翰《鳳閣王侍郎傳論贊并序》、林寶《元和姓纂》、李白《感遇》、李珏《琅琊王府君(衮)墓志銘》,北宋邵思《姓解》、歐陽修《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等等,都對太子晉和琅琊王氏的關系作了大緻相同的記載,也是許多人自稱是太子晉後代的基本依據。

琅琊王氏作為漢唐時期名門望族,肇端于西漢,發展與曹魏西晉,鼎盛于東晉,延續至唐末五代。近七百年的時間裡,在政治舞台及書法方面湧現出一大批傑出的人才,可謂是将相之家,書法名門。

王吉、王駿父子二人,世名清廉,布衣疏食,剛正直谏,頗有政聲,王吉官至博士谏議大夫,其子官至禦史大夫。

王吉少好學明經,治經術,既精且博,在經學史上也有相當高的地位。關于其經術之“博”,蘇紹興先生有論雲:“吉能五經兼通,睽諸當時風氣,并不多見。武帝時夏侯始昌亦能通五經,《漢書》所載似亦僅二人。豈其時漢儒治學最重要專家故耶?”關于王吉經術之“精”,并未因其通《五經》而疏誕,而是有其精深的專家之學。王吉能為驺氏《春秋》,通梁丘賀之《易》,當在家族内授,特别是傳承《韓詩》,史載甚明。《漢書》卷八八《儒林傳》:“趙子,河内人也。事燕韓生,授同郡蔡誼。……誼授同郡食子公與王吉。吉為昌邑王中尉,自有傳。……吉授淄川長孫順。順為博士,豐部刺史。

由是《韓詩》有王、食、長孫之學。”王吉傳《韓詩》,成一家之學,其地位不言自明。至于王吉以《論語》教授,也有不可忽視的地位,《漢書》卷三○《藝術志》叙述《論語》學術史雲:“漢興,有齊、魯之說。傳《齊論》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禦史大夫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庸生,唯王陽名家。”王陽就是王吉,他能成為傳授《齊論語》之名家,影響頗大。因此,王吉不僅開創了琅琊王氏經術傳統,對于其家學影響深遠,而且在漢代經學史上也有突出的地位。難能可貴的是當時王吉為官十分清廉,班固在《漢書》中對王吉評價甚高,史書說他辭官回鄉時隻帶着自己的行裝,毫無積蓄。回鄉後衣食亦如同平民百姓。王吉與貢禹情意相投,交往至深,所以後來有“王陽在位,貢公彈冠”的成語。

王駿,谏議大夫王吉之子。曆任谏大夫、趙内史、幽州刺史、司隸校尉、少府、京兆尹、禦史大夫。王駿所曆職務皆顯能名。鴻嘉元年(公元前20年)四月庚辰王駿始任禦史大夫,至永元二年,曆時五年,政有清績,口碑很好,“衆人為駿恨不得封侯”。王駿為禦史大夫時卒于官,未及封侯,衆人為未封侯而很是不平。其父王吉著有《魯論》,王駿後來重編,注解為《魯王駿論》。

富貴顯耀

第一望族

西晉永嘉之亂後,以王敦、王導為首的士族集團擁立琅琊王司馬睿,建立東晉。王導的堂兄弟王曠認為:當時北方夷族太多,建議司馬睿南渡,把首都定在金陵,實施戰略轉移,而此前,王敦、王導、王曠已南下“開辟”了根據地。

公元313年,曆史上發生了著名的永嘉南渡,整個中原地區的北方名門望族,以及政府機構、官員、甚至士族家中的傭人和雞鴨牛馬都被帶過了長江。這次以門閥士族為主要力量的大遷徙共有90多萬人,琅琊王氏是其中最重要一支。

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晉室,史稱東晉。

由于對司馬政權的大力支持和艱苦經營,琅琊王氏被司馬睿稱為“第一望族”,并欲與之平分天下,王氏勢力最大時候,朝中官員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與王家相關的人,真正的是“王與馬,共天下”。

簪纓世家

所謂簪纓世家,在中古時期衆多的家族中,就其家族曆史發端之久遠與綿延之流長等情況而言,琅琊王氏家族可謂少有其匹。這一家族自漢代登上曆史舞台,至兩晉之際逐漸達于興盛,曆東晉南朝,經十數代人,不僅子弟衆多,而且才俊輩出,三百餘年冠冕不絕,其流風餘韻還延續到隋唐時期。

姚振宗《隋書經籍志考證》卷二○“王氏江左世家傳”條引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曰:“琅琊王氏自漢谏議大夫王吉以下,更魏晉南北朝,一家正傳六十二人,三公令仆五十餘人,侍中八十人,吏部尚書二十五人。”曆代史家一再稱述琅琊王氏“簪纓不替”,“冠冕不替”,“世祿不替”,并意識到這與其家族風尚不無關系。

這一點在史籍中便可窺見。如《南史》卷二一傳論曰:

語雲“不有君子,其能國乎”。晉自中原沸騰,介居江左,以一隅之,抗衡上國,年移三百,蓋有憑焉。其初諺雲:“王與馬,共天下。”蓋王氏人倫之盛,實始是矣。及夫休元弟兄,并舉棟梁之任,下逮世嗣,無虧文雅之風。其所以簪纓不替,豈徒然也。

卷二二傳論曰:

王昙首之才器,王僧綽之忠直,其世祿不替也,豈徒然哉。仲寶雅道自居,早懷伊,呂之志,竟而逢時遇主,自緻宰輔之隆,所謂衣冠禮樂盡在是矣。齊有人焉,于斯為盛。其餘文雅儒素,各禀家風,箕裘不墜,亦雲美矣。

卷二四傳論亦雲:

昔晉初度江,王導蔔其家世,郭璞雲:“淮水竭,王氏滅。”觀夫晉氏以來,諸王冠冕不替,蓋亦人倫所得,豈唯世祿之所專乎?

所謂“人倫所得”,正指王氏之家族文化風尚。

第一豪族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劉禹錫的這首懷古詩《烏衣巷》,大概人們在孩提時代就都耳熟能詳。據說白居易曾為這首詩“掉頭苦吟,歎賞良久”。這首詩妙就妙在它集中描寫了烏衣巷的破敗,同時又巧妙地暗示了昔日烏衣巷的繁華,并通過這強烈的對比,表達了深沉的懷古傷今的哀緒。可以說,這烏衣巷是六朝豪族,尤其是王謝兩家盛衰見證,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兩晉南朝史海鈎沉的曆史見證。

兩晉南朝,是中國曆史上一段最為缤紛錯綜、華彩紛呈的時代。宗白華先生在他的《美學散步》一書中指出:“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政治的混亂繁複和精神藝術的蓬勃發展,既是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們各種行為的合力的結果,同時又塑造和影響了當時和以後很多代人。在魏晉南朝人當中,衆多世家貴族子弟無疑是那個時代的主角,他們的政治活動和精神活動始終代表着那個時期的主流。在這些世家貴族當中,琅琊王氏無疑是最為舉足輕重也最富戲劇性色彩的一個大家族。

兩晉南北朝是中國門閥士族制度最為鼎盛的時代,那個時期中國士族如林,可是,幾乎沒有哪個世家大族堪與琅琊王氏比肩。即使是曾有過“王謝”并稱的輝煌曆史的謝家也遠遠不如王家昌盛繁榮。生活在齊梁的文學家、史學家沈約曾說過:“吾少好百家之言,身為四代之史。自開辟以來,未有爵位蟬聯、文才相繼如王氏之盛也。”是的,在中國曆史上,有些家族的譜系可能續的比王家還長,卻沒有王氏家族權位那樣高;有些家族可能曾經在權勢上勝過王家,卻沒有王氏蟬聯的那麼久。三百多年來,王氏家族能人輩出,仕宦顯達,他們或引領一代之風尚,或執一朝之牛耳,從漢魏入兩晉曆南朝,一直是那麼繁盛。

雖然琅琊王氏族系龐大,各個分支升降不一,時而此支顯貴,時而彼支榮達,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卻始終不離這條河,大家共飲一河水,齊話一家情。這種錯綜複雜而又綿遠久長的家族盛況,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曹雪芹筆下的《紅樓夢》。而王氏家族因為子息實在藩盛,以至于王姓名士星綴史冊,甚至出了很多同名的,王戎、王肅、王衍等等名字就常被堂兄弟、從祖孫共用。這又讓人聯想到了加西亞·馬爾科斯的《百年孤獨》中的何賽·阿卡迪奧和奧雷良諾家族。實際上,琅琊王氏家族政治生活的戲劇性、精神生活的浪漫多彩已經遠遠超過了這中外兩大家族,若此前真有那一代巨匠偶而援筆錄下琅琊王氏家史,那這部書或許比之《紅樓夢》或是《CienAnosdeSoledad》更為脍炙人口為後人所津津樂道也未可知吧?能在這方面堪與王家并稱的,隻有陳郡謝氏而已。這正是:千古浮華紅樓夢,百年孤獨王謝家。

族人風範

孝悌

二十四孝之【卧冰求鯉】典故主人翁王祥。

二十四悌之【王覽争鸩】典故主人翁王覽。

1.卧冰求鯉

【原文】晉王祥,字休征。早喪母,繼母朱氏不慈。父前數谮之,由是失愛于父母。嘗欲食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歸供母。

【翻譯】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并不慈愛,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一年冬天,繼母朱氏生病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禱告,忽然間冰裂,從裂縫處躍出兩尾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他的舉動,在十裡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2.王覽争鸩

王覽護兄。争鸩舍生。感母悔悟。九代公卿。

【原文】晉王覽、母撻其異母兄祥。覽辄流涕抱持。母虐使祥及祥妻。覽與妻亦趨共之。祥漸有時譽。母疾之。乃鸩祥。覽知。取酒争飲。母遽覆酒。遂感悟。呂虔有佩刀。相其文。佩者至三公。虔與祥。祥以授覽。後果九代公卿。許止淨曰。祥覽二人。頗與衛公子伋壽相類。惟彼則均不得其死。此則富貴壽考。聲施爛焉。則有幸有不幸也。而彼朱氏者。徒以我執太甚。愛其子反以傷其心。贻惡名于後世。亦太愚哉。

【翻譯】晉朝時候,有個著名友悌的,姓王名覽。他的母親打他不同母的哥哥王祥的時,王覽每每流着眼淚抱了哥哥。他的母親虐使王祥和王祥的妻子時,王覽同自己的妻子也一定趕去同做。後來王祥在社會上漸漸地有了名譽,王覽的母親很妒忌,就用毒酒要藥死他。王覽知道,就拿了藥酒來搶着喝。他的母親就急急忙忙把藥酒奪來倒在地上。因為這件,他母親的心裡也就感悟了。當時呂虔有把佩刀,佩刀上面刻着的字說帶了這佩刀的人,做官可以做到三公。呂虔就把這佩刀送給了王祥,王祥拿來給了弟弟。果然王覽後代的子孫做公卿大官的有九代。

賢德

王戎,竹林七賢之一,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七人常聚在當時的山陽縣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謂竹林七賢。竹林七賢的作品基本上繼承了建安文學的精神,但由于當時的血腥統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興、象征、神話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王戎,字濬沖,琅琊臨沂人。西晉大臣,“竹林七賢”之一。生于大富之家,自幼聰穎,身材短小而風姿秀徹。據說能直視太陽而不目眩。中書令裴楷稱其雙目“爛爛如巖下電”。曾與同伴在路邊玩耍,見道旁有結滿李子的李樹,其他人争相去摘,隻有王戎不動聲色,别人問他為何如此,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必苦李也。”驗之,果然如此。王戎與其父之友、年長其二十四歲的阮籍交好。時阮籍與王渾同為尚書郎,造訪王渾時,便說:“與卿語,不如與阿戎語。”王渾死後,其故吏贈錢百萬,王戎辭而不受,由此顯名。鐘會評之:“裴楷清通,王戎簡要。”

王戎之妻常以“卿”稱呼王戎(按禮,婦人應以“君”稱其夫,“卿”乃是夫對妻的稱呼)。王戎說:“婦人卿婿,于禮為不敬,後勿複爾。”其妻曰:“親卿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王戎也無可奈何。成語“卿卿我我”即出于此典。

典故

彈冠相慶

漢代的王吉(字子陽)和貢禹是知心好朋友,人們說:“王吉做官了,貢禹也可以彈去帽子上的灰塵,準備入仕為官了”。後來用這個典故指準備做官或者将會得到官員的舉薦。

卧冰求鯉

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并不慈愛,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一年冬天,繼母朱氏生病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禱告,忽然間冰裂,從裂縫處躍出兩尾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

琳琅滿目

琅琊王氏是魏晉時最著名的美男家族。成語“琳琅滿目”最早出處,有人去拜訪太尉王衍,還遇到了王戎、王敦和王導在座,在另個屋子,又見到王诩和王澄。出來後,他對人說:“今日太尉府一行,觸目所見,無不是琳琅美玉。”

甯馨兒

王衍容貌俊美,風采出衆。小時候去拜訪山濤,山濤不覺贊歎:“何物老妪,生甯馨兒!”意思是哪個不起眼的老太婆,竟生下如此标緻的孩子。後來,“甯馨兒”一詞便成為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贊美。

阿堵物

王衍很不愛财,不愛财到了近乎變态的程度。他老婆郭氏貪财如命,他雖然不加幹涉,卻也非常反感,于是:決口不提一個錢字。某天他老婆好奇心大熾,決心拿老公作個試驗。一天,趁王衍睡熟,她讓奴婢把錢撒了王衍一卧室,起床後王衍怎麼也繞不開,隻好大叫:把阿堵物拿開!

情有獨鐘

晉朝時期,王衍死了年輕的幼子,十分悲傷。山簡前往吊唁,并勸王衍說孩子隻不過是“抱中物”,不必如此悲傷。王衍動情地說:“聖人忘情,最下不及于情,然則情之所鐘,正在我輩。”

清談誤國

魏晉時代的風流名士以清談為風尚,被王羲之貶為“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後人更是批評兩晉亡于清談,遂有“清談誤國”之說。王衍隻是當時的清談名士而已,他隻是當時晉朝官場的一個代表。

信口雌黃

晉朝清談家王衍擔任元城縣令時很少辦公事,經常約人在一起沒完沒了地閑聊。他最喜歡老子和莊子的玄理,清談時手裡拿着鹿尾拂塵,侃侃而談,經常前後矛盾,漏洞百出,有人質疑時,他随口更改,随心所欲。人們說他是“口中雌黃”。

楚囚相對

公元316年,劉曜率軍滅了西晉。司馬睿在王導的擁護下在建康建立了東晉王朝。一些貴族及大臣每當天氣晴朗時到建康城外的新亭飲酒,武城侯周凱發感慨引發大家都哭了起來,丞相王導說要收複神州,不能像楚囚那樣相對哭泣。

擊碎唾壺

王敦雖然身入軍營,卻不改高雅本性。他時常招聚文人雅士,淺酌清唱,抒懷詠志。酒過三巡之後,他便縱情高歌魏武名篇,難抑心中激情,手中的玉如意不由自主地擊打着身旁的唾壺,為自己的歌聲敲出相宜的節拍。因為他常常如此激情地歌唱,他家中唾壺的邊口全都殘破不齊。

我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王敦舉兵以誅劉隗為名進攻建康,王導詣台待罪,劉隗勸元帝誅滅王家,周顗為王導仗義執言,而王導不知此事。王敦入石頭城放縱士卒劫掠,王敦問王導周顗何如?王導沒回答,遂為王敦所殺。事後王導看見周顗申救之表,大哭說: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江左夷吾

溫峤初為劉琨使,來過江。于是,江左營建始爾,綱紀為舉。溫新至,深有諸慮,既詣王丞相,陳主上幽越﹑社稷焚滅﹑山陵夷毀之酷,有黍離之痛。溫忠慨深烈,言與泗懼,丞相亦與之對泣。叙情既畢,便深自陳結,丞相亦厚相酬納。既出,歡然言曰:江左自有管夷吾,此複何憂!

東床佳婿

晉代太尉郗鑒派一位門客到王導家去選女婿。門客回來說:“王家的年輕人都很好,但是聽到有人去選女婿,都拘謹起來,隻有一位在東邊床上敞開衣襟吃飯的,好像沒聽到似的。”郗鑒說:“這正是一位好女婿。”這個人就是王羲之。于是把女兒嫁給他。因此後來也稱女婿為東床。

入木三分

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辭寫在一塊木闆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時非常驚奇,王羲之寫的字,筆力竟然滲入木頭三分多。他贊歎地說:“右軍将軍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家族更替

姓名

簡介

王融

東漢人,曾拒絕朝廷任命,未曾入仕。

第一代

姓名

簡介

王祥

休徵

王融之子,三國曹魏及西晉時大臣

王覽

玄通

王融之子,漢晉時期大臣

第二代

姓名

簡介

王肇

王祥長子,被稱為“孽庶”,西晉騎都尉、給事中

王夏

王祥次子,早逝

王馥

王祥三子,官至上洛太守,襲封睢陵郡公

王烈

王祥四子,與王芬一并知名,早逝

王芬

王祥五子,與王烈一并知名,早逝

王裁

士初

王覽長子,鎮軍司馬

王基

士先

王覽次子

王會

士和

王覽三子

王正

士則

王覽四子

王彥

士治

王覽五子

王琛

王覽六子

第三代

姓名

簡介

王根

王馥之子繼,承睢陵公爵位,官至散騎郎

王導

茂弘

王裁之子,小字赤龍,東晉開國元勳,政治家、書法家

第四代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