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經濟區

淮海經濟區

淮海城市群
淮海經濟區于1986年3月成立,由蘇魯豫皖四省十四個地、市組成,十五年後的今天已發展到四省的二十個地級市。包括江蘇省的連雲港、徐州、淮安、鹽城、宿遷;山東省的濟甯、臨沂、棗莊、日照、泰安、萊蕪、菏澤;安徽省的淮北、宿州、阜陽、蚌埠、亳州;河南省的開封、商丘、周口。共有97個縣(市)、51個區。經濟區總面積17.8萬公裡,2000年總人口1.19億人,約占全國面積的1.8%和總人口的9.3%;2015年總人口1.2億人,約占全國面積的1.8%和總人口的9.3%。國務院《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中,正式提出加快淮海經濟區區域規劃編制,淮海經濟區規劃正式列入國家規劃。
    中文名:淮海經濟區 外文名:Huaihai Economic Zone 别名: 别稱:淮海城市群 所屬地區:中國,淮海 下轄地區:20地級市97縣 建立時間:1986 面積:17.8萬 人口:1.2億(2015年) GDP:GDP7295.8億元(2002年) 地理位置:東接齊魯、南連江淮、東瀕黃海、西臨中原 著名景點:泰山、孔廟、孔府、雲龍山、雲龍湖、龜山漢墓、高祖原廟等 地域名人: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劉邦、項羽 知名産業:工業 機場:徐州觀音國際機場、連雲港白塔埠機場等 火車站:徐州站、徐州東站、連雲港東站等 地方方言:中原官話,江淮官話 著名學校:中國礦業大學、江蘇師範大學等

曆史沿革

1986年淮海經濟區成立,因這一地區文化習俗語言有太多的相似性,兼之這一地區多為大平原,交通優勢突出,故而本着造福一方人民的本意,設立了淮海經濟區,不排除是為建立淮海省做準備。

2010年5月7日,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城市市長會議在徐州市召開,标志着淮海經濟區核心區一體化建設正式啟動。

2010年第一次核心區城市市長會議中,八位市長簽署了《關于加快淮海經濟區核心區一體化建設的意見》,商讨并通過了《2010年淮海經濟區核心區一體化建設重點工作方案》、《淮海經濟區核心區一體化建設合作與發展協調機制(試行)》等相關文件。八市市長共同啟動淮海經濟區核心區一體化建設按鈕。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市長會議旨在加快淮海經濟區核心區一體化建設,促進核心區形成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地區優勢充分發揮的協調發展新格局,提升區域綜合競争力,争取早日将淮海經濟區發展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

2011年5月10日,第二屆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城市市長會議在淮北市召開,會議通過了《2011年淮海經濟區核心區一體化建設重點工作方案》,核心區8城市共同簽署了《旅遊合作協議》、《關于共用連雲港港的合作協議》,淮北、宿州、徐州三市簽署了《關于建設城際快速通道的合作協議》。會上推選商丘市為淮海經濟區核心區2012年第三屆年會輪值城市。

2014年,在徐州成立了二十個城市文化産業單位發起的淮海文化财富聯盟,向淮海經濟區文化融合目标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2014年4月徐州成功舉辦首屆中國淮海文化财富論壇。

2017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徐州市考察。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大勝利召開以後首次離京調研。

範圍

節點城市

江蘇、山東、河南、安徽中20個地級市,97個縣(市)組成。

江蘇:徐州、宿遷、連雲港、淮安、鹽城

山東:濟甯、菏澤、臨沂、棗莊、日照、泰安、萊蕪

河南:商丘、永城、開封、周口

安徽:淮北、宿州、阜陽、蚌埠、亳州

中心城市

淮海經濟區的中心城市為江蘇省徐州市,江蘇省重點規劃建設的三大都市圈(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是國家重要的交通要道(中國第二大鐵路樞紐)、軍事戰略要地,享有較高的曆史地位和政治地位。作為華東地區的門戶城市,現為華東重要的教育、科技、文化、交通、旅遊、醫療、會展中心,同時也是省内重要的工商業、金融和對外貿易中心。徐州是江蘇文藝第一城,江蘇科教第二城,江蘇旅遊第三,也是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六大中心城市之一。

《2012中國城市競争力排行榜》顯示,徐州成長競争力排名全國第1位,是中國未來發展前景最好的城市。國家商務部《國家級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評價》顯示,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實力在全國172家國家級開發區中排名第18位。國務院發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中明确了徐州的定位是建設以工程機械為主的裝備制造業基地、能源工業基地、現代農業基地和商貿物流中心、旅遊中心,成為淮海經濟區的中心城市。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淮海經濟區處于極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位于亞歐大陸橋東部橋頭堡區域,承南啟北,該區東接齊魯、南連江淮、東瀕黃海、西臨中原,在全國經濟總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擁有亞歐大陸橋東部橋頭堡的突出區位,承擔着中國經濟東靠西移接力站的重任,并面向大海背靠華中經濟區,在整個中國的公雞地圖闆塊中,淮海經濟區處沿海中心位置。

同時,淮海經濟區本身也是頗具規模的市場,全國近一成的人口集中在此。雖然淮海經濟區成立了近二十年,比浦東開發區早,但由于主要依靠四省二十個地市行政推動合作,缺乏市場的依存度,活力不夠,整體經濟比其他沿海區域經濟落後,成為中國沿海區域經濟發展的軟肋。淮海經濟區發展相對落後,令長三角和環渤海灣兩大區域中間出現落差。

土地面積

淮海經濟區土地總面積17.81萬平方公裡,其中蘇北5.24萬平方公裡、魯南6.00萬平方公裡、豫東2.91萬平方公裡、皖北3.66萬平方公裡。區内面積最大的市是臨沂1.72萬平方公裡,最小的市是萊蕪0.22萬平方公裡,兩者相差近7倍。地級市之間面積相差太大,不利于城市功能發揮。淮海經濟區土地面積占全國的1.86%,比長江三角洲大7.8萬平方公裡。

位置優勢

淮海經濟區20個市中,沒有一個直轄市、省會城市。而長江三角洲區域有15個地級以上城市,其中1個直轄市、4個副省級城市(含2個省會城市)。上海在長江三角洲發揮的龍頭作用非常顯著,淮海經濟區的中心城市為徐州。2002年,淮海經濟區行政區劃中共有147個縣級單位,其中市轄區50個、縣級市13個。魯南有縣級單位50個、蘇北有40個、豫東有29個、皖北有28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