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籠草

燈籠草

管狀花目唇形科植物

燈籠草(學名:Clinopodium polycephalum)是唇形科、風輪菜屬植物,直立多年生草本,高可達1米,多分枝,匍匐根。莖四棱形,葉片卵形,先端鈍或急尖,基部闊楔形至幾圓形,邊緣具疏圓齒狀牙齒,上面榄綠色,下面略淡,兩面被糙硬毛。輪傘花序多花,圓球狀;苞葉葉狀,較小,生于莖及分枝近頂部者退化成苞片狀;花梗密被腺柔毛。花萼圓筒形,花冠紫紅色,冠筒伸出于花萼,上唇直伸,先端微缺,花藥正常。花盤平頂。子房無毛。小堅果卵形,7-8月開花,9月結果。

分布于中國陝西,甘肅,山西,河北,河南,山東,浙江,江蘇,安徽,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及西藏東部;生長于海拔至3400米山坡、路邊、林下、灌叢中。

該種民間用全草入藥,治功能性子宮出血、膽囊炎、黃膽型肝炎、感冒頭痛、腹痛、小兒疳積、火眼、跌打損傷、療瘡、皮膚瘡瘍、蛇及狂犬咬傷、爛腳丫、爛頭療及痔瘡等症。

    中文名:燈籠草

    拉丁學名:Physalisalkekengi

    别名:酸漿、鬼燈籠、苦燈籠、黃菇娘界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合瓣花亞綱

    目:管狀花目

    科:茄科

    亞科:野芝麻亞科

    族:塔花族

    屬:風輪菜屬

    種:燈籠草

    命名者及年代:(Vant.)C.Y.Wu&Hsuan,1965 目錄

    中文學名:燈籠草

    中文别名:酸漿、鬼燈籠、苦燈籠

形态特征

直立多年生草本,高0.5-1米,多分枝,基部有時匍匐生根。莖四棱形,具槽,被平展糙硬毛及腺毛。

葉卵形,長2-5厘米,寬1.5-3.2厘米,先端鈍或急尖,基部闊楔形至幾圓形,邊緣具疏圓齒狀牙齒,上面榄綠色,下面略淡,兩面被糙硬毛,尤其是下面脈上,側脈約5對,與中脈在上面微下陷下面明顯隆起。

輪傘花序多花,圓球狀,花時徑達2厘米,沿莖及分枝形成寬而多頭的圓錐花序;苞葉葉狀,較小,生于莖及分枝近頂部者退化成苞片狀;苞片針狀,長3-5毫米,被具節長柔毛及腺柔毛;花梗長2-5毫米,密被腺柔毛。花萼圓筒形,花時長約6毫米,寬約1毫米,具13脈,脈上被具節長柔毛及腺微柔毛,萼内喉部具疏剛毛,果時基部一邊膨脹,寬至2毫米,上唇3齒,齒三角形,具尾尖,下唇2齒,先端芒尖。花冠紫紅色,長約8毫米,冠筒伸出于花萼,外面被微柔毛,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先端微缺,下唇3裂。雄蕊不露出,後對雄蕊短且花藥小,在上唇穹隆下,直伸,前雄蕊長超過下唇,花藥正常。花盤平頂。

子房無毛。小堅果卵形,長約1毫米,褐色,光滑。花期7-8月,果期9月。

生長環境

燈籠草喜溫暖、濕潤、半日以上光照環境。耐高熱,霜凍後地上部枯萎,次年春季又萌芽生長。耐貧瘠和幹旱,喜充足水肥,忌積水。土壤要求不嚴。冬季注意排水,同時停止施肥  。生長于海拔至3400米山坡、路邊、林下、灌叢中。 

分布範圍

分布于中國廣東、陝西,甘肅,山西,河北,河南,山東,浙江,江蘇,安徽,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及西藏東部。 

主要價值

藥用:民間用全草入藥,治功能性子宮出血、膽囊炎、黃疸型肝炎、感冒頭痛、腹痛、小兒疳積、上火、火眼、跌打損傷、療瘡、皮膚瘡瘍、蛇及狂犬咬傷、爛腳丫、爛頭療及痔瘡等症。 

營養:果實為漿果,味酸、苦,營養豐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維生素、氨基酸和某些微量元素、酸漿醇AB、和本甾醇鈍葉醇、環木菠蘿烯醇等。

園林:做盆栽觀賞花卉,冬春季理想盆栽花卉;做年宵花;片植做地被。

參考資料

1.燈籠草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中藥禁忌網

2.燈籠草有什麼用處·中華康網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