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醫學院

浙江大學醫學院

浙江公立大學
浙江大學醫學院(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前身是由1912年中國人自己創辦的浙江醫學專門學校和1945年8月創設的國立浙江大學醫學院兩所學校合并(1952年2月)而成的浙江醫學院,1960年4月改名為浙江醫科大學。1998年,與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合并成立新的浙江大學,并于次年重組成立了浙江大學醫學院和藥學院。2009年浙江大學實行大部制,将醫學院和藥學院重組,成立浙江大學醫學部。2014年浙江大學實施學部制優化改革,醫學部更名為醫藥學部,醫學院和藥學院獨立建院。
    中文名:浙江大學醫學院 外文名: 簡稱: 創辦人: 辦學性質: 學校類别: 學校特色: 主管部門:浙江大學 所屬企業: 現任領導: 專職院士數: 高職專業: 本科專業: 碩士點:9(一級學科)個 博士點:6(一級學科)個 博士後: 國家重點學科: 院系設置: 校訓: 校歌: 院訓: 院歌: 地址: 院校代碼: 主要獎項: 知名校友:陳宜張、鄭樹森、李蘭娟、鄭樹、朱預 知名教師: 英文名: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創建時間:1912年 類别:公立大學 所屬地區:浙江,杭州 主要院系:基礎醫學系,公共衛生系,臨床醫學系,口腔醫學系 學校地址:浙江杭州餘杭塘路866号

學院概況

浙江大學醫學院位于曆史悠久、文化荟萃、包容并蓄的浙江杭州。其前身是由1912年創辦的浙江醫學專門學校(國人最早自辦的西式醫學院校)和1945年創設的國立浙江大學醫學院合并而成的浙江醫學院。

1960年升格為浙江醫科大學,1999年,在浙江大學并校發展次年,重組成立了浙江大學醫學院。

融合百年學府氣韻,彙集鴻儒大師所成。學院秉承“仁心仁術、求是求新”的院訓,以“仁愛、求是、創新、卓越”為核心價值觀,在百年歲月長河中書寫了波瀾壯闊的育人傳奇,為社會培育了大量優秀醫學人才。

現已發展成為一所優勢特色鮮明、師資力量雄厚、學術成績卓著的一流醫學院校。

延攬優秀師資,彙聚科學英才。學院切實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現有教授及正高職人員1031人,博士生導師497人,碩士生導師1097人。

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含兼職)4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含兼職)5人,教育部長江學者(含特聘、講座、青年項目)17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5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人。

不斷銳意創新,培育醫學人才。學院以培養高層次醫學人才為使命,形成立德樹人、全面發展的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建立全員育人培養模式、全過程教育生态圈和全方位教學互動機制,打造課程、科研、實踐、文化、心理等十大育人平台。

現設有基礎醫學院、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第一臨床醫學院、第二臨床醫學院、第三臨床醫學院、第四臨床醫學院、婦産科學院、兒科學院。

現有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藥學、護理學、生物學、公共管理8個一級學科博士點,5個博士後流動站。

獲國家首批卓越醫學人才培養項目和首個臨床醫學博士後培養項目,建有國家級虛拟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擁有一批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和視頻公開課、中國醫學教育慕課聯盟首批規劃課程,以及國家規劃教材主編、副主編。

現有在讀醫學生近7000人,其中本科生2300餘人,碩士研究生2000餘人,博士研究生1900餘人,留學生600餘人。

圍繞國家戰略需求,服務國家科技發展。學院堅持立足浙江、面向全國、走向世界,高端謀劃、深度融合、優化合作、精準幫扶,逐步實現高層次、高品位、高質量的社會服務大格局。

注重學科與科研發展的頂層設計,統籌推進重大項目實施、重大成果産出及高水平科研基地建設。擁有國家重點學科4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4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45個。

擁有一批國家級高水平科研基地,包括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個、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1個。

在權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獲科研經費總額等主要科研指标穩居國内醫學院校前列,近二十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和科技發明獎20項,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

聚焦全球開放發展,網羅國際辦學資源。學院響應國家宏觀戰略,圍繞學校總體規劃,與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多倫多大學等海外30多所高水平醫學院校及研究機構合作,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寬領域的國際交流格局。

組織成立有全省各地、北上廣、澳洲、北美等校友機構,鍊接全球校友,構築發展共同體。

百年勵治苦餾香,盛世砥砺更吐芳。學院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精進育人、弦歌不辍,不斷探索醫學創新發展道路,為建成世界一流醫學院奏出時代最強音。

曆史沿革

浙江大學醫學院的前身是由1912年中國人自己創辦的浙江醫學專門學校和1945年8月創設的國立浙江大學醫學院兩所學校合并(1952年2月)而成的浙江醫學院,1960年4月改名為浙江醫科大學。在近一個世紀的光陰荏苒中,幾易校名,幾易校址。

以下按照年代順序:浙江醫學專門學校到浙江省立醫學院;國立浙江大學醫學院;浙江醫學院;浙江醫科大學;浙江大學醫學院;浙江大學醫學部共六個部分進行叙述:

前身史略

浙江省立醫學院

1871年,英國聖公會在杭州創立大方伯醫院(廣濟醫院,即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的前身)。

1881年,又創建了廣濟醫藥專門學校。

1912年,韓清泉等于6月1日創建成立浙江醫學專門學校。是年夏季即開始招生,第一期招生60名,是中國自辦最早的醫學專門學校之一。韓清泉為首任校長。

1913年,學校又增設藥科,為中國最早創辦的藥學專業。校名也因之改為浙江公立醫藥專門學校。

1914年,在浙江病院修建新屋,作為臨床實習教室和細菌、醫化、化學實驗教室,并作為分校和臨床實習醫院。

1920年,浙江省政府撥款7萬元,購刀茅巷地30餘畝,建樓房3座,平房20餘間,自建校舍。次年7月落成。

1925年6月,因參加“五卅”運動,杭州廣濟醫學專門學校2個班的學生憤而脫離學校。

1927年8月,浙江省政府把浙江公立醫藥專門學校改名為浙江省立醫藥專門學校。

1928年9月,教育部長蔣夢齡以學校設備太差,無發展前途為由,令學校停止招生,逐年結束。

1931年5月,由于醫專校友、社會人士及在校師生的反對,教育部撤銷1928年的停止招生命令,繼續招生。

1931年8月,依照教育部修正專科學校組織法,更名為浙江省立醫藥專科學校。

1932年9月,利用辦校基金6萬餘元,籌建附屬醫院。次年8月,建成門診部及附屬醫院新房二幢,設置病床104張。

1936年,又征購校西、校北民房,将原校址從35畝擴充至83畝餘,添建學生宿舍、膳廳、教室、研究室及運動場等,次年8月落成。

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10月,學校為避免戰争空襲,部分學生移至玉泉及靈隐上課,11月12日晚,浙江省府決定各醫院、學校于五日之内向浙西撤退,醫專決定遷往淳安,12月再遷至缙雲。1938年春,遷往臨海。

1939年8月,臨海校舍遭敵機轟炸,物資受到部分損失,學校改遷至天台。是時,适值英士大學成立,奉令醫專停止招生,改組為英士大學醫學院。學校再次停辦。

1941年春,天台告急,學校遷至缙雲壺鎮,次年學校再遷回臨海。

1943年,由于重慶等地的校友及校内師生的反對,浙江省教育廳被迫同意醫專恢複招生。1945年8月,抗日戰争勝利。1946年夏,浙江醫專開始遷回杭州。

1946年1月,第一批學生回杭州。因杭州淪陷期間,原刀茅巷校園各建築設施均被拆毀,校舍蕩然無存,隻能再暫借玉泉、靈隐部分廟宇作為臨時校舍,開始複課。獲校友王肇康幫助,用聯勤總部第二十二後方班部分房屋作校舍(即湖濱校區西南部分)。

1947年春,浙江省教育廳撥款,購置孩兒巷民房二座,修繕後作為附屬醫院,設病床100張,同時,開設門診。1947年夏,升格為浙江省立醫學院,開始招收六年制新生。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杭州市軍管會任命晏莊為軍事代表,以學生7人,教師7人,組成了臨時院務委員會。10月,改為正式院務委員會,委員17人,主任委員黃鳴駒,代行院長職務負責領導學校工作。

1951年10月,政務院任命省衛生廳廳長洪式闾兼任院長。

1951年,學院接辦廣濟醫院。10月孩兒巷附屬醫院改為婦幼保健院。為了便利專科實習,把廣濟醫院作為外科教學醫院,省立杭州醫院作為内科教學醫院,浙江省立醫學院接管時全院有教職工169人。

其中有專職教師46人(教授有王維松、高品璋、儲鎬,石華玉、朱焱、厲矞華、黃鳴駒、于達望、汪良寄、顧學裘、章志清等14人;副教授有惠雲身、周鳴铮、吳燮燦、徐佩璜等13人,講師5人,助教14人)。

兼任教師11人,教輔2人,職員(包括醫務人員)85人。在校學生總數為449人,其中醫本科177人,藥科71人,醫專科201人。全院圖書館藏書僅1265冊,其中中文圖書343冊,外文圖書922冊。校舍建築面積3180平方米。

國立浙江大學醫學院

1945年8月,抗日戰争勝利。教育部決定在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山東大學和武漢大學分别增設醫學院。

1946年4月,教育部撥款2億元舊法币(約合十萬美元)為浙江大學醫學院開辦費。是年初,浙江大學總校從貴州複員杭州後,醫學院招進首批學生,共27名。醫學院院址在大學路浙江大學老校址内。

當時,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桢邀請李宗恩組建浙江大學醫學院籌備小組。籌備工作開始不久,李宗恩因受聘為北京協和醫學院院長并主持協和複校工作,因此,推薦王季午主持浙江大學醫學院的籌備工作。浙江大學醫學院在招生的同時,開始着手籌建附屬醫院。

1947年3月,教育部正式批準浙江大學醫學院,院長為王季午。

1947年11月1日,在杭州銀洞橋田家園九号,建成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現在的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名為浙大醫院,正式對外收治病人。門診部設内、外、婦産、小兒、眼、耳鼻喉、皮膚等七科。

住院部分設頭等、二等及三等病房,病床共60張。此外尚有藥房、放射、病案(門診及住院病案并存)、手術室、營養室、圖書館。圖書館中各科的中國國内外主要雜志基本訂齊。醫學院教師與醫院醫師大都相互兼任。

1949年5月3日,杭州市解放。浙江大學醫學院與附屬醫院由軍管會文教組接管。浙江大學醫學院自1946年秋起至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時止,共招學生6屆。

院系調整

1952年2月,全國高等院校進行第一次院系調整,浙江省立醫學院與國立浙江大學醫學院合并,定名為浙江醫學院。兩校合并後,有教職員工336人,其中專任教師149人,包括教授34人,副教授17人,學校成立院務委員會,主任委員是黃嗚駒,委員14人。

1952年3月,任命洪式闾兼任浙江醫學院院長,周林為副院長。同年暑假期間續招三年制内科專修科和外科專修科新生各60名,招收二年制藥學系專修科新生40名。

兩校合并後對附屬醫院也進行了調整。以原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為附屬第一醫院,作為内科重點教學醫院,有工作人員161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85人(包括醫師30人,護士40人,其它15人)。

病床134張,其中内科88張,眼科24張,耳鼻喉科22張。以廣濟醫院作為附屬第二醫院,為外科重點教學醫院,有工作人員208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03人(包括醫師38人,護士51人,其他14人)。

有病床208張,其中外科191張,婦科7張、皮花科5張、牙科5張。1951年建立的浙江省婦幼保健院,于1953年8月分兒科和婦科。

1952年起,學校開展向蘇聯學習的活動,在學生中也普遍開設俄文,停開英文課。

1954年2月,浙江省婦幼保健院分别成立浙江兒童保健院和浙江婦女保健院。

1954年8月,召開教學會議,取消了原内科、外科、眼科三系,合并成醫療系,取消了原生藥、藥劑、化學,分析鑒定四系,合并成藥學系,原公共衛生學系,改為衛生系。

1955年1月,成立校刊編審委員會,2月《浙醫》院刊正式出版。

1955年8月,進行了全國性的第二次院系調整。根據中央衛生部的指示,将浙江醫學院衛生系三年級學生并入四川醫學院;将藥學系本科四年級學生并入上海第一醫學院;二年級學生并入北京醫學院。

共調出學生278名,其中衛生系161名,藥學系117名。調出教師45名:有藥學系教師29名,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2人,調往沈陽藥學院、南京藥學院、上海第一醫學院;有衛生系教師16人,包括教授3人調往四川醫學院。

院系調整後,浙江醫學院成為中國國内醫療專業最大的單科醫學院校之一。當時,在校學生有2633人,教職人員435人。

1956年5月,國務院任命王仲僑教授為浙江醫學院院長。

1956年9月6日,中共浙醫第一屆黨代表大會召開。改選了黨委會,周林為黨委書記,楊泮星為副書記。

1958年初,學校支援溫州醫學院的創辦,各教研組共抽調了55名教學人員,其中有教授1名,副教授5名,調往新成立的溫州醫學院,并贈送外文版圖書1267冊,30多架顯微鏡等儀器設備。

1958年12月20日,召開了中共浙醫第二屆代表大會。選舉霍亞夫為黨委書記,林堯、彭祖德為黨委副書記。

1958年,創辦了《浙江醫學院學報》為季刊,1959年改辦雙月刊。

1960年,成立微生物研究所,後更名為傳染病研究所。

1960年,學校恢複開辦藥學系,招收新生60名。

1960年2月,召開了學校第三屆黨代會。大會選出9名新的黨委成員,霍亞夫為書記。

曲折發展

1960年4月,浙江省委決定,浙江醫學院改名為浙江醫科大學。把浙江中醫學院、浙江中醫院、浙江中醫研究所、浙江醫學科學院、浙江醫療儀器廠等單位均合并在浙江醫科大學的管轄範圍,實行統一領導。

浙江醫科大學成立,使學校的規模和專業設置有了很大的發展,已成為一個多學科的醫科大學,設有醫療系、藥學系、衛生系、中醫學院等4個院系和工業衛生、外文、生物、化學、物理、口腔、兒科等7個專業。

在校學生的規模發展到3700人。附屬醫院為浙江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第二醫院,浙江省兒童保健院更名為浙江大學附屬兒童保健院,浙江省婦女保健院更名為浙江大學附屬婦女保健院。

1960年暑假,招收11個學科專業的新生600多人。9月,學校開辦了夜大學,招收醫療系專修科學生177名,學制為4年 達到專修科畢業水平。

1961年,國家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對原有專業進行調整。将原來醫療、衛生、藥學、中醫、工業衛生、口腔、兒科、生物、化學、物理、俄語與專修班等11個專業調整為醫學、藥學、中醫三個專業。

1962年暑期起,藥學系又停止招生。以後隻辦醫學、中醫二個專業。學校規模由3700人調整為1800人。

1963年9月1日,省委決定将浙江醫學科學院改為浙江衛生實驗院,并與浙江醫科大學分開,歸省衛生廳領導。同時決定将浙江醫科大學下屬的中醫學院、中醫院、中醫研究所從浙江醫科大學劃出去,合并成立浙江中醫學院,由省衛生廳領導。

1966年6月初,文化大革命波及學校。學校全面停課。

1968年11月,成立學校革命委員會。主任缺額,副主任趙潘水、趙克吉。

1969年4月,成立中共浙醫大黨的核心小組。趙潘水任副組長。1969年11月,在新昌縣舉辦新醫班,打算為以後創辦新醫大搞試點,共招收42名赤腳醫生,學制一年。

1970年7月,浙江省革命委員會決定将浙江中醫學院與浙江醫科大學重新合并。仍定名為浙江醫科大學,實行統一領導,統一招生。

1970年11月,開始恢複招生。招收學生712名,其中有解放軍學員近200名,學制一年。

1971年1月,張慶三被任命為浙醫大革委會主任,黨的核心小組組長。

1971年起,在餘姚、慈溪、東陽、義烏、諸暨、新昌、海甯、海鹽等縣人民醫院建立八個教學基地,建築面積約4800平方米,投資25萬餘元。

1973年,浙江省委決定浙江醫科大學與浙江中醫學院又分開。

1973年秋,招收三年制學生466名。這是文化大革命中首批通過考試和推薦相結合錄取的新生。到1976年至,招收四屆學生,共2448名。

1973年,學校決定恢複藥學系,同年秋,由基層單位推薦和保送招收三年制新生。

從1966年---1969年四年間沒有招生,從1966年---1977年11年間未招本科學生,少培養數千名醫藥衛生人才。

但在十年中,四所附屬醫院從未停診。在此期間,附屬醫院曾組織過1千多人參加的三次大型農村衛生工作隊,在十多個縣的廣大農村進行巡回醫療。培訓當地赤腳醫生3千餘名,衛生員5千餘名。

從1968--1976年,先後有31人随8批醫療隊去非洲馬裡等國工作。

1976年後,建立口腔系招收三年制工農兵新生。

1977年底至1978年初,全國恢複高等學校統一招生制度。通過全國統一招生考試,招收本科生即醫學系,口腔系五年藥學系四年。

1978年,後成立了校學術委員會、校教學委員會、校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校專業幹部業務技術職稱評定委員會、校研究生學位評定委員會等。還恢複了教師、業務技術人員的考核和職稱晉升制度。

1978年,全國恢複研究生教育工作,該校為第一批招收碩士研究生單位。

1978年,恢複了夜大招生。形成了在校教育、畢業後教育,繼續教育的完整三個階段體系。

1980年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1981年該校被批準為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從1978年到1982年的六年中,學校處于文革後的恢複重建時期,各系修訂教學大綱,編寫教學實驗和實習指導書,開展教學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并組織有經驗的教師、醫師上教學、醫療工作的第一線。由于采取上述一系列措施,教學、醫療質量不斷提高,在衛生部組織的全國部分醫學院校醫學系畢業生的統考中,1982年與1983年均獲第二名,1984年獲第一名。

1983年,開始為石油部代培臨床醫學系五年制學生。學生來源為全國各大油田所在地區的應屆高中畢業生,經全國高校統一招生考試。是年秋,首批石油部新生60名入學。

1984年1月,浙江省省委任命金幹為校黨委書記,鄭樹、劉秀華為副書記;任命鄭樹為校長,金幹、丁德雲、姚竹秀、沈成芳為副校長,王季午教授為名譽校長。接着,對系、部,處室和附屬醫院的黨政領導班子進行了調整充實。

1984年,創建臨床醫學工程系,學制三年。秋,30名新生入學。1986年學制改為五年,招生數同前。

1986年,恢複公共衛生系,學制五年。是年秋,30名新生入學。

1986年調整和新建12個研究所,即:基礎醫學研究所、傳染病研究所、腫瘤研究所、心腦血管病研究所、環境與健康研究所、老年醫學研究所、血液病研究所、計劃生育研究所、臨床藥理研究所、藥物研究所、人口研究所和醫學教育研究所。

1985年8月,醫學營養系招生,學制5年。

1986年10月,召開了學校第五屆黨代會。出席代表260名。

1987年10月,19層三号教學大樓正式開工。1991年8月,高72米建築面積21000平方米,耗資2300萬元的19層三号教學大樓竣工投入使用。

1987年12月8日,中國醫學科學院與學校決定以該校12個研究所為實體,建立中國醫學科學院浙江分院。

1988年,國家教委決定在全國15所醫學院校中試辦七年制高等醫學教育,該校也在其中之列。1988年秋,首屆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22名新生入學。

七年制學生,頭二年委托浙江大學培養,使其受到足夠的理科基礎、現代實驗技術和外語等的訓練,第三年回校本部繼續醫學課程和臨床學科的學習。

1989年,香港著名實業家邵逸夫爵土捐資7000萬港元,後又捐贈400萬美元購置醫療設備,在杭州籌建綜合醫院作為學校附屬醫院。命名為邵逸夫醫院。1994年5月,竣工開診。

該醫院建成後,最初五年由美國羅馬琳達(loma linda)大學醫學院、醫學中心協助管理,1999年移交中方管理。

1993年5月經浙江省教委批準,成立浙江醫科大學成人教育學院。設有成人學曆教育、畢業後教育、繼續教育、崗位培訓等。

1996年,教育部批準浙江醫科大學成立“國家理科人才基地”。

1996年11月,國家教育委員會成為“基礎醫學國家理科人才培養基地”,于1998年開始招生基礎醫學專業的第一屆學生。

1997年5月,通過省政府重點學科建設項目的可行性論證,确定傳染病學、腫瘤學、醫學分子生物學、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學、生物醫學工程、外科學、藥理學為七個重點學科。

省人民政府決定,從1997年起五年内投入6000萬元人民币(學校自籌6000萬元,共計1.2億元),用于浙江醫科大學的重點學科項目建設。

1998年,國家教委批準病毒性傳染病重點實驗室設立博士後流動站。

合并發展

1998年9月15日,根據國務院指示,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浙江醫科大學合并組建成立新浙江大學。

1999年2月,國家人事部批準,在浙江大學設立臨床醫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1999年7月,組建成立醫學院。

1999年9月,對醫學專業進行調整,原7個專業(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基礎醫學、預防醫學、公共衛生事業管理、護理學、醫學影像學)減為4個專業(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基礎醫學、預防醫學)。

1999年9月,增加培養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MM)、臨床醫學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MD);啟動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MM)、臨床醫學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MD)的培養。

浙江省器官移植重點研究實驗室在附屬第一醫院組建成立。

2000年2月23日,陳宜張院士捐資成立“徐仁寶——陳宜張獎學金”,每年捐資一萬元獎勵2位家境貧寒但品學兼優的本科生。

2000年9月,臨床醫學專業停招五年制,普及臨床醫學七年制(醫學碩士),共招收學生365名。

2000年10月,成為口腔醫學碩士專業學位(SMM)及公共衛生碩士專業學位首批授權試點單位(MPA)。

2001年12月,鄭樹森教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1年12月,成為全國首批公共衛生碩士專業學位(MPH)試點單位之一。

2002年10月16日,彭淑牖教授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

2002年12月,順利通過國家教育部對我院七年制高等醫學教育教學工作評估,成績良好。

2003年12月,經統計附屬第一醫院發表SCI論文58篇,跻身全國醫院20強,排名第5位。

2004年10月,醫學院成功地組織申報了“985工程”二期建設項目:醫學技術與疾病防控創新平台。

2004年11月,曹雪濤教授以署名浙江大學并列第一名義在國際著名期刊《NATURE IMMUNO1OGY》上發表論文。

2005年10月,鄭樹教授獲得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005年12月,李蘭娟教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士。

2006年2月15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成功施行了一起内鏡下的胃癌剝離術,在浙江省創下了一項新紀錄。通過檢索該手術方法中國國内尚未見報道,填補了中國國内空白。

2006年12月18日,校友陳宜張院士一次性捐贈30萬元,擴大了原“徐仁寶——陳宜張獎學金”的年獎勵額度和獎勵範圍;2009年1月12日,陳宜張院士再次捐贈20萬元,擴充“徐仁寶——陳宜張獎學金”。2009年10月9日,陳宜張院士又一次捐贈50萬元充實“徐仁寶——陳宜張獎學金”。

2006年7月26日,啟動了醫學院整體搬遷到紫金港新院區的工作,10月30日整體搬遷基本結束。

2006年7月實施醫學大類招生,醫學院學生招生分醫學試驗班和醫學試驗班類。

2006年9月首次招收來自巴基斯坦等8個國家的成班建制的臨床醫學留學生43名,采用全英文授課。學制5年半。

2007年5月,由醫學院廣大校友發起設立“浙江大學醫學院杏林學長獎助學基金”,用于幫助家境貧寒但品學兼優的在校生順利完成學業,為開放式基金,是年籌得基金款項112萬元。

2009年6月12日,經學校研究,決定成立醫學部,除藥學院按學校中層機構管理以外,其中基礎醫學系、公共衛生系新明确為按學校中層機構管理,教學辦公室、科研辦公室為副處級機構。

2009年7月16日,《浙江大學醫學部章程(試行)》經校長辦公會議審議,校黨委常委會讨論通過并頒布。

2010年4月27日,何超院長榮獲美國CMB傑出教授稱号。

2012年5月5日,醫學部重新修訂了《浙江大學醫學部衛生技術高級職務評聘條件》,進一步規範了衛生技術系列職務晉升的要求和程序。

2012年5月6日,浙江大學醫學部廣東校友聯誼會在廣東省口腔醫院成立。78級校友、廣東省口腔醫院院長章錦才當選會長。

2012年5月11日,陳江華教授在華盛頓榮獲美國腎髒病基金會頒發的“國際卓越成就獎章”,成為今年全世界4位獲獎者中唯一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專家。2013年5月18日,藥學院迎來了百年華誕,來自海内外的校友代表、兄弟院校和藥學界各單位的代表出席了慶典儀式。

2013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第八屆環太平洋大學聯盟(Association of Pacific Rim Universities,APRU)全球衛生研讨會于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召開。

2013年10月30日下午,鄭樹森院士被授予2013年度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013年11月,杜立中教授榮獲“2013最具領導力的中國醫院院長·卓越貢獻獎”。

2013年12月2日,由世界衛生組織發起和支持,浙江大學醫學部控煙研究中心完成的“全球醫學生控煙調查”中國報告發布會在醫學院舉行。國家衛計委、世界衛生組織、中國疾病控制中心、國際防痨與肺部疾病聯合會、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香港大學等組織的官員和專家出席了會議。

2013年12月,李曉明教授入選國家“萬人計劃”教授。

2013年12月24日,李蘭娟院士團隊的“H7N9禽流感的病原學及臨床診治研究”項目入選2013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2013年12月27日下午,浙江大學與湖州市人民政府簽訂《浙江大學與湖州市共建浙江大學湖州醫院的協議》,湖州市中心醫院揭牌“浙江大學湖州醫院”,浙江大學黨委書記金德水與湖州市委副書記、市長金長征共同為浙江大學湖州醫院揭牌。

上一篇:寶塔區

下一篇:同濟大學滬西校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