洩

漢語漢字
洩,漢語常用字,讀音xiè、yì。[1]最早見于《莊子·山木》——運物之洩也。司馬注:“發也。”基本含義為液體或氣體排出;引申含義為婡垍頭漏,露條、盡量發出(情緒、情欲等)。用作動詞、名詞。
  • 中文名:洩
  • 拼音:xiè,yì
  • 繁體:洩
  • 部首:氵
  • 字碼:U 6CC4
  • 五筆:IANN
  • 倉颉:ept
  • 鄭碼:vev
  • 筆順:44112215
  • 筆畫:8
  • 四角碼:34117
  • 注音:ㄒㄧㄝˋ;ㄧˋ。

現代釋義

詳細釋義

洩:xièㄒㄧㄝˋ。

(1)(形聲。從水,世聲。本義:洩水。在江西)

(2)假借為“歇”。發洩;發散[divulge;give away;let out]

運物之洩也。——《莊子·山木》。司馬注:“發也。”

窮岫洩雲。——左思《魏都賦》。注:“猶出也。”

宗氣洩也。——《素問·平人氣象論》。注:“謂發洩也。”

精洩于目。——《淮南子·本經》

惠此中國,俾民憂洩。——《詩·大雅·民勞》

蓄洩數千載。——李白《曆陽壯士勤将軍名思齊歌》

(3)又如:洩宣(宣洩,宣露);洩冤(表白或洗雪冤屈);洩寫(宣洩,傾吐。寫,同“瀉”)

(4)排出[discharge;release;drain]

振河海而不洩。——《禮記·中庸》

瀉出于兩峰之間。——宋·歐陽修《醉翁亭記》

(5)又如:洩洪;洩水道;洩水壩;洩水閘

(6)腹瀉[have diarrhoea]

金郁洩之。——《素問·六元正經大論》。注:“謂滲洩也。”

(7)又如:洩溺(大小便);洩下(水瀉,腹瀉);洩利(洩痢。水瀉;痢疾。利,通“痢”);洩注(腹瀉);洩藥(洩劑。瀉藥)

(8)洩漏;洩露[leak]

言若洩臣不獲死。——《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陰重不洩。——《史記·萬石張叔傳》

(9)又如:洩了陶(露了底);洩口(謂言語洩露);洩風(洩漏消息)

(10)物體由孔穴或縫中滴下、透出或掉出[drop]

落淚便如瀉。——《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11)又如:洩涕(猶流淚)

(12)混雜[mix]。如:洩用(混合);洩橫(紛雜飛散)

(13)通“殜”。狎侮;輕慢[neglect]

武王不洩迩,不忘遠。——《孟子·離婁下》

憍洩者,人之殃也。——《荀子·榮辱》

(14)又如:洩慢(輕慢);洩渎(輕慢,亵渎)

(15)病症名[diarrhoea]。如:洩風(中醫病症名)。

(16)指風邪久入腠理間,以緻出現汗洩不止、口幹、身痛的病症

(17)皮膚長小疙瘩并有瘙癢的病症

洩:xièㄒㄧㄝˋ,yìㄧˋ。

衍義:引申指“和樂、融洽”。如:《左傳·鄭伯克段于鄢》:“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

常見詞組

洩底、洩憤、洩洪、洩勁、洩恨、洩痢、洩流、洩漏、洩露、洩露天機、洩密、洩怒、洩氣、洩瀉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唐韻》餘制切《集韻》《韻會》《正韻》以制切,?音曳。水名。《說文》水受九江博安洵波,北入氐。《水經》洩水,出博安縣,北過芍陂,西北入于淮。《注》博安縣,地理志之博鄕縣也。

又散也。《詩·大雅》俾民憂洩。《傳》洩,去也。《箋》猶出也,發也。

又洩洩,舒徐貌。《詩·邶風》洩洩其羽。《傳》飛而鼓其翼,洩洩然也。

又衆也。《詩·魏風》桑者洩洩兮。《傳》洩洩,多人之貌。

又《爾雅·釋訓》憲憲洩洩,制法則也。《李巡曰》皆黨惡為制法則也。

又《詩·大雅》天之方蹶,無然洩洩。《孟子》洩洩猶沓沓也。《注》怠緩悅從之貌。

又《廣韻》《集韻》私列切《正韻》先結切,?音薛。與渫同。除去也。詳渫字注。

又漏也。《管子·君臣下篇》古言墻有耳者,微謀外洩之謂也。

又《揚子·方言》歇也。楚揚謂之歇。

又發越也。《禮·月令》季春之月,陽氣發洩。

又雜也。《後漢·杜詩傳》頗洩用之。

又嫚也。與渫同。《荀子·榮辱篇》憍洩者,人之殃也。

又與洩同。

又姓魯洩柳。

說文解字

洩【卷十一】【水部】

水。受九江博安洵波,北入氐。從水丗聲。餘制切

說文解字注

(洩)洩水。受九江博安洵波。北入氐。前志九江郡博鄉。此雲博安、與水經合。洵波當作芍陂。氐當作比。水經曰。洩水、出博安縣。北過芍陂西。與沘水合。西北入於淮。注雲。博安縣、地理志之博鄉縣也。洩水自縣上承沘水於麻步川。西北出歴濡谿。謂之濡水。自濡谿迳安豐縣。北流注於淠。亦謂之濡須口。按淠卽沘字。見沘水篇注。

洵波無考。疑作芍陂。水經雲過芍陂、則非受也。疑當作水受九江博安洵為句。洵卽濄水出者。下四字當作過芍陂北入比六字。然無左證。與郦雲上承沘者不合。亦所謂聞疑載疑而已。從水。世聲。餘制切。五部。毛詩大雅傳曰。洩洩猶沓沓也。此謂假世為詍也。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