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5

殲-15

單座雙發艦載戰鬥機
殲-15(英文:J-15,中文綽号:飛鲨“Fēishā”,英文:Flying Shark,北約代号:側衛D型,英文:Flanker-D)是中國參考從烏克蘭獲得蘇-33戰鬥機原型機T-10K-3以國産殲-11戰鬥機為基礎進而研制和發展的單座雙發艦載戰鬥機。殲-15在世代劃分上屬于第四代戰鬥機改進型,即第四代半戰鬥機。[1]殲-15在外形上與俄制蘇-33非常相似,但殲-15融合了殲-11B的技術。在殲-11的基礎上新增鴨翼、配裝2台大推力發動機,實現了機翼折疊,全新設計了增升裝置、起落裝置和攔阻鈎等系統,使得飛機在保持優良的作戰使用性能條件下, 實現了着艦要求的飛行特性。2015年12月24日,新一批殲-15艦載戰鬥機在海軍某海域進行艦機融合訓練,飛行員駕機完成觸艦複飛、阻攔着艦等多個課目訓練。2019年國慶閱兵,裝備殲-15艦載機的海軍艦載航空兵某部已是第5次飛過閱兵場。
  • 中文名:殲-15
  • 外文名:J-15
  • 前型/級:
  • 次型/級:
  • 研制單位:
  • 國家:
  • 首飛時間:2009年8月31日
  • 代号:飛鲨
  • 所屬國家:中國

發展沿革

研制背景

蘇聯解體時,1143.6項目航空母艦(蘇聯以航空巡洋艦編列)庫茲涅佐夫級次艦瓦良格号的建設仍在船台上,完工度僅68%,蘇聯解體後在分家時出于“因地制宜的考慮”,瓦良格号由烏克蘭共和國獲得。但由于烏克蘭經濟狀況不佳,無力繼續建造,工程就此停工,半途而廢。1998年,中國澳門創律集團通過競标,以200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瓦良格号。2002年3月3日,瓦良格号經曆航程15200海裡、耗時4個月(123天)的艱難遠航後終于抵達中國遼甯省大連,爾後交予中國軍方。2005年4月26日,瓦良格号開始入役改裝。

至此,中國開啟了中國航母的發展紀元。然而,衆所周知,航空母艦是以固定翼艦載戰鬥機為主要武器的軍艦,中國有了航母,但并沒有艦載機以供瓦良格号使用,且當時中國本土機種中也沒有适合改裝當作艦載戰鬥機的的型号,于是中國發展一款配合瓦良格号使用的艦載機便提上日程。而在1996年12月6日,中俄達成協議,由俄羅斯提供技術與飛機零件,協助沈陽飛機公司在中國生産蘇-27SK戰鬥機生産許可證的合同,協議規定首先由阿穆爾共青城制造廠提供全套部件,由中國組裝然後再逐步國産化。引進後中國改稱的型号稱為殲-11,該型是一型雙發動機、遠程及全天候制空戰鬥機。殲-11與瓦良格号蘇聯原定配置的艦載機蘇-33師出同門,均發展自蘇-27戰鬥機,因此,以殲-11發展中國新一代艦載機成為最好的選擇。

研制曆程

蘇-33是蘇霍伊設計局在蘇-27戰鬥機的基礎上于1984年4月18日開始研制的為配合蘇聯海軍基輔級航空母艦改進型1143.5項目航空母艦而發展的艦載機,也是瓦良格号航空母艦的制式艦載機,設計初期稱之為蘇-27K,到1988年一共生産了9架原型機(Su-27K T-10-1~9),其中兩架在烏克蘭尼特卡艦載機訓練中心進行試驗。蘇聯解體後,這兩架蘇-27K被劃為烏克蘭所有,而烏克蘭無力進行蘇-27K的後續發展,隻能進行封存。本世紀初,中國從烏克蘭獲得了其中的一架(T-10-K-3号機),這無疑加快了中國艦載機的發展。

2009年8月31日,殲-15首飛成功。

2012年10月12日,曝光了一組殲-15艦載機觸艦複飛的照片,這是殲-15艦載機作為我國國産第一代艦載戰鬥機第一次公開曝光。2012年11月5日,國防報網站正式發布了關于中國航母艦載機觸艦起飛的消息。2012年11月23日,随着飛行員戴明盟駕駛編号為552的殲-15艦載機在航母遼甯艦上成功觸艦複飛,殲-15艦載戰鬥機終于撥開神秘的面紗,充分展示在世人面前。2012年11月25日官方宣布航母順利完成艦載機起降訓練,航母平台和飛機的技術性能得到了充分驗證,兩者适配性能良好,達到了設計指标要求。

2012年11月23日殲-15降落在遼甯号航空母艦甲闆上,由飛行員戴明盟首降成功。

2021年12月15日,改進型殲-15首次曝光。

設計特點

結構設計

殲-15融合了殲-11B的技術,裝配鴨翼折疊式機翼,機尾裝有着艦尾鈎等艦載機特征,起落架強度高,前輪能夠迎合像美國海軍艦載戰鬥機拖曳彈射方式。設計之初就考慮到彈射器起飛的問題,将部署到遼甯号航空母艦和未來國産航空母艦上 。

武器系統

殲-15的武器系統應該和現役殲-11B、殲-11BS相似。但由于是海軍型号,因此會更強調對海攻擊能力,尤其是具備強大的使用反艦導彈能力。殲-15可以攜帶使用現所有國産精确打擊武器,如近距空對空導彈、主動雷達制導遠距空對空導彈、超音速遠程反艦/反輻射導彈、空對艦導彈、遠程空地導彈的對海上目标版本、反輻射導彈以及系列制導炸彈等,而且可以使用和俄制蘇-30戰鬥轟炸機配套引進的各種俄制精确打擊武器如Kh-59ME遠程防區外空地導彈。 除此之外,殲-15安裝有機炮。

試飛曆程

2009年8月31日,殲-15進行了首次陸基飛行測試。

2011年4月25日,第二架殲-15原型機進行了飛行測試。

2011年年中,互聯網信息顯示殲-15采用了新型渦扇-10H改進型渦扇發動機,是由渦扇10發動機發展而來的。改善了加速性,提高了推重比,使其具有更為敏捷的推力瞬變能力和速度響應特性,滿足了艦載戰鬥機起飛、複飛或逃逸性能上的需求,保證了比陸基發動機更強的抗畸變能力。

2012年11月22日,首架殲-15原型機在遼甯号航空母艦上進行着艦測試和起飛測試成功。

2013年3月7日,身兼全國政協委員的殲-15總設計師孫聰于兩會期間接受中國新聞社訪問時透露,殲-15正處于飛行員培訓階段,正在進行小批量生産。

2013年6月18日,殲-15再次在遼甯艦起降,并進行首次駐艦飛行。

2013年12月初,網絡上出現一張采用标準的海軍灰藍色塗裝,座艙後部塗裝有海軍軍旗,垂直尾翼塗有一隻“飛鲨”LOGO,頭部及垂直尾翼有正式編号的殲-15艦載戰鬥機,說明該型戰機已經通過試飛階段,正式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兵入役驗證狀态。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