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江區

柳江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轄區
柳江區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桂中盆地東南部,地處北緯23°54’30”~24°29’00”、東經108°54’40”~109°44’45”之間。北面連柳州市,柳城縣馬山鄉、社沖鄉;東北隔柳江與鹿寨縣江口鄉、導江鄉相望;東及東南部與象州運江鎮、馬坪鄉相鄰,南面與來賓市興賓區大灣鄉、鳳凰鎮、北五鄉、七洞鄉接壤;西南及西北部背靠忻城縣安東鄉、大塘鎮、歐洞鄉、宜州市屏南鄉、三岔鎮。地勢西部高,東部次高,中部低平。面積2539.16平方公裡。[1]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柳江區常住人口為503772人。[2]2020年,柳江區生産總值(GDP)310.4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0%。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42.64億元,增長5.4%;第二産業增加值126.42億元,下降1.2%;第三産業增加值141.40億元,增長4.3%。三次産業結構為13.73:40.72:45.55。按常住人口計算的人均地區生産總值為59877元,比上年增長9.8%。[3]
    中文名:柳江區 外文名:Liujiang District 别名: 行政區劃代碼:450221 行政區類别:柳州市轄區 所屬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 地理位置:桂中盆地東南部 面積:2539.16平方公裡 下轄地區:8個鎮、118個村(社區 政府駐地:拉堡鎮柳北路45号 電話區号:0772 郵政區碼:545100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百朋酒壺山、龍懷水庫、北弓水庫等 機場:柳州白蓮機場 火車站:柳州南站 車牌代碼:桂B 地區生産總值: 人口:503772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地方方言:壯語丶桂柳話 面積:1773 km² 地區生産總值:310.46 億元(2020年)

曆史沿革

秦,今柳江區屬桂林郡,尚未建區。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今區地劃入潭中縣(柳江古名潭水,以區地居潭水之中,故名),屬郁林郡,為柳江區建區之始。

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改潭中縣為桂林縣;旋又析桂林縣置馬平縣。以後曆經唐、宋、元、明、清到民國前期,一直沿用此區名,區境大體包括柳州市區和柳江區地。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撤銷馬平縣,由柳州府的行政長官直接處理縣政;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撤銷柳州府,複置馬平縣,直屬廣西省;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馬平縣改為柳州縣,縣治在柳州;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柳州縣改為柳江縣,屬柳州行政監督區,縣治在柳州。

1949年11月25日,柳江縣城(今柳州市市區)解放。12月10日,柳江縣人民政府成立,柳江縣和柳州市從行政區劃上分離。原柳江縣城區及部分郊區劃歸柳州市。城區外18個鄉劃為柳江縣,屬柳州專區。1950年3月19日,柳江縣人民政府從柳州市遷縣屬拉堡圩。柳江縣先後屬柳州專區、宜山地區、柳州地區。1983年10月,國務院批準柳江為柳州市轄縣。1984年1月10日由柳州市正式接管。

1984年10月4日,柳江撤銷人民公社制度,恢複鄉鎮制;1996年始,自治區民政廳批準撤鄉建鎮,柳江區先後有10個鄉鎮撤鄉建鎮。

2016年3月30日國務院同意撤銷柳江縣,設立柳州市柳江區,以原柳江縣的行政區域為柳江區的行政區域。

2016年12月7日,國務院批複同意柳江縣撤縣改區。

行政區劃

截至2020年2月,柳江區轄8個鎮和118個村(社區)。   拉堡鎮 ,百朋鎮 ,成團鎮 ,三都鎮 ,裡高鎮 ,進德鎮 ,穿山鎮 ,土博鎮 。 [37]  有區政府駐拉堡鎮柳北路45号。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

柳江區地勢走向為西部高、中部低平。主要地形有石山、丘陵、平地、荒地。縣内土地資源的特點是山地(包括石山、低山、丘陵)多,平地(包括平原、台地)少。境内海拔100米以上主要山嶺有:土博鎮大仁山、中百山、莫千山、垌陽山,裡高鎮百子山,三都鎮古盤山、連台山,百朋鎮倫桃山。最高峰為大仁山,海拔712米。 

氣候

柳江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0.4℃,平均降雨量多于1400mm,年平均日照1600多小時,無霜期331天。柳江區季風環流影響明顯,其氣候夏長炎熱、冬短不寒、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夏季盛行偏南風,高溫高濕多雨;冬季盛行偏北風,低濕幹燥少雨。一月平均氣溫10.4℃,七月平均氣溫28.9℃,年平均氣溫20.6℃;極端最高氣溫為39.1℃,極端最低氣溫為-1.3℃。年平均降雨量1424.7mm,多集中在5~9月,年平均蒸發量1419.5mm,年相對濕度76%;常年主導風向為北風和西北風,頻率為13.5%,靜風頻率為28%,年平均風速2.0m/s。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柳江區水資源總量16.05億立方米,境内有中型水庫2座,小型水庫21座。有大小河流142條,流域面積1766.5平方千米,集雨面積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23條。有地下水生産井2001口,地下水總供水能力為2849萬立方米。耕地有效灌溉面積28393.3公頃,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0.499。

土地資源

柳江區耕地面積為8.56萬公頃(含裡雍鎮、白沙鎮、洛滿鎮、流山鎮)。管轄三伯嶺、龍漢嶺、沖馬嶺、鹿嶺4個國有林場。用材林主要有松木、杉木、桉木、荷木、樟木、香椿、苦楝、椎木、桉樹、泡桐木等。經濟林有油茶、柑橘、沙田柚、龍眼、柿、桃、李、梨等。2019年年末,柳江區林地面積13.07萬公頃,森林面積(含非林地)16.19萬公頃,林木活立木蓄積量52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63.77%(其中林地森林覆蓋率51%、非林地森林覆蓋率12.77%)。(因自治區林業局審定森林覆蓋率仍以柳州市未區劃前範圍為準,區劃調整後數據自治區林業局未作審定,故在此填報數仍為原柳江區未區劃調整前範圍數據,柳江區國土總面積25.39萬公頃)。

旅遊資源

柳江區旅遊主要有:“柳江人洞”距城區拉堡鎮20千米位于新興農場内,該洞附近有白蓮洞、九頭山、都樂岩等古人類文化遺址和風景勝地;穿山鎮樂迷岩距城區拉堡鎮34千米,洞分3層,可容數萬人,鐘乳石千姿百态,景觀闊大雄奇;土博鎮納社屯水源河溶洞風光秀麗每年均吸引衆多遊客前往遊玩。文物遺址有進德鎮三千村隆盛屯“九廳十八井”古民居群。有國家AAA級景區1個:百朋下倫荷花景區。自治區級四星級農家樂1個:百朋和村莊園。三星級鄉村旅遊區1個:清水源農莊。四星級鄉村旅遊區2個:晉航生态農業園和紫藤花農莊。五星級鄉村旅遊區1個:羊占度假莊園。

礦産資源

柳江境内主要非金屬礦産有建築石料用灰岩、水泥用灰岩、飾面用生物灰岩、白雲岩、方解石、頁岩、砂岩。灰岩礦豐富,建築石料用灰岩及水泥用灰岩主要分布在拉堡鎮、成團鎮、進德鎮,零星分布于土博鎮。飾面用灰岩主要分布于成團鎮、裡高鎮一帶。白雲岩分布在三都、進德、成團等鎮。方解石礦資源量較少,分布于裡高鎮龍南屯,裡高龍南方解石礦采石場已勘查資源儲量為13.09萬噸。頁岩資源分布廣泛,進德鎮、穿山鎮、新興農場有分布。砂岩分布不均,主要分布于土博鎮、三都鎮。砂岩勘查資源儲量為:三都鎮三加石英砂岩礦采石場804.79萬噸,土博鎮白伍石英砂岩礦采石場75.33萬噸。金屬礦石主要有錳礦,主要分為氧化錳礦及碳酸錳礦,氧化錳礦主要分布于歪潭—穿山—思榮一帶和裡高等地,境内氧化錳礦經多年開采已枯竭。

人口民族

 語音

截至2010年,柳江戶籍人口552336人,常住人口562351人。全區共有27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120852人,占總人口21.76%;壯族人口427538人,占總人口76.99%;仫佬族人口3589人,占0.65%,瑤族人口1364人,占0.25%;其他民族人口1981人,占0.36%。 

截至2016年年末,柳江常住人口60.42萬人。戶籍總人口56.98萬人,其中壯族人口43.82萬人,占總人口的76.9%。 

截至2020年,柳江區生活着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黎、水、土家、滿、畲、京、白等 32個民族,有韋、覃、周、藍等 130 餘種姓氏,交流溝通多用壯話和柳州話。全區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35007人,占26.80%;各少數民族人口為368765人,占73.20%,其中壯族人口為356220人,占70.71%。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柳江區常住人口為503772人。

交通

湘桂、黔桂、枝柳鐵路和322、209國道貫穿境内,  桂柳、南柳、宜柳、柳武、柳梧、柳州北環高速公路在境内交彙,柳州白蓮機場坐落于柳江新興工業園旁邊,距城區僅7公裡。

文化

民間藝術

唱彩調

唱彩調原稱唱采茶和唱調子,清末流行于桂中南地區,為柳江區人民喜聞樂見的民間劇種之一。唱腔樸實、自然、活潑、流暢,常帶有“河嗨依、依河了嗨,河嗨依河了嗨”的襯句和“那河了嗨嗨”的尾聲。表演時,動作較輕松、活躍,節奏明快。常在區内演出的傳統節目是《石崇謀妻》、《蠢子賣紗》、《雲南追夫》、《店房換妻》等。

民國年間,曾有彩調老師傅到來傳藝。解放後,經過區文化部門的改革、整編,不斷改進唱腔和唱詞,增加新的内容,彩調更為群衆喜聞樂見。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常演出的劇目是《阿三戲公爺》、《王三打鳥》、《王二報喜》、《龍女與漢朋》、《補鍋》、《打銅鑼》等;70年代以後演出的劇目是《隔河看親》和自編的《相親問路》等。

師公舞

師公舞是道師出遊、打齋或為亡人做道場時所表演的歌舞。壯族師公舞中的《穿針舞》亦稱《穿花舞》,跳時一般7、8人,着道公服,邊念、邊唱、邊跳,邊敲鑼、鼓、钹、撞鐘、木魚、竹闆等,配以管、笛、笙、箫,十分動聽。跳時走8字形,相互穿梭,形似穿針,故名《穿針舞》,因造形似花朵,又叫《穿花舞》。師公舞中共有36種人物的節目,如張天師、雷公、土地公、魯班,白馬姑娘、三元等,他們各有獨特的臉譜,各有一套唱詞和舞蹈動作。表演時間多在晚上。

車馬燈舞

車馬燈舞流傳于進德客家人地區,是由兩匹馬、兩架車以及各種動物花燈組成的歌舞。馬用竹篾編就,紗布糊面,無腳、身中開洞,表演時,演員立于馬身洞中,用繩子系住馬身,挂雙肩上;馬下身用彩綢或布料圍住,演員似騎于馬背上,表演馬走、跳、跑的各種動作;手推車也用竹篾紮成,花紙裱就,四周用料布圍住,兩側畫上輪子。女演員站在車中間用繩子把車挂在雙肩上,頭紮花朵,手搖汗巾、花扇,扮成坐車模樣;男演員頭戴草帽,腰紮圍巾,打綁腿,穿草履,表演各種推車動作,如上下坡、過山坳、陷泥坑、碰石子等,其曲調有16種之多,如《十二月調》、《五更調》等,歌詞内容有歌唱勞動和愛情的,有歌唱農家生活的,用客家話演唱,曲調優美,唱詞诙諧。

歌圩對歌

歌圩對歌解放前在穿山、裡雍、土博等鄉一些地方,每逢春節、農曆三月三或八月十五,當地群衆便自發地組織起來,邀集好山歌手和喜愛唱歌的青年男女,集中到歌圩上唱歌(也有慕名自動趕來的),歌圩上主要以對歌為主。也有個人獨自演唱和群體合唱。内容以愛情為主,也唱生活、生産勞動、時事、曆史和天文地理方面的内容。 

文物古迹

“柳江人”頭骨化石

1958年在通天岩發現“柳江人”頭骨化石,經我國古人類學家吳汝康考證,址内的頭骨化石定名為“柳江人”,為華南區生活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新人(智人),體型特征已與現代人基本相同。大約生活在距今4萬多年前的更新世晚期,是迄今在中國以至整個東亞發現的最早的現代人的代表。現藏在北京中國科學院,複制品存柳江區文物管理所,1963年2月26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委員會公布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銅鼓

1981年,百朋公社鎮西大隊農民在嶺坡耕地時發現。該銅鼓用青銅鑄造,通高56厘米,鼓面直徑81.5厘米,鼓面周沿有4蛙,中心的太陽紋為12芒,芒間夾雙翎形紋。鼓身紋飾繁複精美。該銅鼓屬古代銅鼓分式中的冷水沖式。經鑒定,其制作年代為東漢時期。現藏于區文物管理所

太平天國銅炮

1958年在進德公社黃嶺大隊發現,炮身上面明刻“太平天國丁已七年十月吉日立”等文字。現存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旅遊

卧龍岩

位于裡高街西面約2公裡處橹鍋山上。岩洞高約3米,寬約5米,深約4米。

洞下一巨石上刻有“卧龍岩”三字,字高68厘米、寬67厘米。題款文字為“嘉定乙亥八月望重開岩,釋慶宗摩崖,轉運判官方信儒書”,題名者為廣南西路轉運判官方信孺,題刻時間為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

宋代《輿地紀勝》記載此處稱為卧龍山。岩洞即為壽聖寺(原名龍泉寺)所在。此石刻為區(即原來的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弓水庫

北弓水庫是柳州市素質教育基地。位于柳江區成團鎮北弓村委距區城拉堡16公裡,占地270多畝。

城市榮譽

柳江區先後榮獲全國“六五”普法中期先進縣、第九屆“南珠杯”競賽優秀獎,自治區衛生縣城、2020中國醫療服務百佳縣市、2020中國縣域電子商務百強榜排名81等稱号。

2020年11月25日,入選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标縣(區)名單。

上一篇:維羅納純銀

下一篇:彙強重工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