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

漢語漢字
扣,漢語常用字(一級字),讀作kòu,最早見于戰國文字。其本義是牽住、勒住(馬缰);又可引申為套住、罩住、扣除。[1]
  • 中文名:扣
  • 拼音:kòu
  • 繁體:釦
  • 部首:扌
  • 五筆:rkg
  • 倉颉:qr
  • 鄭碼:djvv
  • 字級:一級字、常用字
  • 平水韻:去聲二十六宥
  • 結構:左右結構
  • 部外筆畫:3
  • 造字法:象形
  • 總筆畫:6
  • 注音:ㄎㄡˋ
  • 筆順編号:121251
  • 詞性:動詞
  • 四角号碼:56000
  • UniCode:CJK統一漢字U 6263
  • 筆順讀寫:橫豎橫豎折橫

字源演變

形聲字。從手,口聲。“扣”字在戰國文字中從手,口聲,為後來小篆所本。隻是形符“手”的形體與小篆有異。本義是牽住;勒住(馬缰)。《左傳·襄公十八年》:“齊侯駕,将走郵棠。太子與郭榮扣馬。”《呂氏春秋·愛士》:“晉梁由靡已扣缪公之左骖矣。”古代又表示敲擊,意義與“欨”(後作“叩”)相通。《荀子·法行》:“扣之,其聲清揚而遠聞。”《墨子·公孟》:“譬若鐘然,扣則鳴,不扣則不鳴。”現代各義,如套住、罩住、扣除等,是晚晉才出現的。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kòu

動詞

拉住,牽住

捆綁;拘押

求教;探問

叩頭,俯首向下之稱

截留

扣除

用鈕扣固定或合攏

名詞

帶扣

鈕扣

通“筘”。織機上的主要機件之一

量詞

用于捆紮成束的文件或帳折等物

動詞

假為“敂”(擊)。敲擊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二】【手部】

牽馬也。從手口聲。丘後切。

說文解字注

牽馬也。周禮田仆。凡田,王提馬而走。諸矦晉。大夫馳。注曰。提猶舉也。晉猶抑也。使人扣而舉之抑之皆止奔也。馳放不扣。史記。伯夷,叔齊扣馬而谏。從手。口聲。苦後切。四部。

康熙字典

《晉書·張華傳》吳郡臨平岸,出一石鼓,華曰:可取蜀中桐材,刻為魚形,扣之則鳴矣。

《說文》牽馬也。通作叩。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聲符

反切

聲母

韻母

韻目

韻部

拟音

聲調

上古音系

kʰoːʔ

?

kʰoːs

廣韻

苦後切

kʰu

上聲

苦候切

kʰu

去聲

蒙古字韻

kʼəw

上聲

kʼəw

去聲

中原音韻

尤侯開

尤侯

kʼəu

去聲

洪武正韻

苦厚切

十九有

k‘ou

上聲

丘候切

十九宥

k‘ou

去聲

集韻

去厚切

?

上聲

丘候切

?

去聲

韻略

去厚切

上聲

丘候切

?

去聲

增韻

苦厚切

上聲

丘候切

?

去聲

中州音韻

康候切

尤侯

去聲

分韻撮要

第五修叟秀

陰去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u

董同龢系統

ûɡ

周法高系統

ew

李方桂系統

kh

ugx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尤侯幽

ou

北魏後期北齊

尤侯幽

ou

齊梁陳北周隋

尤侯幽

ou

隋唐

拟音/高本漢系統

ə̯u

拟音/王力系統

əu

拟音/董同龢系統

u

拟音/周法高系統

əu

拟音/李方桂系統

kh

ə̆u

拟音/陳新雄系統

ou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