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型肝炎病毒

戊型肝炎病毒

肝髒炎症疾病
戊型肝炎(HepatitivE)是一種經糞一口傳播的急性傳染病,自1955年印度由水源污染發生了第一次戊型肝炎大暴發以來,先後在印度、尼泊爾、蘇丹、蘇聯吉爾吉斯及我國新疆等地都有流行。1989年9月東京國際HNANB及血液傳染病會議正式命名為戊型肝炎,其病原體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Evirus,HEV)在分類學上為屬于戊型肝炎病毒科戊型肝炎病毒屬。肝炎(hepatitis)即指由微生物感染、免疫反應、藥物作用等多種因素引起的肝髒炎症性疾病。患者常表現為疲乏、食欲減退、厭油、惡心等症狀。[1]
    中醫病名:戊型肝炎病毒 外文名:Hepatitis E virus,HEV 别名: 就診科室: 多發群體: 常見發病部位: 常見病因: 常見症狀: 傳染性: 傳播途徑:糞一口傳播 最初起源:印度

特征

戊型肝炎病毒沒有外膜,病毒粒子呈圓球狀,直徑27-34nm,粒子表面呈鋸齒狀。病毒基因組為單股正鍊RNA。目前尚不能在體外組織培養,但黑猩猩、食蟹猴、恒河猴、非洲綠猴和須狨猴對HEV敏感,可用這些動物分離病毒。戊型肝炎共有4個血清型,是獨立的戊型肝炎病毒屬的成員。

病理

HEV是單股正鍊RNA病毒,呈球形、直徑27~34nm無囊膜,核衣殼呈二十面體立體對稱。目前尚不能在體外組織培養,但黑猩猩、食蟹猴、恒河猴、非洲綠猴、須狨猴對HEV敏感,可用于分離病毒。HEV在堿性環境中穩定,有鎂、錳離子存在情況下可保持其完整性,對高熱敏感,煮沸可将其滅活。

傳播

戊型肝炎病毒在亞洲、非洲和美洲都有流行,在歐洲也有相似疾病的報道。病毒感染人群主要是20-40歲年齡組人群,兒童和老年人發病率較低。一般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女性中孕婦發病率高,死亡率也高,孕婦病死率可高達17%-33%。戊型肝炎病毒的傳染源是處于潛伏期和急性期的病毒感染者。病毒潛伏期為15-75天,平均為36天。感染病毒的患者可分為臨床型和亞臨床型兩類。臨床型包括急性黃疸型、急性無黃疸型和爆發性肝炎。成人以臨床型為主,兒童以亞臨床型為主。

治療

HEV随病人糞便排出,通過日常生活接觸傳播,并可經污染食物,水源引起散發或暴發流行,發病高峰多在雨季或洪水後。潛伏期為2~11周,平均6周,臨床患者多為輕中型肝炎,常為自限性,不發展為慢性HEV主要侵犯青壯年,65%以上發生于16~19歲年齡組,兒童感染表現亞臨床型較多,成人病死率高于甲型肝炎,尤其孕婦患戊型肝炎病情嚴重,在妊娠的後三個月發生感染病死率達20%。HEV感染後可産生免疫保護作用,防止同株甚至不同株HEV再感染。有人報告絕大部分患者康複後血清中抗HEV抗體持續存在4-14年。

特點

戊型肝炎原稱腸道傳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20世紀80年代後期分離出戊肝病毒(HEV)後才确定診斷。其流行病學和臨床特點與甲型肝炎頗為相似,從臨床上不易區分這兩種病。本病流行地區廠泛,主要分布于印度次大陸、非洲和南美洲的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戊型肝炎是當今發展中國家的主要肝炎之一,嚴重危害人類健康,近年來發病率呈迅速上升趨勢。我國制定的《傳染病防治法》已将戊型肝炎列為主要肝炎之一。近年來發病的絕對數和發病率均呈連續、快速增長态勢。

上一篇:慢性胃腸炎

下一篇:腹外疝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