彜族婚俗

彜族婚俗

彜族婚禮古老的傳統習俗
男女青年相識和相戀後,雙方都情投意合,稱心如意,男方父母就請畢摩選取一吉日,并征得女方父母同意後,就為他們舉行婚禮。婚禮舉行前幾天,姑娘要減飯減水,臨出嫁前更是不準吃喝。這種"新娘子餓食餓水"的習俗主要來自彜族"虎妻"的傳說,同時也為了避免在迎娶的路上解大小便-彜族認為那樣是不吉利的。彜族的婚禮保留了許多古老的習俗,如潑水、抹黑臉、哭嫁、新娘婚前禁食、婚後“坐家”等。彜族男女婚前要舉行訂婚儀式,訂婚時要先取吉兆合婚,男女雙方各殺一頭豬,取膽、胰觀看,以膽色澄黃、胰大直肥為吉,若胰髒卷曲則為兇,表示不能相配。婚期根據雙方出生年月的屬相選定,一般都在每年的農曆十一月以後到次年二月這段秋收後的黃金季節舉行,最佳日子是在有六顆星與月亮成一平行線的時候,彜族稱為“他波”。最佳婚齡是17、19歲。女子如果過了17歲還未出嫁,則要再舉行一次成年禮。[1]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地點:
  • 中文名稱:彜族婚俗
  • 地理标志:雲南、四川、貴州、廣西等

民俗傳統

舉行婚禮這天,男方家喜氣洋洋,親朋滿座。院子中間用樹枝搭起一座青棚,棚内彬外披紅挂彩,正中擺放着彜家喜神牌位。彜家歌手不斷地演唱着富有民族情調的(青棚調),親朋好友歡聚一堂,歌聲不停,唢呐聲不斷。

男方家聚親的隊伍來到女方家門前時,要接受女方的兄弟姐妹和同輩青年男女的兄弟姐妹和同輩青年男女的潑水,以示歡迎和慶賀。彜家人認為:潑了水,姑娘到丈夫家後就不會到很遠的地方背水,即使天旱也有吃有喝。娶親的隊伍進了女方家門後,在供桌上點上香,磕完頭,接着就開始展示帶來的禮物,如衣服、鞋子、包頭、錢币等。女方也展示姑娘的嫁妝,如:櫥櫃、箱子、衣物、凳子、被褥、彩電、縫紉機等。這時候,由女方父母請來的歌師開始唱娶親歌,唱一段,展示一樣,且唱到什麼就必須展示什麼,不然歌師就要用簸箕在娶親人的頭上打三下,引得衆人哄堂大笑。

展示完畢後,女方家招待娶親的人喝水:先喝茶,後喝糖水,稱為"先苦後甜",接着擺好香槟,請女方的舅輩來說一些吉利的話,然後打開紅盒,給新郎披上兩匹紅彩帶。一切完畢之後,女方家盛宴招待娶親的人,親朋好友以及本村本寨的鄉親。席間,新郎要到每一桌先作揖,後敬酒。等所有的客人都吃完飯後,才能娶新娘動身回家。如果路遠,女方家會熱情地招待娶親的人住下,第二天再走,當晚,女方家院子裡或房外廣場上,人們通宵達旦地跳左腳舞。如果路近,當天就可以娶親回家。

當人們進行上述活動的時候,新娘一般在樓上梳妝打扮,作出嫁前的準備。動身之前女方的舅輩帶着新郎去女方家祖宗牌位前拜别,新娘則由哥哥或弟弟從樓上背到堂屋門外與新郎一同上路,媒人在後招呼所有女方家的客人去送親。送親的隊伍以一對年輕夫婦為主,其餘的姑娘的同伴或較親的小輩,他們可以一直送到男方家。

規矩

彜家的規矩,不管路有多遠,一律走路,不騎馬,不坐轎,如今也有乘坐汽車和拖拉機的,于是,娶親,送親的隊伍在喇叭和唢呐喜氣洋洋的樂曲聲中,背、擡着令人眼共缭亂的嫁妝,浩浩蕩蕩地向男方家出發了。一路上,人們還彈月琴,唱山歌,跳左腳舞,熱鬧非凡。

娶親隊伍回到新郎家門口,要燃放大火炮和鞭炮,請畢摩念頭進親經,然後新娘在手持兩枝火把的少女陪同下,走進大門并一直走到洞房中床上坐下。這時,一中年婦女主持,主新郎新娘喝交杯酒。然後新郎走出洞房,來自女方家的女賓則陪着新郎留在房中,按傳統習俗,晚飯時,新娘一天不得吃兩家飯,由陪娘把女方帶來的飯菜熱了給新娘,并邀約新朗陪着吃。

接着,男方家大宴賓客,之後,在青棚院心中燒一堆火,在家圍着火堆彈弦子、唱調子、跳左腳舞,這時,新郎和新娘也參加到跳舞的行列中,大家圍成圓圈,盡情地唱和跳,且往往跳到天亮。

天亮後,新娘去挑兩擔水到廚房裡,同時在竈裡燒一把火,表示新娘已經開始在新郎家燒火做飯,從此就在新郎家生活了。這一天,新朗家還要宴請賓客,賓客大多是本氏族内的人,外來客人已經走了,第三天,新娘要回娘家,俗稱回門。回門的時間一般為四五天,新娘即回到夫家來生活,個别地方有回娘家幾個月,甚至幾年的,這就要看當地的風俗了。

搶婚

滇西北和滇南等地的彜族,還保留有搶婚的習俗。所謂搶婚。其實都是男女雙方願意、父母同意、媒人說好了的,搶婚隻是一種娶嫁的形式。在滇西北地區,男方肖出的人一邊給女方家送彩禮,一邊用氈子強行把姑娘裹走。這時女方家的人可以用假打的方式對付男方來搶婚的人,并把黑黑的鍋灰打在搶婚者的臉上。當把姑娘搶回男方家時,搶氏的人們一個個鍋灰滿面,黑不溜秋的,常逗得賓客開懷大笑。在滇南等地,搶婚的地點、時間都是事先約好了的,往往姑娘在田裡勞動、在村邊割草或背柴回家的路上被搶走了。搶到的姑娘直接被領到男方家的堂屋。按當地彜族的風俗,女子到了男方家堂屋,就意識着正式締結婚關系了,就不能再跑了。不管用什麼形式搶親,把姑娘搶到新郎家後,都要按當地彜族的習俗,舉行婚禮,并宴請賓客。對于搶婚。彜族人說,這是祖輩傳下來的,男方去搶是對女方家的一種尊敬,表示姑娘不是嫁不掉才送去的。

背簍好柴送女家

彜族支系拉烏人結婚是既簡便又節約的。男女情投意合,兩人相約一起到山上各砍一背簍好柴雙雙背到女家,女方父母就知道小夥子是自己的女婿了。老人便笑臉相迎,不過招待的仍是家常便飯。男的白天幫助女家搞生産,夜裡在女家住。一兩天後,雙雙又到男家落宿,男家的父母也知道這姑娘是自己的兒媳。來年生兒育女,兩人才背着孩子,備少量酒肉一起到女家,夫妻關系就此固定下來。這是名副其實的“自由結婚”。若夫妻感情一旦破裂,往往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和嘲笑,所以離婚并不常見。萬一夫妻實在不能相處,離婚也很簡單,兩人帶着小錘和鐵鑽在村外找一個大石頭各鑽一劃,成一個“十”字,表示以石為證,夫妻關系就此結束。

花腰帶送情郎

每逢歡樂的“火把節”、“尼遮西節”(臘月二十四)或熱鬧的趕街天,彜族小夥子都要把潔白的襯衣塞進藍靛染成的青布褲子裡,勒上一條用各種顔色的絲線繡着花朵、蝴蝶、小鳥的花腰帶,表示自己已有了合心意的情人。

花腰帶----愛情的信物,沒有情人的小夥子是勒不上的。紅河兩岸的彜家青年,用花腰帶傳情,别有風趣。當姑娘在勞動中或通過媒人的撮合,和小夥子愛上以後,就要背着和長輩,利用勞動之餘或節假日,用各種有色的絲線,精心繡制有花朵、蝴蝶、小鳥等圖案的花腰帶。腰帶繡成之後,利用約會的時間,把腰帶送給小夥子。小夥子得到腰帶,心裡踏實了,也把揣在懷裡的手镯或耳環給姑娘戴上,表示真誠相愛。

美麗的傳說

相傳很早以前,有一對彜家青年男女傾心相愛,但姑娘的阿爸阿媽嫌小夥子窮,逼着姑娘嫁一個大富婆的獨生子,姑娘執意不肯。就在大富婆來“搶親”那天,小夥子悲憤地死在他倆經常約會的溪水邊,化作了飛舞的彩蝶。小姑娘得知情人死去,也悲憤地在搶親路上斷了氣,變成鮮豔美麗的花朵。森林中的鳥兒給蝴蝶和花朵傳遞了信息,這一對“情侶”又能相聚。從此,每當花朵開放的時候,蝴蝶就會飛落在花朵上竊竊私語。這就是花腰帶上繡着花朵、蝴蝶和鳥兒的含義,也是彜族青年男女堅貞愛情的象征。

上一篇:宿命論

下一篇:文學寫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