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甸廟會

廠甸廟會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廠甸廟會,流行于北京市的傳統民俗及民間宗教信仰活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廠甸廟會曆時四百多年,曆經由祭祀而廟市,轉而書市漸成文商并舉的春節逛廠甸民俗活動的演變過程,被譽為“雅俗相濟、商娛相融”。曆史上的廠甸廟會,北起和平門,南抵梁家園,西到南北柳巷,東至延壽寺街,以新華街、海王村、火神廟、呂祖祠為核心地帶,又以“廠東門”即琉璃廠東街為主。[1]由于廠甸廟會離市中心最近,是京城各階層男女老幼舊曆新年争相光顧的場所。光緒年間《廠甸記》中說:“平時空曠,人迹罕至;至正月則傾城士女、如荼如雲、車載手挽,絡繹于途。”
  • 中文名:廠甸廟會
  • 外文名:
  • 地點:北京市
  • 申報地區:北京市宣武區
  • 遺産編号:Ⅹ-42
  • 批準時間:2006年5月20日

活動背景

廟會或稱廟市,始稱“社祭”,源于傳統民間宗教活動。舊時,有廟宇就有佛事,有佛事就香客雲集,就招徕了做生意的商販,于是就形成了廟會。在舊京城的衆多廟會中,惟有廠甸的廟會,不以廟為名,每年隻在春節才有一次,卻是規模盛大并且脍炙人口。

嘉靖年間,為皇宮的安全等考慮,将在内城的燈市移到正陽門外等處。清初上元節燈市,是将“燈”與“市”分布在不同地方。“懸燈勝處,則正陽門之東月城下打磨廠、西河沿、廊房巷、大栅欄為最”,而“廠甸即市之一,時在雍正乾隆以後。其中以書畫古董南紙為占多數”。因此,廠甸的燈市,又被稱為“文市”。

廠甸左近,原也有幾處廟宇,如火神廟,每年正月初三至十六日,廟會興旺。附近還有真武廟、延壽寺等廟宇也在這段時間開廟。廟會加燈市,就使琉璃廠的春節集市興旺起來。随着發展,廠甸“廟會”的味道越來越淡,官方主辦的燈市取代了廟會。“逛廠甸(燈市)”成了北京人歲首一種特殊的文化娛樂活動。

廠甸燈市在清代繁榮起來,“每于新正元旦至十六日,百貨雲集,燈屏琉璃,萬盞棚懸,玉軸牙簽,千門聯絡,圖書充陳,寶玩填街。”這是清乾隆年間《帝京歲時紀勝》對廠甸燈市的記載。

民國時期,廠甸燈市進一步發展,民國六年(1917年),在琉璃廠修築海王村公園。從此海王村公園成為廠甸燈市的集市中心,廠甸燈市也有了固定的範圍,即北起和平門、南抵梁家園,西到南、北柳巷,東至延壽寺街,以新華街、海王村、火神廟、呂祖祠為中心地帶。民國七年(1918年),北洋政府正式認定廠甸的會期從每年的正月初一開市至正月十五結市,由此也說明廠甸是官設的燈市,而非廟會。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的廠甸燈市,遊人達20萬之多,占當時京城人口的1/5。

最後一屆也是規模盛大的一次廠甸燈市于1963年舉辦。從1964年開始,由于有礙交通,廠甸燈市停辦。

2001年,北京市政府以再現古都神韻、演繹宣南文化、重溫百姓樂事為主題,決定在原址恢複廠甸廟會。所以未用“燈市”一稱,或因“廟會”一詞已成為節日民俗活動的指稱之故。

活動内容

廠廟會以書畫古玩、金石玉器、經史子集、文房四寶獨秀于林,自古便以文市”著稱。同時,特色小吃、傳統工藝、日用百貨和兒童玩具也頗具盛名,無論男女老少都能在此各得其樂,各有所獲。

随着社會的發展,廟會逐漸改變了以往封閉型的遊園形式,實行開放型步行旅遊商業街模式,主要内容有老北京傳統花會、舊京民俗老照片展和傳統商業“幌子”展、老天橋絕活表演、京劇等傳統劇目演出、特價書市等,形式多樣,異彩紛呈。

廠甸廟會中,有甜香味美的糖葫蘆、風格各異的風筝和風車等頗具廠甸傳統特色特色美食的商品,來自南方北方的能人巧匠也在一橫一縱兩條大街上擺開擂台展露手藝。有舞獅、老北京傳統花會、現代舞、北京民俗人物造型、舊京民俗老照片展、民間手工藝展、傳統商業“幌子”展、京劇、武術、雜技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還有玩物、廠甸廟會獨有的小吃、擺件、耍貨等特色物品。

琉璃廠文化街上的衆多老字号展出的各種木版水印、文物複制、制筆工藝、古舊圖書修複技藝等。坐花轎、跳火盆、掀蓋頭等老北京的傳統婚禮儀式,也紛紛亮相廟會現場。

還有各種商店都買不到的玩具,如抖起來嗡嗡作響的單雙空竹,迎風揮舞就嘎嘎擊鼓的大小風車,抽在地上滴溜亂轉的陀螺,以及五尺長的大糖葫蘆,各種生肖玩物等。

傳承保護

廠甸廟會以其悠久的曆史、宏大的規模、開放性的形式,尤其是鮮明的京味文化特色在北京獨樹一幟,已成為展示京味民間文化和宣南文化的窗口和平台,它是各地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精品荟萃的舞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廣泛的社會意義。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北京市西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獲得“廠甸廟會”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廠甸廟會與南京夫子廟、上海城隍廟、成都青羊宮一樣,是中國曆史悠久、内涵深厚、基礎廣泛、影響深遠和特色鮮明的地區标志性廟會。

廠甸廟會的恢複,滿足了民衆的文化娛樂需求。2001年逛廠甸的人次就達到了200萬。恢複開張的廠甸廟會沿襲了原來廟會的傳統,大糖葫蘆、大風車、傳統小吃、天橋把式及北京的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産,如白紙坊太獅老會、京西古幡樂等都亮相廠甸廟會。2011年的廠甸廟會是北京市宣武區和西城區合并後的第一屆廟會,這屆廟會既延續了傳統,又有所創新。

從2001年1月24日至29日,即農曆正月初一至初六,以南新華街、東琉璃廠西街為主線,舉辦了首屆廠甸廟會。廟會具體範圍:北起和平門路口,南至虎坊橋十字路口以南,南北縱向1050米,東到東琉璃廠延壽寺街,西至西琉璃廠南、北柳巷,東西橫長548米。

2018年春節,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廠甸廟會回歸文市,主打文房為主、古籍文玩,突出文化體驗特色。從大年初一至初五,吸引遊客共計21.8萬人。

2019年春節,廠甸廟會發起了“2019廠甸廟會吉祥物及文創産品設計征集活動”。經過專家團隊的嚴格評審,選出了融合非遺文化與現代設計的廠甸廟會吉祥物和文創産品。

2019年初一至初五(2月5日至2月9日)期間,廠甸廟會在琉璃廠東、西街舉辦。有别于其他北京廟會,當年的廠甸廟會不設小吃攤位和娛樂項目,主打藝術性、曆史性和知識性的靜雅文化氛圍。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