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

漢語成語
庖丁解牛是一則成語,該成語最早出自于《莊子·養生主》。庖丁解牛拼音是páo dīng jiě niú,比喻經過反複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如[1]。該成語一般在句中作賓語、定語,常與“遊刃有餘”連用。
  • 中文名:庖丁解牛
  • 拼音:páo dīng jiě niú
  • 近義詞: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如臂使指
  • 出處:《莊子·養生主》
  • 用法:主謂式;作賓語、定語;含褒義

成語出處

《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跨,砉然響然,奏刀騁然,莫不中音。文惠君贊歎其技藝之妙。庖丁釋刀雲:平生宰牛數千頭,而今宰牛時全以神運,目‘未嘗見全牛’,刀入牛身若‘無厚入有間’而遊刃有餘。因此牛刀雖已用了十九年,而其鋒利仍‘若新發于硎’。”

後由此總結出成語“庖丁解牛”。

成語故事

秋涼時節,天高雲淡,莊子信步來到濮水北岸牧場上,隻見遍地牛群,他捋着胡須,陶醉了。

莊子突然想起今天庖丁要參加技能大賽了,于是快步前往。

隻見庖丁注目凝神,提氣收腹,氣運丹田,他表情凝重,運足氣力,揮舞牛刀,寒光閃閃上下舞動,劈如閃電掠長空,刺如驚雷破山嶽,隻聽咚的一聲,大牛應聲倒地。

再看庖丁手掌朝這兒一伸,肩膀往那邊一頂,伸腳往下面一抻,屈膝往那邊一撩,動作輕快靈活。庖丁将屠刀刺入牛,皮肉與筋骨剝離的聲音,與他運刀時的動作互相配合,顯得是那樣的和諧一緻, 美妙動人。就像踏着商湯時代的樂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時所發出的聲響也與堯樂《經首》十分合拍,這樣的場景真是太美妙了。不一會,就聽到“嘩啦”一聲,整個牛就解體了。

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覺看呆了,他禁不住高聲贊歎道:“啊呀,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術怎麼會這麼高超呢?”

庖丁見問,趕緊放下屠刀,對梁惠王說:“我做事比較喜歡探究事物的規律,因為這比一般的技術技巧要更高一籌。我在剛開始學宰牛時,因為不了解牛的身體構造,眼前所見無非就是一頭頭龐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年的宰牛經曆以後,我對牛的構造就完全了解了。現在我宰牛多了以後,就隻需用心靈去感觸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

“我的這把刀已經用了19年了,宰殺過的牛不下千頭,可是刀口還像剛在磨刀石上磨過一樣的鋒利。”

在滿堂喝彩聲中,庖丁輕松奪冠。

成語寓意

該成語揭示一種養生處世的方法。莊子以刀喻人,以牛體組織喻複雜的社會,以刀解牛喻人在社會上處世。莊子認為,人應當找到一條能夠适應社會的生存道路,回避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矛盾,就不會受到傷害。

該成語形象地說明了,人隻要掌握了客觀規律,靈活運用,就能從必然中解放出來,獲得真正的自由。

在反複實踐的時候也應該注意掌握方法,而不是盲目重複。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該成語的結構為主謂式,在句中一般作賓語、定語;含褒義,常與“遊刃有餘”連用。

運用示例

唐·高適《奉酬睢陽李太守》:“著鞭驅驷馬操刃解全牛。”

唐·杜牧《牧陪昭應盧郎中叙舊成二十二韻》:“印組萦光馬,鋒銑看解牛。”

宋·無名氏《宣和畫譜·道釋二》:“庖丁解牛,輪扁斫輪,皆以技進乎道。”

宋·文天祥《金匮歌序》:“辨證察脈,造道人妙,如庖丁解牛。‘’

宋·蘇轼《文與可畫貧笃谷偃竹記》:“子由為墨竹賦,以遺與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養生者取之,輪扁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

宋·黃庭堅《寄上叔父夷仲三首》之一:“庖丁解牛妙世故,監市履稀知民心。”

宋·陸遊《題酒家壁》:“智若禹行水,道如丁解牛。” 

明·李志光《高啟凫藻集本傳》:“庖丁解牛,肯綮迎刃,千彙萬類,規模同一軌。”

清 龔自珍 《明良論四》:“庖丁之解牛, 伯牙 之操琴, 羿 之發羽, 僚 之弄丸,古之所謂神技也。”

上一篇:妻子

下一篇:數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