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鎮

安海鎮

閩南早期的交通樞紐
安海鎮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西南部,與金門島隔海相望。安海古稱灣海、安平、石井、鴻江、泉安,屬濱海區丘陵地帶。境内最高點為靈源山,海拔305米。外來人口繁多。[1]2008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便是從安海鎮。該地區工業行業衆多:主要以五金、婦女産品、玩具、服裝、制鞋為主要的支撐産業,由于早期的繁榮也使得稱為閩南的交通樞紐。在1922便設立的安海汽車站,主要為發往泉州與廈門兩地的車輛。明清兩代,安海文風鼎盛,共計有進士43名。
    中文名:安海鎮 外文名: 别名: 行政區劃代碼: 行政區類别:鎮 所屬地區: 地理位置: 面積:54.66平方公裡 下轄地區: 政府駐地:泉州市晉江市安海鎮成功東路1号 電話區号:0595 郵政區碼:362261 氣候條件: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龍山寺、安平橋、石井書院 機場:泉州晉江國際機場 火車站:晉江火車站,泉州火車站 車牌代碼:閩C 地區生産總值: 英文名:Anhai Town 所屬國:中國 所屬市:泉州市晉江市 人口:12.1萬人

建制沿革

吳永安三年(260),會稽南部都尉改為建安郡,析建安郡侯官縣地置東安縣(282年改晉安縣),縣治在今泉州市南安豐州,灣海屬之。

唐開元六年戊午(公元718年),晉江設縣建制,灣海隸屬晉江縣。宋開寶年間,唐名臣安金藏的後裔安連濟徒居灣海,易灣為安,始稱安海。宋代地方建制以統裡,安海屬晉江縣開建鄉修仁裡,稱安海市。安海港的海外交通貿易進入鼎盛時期,出現“港通天下商船,賈胡與居民互市”的繁榮景象。

宋元佑二年丁卯(公元1087年),泉州設市舶司,州府遣吏榷稅,為征關稅在安海建“石井津”。南宋建炎四年庚戍(公元1130年)建立“石井鎮”(清代複稱安海鎮),朱熹之父朱松為首任鎮官,安海鎮建制由此開始。

元代改鄉裡為都,晉江縣分為十七個都,安海屬八都,沿稱“石井鎮”。元至正年間廢鎮制,設立巡檢司。明代承元朝舊制,安海仍屬泉州晉江縣第八都,改稱安平鎮。洪武二十年丁夕卯(公元1387年),江豐侯整饬海域,撤去巡檢司。萬曆三十四年丙午(公元1606年)又設駐安海館。翌年移泉州通判駐鎮。

清代複安海鎮舊稱。由古陵把總駐鎮,建安海訊。雍正七年己酉(公元1729年),設戶部稅官,稱鴻江澳。此即鴻江别稱之由來。乾隆三十五年庚寅(公元1770年),晉江貼堂縣丞移駐安海設分縣。

清末安海設有海關厘金機構。辛亥革命後,安海仍設分縣。1915年改分縣為縣佐。1919年建安海縣,翌年複為縣佐。1933年晉江縣劃分為六個區,1935年改劃為四個區,安海為第二區。1944年撤區改稱鄉鎮,安海合附近村落為安海鎮。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依當時縣分區、區轄鄉建制,安海為晉江縣第六區。1951年1月,劃晉江縣的城關區、第四區的浮橋、王宮一帶建立泉州市。晉江縣城設在青陽,重新劃分為十四個區,安海為第十三個區。1952年7月實行小區小鄉制,晉江縣設二十個區,安海為第十區。1955年9月,全縣又改設十六個區、兩個鎮、一個直轄鄉,安海恢複鎮建制。

1958年10月,安海與可慕、内坑兩鄉合并,成立五裡人民公社,後改稱安海人民公社。1961年6月,安海人民公社劃分為安海、内坑兩個公社。同年6月,安海人民公社劃為安海和安海公社。1965年1月安海公社又劃分為安海鎮和安海公社。1970年4月鎮社合并仍稱安海公社。1980年9月安海公社又劃分為安海鎮和安海公社。同年11月,公社、鎮改稱管理委員會。1984年10月,安海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為鄉建制;安海鎮管理委員會改稱為安海鎮人民政府。1985年6月,安海鎮與安海鄉合并稱為安海鎮,沿續至今。

地理環境

安海古名“灣海”,這是由于安海的海港彎曲之故。宋開寶間,唐安金藏之後安連濟居此,易灣為安,稱安海。以後,關于安海名稱的由來,都沿襲此說。明朝稱“安平鎮”,清朝複稱安海。曆史上的灣海港憑借港灣深邃,交通發達,物産豐富,商人善賈等優越條件,形成了一個很有特色的地區。安海鎮位于晉江市西南部,屬濱海區丘陵地帶,是一個以丘陵地為主的鎮。東與羅山鎮、永和鎮接壤,西與南安市交界,南臨安海港與東石鎮為鄰,北與内坑鎮毗鄰。地勢由東北逐漸向西南傾斜,境内最高點為靈源山,海拔305米,其中山脈延伸5個村委會。東北近郊有三座小山丘,即黑麒麟山、石刀山、妙山。北有發源于内坑鎮,流經本鎮前坡村、西門村、庵前村、橋頭村、莊頭村、黃墩村的加塘溪,東有發源于永和鎮,流經本鎮壩頭村、田坑村、後林村、上安村、芹柄村、後蔡村、橋頭村的壩頭溪,西有發源于内坑鎮,流經本鎮桐林村、上嶺村、西溪寮村、内外曾村、西柄村、曾埭村的溪流,三溪溪水彙集于東石溪,從安平橋流出,由石井江流入海中。轄區面積67.66平方公裡,人口121000多人。

經濟發展

安海工業行業門類繁多,主要有鋼材、陶瓷、五金、機械、電子、玩具、服裝、制鞋、皮業、化工、塑料、文具、婦女用品等支柱産業。全鎮擁有鄉鎮企業1230多家,企業向專業化、規模、集團化方向發展。企業整體素質提高,新的經濟增長源不斷湧現。國際市場有新的拓展,名牌産品、龍頭企業增多。全鎮現有恒安“安爾樂”1件中國馳名商标以及5項福建省名牌産品和9項福建省著名商标,共有19家企業通過質量體系和産品質量認證。全鎮擁有1個省級的安平綜合開發區,8個鎮級的工業、商貿小區和40多個村級工業小區。

全鎮從事第三産業的經營戶2500多戶,涉及煙酒飲料、布料、摩托配件、電子玩具、鋼材、水果批發等,煙酒飲料市場、水果批發市場,布料市場日成交額達100萬元,年商品貿易額達15億元以上。金融、房地産、咨詢、服務、運輸、郵電等行業發展迅速。安海鎮轄36個行政村,5個居委會。2006年總戶數為30721戶,戶籍人口113243人,外來人口近3萬人,旅居國外僑胞3.6萬多人,有港、澳、台同胞2萬多人。

綜合經濟實力連續幾年保持在福建省十強鎮的前列,并被中央宣傳部等五部委評為“全國創建文明小城鎮示範點”,被國家科技部評為“十五”第一批“全國星火小城鎮示範鎮”創建單位,被省政府确定為“十五”期間重點建設的中心城鎮之一。先後被授予全國鄉鎮企業投資環境100強和全國50個鄉鎮企業示範區的榮譽稱号。被國家農業部、國家體育總局、中國農民體育協會評為第七批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和全省無償獻血先進單位。

社會事業

聘請有關專家、教授對本鎮科技發展進行總體規劃,制定至2010年科技、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目标,該項目被列為市級科技項目。舉辦實用技術培訓班,做好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引進工作。鼓勵企業引進高科技項目,重視企業産品的科技開發,推進科技成果的轉化,企業科技含量有較大提高。華洋公司引進意大利先進的石材生産線,生産大幅面、超薄型石闆材,填補了我省石闆材業的空白;興源公司引進西德90年代最先進的PVC塑料管生産線,生産的塑料制品有水管、排污管和塑料套管等,得到國家建設部的推廣,恒安集團引進意大利先進的嬰兒紙尿褲生産線。膨化食品也是安海衆中行業中的一閃光點,盼盼食品,親親食品都成了家喻戶曉的食品小吃。

全鎮現有7所中學、39所小學和42所幼兒園,在校生2.7萬人,小學、初中升學率均超過99%,高考錄取率保持在90%以上,學校檔次不斷提高,已形成高中、初中、小學、幼兒園的省級标準辦學系列。全省第一所民辦幼兒園——苗苗幼兒園管理機制日益規範,初具規模,被評為“省先進幼兒園”;養正中心小學也被授予“福建省文明學校”、“省農村小學示範校”等稱号;“省級初中示範校”安海中學連續幾年中考上線率排在全市前列;“省一級達标中學”養正中學辦校以來培養了包括世界著名激光科學家曾煥添、國際知名真菌專家黃金來等400多位著名專家學者,成為安海教育事業的窗口和縮影。2013年,養正中學争創國家級示範高中正積極迎檢,民辦子江中學招生初具規模,不僅推動了教育産業的快速發展,而且也為今後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儲備。

安海鎮曆史悠久,建鎮始于南宋建炎四年庚戌(公元1130年),為福建省三大名鎮之一。安海鎮曆代先賢輩出,人文荟萃,古迹紛陳,文化積澱豐富。唐代狀元浙江人安平主簿徐征及其侄孫唐代福建第一狀元禮部尚書徐晦等二位先賢均曾在安海興勝境徐厝中狀元巷居住過,北宋兵部尚書高惠連,《新唐書》副纂呂惠卿,南宋理學家朱熹及其父朱松的講學活動促使安海文教事業全面發展。

明代晉江廿九都嶼頭陳厝戶部主事泉郡耆士門生“十八士”陳文晖;明代安海金墩解元黃志清、禮部尚書黃汝良、兵部左侍郎賜一品黃征明;民族英雄鄭成功、文壇王慎中等著名人物也在安海留下深刻的足迹。安海鎮域内文物古迹衆多,安平橋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井書院、龍山寺、水心亭、白塔、星塔、忠義古廟等古迹,無不在數說着安海曆史的輝煌。全鎮有足球、乒乓球、遊泳、武術、信鴿、燈謎、南音、盆景、集郵等民間文體協會38個。

創辦鎮級報刊《安海報》,出版《安海風貌》、《安海港史研究》、《安海民間傳說》、《安平風采》、《安平風味》、《安海企業集錦》、《安海文史》、《鄭成功與安海》、《安平志》第一輯、《安海百年文學作品選》等一批反映安海曆史風貌的着作。有16個村(居)的宣傳文化設施基本達到“五個一”的要求,即有一個文化活動中心(包括圖書館、閱覽室、棋藝室、文化娛樂場所)、有一個廣播室、有一套收視設備,有一個上檔次的宣傳欄、有一支宣傳隊伍。新建華達大酒店保齡球館1座,安平酒店室内遊泳館現正在緊張施工中。經常開展一些文體活動,不斷完善和健全農民體協、老年人體協及基層體協等群衆性體育組織,充分發揮整體力量,促進體育工作社會化。

全鎮設有安海醫院、安海衛生院、各村有衛生所(室),1999年通過泉州市各級衛生保健驗收。創建愛嬰衛生醫院。投資450萬元完成安海醫院門診樓建設,2013年,已投入使用。建立一支120人的環衛隊伍。

1998年度被省愛衛會評為衛生鎮。建設12層的廣電大樓,村村通廣播電視。至2002年底,全鎮各村(居)均通有線電視,有線電視普及率達60%。經過幾年的努力,計生整體水平明顯提高,2001計生年度計生率達98.82%,合格村和基本合格村率達100%。初步形成“市領導、鎮負責、村自治、組為基礎,戶抓落實”的工作格局,計生工作整體水平有較大提高。

安海鎮是晉江市的兩個革命老區鎮之一。鎮直機關開展“創文明機關、做人民公仆”活動和“三個代表”學習教育活動。在全鎮範圍内開展以“進百姓門、知百姓情、百姓事、解百姓憂、暖百姓心”為主要内容的民心工程,共征集群衆意見建議4300多條,确立整改項目421條,駐村幹部為群衆辦實事解憂難近1000件,收到良好的社會效果。廣泛開展“滿意服務、情暖安海”、“評星級、創文明戶”系列活動,把工商、稅務、财貿、公安等十大窗口(執法)行業所屬基層部門指導所屬窗口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規範辦事程序,健全監督機制。曾連續5屆(1994—2002年)榮獲省文明集鎮稱号,2001年被中宣部等5部委授予“全國創建文明小城鎮示範點”,2002年被科技部确定為“全國星火小城鎮示範鎮”。

對村級财務實行“村帳鎮管”,即各村(居)委會的村财收支及會計、出納業務統一由鎮村級财務所集中代理;實行村委會統一管電,平均每個村(居)每年可增加近7萬元的村财收入。全鎮8個同業公會充分發揮市場互補、信息互通、資金互融、技術互助的作用,定期出版會刊,介紹行業的政策法規、财經動态、市場信息、企業管理經驗等。恒安集團以企業精神凝聚和激勵員工,與華僑大學聯辦恒安機電大專班以及舉辦各種技術講座,“同向、同心、同利、同樂”的企業文化搞得有聲有色。采取“見縫插綠”等各種形式有效增加綠地面積,鎮區綠化面積已達15萬平方米。

基礎設施

擁有1個日産自來水1萬噸和1個日産自來水三萬噸的自來水廠。供水範圍向東至恒安工業區、可慕工業區、晉江五裡工業園區,向西至西環工業區,向南至莊頭工業區、東石鎮的井林工業區、肖下工業小區,基本滿足今後5—7年生産、生活的用水需要。

擁有2座11萬伏和1座3.5萬伏的輸變電站。擴建西畲11萬伏輸變電站二期工程。一個50萬伏輸變電站已完成規劃設計征地工作,可望2005年投入運營。新增5.8公裡東郊線、4.2公裡靈水線及5.3公裡鎮區南線的供電線路,改造4.8公裡的供電線路。投資550萬元建設“夜景工程”,實現道路路燈化。投入3000萬元于2001年10月在全市率先完成農村電網改造,每年可為農民減負1500萬元。

鋪設泉安路、大深路、安東路安海路段水泥路面共11公裡,莊坑路、橋山路、龍山路、興安路的水泥路面。南北兩條環鎮路長12公裡、寬40米的路基已完工,鋪設北環公路6車道水泥路面7.5公裡,鋪設南環公路8車道瀝青路面4.132公裡。靈山路、後肖路已鋪設水泥路面。完成内安公路長2.6公裡,40米路寬的路基工程,并鋪設6車道砼路面。完成内安公路長2.6公裡,40米路寬的路基工程,并鋪設6車道砼路面。完成海八路橋、莊頭橋、成功橋、浦邊橋、後蔡橋、外曾橋、北環庵前橋、鄭厝橋及菌柄橋。鴻江大橋等十座橋梁。1999年至2002年,三年累計投資1600萬元,鋪築37.5公裡水泥路,實現村村通水泥路。

擁有3個模塊局,總裝機容量達到4.5萬門(不含泉靈通)。現已安裝程控電話3.8萬門、移動電話4萬門,平均1.3人擁有1部電話,企業加入互聯網1000多家,居全省之首。3個500噸泊位的安平碼頭已正式通航。安海港位于圍頭灣内,曆史悠久,300—500噸位船舶可以直航碼頭,現仍為泉州、廈門之間貨物運輸的水陸中轉碼頭,現有泊位16個,港口貨物年吞吐量54萬噸。

1992年建成安海公園。籌資200多萬元建設街心公園和書展公園。恒安辦公大樓、鎮政府辦公大樓、廣電大廈、華達酒店(3星)、安平酒店(3星)、寶輝大酒店(5星)、幸福華美達酒店廣場(5星)、消防隊址、交通、法庭等一批高層建築相繼建成并投入使用。投資近400萬元的福壽堂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文化廣場、室内 遊泳館、射擊場、體育館、環衛、衛生院等辦公大樓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旅遊資源

龍山寺

位于鎮區東北的龍山寺,始建于東漢,是福建最早的佛寺之一,現為全國重點佛寺,内有木雕千手千眼菩薩一尊,雕有1008支手臂,栩栩如生,該寺在台灣及東南亞衍有400多座子寺,其中最著名的是台灣鹿港龍山寺。鎮西南有安平橋,俗稱五裡橋,是世界最長的古橋,建于宋紹興八年(1138年)該橋構基采用枕木卧基,橋墩則以花崗岩石幹砌而成,并采用船形墩,半船形墩、方形墩三種形式,分别築于不同水深的海域,橋面上平鋪8-11米,重達5噸的大石闆,系由對岸的金門島開采而來,利用浮運架橋法構築而成,其建築水平堪稱世界梁橋之最。1961年,安平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鎮區繁華地帶還有一個建于宋代的古老書院——石井書院,當年朱熹及子朱在曾在此聚衆講學,首開泉州府理學之先,故有“閩學開宗”之譽。明末鄭成功亦在此讀書,并在這裡與清兵舉行多次談判。鄭成功8歲時從日本回國後便定居在安海,住在安平橋西畔的鄭府達20年之久。後鄭府被清兵焚毀,但至今仍保留着鄭成功少年讀書處——星塔,鄭成功收複台灣後,思念故土安平,将赤嵌城(熱蘭遮城)改為安平,至今台南安平古堡猶存。

安海五裡橋(安平橋)

即安平橋。位于泉州城南,橫跨安海港的海灣上,适當晉江、南安交界處。據《安海志》:“安海渡介晉江、南安,隔海相望六七裡,往來以舟渡。”為避免風浪翻船和适應海灣發展,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由鎮人黃護及僧人智淵捐款建石橋,未竟,兩人去世。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郡守趙令衿繼續完成,橋梁長2491米,約五華裡,故稱五裡橋。建橋時,在橋上建5個亭子,以供行人憩息或避風雨。現尚存晉江與南安分界處的中亭——水心亭,面寬10米,周圍保存曆代重修碑記13座。

其中,最早的是明天順三年(1459年)所立,另一塊清代的《民保奸剔》,對保護安平橋作了明文規定,是不多見的橋梁碑刻資料。亭前還有宋刻立身武士石像2尊。亭上石柱對聯:上聯“世間有佛宗斯佛”,下聯“天下無橋長此橋”,眉批“水映無心”。橋建成後,自明至清經過6次風襲、浪擊、地震等損壞,屢壞屢修。近代由于地理變遷,河床被泥沙淤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多次整修,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僑鄉日益興盛。為保護國家重點文物和發展旅遊事業,晉江縣政府在1979年決定進行維修,并把附近擴建為遊覽區,1981年動工,在沿橋兩邊數十米範圍内挖沙灌水,使“陸上橋”恢複為水上橋。

石井書院

石井書院,位于晉江安海鎮西鳌頭境,前身為宋紹興年間安海長者黃護為時任安海鎮官朱松(朱熹之父)捐建的講學館所——鳌頭精舍,與泉山書院、小山書院、歐陽書院并稱泉州“四大書院”。幾百年來,石井書院曆經興毀。明成化十二年(1476)和弘治十年(1497),曾兩次大修與擴建。

鄉土著作

《安海追想曲》是一部詳述閩南古鎮安海的曆史長篇小說。故事背景自1900年至1949年,當中的地方人文與曆史背景都經過作者嚴加考證,整部小說囊括了安海地區清末至民國的整個曆史,本書帶有濃濃的閩南風情與厚重的鄉土情懷,能讓讀者直觀地了解閩南古鎮安海的曆史。

特産

安海的一些特産解放初期出名的正金菜刀、仿陶消膏現已沒落桔紅糕(桔條)、鹹炒脆(火烤花生)當時遠銷南洋,但現在桔紅糕有很多地方生産,鹹炒脆已沒有生産現在留下的有麻棗、老花、捆蹄、還是番客愛帶的東西還有五鄉的米粉現在還生意興隆肖培的土筍凍、胡須東的雞卷、賣雞福的牛肉羹、大埕頭的鹹果仔,白塔腳的菜果,舊戲院口的沙茶面。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