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出版社

出版活動組織
出版社,指進行圖書、圖畫、雜志,報紙和電子物品等有版權物品的出版活動的組織。中國大陸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農業出版社、中國林業出版社等。台灣地區:東立出版社。日本:集英社、小學館等。[1]出版社的類型、工作範圍和組織機構。出版社的類型,在中國,按隸屬關系區分,有中央級出版社和地方出版社。另一類觀點吸納了國外出版界對出版内涵認識中的合理部分,并結合我國出版業非常重視編輯工作的特點,對出版活動内涵進行了較全面的描述,這些表述已與國際出版界對出版活動内涵的認識逐步接近。出版社的工作範圍,從曆史上和廣義來看,包括編輯、印刷、發行。
    公司名稱: 外文名:publisher 所屬行業: 法定代表人: 總部地點: 經營範圍: 公司類型: 公司口号: 年營業額: 員工數: 中文名:出版社 隸屬:指有版權物品的出版活動的組織 介質分類:圖書、音像制品、雜志

出版簡介

什麼為出版是出版學研究中首先要接觸的問題。對出版活動内涵的理解不同,對出版學知識體系構架的認識也就不同。因此,中外出版界都很重視對出版内涵的研究,并形成了不同的認識。

日本學者認為:“采用印刷術及其他機械的或化學的方法,對文稿、圖畫、照片等着作品進行複制,将其整理成各種出版物的形式,向大衆頒布的一系列行為,統稱為出版。”(注: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百科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英國學者認為,出版是指“向公衆提供用抄寫、印刷或其他任何方法複制的書籍、地圖、版畫、照片、歌篇或其他作品”(注:林穗芳.明确出版概念,加強出版學研究.出版發行研究,1990(6):14;23;15;20)。

美國學者認為:“出版——公衆可獲的,以印刷物或電子媒介為形式的出版物的準備和印刷、制作的過程。”(注:彭建炎.出版學概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8)1971年出版的《世界版權公約》第6條給出版所下的定義是:“可供閱讀或者通過視覺可以感知的作品,以有形的形式加以複制,并把複制品向公衆傳播的行為。”(注: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百科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韓國學者認為:出版是“以散布或發售為目的把文稿、文書或圖畫、樂譜之類印刷出來,使問世、刊行”(注:林穗芳.明确出版概念,加強出版學研究.出版發行研究,1990(6):14;23;15;20)。

基礎構成

各國學者給出版所下的定義盡管在文字上稍有差别,但對出版活動本質特征的描述卻十分接近。各國學者都認為出版活動的内涵由以下内容構成:①出版是将已有的作品形成為出版物的過程;②原始作品必須經過一個大量複制的過程,使其形成一定的載體形式,成為出版物;③通過一定方式使公衆獲得這些出版物,也是出版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出版程序

(1)按新聞出版署相關行政規定和行業慣例,由相應職業資質的出版社編輯、編輯部主任(副主任)、總編輯(副總編輯)對原作品進行包括“初審—複審—終審”的“三審”,并将相關書面審稿意見存檔。

(2)需專題報批的相關類别和選題,提交相關機構組織專家進行出版審查,審查範圍包括出版社的出版資質、編輯人員資質、作者資質和内容問題等。需專題報批的類别包括重大曆史事件、人物的表述及評價,重大國策與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民族問題,宗教問題,軍事與國防問題,外交問題,色情問題,等等。部分類别出版物必須交由相關專業出版社出版。審查有時會無限期脫延,意味選題自動否決;大部分情況下,會由相關審查部門出具審查結果,以及包括具體修改要求的審查意見。

(3)“三審”及“專題報批”後,出版社申報選題并申請相關出版手續

(4)編輯人員對原作品進行具體内容編輯,有時這個過程需與作者溝通,甚至退回作者修改

(5)美術編輯對版式、封面進行設計

(6)錄排人員對書稿進行錄入、排版與相關技術工作

(7)确定印刷量和市場價格,有時這個工作是提前确定的

(8)出國際标準書号以及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條碼等

(9)出膠片(很少時候會用硫酸紙),交由印刷廠和裝訂廠進行印制

(10)出版社技術人員檢查藍紙、毛書或對批量圖書進行質量抽檢

(11)圖書入庫

分類

1、從出版介質來說,出版社可分為

圖書出版社

音像制品出版社(唱片公司)

雜志出版社等

2、從出版類别許可來說,出版社可分為

綜合出版社

專業出版社

3、從出版經營性質來說,出版社可分為

公益性出版社

經營性出版社

學者定義

與國外學者對出版活動内涵認識較為一緻的情況相比,國内出版界對出版活動内涵的認識則有着較明顯的差異。現将國内學者對出版内涵的幾種代表性觀點陳述如下:

觀點一

“凡将文字、圖畫或其他符号印刷到紙上,或把它們印成為圖書報刊的工作,都稱為出版。”(注:趙曉恩.出版詞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1.3;104~105)

觀點二

“把着作物編印成為圖書報刊的工作。”(注:辭海編委會.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1094)

觀點三

“把書刊、圖畫等編印出來。”(注:漢語大字典編委會.漢語大字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8.5)

觀點四

“出版是指出版機構根據一定的方針和計劃,選擇、整理人類的思維成果和資料,通過出版生産賦予它們一定的物質形态,然後向社會傳播。”(注:阙道隆、實用編輯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85)

觀點五

出版是“指将作品編輯加工後,經過複制向公衆發行”(注: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着作權法實施條例.1991.6)。

觀點六

“所謂出版,就是選擇、整理着作物,通過一定生産方式将其複制在特定載體上,并以出版物的形态向社會傳播的一系列行為。”(注:彭建炎.出版學概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9)

觀點七

“通過出版生産的手段,把着作物編印成圖書、期刊、雜志等印刷品,經過發行渠道,把這些精神産品推向社會,供應讀者,即為出版。”(注:嚴成榮,桑百安.圖書發行詞典.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2.12)

觀點八

出版即“社會上各種作品,包括文稿、圖片、信息、音響、錄像制品等等原件,彙集到出版機構以後,經過審定、選擇、編輯和加工,使用一定的物質載體,複制成各種形式的出版物,通過流通渠道傳播到全社會”(注: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百科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

國内對出版活動内涵認識的諸種觀點,大體可分為兩大類型:

一類觀點認為出版活動主要是出版物的印刷工作,上述①②③種意見都屬于此種類型。這類在我國出版界長期占主流地位的傳統觀點,是在我國出版發行實踐活動長期按計劃分工模式運作的條件下形成的,它将發行活動排斥于出版之外,缺乏出版内涵中最關鍵部分——出版目的的描述。很顯然,這類觀點對出版内涵的表述是不完整的。

另一類觀點吸納了國外出版界對出版内涵認識中的合理部分,并結合我國出版業非常重視編輯工作的特點,對出版活動内涵進行了較全面的描述,這些表述已與國際出版界對出版活動内涵的認識逐步接近。林穗芳在為《編輯實用百科全書》所撰寫的有關詞條中,提出了将作品轉化為出版物要具備的四個條件:①經過編輯,具有适于閱讀或吸取的内容;②具有一定的物質形式;③經過複制;④向公衆發行,如出售、出租等(注: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百科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這可以看成是第二類觀點對出版活動内涵理解的代表性描述。

發展

中國出版事業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奴隸社會已出現原始的書籍,到春秋戰國就有了編輯工作。一些儒家經典,很多都是那時整理編輯出來的,唐代發明雕版印刷術之後,出現了民間的私營出版業性質的刻坊。宋元時代的官刻機構──國子監、興文署設有專職官員、編輯校勘人員和刻字工人、印刷工人,是後來印書館、印書局的雛型。明代的國家出版機構已分門别類刻書(如都察院、工部、禮部、兵部等國家機關兼理刻書工作);地方出版機構比宋、元時期有所發展,各省都有布政司、按察司刻書,許多府縣也刊刻書籍和地方志。

清代初期改變了明代中央機關分管出書的辦法,官刻集中統一于皇室内府的武英殿。刻坊是一般書商所辦的手工業刻書機構,在唐代出現,到宋代更為興盛,成為書籍出版的重要力量。宋時全國各大城市都有書坊,杭州和建陽最為發展。元代的坊刻比官刻還多。明代時,刻坊遍布各地,刻書種類有醫書、類書、小說、戲曲等。清代坊刻更為興盛。除官刻、坊刻外,還有一種私刻,也稱家刻,是私人出資校刊書籍。這些人盡量選擇優秀善本,進行認真細緻的校訂翻印,一般質量較高,其中不少成了傳世的“善本書”。

鴉片戰争以後,随着西方印刷設備的傳入,外國傳教士辦的墨海書館于1843年由新加坡遷到上海。清政府創立的同文館(1862)、江南制造局翻譯館(1868)開始編譯書籍。一批近代資本主義出版企業如商務印書館(1897)、文明書局(1902)、中華書局(1912)、亞東圖書館(1913)、泰東圖書局(1918)等先後成立,并大量編印圖書。

五四運動以後,中國出版事業開始有了大的轉變。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出版機構──人民出版社(1921.9)、上海書店(1923.11)、長江書店(1926.11)、華興書局(1929)先後成立。一大批私營出版企業,如華夏書店、光華書店、開明書店等和著名的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以及共産黨領導的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知識書店一起在艱苦的條件下,編輯出版圖書。到1949年,全國公私營圖書出版社有200多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新華書店兼有出版、印刷和發行三重任務。

1950年全國新華書店第二屆工作會議作出了《關于國營書刊出版印刷發行企業分工專業化與調整公私關系的決定》,從此,出版、印刷、發行分開管理。同年年底,全國共有出版社211家,其中,中央級6家,地方21家,私營184家。到1956年底,經過合營調整,減為101家。30多年來,尤其是在1978年以後,适應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需要,中國出版事業有了大的發展,到1987年底,全國共有圖書出版社467家。在圖書出版社中兼辦音像出版物的有24家,另有專營音像出版物的出版社72家(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事業)。

出版類型

出版社的類型、工作範圍和組織機構出版社的類型,在中國,按隸屬關系區分,有中央級出版社和地方出版社。按業務範圍區分,有綜合性出版社和專業出版社。綜合性出版社的出書門類比較多,專業出版社隻負責編輯出版一定專業和門類的讀物。按出版物的形式分,有圖書出版社和音像出版社。出版社的工作範圍,從曆史上和廣義來看,包括編輯、印刷、發行。在中國,出版社中隻有少數有自己的印刷廠。

從現狀來看,出版社隻負責編輯和出版,其具體内容包括:制定選題,确定作者,組織稿件,審閱稿件,編輯加工,定稿發稿(包括插圖和版面、封面的裝幀設計),校對付印等。出版社由社長主管全面工作,總編輯負責編輯工作。大型出版社還設有社務委員會和編輯委員會。編輯委員會主管制訂全社的長遠出書規劃和年度出書計劃,确定叢書、套書和重點書的編輯計劃等。具體編輯工作由按專業分工成立的各編輯室、組和總編辦公室負責。

對稿件一般實行責任編輯初審、編輯室主任複審和總編輯終審的三審制。裝幀設計和校對工作由出版部負責。經營管理工作由經理部負責。對出版社的編輯人員實行職稱制,按思想水平和業務能力的不同,分為助理編輯、編輯、副編審、編審4種。國外的出版社,編輯人員有組稿編輯和文字編輯之分,組稿編輯具有較高的水平。

西方發展

在歐洲,作為出版印刷物企業的出版社,是在15世紀産生的。15世紀中葉(約1440~1448)德國人J.谷登堡發明了金屬活字印刷術,為大量出版文字材料提供了條件。當時歐洲出版業的中心是意大利、德國和法國。在16~18世紀,第1批著名的印刷出版家有W.卡克斯頓(英國)、C.普朗坦(法國)、馬努蒂烏斯(意大利)、埃爾塞維爾(荷蘭)、R.艾斯蒂安(法國)等。

随着出版物印刷設備的不斷發明和應用,出版物的種類和印數大為增加。到19世紀初,出版物的推銷和發行工作逐漸從印刷出版者的手裡轉移到書商手裡,圖書出版商開始同印刷商與書商區别開來,出版社成了一項特殊的獨立行業。大多數出版商自己購置印刷設備,向作者征求稿件,然後把産品交給書商出售。

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西方各國特别是英國、美國等又出現了一大批出版社,著名的有:德國的貝克出版公司(1763)、布羅克豪斯出版公司(1805);英國的托馬斯·納爾遜父子出版有限公司(1789)、威廉·布萊克伍德父子出版有限公司(1804)、布萊克出版有限公司(1807)、布萊基父子出版有限公司(1809)、威廉·柯林斯父子出版有限公司(1819);法國的加尼耶出版公司(1833)、普隆出版公司(1854);美國的利平科特出版公司(1792)、約翰·威利父子出版公司(1807)、哈珀與羅出版公司(1817)、普特南父子出版公司(1840)、查爾斯·斯克裡布納父子出版公司(1846)等。

到19世紀中葉,随着新的印刷技術的出現,出版業中開始了資本集中和出版、印刷企業的專業化過程。從20世紀初起,這一過程更加強了。有些大的出版公司雇員有1000多人,有專門管理生産、市場和會計業務的部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随着不斷出現的新學科的需要和照相排版技術、膠印技術的普遍采用以及其他大衆傳播手段的發展,出版社的門類和數量大大增加。根據聯邦德國紹爾出版公司1985年出版的《國際出版商指南》統計,世界各國圖書出版社、期刊出版社、計算機軟件出版社和參與出版活動的團體在内的出版機構約有160436家。其中,美國、蘇聯、英國、法國、日本、荷蘭、聯邦德國等國的出版社數目約占當前世界出版社總數的60%。

出版特征

一、

出版是對已有的作品進行深層次開發的社會活動。出版不是對原始信息進行開發,而是對現成的作品進行開發。接受原始信息,将其歸納成知識,形成知識産品的任務,已由作者完成,或者說已主要由作者完成,已有作品的形成過程屬于作者勞動過程,不歸屬于出版活動。作家創作、畫家寫生、音樂家譜曲等,都不能算出版,就是這個道理。

二、

出版是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使其具有适合讀者消費的出版物内容的過程。出版過程雖不是知識信息的主要形成過程,卻是一個對知識信息體系進行選擇的過程,這種選擇是按照适合讀者消費的要求進行的,并且,還要按照同樣的要求對所選定的作品裡的知識信息進行整理、補充、刷新、完善,也就是通過編輯工作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紙質貨币不是出版物,紙币的印制不是出版活動,就是因為沒有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從而缺少供讀者消費的知識信息内容的緣故。

三、

出版是對加工好的已有作品進行大量複制,使其具有能供讀者消費的一定載體形式的過程。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對作品進行複制,都是使加工好的知識信息具有能供讀者消費的載體形式的過程。隻有經過大量複制,作品中所含的知識信息才能被衆多的讀者接受。檔案工作也需要對原作品(文件)進行編纂、整理,使分散的材料能編輯成一卷卷的案卷,但檔案工作不是出版,因為沒有大量複制的過程。在商品社會,作品大量複制過程也是出版物的商品生産過程。

四、

出版包括将出版物公之于衆的過程。通過各種方式将大量複制的原作品廣泛向讀者傳播,也是出版活動的重要内涵。從西方對“出版”這一詞彙的演變來看,法語Publier和英語Publish均源自拉丁語Publiare,而拉丁語Publicare的本義卻是“公之于衆”。可見,在賦予“出版”的衆多涵義中,“公之于衆”的涵義更有着特殊的地位。

國内外出版機構名單

以下是中國“全國百佳單位”(各類别不分先後;排名不分先後,按拼音排序)

社科類

安徽人民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長春出版社

重慶出版社

黨建讀物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團

江蘇人民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解放軍出版社

經濟科學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青島出版社

山東人民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上海人民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外文出版社

學習出版社

知識産權出版社

中國财政經濟出版社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中國金融出版社

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中國青年出版社

中國社會出版社

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中央編譯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

中華書局

黃河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科技類

中國林業出版社

中國農業出版社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電子工業出版社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化學工業出版社

機械工業出版社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

人民軍醫出版社

人民衛生出版社

人民郵電出版社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星球地圖出版社

中國電力出版社

中國紡織出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中國人口出版社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科學普及出版社

大學類

北京大學出版社

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重慶大學出版社

東北财經大學出版社

複旦大學出版社

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清華大學出版社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

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廈門大學出版社

浙江大學出版社

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中南大學出版社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武漢大學出版社

教育類

高等教育出版社

廣東教育出版社

江蘇教育出版社

教育科學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北京教育出版社

古籍類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黃山書社

嶽麓書社

中華書局

上海古籍出版社

少兒類

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

二十一世紀出版社

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

接力出版社

明天出版社

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

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有限公司

文藝類

文化藝術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長江文藝出版社

中國書法出版社

中國文學出版社

中國文化出版社

安徽美術出版社

安徽文藝出版社

湖南美術出版社

吉林美術出版社

江蘇美術出版社

江西美術出版社

湖南文藝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人民音樂出版社

上海文藝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

上海音樂出版社

浙江攝影出版社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譯林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以下是其他國家的知名出版社(各類别不分先後;排名不分先後)

集團化出版機構

英國培生出版集團(Penguin, Pearson Pte. Ltd.)

荷蘭利德艾茲維爾出版集團(Reed Elsevier BV.)

美國湯姆森路透集團(Thomas Reuters Inc.)

荷蘭威科集團(Wolters Kluwer )

德國貝茲曼集團(Random House, Bertelsman AG)

法國阿歇特出版公司(Hachette Livre)

西班牙星傳媒集團(Grupo Planeta)

美國麥格勞集團之麥格勞教育出版公司(McGraw-Hill Education)

德國霍茲布爾克出版及媒體集團(Holtzbrinck)

美國學者出版公司(Scholastic)

美國聖智學習出版集團(Cengage Leaning)

英國泰勒弗朗西斯集團(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Springer-Verlag Gmbh)

西蒙舒斯特出版公司(Simon & Schuster)

輕量型出版機構

美國諾頓出版社(W.W. Norton& Company)

文際學者出版社(ICP Intercultural Press)

作家俱樂部出版社(Writers Club Press, IUniverse Inc)

大學出版機構

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劍橋大學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麻省理工大學出版社(MITPress)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哈佛大學出版社(Harvard UniversityPress)

普林斯頓出版社(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

非營利組織出版機構

布魯金斯學會出版社(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胡佛研究所出版社(Hoover InstitutionPress)

自助出版平台

亞馬遜國際文庫(CreateSpace, Amazon)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