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區

增城區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
增城區是廣州市市轄區,位于廣東省中東部、廣州市東部,東江下遊北岸,羅浮山西面;東與惠州市接壤,南與東莞市隔江相望,西與黃埔區毗鄰,北與從化區和龍門縣接界。增城區面積1616.47平方千米,下轄7個鎮6個街道,284個行政村和58個居委會。擁有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及全國第五個國家級僑商産業聚集區“僑夢苑”。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增城區常住人口為1466331人。[8]增城建縣于東漢建安六年(201年),隸屬南海郡,因南海郡原轄6縣,新設一縣,增多一城,故曰“增城”。1993年撤縣設市,2014年2月撤市設區。轄區内的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廣州市三個國家級開發區之一。2020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062億元,同比增長5.1%;規上工業總産值1247.49億元,同比增長6.2%;固定資産投資1053.3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6.52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8.11億元,同比增長2.2%。2017年12月14日,獲評中國工業百強區。2018年9月,《2018年中國百強區發展白皮書》在京發布,當選2018年中國百強區。[2]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2018年11月,入選2018年工業百強區。[3]2019年1月25日,入選2018年度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2019年10月,入選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2019年度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
    中文名:增城區 外文名:Zengcheng、District 别名: 行政區劃代碼:440118 行政區類别:市轄區 所屬地區:廣東省廣州 地理位置:廣東省中東部,廣州市東部 面積: 下轄地區:個街道辦事處7個鎮 政府駐地:荔湖街道惠民路1号 電話區号:020 郵政區碼:511300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鳳台攬勝、正果佛爺寺、萬壽寺、古海遺蹤、白水寨、增城廣場 機場: 火車站:增城新塘火車站 車牌代碼:粵A 地區生産總值: 人口:1466331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地方方言:粵語-廣府片、客家語 地區生産總值:1062.64億元(2020年) 面積:1616.47km²

曆史沿革

新中國成立前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設南海郡,增城屬南海郡番禺縣。

前漢,增城屬南海郡番禺縣,後漢始設增城縣。

據明清兩代《增城縣志》載:“後漢建安六年(201),析番禺地置增城縣。”自乾隆時起,多部縣志按語均說:“《後漢書·郡國志》曰:‘明帝置郡一,章帝置郡二,和帝置郡三,安帝又命屬國比領郡者六,又所省縣漸複分置。至于孝順,凡郡國百五,縣邑道侯國千一百八十’,并不言建安立縣之事。《宋書·州郡志》亦隻言:‘增城縣,前漢無,後漢有’。與《文獻通考》同。舊志俱言縣始于建安六年,不知何據?俟再考。”但經曆240多年,并無人去考證。

上屆修志時(1987~1993),對此問題進行考證。根據《後漢書·郡國志》戶口斷限于永和五年(140),當時南海郡轄七縣,已有增城縣在内。參與考證的專家教授一緻認為:增城建縣最遲為後漢永和五年。

晉及南朝宋、齊時,增城屬廣州南海郡。宋元嘉中析增城綏福河流域及以西地區置綏甯縣,梁代又複并入增城縣。

梁、陳兩代移東官郡治于增城。

隋開皇九年(589)撤郡改州,增城屬廣州。其後經曆唐、南漢、宋、元、明、清等1300多年,廣州名稱多次改變,增城始終都是廣州的屬縣。

民國元年(1912)裁府,增城屬粵海道,後直屬廣東省。

新中國成立後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增城屬東江專區,1954年劃入粵中區,1956年改屬惠陽專區。1958年與龍門縣合并,仍稱增城縣,先後屬廣州市、佛山專區。1961年又與龍門分開,屬惠陽專區(後改稱惠陽地區)。1975年劃歸廣州市管轄。

1993年12月8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增城縣,設立增城市,由廣州市代管。

2014年2月12日,國務院同意撤銷縣級增城市,設立廣州市增城區,以原增城市的行政區域為增城區的行政區域,增城區人民政府駐荔城街道惠民路1号。

行政區劃

從明代《永樂大典·廣州府增城縣之圖》得知,明初增城縣(包括今龍門縣)除縣城外,境内劃分為6個巡檢司及12個裡。其後裡改為都,都下設圖。清代依明代舊制。民國期間初期依舊,後改都為區,區下設鄉。

建國初分為7個區,1957年撤區改設2個鎮和16個鄉。1958年改稱鎮鄉人民公社,1983年撤銷公社,改為區公所。

1987年又改為鎮,至1993年,共有15個鎮,分别是荔城鎮、新塘鎮、永和鎮、仙村鎮、沙埔鎮、甯西鎮、石灘鎮、三江鎮、派潭鎮、正果鎮、小樓鎮、福和鎮、朱村鎮、中新鎮及鎮龍鎮。

2004年2月,調整行政區劃,全區劃為3個街、6個鎮(即将荔城鎮劃分為荔城街和增江街,朱村鎮改為朱村街,永和、沙埔、甯西、仙村鎮并入新塘鎮,福和、鎮龍兩鎮劃入中新鎮,三江、沙莊兩鎮街并入石灘鎮)。

2005年4月,将中新鎮内原鎮龍鎮全境及新塘鎮内原永和鎮境内的賢江、禾豐、新莊、永崗4個行政村劃入廣州市蘿崗區(今黃埔區)。

2012年6月,原并入新塘鎮的永和、甯西分離出來成立了永甯街道,仙村也分離出來重新成立仙村鎮。

2013年,增城區調整行政區劃,下轄4個街道和7個鎮:4街道:荔城街道、增江街道、朱村街道、永甯街道;7鎮:中新鎮、石灘鎮、新塘鎮、小樓鎮、派潭鎮、正果鎮、仙村鎮。

2019年7月23日,廣州市政府發布了關于同意增城區部分街道行政區調整的批複,同意設立荔湖、甯西街道。以荔城街道原管轄的羅崗、明星、光明、太平、五一、西瓜嶺、三聯等7個村委會和雁塔社區居委會區域為荔湖街道行政管轄範圍。荔湖街道辦事處駐荔湖大道91号。以永甯街道原管轄的馮村、中元、石迳、斯莊、路邊、下元、郭村、湖中、百湖、湖東、九如、白水、章陂等13個村委會和甯西社區居委會區域為甯西街道行政管轄範圍。甯西街道辦事處駐鎮前街25号。9月2日,荔湖街道、甯西街道正式揭牌成立。

截至2020年6月,增城區下轄6個街道、7個鎮:荔城街道、增江街道、朱村街道、永甯街道、荔湖街道、甯西街道、新塘鎮、石灘鎮、中新鎮、正果鎮、派潭鎮、小樓鎮、仙村鎮。

地理環境

位置

增城區位于廣東省中部,廣州市東部,珠江三角洲東北角和珠三角都市生活圈。地理坐标:北緯23°05′~23°37′,東經113°32′~114°00′。區境東界惠州市博羅縣,西連廣州市黃埔區,南與東莞市隔江相望,北接惠州市龍門縣和廣州市從化區。區政府所在地荔城街,距廣州市中心60千米。面積1616.47平方千米。

地貌

增城的地貌特征:北部地勢較高,南部較低,山地以低山為主,占增城區面積8.3%,是九連山脈的延長部分,山脈呈東北與南西走向,平等排列的中山與低山,其間形成了東江與增江。丘陵地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占增城區面積的35.1%。台地多在中南部,占增城區面積23.2%。南部是三角洲平原,加上河谷平原,占增城區面積的35.4%。

中低山: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大尖山、牛牯嶂等(高度500~1000米)。由砂頁岩和中細粒花崗岩等岩石組成。山脊狹窄,起伏大,山坡較陡,一般40°~50°,河谷切割較深,常形成跌水瀑布和峽谷。

丘陵:絕對高度在500米以下,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米,形态和緩,切割破碎,分布零亂。如小樓西部、正果北部、永和西部等地,主要由花崗岩組成,一般是山坡緩,山頂圓渾,水系呈樹枝狀,切割較強烈。

緩坡丘陵地:由花崗岩和變質岩構成。高度多為200~400米,山頂圓渾,坡度20°~30°,水系呈樹枝狀,多成緩坡谷。如境内東南部,甯西西部等地。

台地:周圍有陡坡的廣闊平台,稱為台地。高度在150米以下,坡度在25°上下,沒有突出山頂,如花崗岩、變質岩所構成的台地。零星出現在高灘地區的石炭系石灰岩,多在河谷旁形成岩溶殘丘、孤峰與峰林等岩溶地貌。表層多已風化成紅土,草木叢生。貯水條件較差,雨水往往流失。泉水出露少,旱季幹枯。

河漫灘上第二階地:分布在派潭河中上遊,高出河面6~13米,寬約200~800米,以2°~4°向河床傾斜。由第四紀近代沖積物組成,厚13米,階地地面平坦,土層沃厚,是農業生産較好的地區。

河漫灘上第一階地:分布在增江中遊,面積63平方公裡。階地寬3~4公裡,厚3.5~12米,高出河面1~6米。正果至小樓地段,地勢平坦,僅有一階地,階地面不對稱,寬度0.5~1.5公裡。

河谷平原:分布在高灘東洞、靈山至派潭一帶,面積41平方公裡。正果、小樓一帶河谷平原的特點是:地勢平坦,高程6~20米,河道彎曲,支流繁多。平原中有花崗岩和混合岩組成的低丘,平原面積約76平方公裡。

河海堆積地:新塘~仙村~石灘~三江三角洲平原是珠江三角洲東北部平原。由東江、增江的沖積、堆積作用與古海灣堆積物所形成。厚20~30米,最厚39.6米。

水文

增城水系屬珠江支流東江水系,流域面積超過500平方公裡的河流有東江、增江、西福河等3條,超過100平方公裡的有6條。增城區多年平均徑流量19億多立方米,南部還有潮水進入,水資源豐富。

東江發源于江西省尋邬縣,經龍川、河源、惠陽、博羅等縣市流過增城南部,為增城與東莞界河。從市境東南與博羅交界處開始,至西南與廣州市黃埔區接壤處止,流程30公裡,全為沖積平原地帶,河床坡降為0.08‰,河網縱橫,支流繁多。再向西南流入珠江口獅子洋,是中國罕見的自東向西流向的河流。境内河段寬400~500米,最寬800米。水深坡緩,可通航300噸輪船,新塘以下可通1000噸輪船。

增江是境内最重要的河流。原來直接流入珠江口,自珠江三角洲平原形成後,成為東江支流。增江發源于新豐縣七星嶺,流經從化縣東北部轉入龍門縣西北部,再折向南流,為增城、龍門的界河。于境内正果東北角磨刀坑流至龍潭埔接納永漢河後,流量增加,經正果、荔城、石灘三地,于官海口彙入東江,全長203公裡,流域面積3160平方公裡,多年平均徑流量35.9億立方米,平均坡降0.74‰。增江在增城境内長66公裡,寬90~220米,流域面積971平方公裡,占增城區面積的60%,境内坡降為0.17‰。

派潭河發源于南昆山馬坑嶂,由高灘水、靈山水、高埔水、車洞水和小徑水等5條小河組成。流經派潭圩于小樓鎮合二龍河彙入增江。河長36公裡,坡降為5.5‰。流域面積357.5平方公裡,年徑流量5億立方米。

二龍河原名澄溪河,發源于小樓鎮内丫髻山。流經二龍圩、臘圃村,于大樓村彙入增江。河長22.5公裡,坡降為2.8‰。流域面積122.7平方公裡,年徑流量1.5億立方米。

和平水又稱九曲水,發源于正果馬鼻嶺,經白湖合冷水坑水流入增江。河長18.7公裡,流域面積48平方公裡。

西福河原名綏福河,是境内西部地區最大河流。發源于大鹧鸪山,流經福和、仙村,于巷頭村彙入東江。河長58公裡,坡降1.6‰。流域面積580平方公裡,增城境内為457.7平方公裡。多年平均徑流量5.1億立方米。二十世紀50年代初,在福和以下可以通航。50年代末以後因水土流失緻河床淤淺,加上沿河修陂築閘,僅鐵路以南幾公裡可以通航。

氣候

增城區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北回歸線經過增城北部,特點是氣溫高、雨量充沛、霜日少、光照充足,全年都可栽培作物。但因季風交替遲早及強弱不同,氣候多變。受地勢影響,北部山區與南部平原氣候有差異。

一年四季的氣候特征:春季,從立春日起,陰雨連綿空氣潮濕,溫度較低,一般是12.7~21.7℃之間。夏季,從4月中旬始,氣溫上升,最高氣溫為28.5℃,天氣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空氣悶熱;4~6月份多鋒面雨,7~9月份多台風雨;常發生洪澇災害。秋季,從10月下旬始,受北方幹冷空氣南下影響,氣溫下降,幹旱少雨,但天氣涼爽;12~1月,常有寒潮侵襲,偶有霜天。冬季,境内無氣候學上的冬季,但人們仍将氣溫較低的11~1月稱為冬季。

多年平均氣壓為1012.2毫巴,冬夏相差較大。冬季受極地高壓控制,氣壓較高,12~1月平均1020毫巴左右;夏季受熱帶氣旋影響,氣壓較低,7~8月平均在1003毫巴左右。

據1994~2005年統計,年平均氣溫為22.2℃(曆年值21.8℃),最大年際差1.5℃。7月平均氣溫28.3℃,最高氣溫出現在2004年7月2日和2005年7月18日,極端最高氣溫為38.6℃。最長連續高溫天數9天(高溫定義:氣溫≥35.0℃),出現在2005年7月13~21日。1月平均氣溫13.6℃,極端最低氣溫0℃(在1999年)。

自然資源

水源資源

增城水系屬珠江支流東江水系,水資源相當豐富。流域面積超過500平方公裡的河流有東江、增江、西福河等3條,超過100平方公裡的河流有官湖河、蘭溪水、派潭河、二龍河、雅瑤河和金坑河等6條。全區多年平均徑流深1140毫米,徑流量19.88億立方米,多年平均過境客水179.5億立方米(其中增江的龍門水28.7億立方米,東江北幹流150.8億立方米),主客水合計約200億立方米,人均占有量為2萬多立方米,居全省前列。除地表水外,地下水資源亦較豐富,全境地下水蘊藏量超過3億立方米,可利用量約2億立方米。南部還有潮水進入。

土地資源

增城境内各類土地比較齊全,照國家土地分類規定,一二級地類齊全,三級地類除個别特殊土地外都存在。一級地類中,農業用地205.78萬畝,占84.91%;建設用地29.87萬畝,占12.33%;未利用地6.69萬畝,占2.76%。

礦産資源

鐵礦分布于新塘、派潭、臘圃等地。钛鐵礦分布于派潭。錫砂礦屬外生成礦作用生成的次生錫砂礦床。分布在中新、小樓、派潭等地。其中靈山儲量為1000多噸,高灘儲量為450噸,蘭溪儲量為270多噸。鎢礦分布在派潭、蘭溪等地。銅礦分布在派潭車洞、烏煙屋及正果地區。輝铋礦分布在正果地區。方鉛礦分布在派潭車洞、烏煙屋。金礦成因類型不明。分布在永和、派潭、鎮龍等地。

铌、钽分布在派潭、車洞等地河谷階地,屬次生沖積砂礦床。锆英石分布于派潭。獨居石是含铈的原生礦物,其次是稀土礦,可能是次生礦床。分布在派潭江田村,儲量180多噸。小樓鎮内亦有分布。鋁土礦屬外生沉積礦床。分布在新塘、正果境内。黃鐵礦屬于内生成礦作用礦床。分布在派潭。水晶、石英屬内生成礦作用礦床。石英也可以成為石英砂礦床,是次生的礦物。分布于永和、派潭、鎮龍等地。

鉀長石(又稱長石)屬内生成礦作用形成的礦物。它的次生礦物叫高嶺土又稱瓷土。分布于正果白面石、亂石坑等地的儲量660萬噸,棠下大圳儲量2.4萬噸。高嶺土分布在朱村橫塱。石灰石分布在派潭高灘等地。煤屬沉積礦床,主要分布于石炭系地層。在派潭高灘、靈山的儲量為120多萬噸。其次是泥碳土,它是一種劣質煤,可以制作化肥。派潭鵝兜儲量1.6萬多噸,蓮塘儲量4000多噸。

生物資源

植物

增城區共有300多種植物。主要有:普洱茶、金毛狗、樟、桫椤、原葉木蓮、繡球莤、白桂木、天冬、香附、防杞、土常山、茅根、土茯苓、崗梅、雞骨草、千斤拔、巴豆、一枝黃花、淡竹葉、金錢草、三桠虎、野扁豆、七葉一枝花、十大功勞、兩面針、野葛、桑寄生、鬧洋花、金銀花、金櫻子、狗脊、雞血藤、牛大力、黑老虎、野菊花、五指毛桃、白花蛇舌草、田基黃、益母草、崗稔、草莓、嶺南酸棗、黃牙果、山柑、山楂、荠菜、野苋、馬齒苋、狗肝菜、厥菜、車前草等。

其中:普洱茶、金毛狗、樟、桫椤、原葉木蓮屬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繡球莤、白桂木屬國家三級保護植物。

動物

獸類主要有:豪豬、黃猄、松鼠、芒鼠、樹鼠、野豬、狐狸、貓狸、斑林狸、穿山甲、果子狸、野兔、水鹿、水獺等。其中:斑林狸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鳥類主要有:白鹇、喜鵲、畫眉、烏鴉、夜莺、鷹、鶴、鹧鸪、鹦鹉、鴛鴦、翠鳥、草鹗、領角鹗、林雕、雉雞、白鹭、相思、燕子、布谷鳥、鸬鹚、貓頭鷹、啄木鳥、綠皇小鳥、花頭鸺鹠等。其中:白鹇、鷹、鶴、鹦鹉、鴛鴦、貓頭鷹、雉雞、翠鳥、草鹗、領角鹗、林雕、花頭鸺鹠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爬行類與兩栖類主要有:蜥、龜、蟒蛇、金環蛇、銀環蛇、眼鏡蛇、水蛇、五步蛇、青竹蛇、過山風、烙鐵頭、虎紋蛙(田雞)、剌胸蛙(石蛤)、澤蛙、蟾蜍、蛤蚧等。其中:巨蜥、蟒蛇屬國家一級保護運動,虎紋蛙、蛤蚧、金錢龜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魚類主要有:塘虱、黃鳝、鼈、河蟹、鲶魚、河豚、鳜魚、泥鳅、脊尾白蝦、娃娃魚等。

人口

民系構成

據2005年調查,全區人口794295人,其中廣府民系471704人,占59.39%;客家民系322591人,占40.61%。廣府人在宋、元、明間,先後大批遷入增城開基。從遷入增城的時間先後,可見廣府人是增城的老居民,而且人數居多,加上地域毗鄰廣州,因而以廣州話為代表的粵語是增城的強勢方言。增城在明代雖陸續有客家人遷入,但不成氣候。增城客家大部分是第四次大遷徙時期進來的,其中在清代康熙八年(1669)“展界”前“悄悄至”的也是少數,大部分是康熙八年部分展界,特别是康熙二十二年全面展界至乾隆年間遷入的。在增城全區32萬多客家人中,有75%使用粵、客雙語。

民族成分

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城區有38個民族,比1990年的第四次普查多19個。漢族人口占總人口98.67%,少數民族占1.32%。市内聚居的有漢畲兩族,其他各族多是因工作關系陸續遷入,散居在各鎮街。

增城畲族原稱瑤族,1962年8月經中央民族調查組定為畲族,聚居于市東北正果鎮東南部的蘭溪山區,是廣州地區唯一的畲族聚居村,2000年人口396人。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增城區常住人口為1466331人。

人口統計

1994至1997年,是人口增長高峰期,年平均自然增長率20.67‰。1998至2000年人口增長率有所下降,平均每年增長11.8‰。原因是1998年9月以後農村實行“1.5孩”政策,即一孩是男性的不再批生二孩;一孩是女性的,夠間隔期可再申請生育二孩。2001至2005年人口增長率明顯下降,年平均增長率為4.6‰。主要原因是計劃生育工作真抓實幹,落實各項措施和制度,有效控制和減少計劃外人口的出生。2005年,增城總人口794295人,其中農業人口576539人,非農業人口217756人。

2011年末,增城區戶籍總人口84.5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2.98萬人,農業人口61.33萬人,未落戶常住人口2763人。全年出生人數11057人,死亡人數3722人,人口出生率13.25‰,人口自然增長率8.79‰。

2016年末戶籍人口89.08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77萬人,出生率13.92‰;死亡人口0.46萬人,死亡率3.61‰;自然增長人口1.31萬人,自然增長率10.3‰。

經濟

綜述

2014年,增城區地區生産總值1026.23億元,增長4.6%;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1785.45億元,增長0.51%;農業總産值89.73億元,下降4.82%;公共财政預算收入65.55億元,增長4.05%;固定資産投資333.82億元,增長13.52%;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01.52億元,增長10.5%;全市年末個人儲蓄存款581.13億元,增長3.6%,貸款餘額747.82億元,增長9.02%。

2016年,增城區地區生産總值1046.8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5年(下同)增長8.5%。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50.91億元,增長1.7%,拉動經濟增長0.09個百分點;第二産業增加值507.61億元,增長4.4%,拉動經濟增長2.25個百分點;第三産業增加值488.31億元,增長14.3%,拉動經濟增長,6.2個百分點。三次産業結構為4.86:48.49:46.65,其中,第三産業所占比重高于2015年3.61個百分點,第一、二産業分别下降0.14個和3.47個百分點。2016年,按常住人口計算,增城區人均GDP達到91402元,折算為13176美元。

2017年,增城區固定資産投資689.73億元,同比增長31.12%;公共财政預算收入83.40億元,同比增長14.25%;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36.78億元,同比增長7.1%。自2016年以來,成功引進超視堺第10.5代顯示器全生态産業園區、華電冷熱電三聯供、珠江國際創業中心、碧桂園華南設計總部、中汽研華南總部基地等184個項目,投資總額超1500億元;儲備SMC氣動元件、奧特奇、奧寶科技等在談項目在談項目143個,投資總額約1500億元。

2020年,增城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062.6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1%。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63.20億元,增長11.9%;第二産業增加值412.63億元,下降0.2%;第三産業增加值586.81億元,增長9.5%。

第一産業

1994年增城劃定農田保護區48萬畝,占耕地總面積96%。2000~2005年,緊緊圍繞廣州、深圳等大都市的需求,在“荔鄉仙境健康遊”(何仙姑旅遊景區、白水寨風景名勝區)的帶動下,發展以“好吃、好看、好玩、好銷、好價”等“五好”為特征的都市農業。

至2005年,全區已建立300畝以上的優質米生産基地49個,共11.8萬畝;100畝以上的荔枝、龍眼等水果生産基地251個;40畝以上的水産品養殖基地201個;年上市量1000頭以上的生豬飼養基地52個;年上市量3000隻以上的“三鳥”飼養基地167個;年種植300畝以上的蔬菜生産基地23個。于2002年建立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中心和勞動力市場、勞動保障工作站,至2005年共培訓農民3.6萬多人次。2012年,第一産業實現增加值45.95億元,增長5.21%。農業總産值78.94億元,比2011年增長5.04%。

2016年,全年農業實現增加值50.91億元,增長1.7%。全年農業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産值96.71億元,增長2.07%,其中種植業産值59.21億元,增長2.02%;林業産值1.98億元,增長2.03%;畜牧業産值10.26億元,下降3.1%;漁業産值6.35億元,增長6.96%;農林牧漁服務業産值18.91億元,增長3.39%。

2020年2月26日,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增城區廣州荔枝中國特色農産品優勢區被認定為第三批中國特色農産品優勢區。2020年8月,入選農業農村部“互聯網+”農産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名單。

第二産業

1978年,增城工業産值0.97億元,隻占工農業總産值23.4%。1979年以後開始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和調整産業結構,在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的同時,加快發展工業,經濟開始得到較快發展。

至1994年(撤縣設市後),全區工業産值104.16億元,占工農總産值84.70%,比1978年工業所占比重上升61.3%。

1993年全縣工業企業4513戶、從業人員86721人,平均每戶隻有19人;企業年産值59.37億元,全員勞動生産率17574元/人。2000年以後,在南部重點開發的新型工業區,推動産業集群發展,培育、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帶動力強的骨幹項目,主要的有生産規模12萬輛的廣州本田汽車二廠、生産規模100萬輛的五羊本田摩托車新工廠及汽車、摩托車零部件制造業、牛仔休閑服裝業等支柱産業。年産服裝3億件,産值100億元以上,占全國同類服裝出口量30%以上,被評為“中國牛仔服裝名鎮”。至2005年,全區工業年總産值542.53億元,工業企業經濟效益指數達138.5%,比2000年提高29.35%。

2012年,完成工業增加值457.62億元,增長16.12%。工業增加值增長對GDP的貢獻率達59.62%,拉動GDP增長7.75%。完成工業總産值1786.6億元,比2011年增長16.2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産值1556.6億元,比2011年增長18.91%。

2016年,全區完成工業增加值478.75億元,增長4.8%。完成工業總産值1752.95億元,增長8.2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産值1530.72億元,增長8.50%。其中,國有企業增長10.77%,民營企業增長8.61%,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增長8.71%,股份制企業增長8.53%,集體企業增長2.30%,其他企業增長9.53%。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長8.20%,重工業增長9.47%。分企業規模看,大中型企業增長3.68%

第三産業

1993年增城撤縣設市後,進一步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在國營和供銷社逐步退出市場的同時,鼓勵、扶助私營和個體增設經營服務網點,引入現代化超級市場經營模式,增建一批綜合市場和家用電器、服裝、汽車摩托車及其零配件、糧食、鋼材等專業市場,配套完善交通、通信設施,商品流通的環境和條件大為改善。

至2005年,全區有各類市場從1993年的24個增至90個;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2.48億元,比2000年增長40.50億元,比1994年增長61.29億元。交通運輸、房地産、通信服務等現代服務業成為重要經濟增長點,其中:商品房銷售面積,1994~2005年共362.27萬平方米,平均每年銷售30萬平方米。

2016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6.99億元,增長11.3%。分地域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52.06億元,增長11.3%;鄉村消費品零售額84.93億元,增長11.2%。從消費形态看,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額264.01億元,增長12.0%;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72.98億元,增長8.9%。批發零售業商品銷售總額1411.24億元,增長123.3%。全年接待遊客人數達2393.68萬人次,增長9.37%;接待過夜遊客420.29萬人次,增長3.34%;旅遊業營業收入達90.19億元,增長19.36%。

交通運輸

綜述

增城地處穗莞深港黃金走廊和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節點,穗莞深城際軌道、廣州地鐵13号線和廣州地鐵21号線,以及廣汕客專、東北客貨車外繞線等彙集增城,形成廣州東部交通樞紐中心和廣州新東站;廣惠、廣深等7條高速公路貫穿全境。30分鐘可達廣州中心城區,40分鐘内坐擁廣州、深圳兩大空港和黃埔港、新塘港兩大海港資源,1小時左右可達珠三角任何一個城市,形成了現代化陸運、海運、空運立體式“大交通”網絡。

公路

增城地域内有國道G107、G324,省道S118、S119、S256、S355,廣深高速、廣惠高速和廣園東快速路,以及荔新公路,構成公路線網的主框架,同衆多的縣道、鄉村公路連接一起,組成交通網絡。至2005年,全區公路通車裡程1438.5公裡,比1993年增加479公裡。在公路線網中,有高、快速公路64公裡,一級公路89公裡,二級公路123公裡。

市境同廣州銜接的有國道G107、G324、廣深高速、廣惠高速和廣園東快速公路,共設13個出入口,同東莞市銜接的有國道G107、廣深高速、廣園東快速和省道S256,同惠州市銜接的有國道G324、廣惠高速、省道S119,共設4個出入口,同從化銜接的有省道S355、S256、S118,共設4個出入口。

1993年增城撤縣設市後,交通流量不斷增加,原有公路設施已不适應經濟發展的新形勢。為此,原增城市政府通過多渠道籌集資金,逐漸改建或擴建原有等級較低、質量較差的公路,建設高等級公路。至2005年,全區建設公路(含改建、擴建和新建)1438公裡,其中:新建693.64公裡。

地鐵

随着增城撤市設區的落實,廣州市政府也将拟建多條地鐵線路,如廣州地鐵13号線,廣州地鐵16号線和廣州地鐵21号線等。建成後将為增城區乃至整個廣州市的城市提供一個高速穩定的發展動力,填充了增城區軌道交通的空白,将為廣州城市實現人口向東轉移的戰略規劃提供契機;并能緩解城區交通壓力和更好地連接廣州市中心區域。

2014年2月20日,地鐵二十一号線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獲省發改委批複,可以正式動工建設,線路全長約60公裡設20座車站,采用最高時速120公裡的6節編組B型車,并可以快慢車模式運營。

據了解,二十一号線工程起始于天河區天河公園站,沿棠德南路、大觀路、科學大道、科豐路、水西路和廣汕公路敷設,止于增城區增城廣場站。線路全長約60公裡,設20座車站(含員村站),其中地下站17座,高架站3座。根據目前規劃,二十一号線建成後可與多座車站換乘。

鎮龍站

與知識城線、穗莞深城際線換乘。

地鐵公司表示,截至2014年1月份,全線初步設計預審查已完成;土建工程監理和施工招标已基本完成;施工所涉及的用地手續已基本完成,絕大部分地塊已交付施工單位,部分地塊正在清表;20座車站中,員村站、天河公園、鐘崗站等3座車站即将進行圍護結構施工,其餘工點進行管線遷改和臨建施工。

2013年12月10日,記者從地鐵公司獲悉,地鐵十三号線首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已獲省發改委批複,可以正式動工建設,全線設11座車站,采用8節列車編組。這也是繼四号線南延段之後,由省級投資主管部門批複的第二條新一輪廣州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規劃線路。地鐵公司表示,全線絕大部分站點已完成交地,部分工點正在進行主體施工。

據了解,十三号線首期工程起始于魚珠站,沿海員路、黃埔東路、舊107國道、新塘大道西延線、新107國道敷設,至新沙公路象頸嶺站,線路主要經過黃埔區、增城區。線路全長27.03km,設魚珠、豐樂路、文園、廟頭、夏園、南崗、溫湧路、東洲、新塘、官湖、象頸嶺等11座車站(站名為暫定名),均為地下站,平均站間距約2.6km;設換乘站4座,分别為魚珠站與五号線換乘,豐樂路站與七号線換乘,夏園站與五号線換乘,新塘站與十六号線、穗莞深城際線換乘;在官湖站南側設置車輛段(含控制中心)1座,在夏園、新塘站附近各設置1座主變電站。

地鐵公司表示,截至11月份,十三号線首期初步設計預審查、土建工程監理和施工招标已完成。除文園站、廟頭站、魚豐區間部分交地外,其餘站點和工點均已完成交地。全線11座車站中,魚珠站、溫湧路站、東洲站、新塘站、象頸嶺站等5個車站正在進行主體施工,其餘車站正在開展前期工作。

根據廣州市政府通告,廣州地鐵16号線即将在增城區動工建設,并在新塘站形成換乘樞紐中心,這為增城區特别是新塘鎮加強與廣州市區的聯系和融入珠三角一體化的進程創造了巨大的機遇。為确保軌道交通項目順利動工,并将新塘站周邊地區打造成廣州東部交通樞紐中心,提升新塘鎮的城市化發展水平。

據《廣州市軌道交通2011-2015年建設方案及2020年規劃方案公示》,建設廣州地鐵16号線是為了貫徹廣州“東進”發展戰略,優化廣州東部交通體系,支持增城區城市經濟發展,預計2015-2020年前建成通車,全程31.7公裡。屆時地鐵十六号線将設:新塘、新塘北、沙浦、仙村、石灘、廣本研究中心、鶴咀、增城體育中心、增城廣場、荔城等10個站(站名為暫定名),設換乘站2座,分别為增城廣場站與二十一号線換乘,新塘站與十三号線換乘,并為接駁東莞軌道交通預留了接口。建成後将大大提高增城區公共交通的容量。

根據《2020年廣州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方案》,廣州地鐵6号線(原一、二期工程)的東延段,将于2020年前新開多個站口,延長至永和站,将和現有6号線二期工程的香雪站駁接,延伸至蘿崗區(今黃埔區)與增城區的交界永和鎮(今永甯街道)。現資料稀少,最終以國家批複為準,僅供參考。

公交

增城區現已建成多條市區公交車、區内公交車、廣增線(縣際公交化客車)等多條公交車線路,方便區内的市民出行。

截至2014年2月,已建成線路總共61條:市區公交車(主要連接廣州市中心至增城區新塘鎮,4條線路)、廣增線(縣際公交化客車,17條線路)、城區内公交車(主要行走于增城區荔城街、增江街、朱村街,11條線路)、新塘鎮内公交車(主要行走于增城區新塘鎮内,14條線路)、各鎮間公交車(穿梭于各鎮街,15條線路),以上所有公交線路除去廣增線外,均能享受廣州市老人優惠乘車。部分線路不可使用羊城通。

增城區所有公交線路于2020年7月1日起享受與廣州市中心城區同等公共交通優惠。

增城區内的公交車分别由廣州市荔通公共汽車有限公司,廣州市粵運汽車運輸有限公司,廣州公交集團第二公共汽車有限公司增城分公司共4家企業(分支)運營。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增城區共有幼兒園93所,在園幼兒2.69萬人,3-6周歲入園率92.1%。有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153所,小學和初中在校學生分别為7.19萬人和4.86萬人;公辦普通高(完)中10所,在校學生2.12萬人。2011學年,增城區小學适齡兒童入學率100%,殘疾兒童入學率98%,小學畢業生升學率100%;初中毛入學率119.5%,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4.73%;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7.15%,基礎教育各項指标達到廣州市中上遊水平。高考繼續穩居廣州十二區市的中等偏上位置,上線率達89.39%。

2011年園區在校中職學生達到15050人,每年畢業生的就業率均達到98%以上;民辦高等教育不斷發展和壯大,增城區共有3所民辦獨立本科學院和5所大專院校,在校大學生達到7.84萬人,其中,本科在校生3.36萬人。

文化場館

截至2008年,增城區主要的文化陣地有文化館(國家一級館)、圖書館(國家一級圖書館)、博物館、增城廣場展覽長廊、藝都影劇院等。2007年,開設增城數字圖書館,錄入書籍23萬冊,相當于一座中型圖書館的藏書量。增城區建有文化廣場44個,總面積98.5萬平方米。2006年,占地30多萬平方米的增城廣場被評為“全國特色文化廣場”。增城區9個鎮街文化站全面達标,擁有特級文化站4個(新塘鎮、荔城街、小樓鎮和石灘鎮),一級站2個(派潭鎮和朱村街),二級站3個(中新鎮、正果鎮和增江街)。

通信事業

2011年,增城區郵電業務收入19.1億元,增長4.95%。年末電話用戶29.79萬戶,減少1.15萬戶。2011年末以電信部門網絡路線為出口的互聯網寬帶用戶15.07萬戶,增長33.2%。移動電話年末用戶165.16萬戶。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增城區共擁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81個,床位2862張,衛生技術人員4690人,執業(助理)醫師1621人,注冊護士1855人,藥師391人,檢驗師188人,鄉村醫生和衛生員473人。城鄉區域醫療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

體育事業

2011年,增城區共舉辦、協辦市小學生籃球賽、初中高中大中專學校田徑運動會、農民籃球賽、“體彩杯”網球邀請賽、四地跆拳道精英賽、“市長杯”羽毛球賽和乒乓球賽等大型群體活動近30項賽事。在各鎮街建設籃球場71個、健身路徑28條、乒乓球148張、健身苑2個、健身小廣場1個;維護、檢修、更換健身路徑、籃球場一大批,進一步改善了群衆健身環境。至2011年底,增城區公共體育總面積達381.2萬平方米,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公共體育面積達3.67平方米。

2011年,增城區連續20年榮獲“廣東省體育突出貢獻獎”,成功承辦了2011年全國射擊(飛碟)總決賽。2011年的國際、國内賽場上,增城籍運動員共獲世界冠軍12項次、亞軍3項次、季軍3項次,全國冠軍19項次。

社會團體

截至2008年,增城區現有藝術團隊12個(增城歌舞團1個、增城民樂團1個,增城市合唱團10個);曲藝社174個;1986年來先後成立9大協會社團,分别是增城市荔鄉詩社(1986年成立)、攝影家協會(1988年成立)、增城市楹聯學會(1989年成立)。音樂舞蹈家協會(2001年成立)、書法家協會(2003年成立)、美術家協會(2003年成立)、增城市作家協會(2004年成立)、民間文藝家協會(2006年成立)、電視藝術家協會(2006年成立)。

曆史文化

廣府習俗

春節,是廣府人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從農曆臘月廿三小年夜開始,人們便進入了年關大忙,準備“過年”:年廿三或廿四謝竈,廿五開炸,廿六掃屋,廿七洗滌,廿八蒸糕,廿九貼春聯,年卅團年。其中,擺放年桔是廣府年俗不可或缺的部分。廣東人平時說話做事講“意頭”,過年這麼重要的時節,年桔更是家家戶戶必備之物。金桔、朱砂桔、四季桔、金蛋果等品種各有特色,一般人家隻買一種就夠了,要的就是這個“桔”字。

廣州話“橘”“桔”與“吉”是同音字,又與民間吉利的口彩相吻合,曆來是禮儀“貢品”。尤其是一年之始,幾乎家家都會在最當眼的位置擺上年桔,寄寓新年大吉大利。

嶺南一直是我國重要的柑橘産地,特别是廣府地區。有民俗專家認為,擺設年桔為節日助慶的做法,是廣府首創。據說,從唐朝起,廣府民間已經有專門栽培以供賀年的年桔。南宋王栐撰寫的《燕翼贻謀錄》,有這樣的記載:“承平時,溫州、鼎州、廣州皆貢柑子。”到了明清時期,柑橘業已發展至商品生産時代,據康熙年間吳震方所著的《嶺南雜記》記載:“廣州可耕之地甚少,民多種柑橘以圖利。

佛教文化

增城境内有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正果寺,其具體位置在增城區的正果鎮。寺初建于宋朝,後曆經元、明等朝代,乃至民國,已延續900餘年。

正果寺因餘賓公修成佛教的正果,而得名。餘賓公出生于宋景祐年間,經常雙掌合什跪地,朝天禮拜。後,苦行修道,功德圓滿,得成正果。正果寺建築古色古香,寺中有楹聯"正是敕封昭顯佛,果然聖壽得施神。"

方言

增城境内漢語方言主要有兩種:粵語增城話與增城客家話。據2005年調查,全市人口794295人,其中廣府人471704人,占59.39%;客家人322591人,占40.61%。增江鶴洲與荔城下羅崗蔡屋有800多人在村内講閩南話,對外講粵語增城話或普通話。正果畲族村民342人,有99%在村内講畲語,95%以上對外講粵語和客家話,35%左右能講比較流利的普通話。

據族譜所載,增城廣府人在宋、元、明間,先後大批遷入增城開基。增城客家先民古全望家族在南漢大有七年(934)遷入。但這是個别家族的遷徙。在明代雖陸續有客家人遷入,但不成氣候。正如深圳大學教授劉麗川所指出,增城客家大部分是第四次大遷徙時期進來的,其中在康熙八年(1669)“展界”前“悄悄至”的也是少數,大部分是康熙八年部分展界,特别是康熙二十二年全面展界至乾隆年間遷入的。從遷入增城的時間先後,可見廣府人是增城的老居民,而且人數居多,加上地域毗鄰廣州,因而以廣州話為代表的粵語是增城的強勢方言。改革開放後,大批客家人往圩鎮、荔城甚至廣州、深圳遷徙。不少客家村落隻留下老小,有相當一部分連老小也往城鎮遷徙。在增城全市32萬多客家人中,有百分之75%使用粵、客雙語,其中,35%以上使用粵、客、普通話三語。城鎮幹部、居民中的客家人,在交際場合,甚至在家庭中也使用粵語。粵語對客家話的滲透影響是多方面的。

增城境内粵方言主要聚居點是在增江兩岸、中部和南部平原地帶,其中南部的新塘、沙埔、石灘為純粵語區,仙村、三江、朱村的大部,荔城、小樓鎮、正果、中新、鎮龍的半數或近半數,派潭、福和、永和、甯西的部分也都操粵方言。客家方言的分布是北密南疏,主要的聚居點是縣内北部和東北、西北部的丘陵地帶,如正果、派潭、福和、永和、甯西,以及鎮龍、中新、荔城、小樓各鎮。

鎮(街)名稱

人口總數

粵方言人口數

客方言人口數

客方言人口

占總人口%

合計

794295

471704

322591

40.61

荔城街

155622

67413

88209

56.68

增江街

37249

21511

15738

42.25

朱村街

32493

15036

17457

53.73

派潭鎮

72823

19707

53116

72.94

正果鎮

52744

25677

27067

51.32

小樓鎮

46020

14984

31036

67.44

中新鎮

72178

26061

46117

63.89

石灘鎮

112158

108075

4083

3.64

新塘鎮

213008

173240

39768

18.67

2005年增城市使用粵客方言人口情況調查表

地域文化

增城建縣于東漢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湧現了南宋丞相崔與之、明代三部尚書湛若水等曆史文化名人,也是傳說中八仙之一何仙姑的故鄉。增城荔枝文化源遠流長;增城榄雕榮獲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龍舟文化别具水鄉風味;舞春牛、舞麒麟、舞火狗等傳統民俗風情濃郁;廣州唯一的少數民族聚居區(正果畲族村)民族風情獨特;派潭鎮、正果鎮、黃屋村、坑貝村等特色鎮村魅力十足;何仙姑家廟、報德祠、三忠廟、佛爺寺、萬壽寺、百花古寺等古寺廟彰顯了增城深厚文化底蘊。

特色文化

粵劇,又稱“廣東大戲”或“大戲”,廣東傳統戲曲之一,源自南戲,流行于嶺南的粵語地區。粵劇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念做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的表演藝術。2009年,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在增城,粵劇有着深厚而廣泛的群衆基礎,是城鄉居民的主要娛樂方式之一。近年來,增城區在發展和傳承粵劇文化上下了不小的功夫。據不完全統計,我區現有民間曲藝社團83個,并成立有增城戲劇曲藝家協會、新塘戲劇曲藝協會等曲藝社會組織,曲藝人才輩出,包括有廣東粵劇院粵劇表演家鄭培英、廣東音樂曲藝團粵曲演唱家鐘葵珍和梁玉嵘、廣東音樂演奏家溫池等。而新塘的謝運洪更是成為增城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羅派藝術粵劇的代表性傳承人。

廣州榄雕是流行于增城一帶的一種傳統雕镌藝術,其曆史可以上溯到明清時期,代表人物有清代乾隆年間的廣州籍宮廷匠人陳祖章和鹹豐年間的新塘民間藝人湛谷生等。廣州榄雕以烏榄核為基本材料,增城自古盛産烏榄,為榄雕的形成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秉承嶺南文化精神的廣州榄雕刻工細膩精微,形态小巧玲珑,造型秀麗雅緻,線條流暢生動。它可以分座件、挂件、珠串、核舟等品類,技藝形式則包括浮雕、圓雕、镂空雕等。以“東坡遊赤壁”為題材的核舟是廣州榄雕的傳統樣式,曆代名家均有此類作品傳世。2018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廣州榄雕”亮相廣府廟會非遺展區,讓越來越多的市民對榄雕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

增城境内客家人口約占總人口40%,客家山歌甚為流行。有客家八音合奏《水底摸魚》,客家流行歌《摘茶紅妹》、《後生要打拼》,客家小調《桃花開》、《思戀歌》以及《客家平闆》等;增城也以竹闆山歌《誇老公,贊老婆》、山歌劇《舞春牛》、客家歌舞《請到白水仙境來》等作品。

增城正果鎮畲族村的畲族也擅長唱山歌。

名勝古迹

截至2016年,增城區有白水寨國家4A級景區和湖心島等衆多景點;擁有3平方千米水面的挂綠湖、367千米綠道、257千米生态景觀林帶、12個森林公園、30多個生态公園和一批自然生态保護區。

簡介

牛牯嶂

牛牯嶂因山體像伏于地上的牛而得名,位于派潭鎮北部,海拔1084米,為增城區第一高峰。整個山體盤亘數十千米,北與龍門縣交界。山上多古木、奇石、峭壁、瀑布,還有不少岩洞,大的可容數百人。山頂經常雲霧缭繞,但秋高氣爽時登臨,可俯瞰增城全境山河,珠江口、虎門以及廣州市區亦朦胧可見。

白水山

白水山位于朱村街,距荔城街20千米,有公路通達。主峰海拔462米,山勢陡峭,景緻秀美,為古代增城八景之一。主峰南麓有一泓清泉,雨季泉水外溢,從峭壁間隙瀉落,遠眺猶如綠色帷幕上挂着一條白色綢帶,故俗稱白水帶。明代,山上曾建一寺,名栖雲寺,可惜已圮,但遺址周圍的參天古木猶在。

南香山

南香山古稱南樵山,與粵中名勝西樵山、東樵山鼎足而立。位于新塘鎮内原甯西鎮境。海拔僅433米,但山勢巍峨,且突兀于平川之上而更引人注目,在東江彙入珠江口一帶的航船上亦能瞧見其雄姿,故又被稱為珠江口的“天然航标”。山上自然勝景有“石室”、“石庵”“無底潭”和瀑布等,曆代文人墨客多在此流連、吟唱。明代大儒湛若水(甘泉)于嘉靖年間在山上蓮花座(土名)建“蓮洞書院”收徒講學。

湖心島

湖心島位于正果鎮西湖灘村,是增江上遊的一個江心島嶼。距增城區的中心荔城街20千米,有公路通達。島内濃蔭如蓋,幽深甯靜,總面積約250畝。島之上遊,是龍門永漢河彙入增江處,相傳名叫“二龍争珠”的地方是東漢增城建縣時縣城所在地。島之下遊2千米處于1987年建有水力發電站的攔江閘壩,使原狹長淤淺的河道成為寬闊淵深、绮麗迷人的平湖。

海蝕洞

海蝕洞是陸地上的紅沙岩長期受海浪沖蝕所形成的岩洞,位于增城區境南沿新塘口岸碼頭附近的一座山丘上,為增城新八景之一,名曰“古海遺蹤”。洞長20米,闊、高均為2.5米,洞之盡頭是一隅石崖,崖下有一石台,猶如神殿(昔人依這一天然殿台建一寺,名“依岩寺”)。

牛圍嶂

牛圍嶂是一座小山谷,位于中新鎮福和聯安水庫東側,有公路通達。昔時人們從谷口登嶂頂,要繞九座小山包、轉九個曲彎,故又稱為“十八彎”。山體高約400米,其南向山下是一片平疇,因而顯得高峻雄偉。在山谷中約200米高的峭壁上有瀑布分三層飛瀉而下,注入谷底的一座深潭,潭狀似飯甑,稱為飯甑潭。雨季,瀑布向深潭沖擊發出的轟隆聲響,震得山鳴谷應,谷口兩千米外都能聽到。

榮譽稱号

2018年10月,榮獲《中國中小城市綠皮書2018》2018年度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

2019年10月,成為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排行榜(全國百強區)第17名。

2019年10月,被評為2019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30位)、2019年度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2019年度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2019年度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

2019年11月,被命名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

2019年12月6日,入選2019年全國百強區。

2020年1月,2020中國縣域網購百強榜排名29;入選2020中國縣域消費百強榜,排名第4位。

2020年4月,入選2020中國醫療服務百佳縣市。

2020年6月,被評為第二批廣東省全域旅遊示範區。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7月,入選2020中國秋季休閑百佳縣市。

2020年8月,入選“2020中國職業教育百佳縣市”。

2020年9月29日,被交通運輸部、财政部确定為“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試點地區”。

2021年7月15日,入選水利部第四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标縣(區)名單。

2021年8月17日,入選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2021年賽迪百強區”名單。

2021年9月,入選“2021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

上一篇:東北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下一篇:霍姓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