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姓

霍姓

姓氏
霍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60位。在台灣也沒有列入百家姓前100位。在霍姓的起源地山西省,按姓氏人口統計,霍姓居山西省第71位。霍姓因為霍去病和霍光這一文一武兩兄弟的功績而聲名顯赫,從而使霍姓成為家喻戶曉的姓氏。
    中文名:霍姓 外文名:huoxing 得姓方式:以國為氏 得姓始祖:姬處 主要郡望:河東、太原、蜀郡 主要堂号: 起源地:山西省 山西省排名:第71位 曆史名人:霍去病、霍光、霍元甲

基本介紹

霍[霍、隺、藿,讀音作huò(ㄏㄨㄛˋ)]

曆史發展

姓氏源流

霍氏始祖出自周文王姬昌第六個兒子霍叔處,屬于以國名為氏。周文王姬昌的第六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姬處,是周武王的同母兄弟。周武王滅商後,既想讓商代的貴族得到安居,但又提防他們叛亂,就将商代的一部分貴族遷居到山東、山西一帶,并封自己的親族到那裡,以便監督,霍叔就負有這種責任。當霍叔、管叔、蔡叔共同負責監督之責,被稱為“三監”。

到周成王時,管叔、蔡叔勾結纣王之子武庚叛亂,也就是曆史上的“管蔡之亂”,失敗後霍叔受到牽連,被廢為庶民,但霍國依然存在,并由霍叔之子繼任國君。直到春秋時期的周惠王姬阆十六年(晉獻公姬佹諸十六年,公元前661年),霍國傳至姬求為霍伯,姬求認為從前周成王對其祖先霍叔處安置不當,遂自稱霍公,史稱“霍哀公”,自行更改伯爵為公爵。

此後,姬求的後人指國為姓,遂有百家姓中的霍氏。因此中國之姓霍者皆為霍叔處之後裔子孫。霍國之地在金貞佑三年(公元1215年)改為霍州,是霍氏的發源地,古霍國遺址今白龍鎮陳村為霍氏祖庭。天下霍姓出霍州,已為定論。

霍州是霍氏族人最初的發源地,也是霍氏開宗立姓、繁衍、槽遷的地方,史稱姬姓霍氏或霍氏正宗。

源于地名

出自春秋時期霍陽山,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霍陽山,是春秋時期非子後裔的嬴姓封國梁國的一個地方。梁國與秦國源出一祖,故址位于今陝西省韓原市附近,霍陽山周圍地區在當時皆稱“霍”,即今岘山地區,俗稱鐵頂山。在史籍《左傳·哀公四年》中記載:“襲梁及霍。梁南有霍陽山,蠻子之邑也。”在史籍《公羊傳·僖公二十一年》中也有記載“會于霍。”當初在晉獻公姬詭諸執政時期,公子夷吾曾逃到了梁國,得到梁國的保護,梁侯還把女兒嫁給了公子夷吾,生下了姬圉,就是後來的晉懷公。

春秋時期的周襄王姬鄭十一年(公元前641年),秦穆公嬴任好出兵襲擊霍陽山,吞滅了梁國,把勢力擴張到了黃河岸邊,因此,秦國吞滅梁國,自然引起晉惠公的不滿,引發了晉惠公姬夷吾與秦國的反目。于是,秦穆公防患于未然,不願意樹立晉國這樣一個大敵,便扶持與秦國友好的公子重耳回國為君,是為晉文公。

梁國被滅後,其國民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霍陽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霍氏。

源于官位

出自春秋時期霍山令,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霍山令,就是春秋乃至漢朝時期管理霍山的令尹,是個古老而傳襲很久的官職。霍山,就是南嶽衡山,亦即古稱的天柱山。史書記載:“衡之與霍,一山而有二名也。本衡山,一名霍山。漢武帝移嶽神于天柱,又名天柱,亦為霍,故漢已來衡霍别矣。”

南嶽衡山至所以稱作“霍山”,是因為古代以南方為“霍”。在典籍《白虎通》中注釋:“霍之為言護也。言太陽用事,護養萬物也。”在史籍《風俗通義》中也解釋:“衡山,一名霍山者,萬物盛長,垂枝布葉,霍然而大。”霍山令,就是五嶽之一的南嶽令,古代在五嶽之上皆設有令尹,以敬畏神靈,維護帝勢,皆由中央王朝政府派遣。

在霍山令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位姓氏者,即稱霍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于改姓

五代時期骁将霍彥威,屬于冒姓為氏。彥威,是五代後梁時期的一名孤兒,被後梁将領霍存收養,因此稱霍彥威。後唐天成三年(公元925年),霍彥威病逝,當時正在青州打獵的後唐明宗聞訊急忙回朝,泣涕不止,停止歌舞,舉衷一月之久。贈彥威為太師,官至極品,谥曰“忠武”。在霍彥威的後裔子孫中,皆稱霍氏,世代相傳至今。

據史籍《太平寰宇記》記載,唐朝貞觀時期,武都郡蠻七姓之一即被唐太宗李世民改漢姓為霍氏。另外在明朝時期,明成祖朱棣賜歸附的元朝官吏和尼齊漢姓名為霍邱。他們的後裔子孫,皆以帝王賜姓為姓氏,世代稱霍氏至今。

源于蒙古族

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霍嶽羅氏,亦稱和嶽啰氏、瑚嶽羅氏,世居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紮魯特(今内蒙古紮魯特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eyoloHala。

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霍羅氏皆冠漢姓為霍氏。

源于滿族

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滿洲八旗姓》、《黑龍江志稿·人物志》記載:

⑴.滿族噶爾噶斯氏,滿語為GargasHala,世居杭間(今遼甯沈陽),所冠漢姓即為霍氏。

⑵.滿族霍羅氏,亦稱洪駱氏、候勒氏、洪羅氏、洪克羅氏,滿語為Honglo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後多冠漢姓為霍氏、何氏、石氏等。

⑶.霍托羅氏,亦稱輝圖氏,滿語為HuotoloHala,後多冠漢姓為霍氏、包氏等。

另外,滿族同胞稱女婿為“Huohehui”,漢字即“霍和輝”,因此有入贅姑爺幹脆就稱霍和輝氏,滿語為HuohehuiHala,為滿族脫譜姓氏之一,其後裔有改漢姓為霍氏者。

其他少數民族

屬于漢化改姓為氏,今土家族、壯族、彜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霍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霍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姬處,霍叔,世稱霍叔處,周文王姬昌與太姒所生第八子,周武王姬發同母弟,周初三監之一,周朝諸侯國霍國(今山西霍州)始封君,霍姓始祖。

周武王滅商建周後,将霍叔處封于霍地,建立霍國,與管叔鮮、蔡叔度協助、監督商纣王之子武庚,一同治理商朝遺民,史稱“三監”。

周武王死後,其子周成王繼位。周成王年幼,由霍叔處四兄周公旦攝政。霍叔處與管叔鮮、蔡叔度因不滿周公旦攝政,于是挾持武庚發動叛亂,史稱三監之亂。不久,周公旦平定叛亂,誅殺管叔鮮和武庚,流放蔡叔度,将霍叔處廢為庶民,三年不得錄用。

霍國滅亡後,霍叔處的後代子孫以國為姓,稱霍氏。

遷徙分布

霍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一百六十位門閥,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六十位,人口約九十九萬六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62%左右。

上下幾千年,霍州的一切無不打上霍字的烙印,霍山(霍嶽、霍泰山、霍太山、霍太)、霍王、霍叔、霍國、霍邑、霍氏、霍君、霍公故居、霍伯、霍汾、霍山王、霍山公、霍泉、霍水、霍州署、霍陶、霍瓷、霍窯、霍州、霍縣、霍汾縣,直至現代的霍電、霍礦、霍煤、霍中,等等,無不與霍字有緣。一個“霍”字、萬中情懷,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不到霍州來,不知始祖情。霍氏人氏由其發源地山西向外遷徙的曆史始于秦漢之際,他們最初向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遷徙。

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時期,就有霍氏人氏遷徙到廣東、海南、江蘇和福建等地。

晉太公滅霍後,晉國的政治和社會陷入混亂之中,漢獻帝時,天下大亂,軍閥混亂,外來入侵,世事艱難,災禍綿綿,王朝更叠,不絕于史書的天災人禍。據有關資料表明,霍氏人氏由其發源地向外遷移的曆史,始于秦漢之際,最初向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遷徙,

到宋朝時期,便開始向廣東、海南、江蘇、福建等地遷移,廣東佛山市石灣區瀾石鎮石頭村,就建有明清時期霍氏祠堂,明末清初,居住廣東、福建沿海一帶霍氏族人,經彭湖列島,開始向台灣遷移,形成了台灣今天的霍氏族氏。霍氏人氏向外遷徙不是孤立的,與中原的移民有着同樣的社會背景,朱元璋下令山西向外移民,從明洪武三年~明永樂十年(公元1370~1416年),明王朝先後進行了八次移民。

明洪武年間洪洞大槐村移民,霍氏子孫部分遷往異地他鄉,也有外出居官,或甘肅或廣東,逐居外地。據霍興成撰文,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臨汾霍裔向下為官,讓其子弟某随肅王朱瑛到甘肅、蘭州練兵,官至參将或副将,其子孫散居于靖遠、會甯、海源一帶。

霍氏族人是在明末清初從福建遷到台灣的。

時至今日,霍氏後代播遷于全國,描遷于海外,乃至全球。霍氏的英雄人物和故事有很多,所以一提起霍氏,就不禁使人感受到一種威武雄壯的英雄氣概。

郡望堂号

郡望

霍州:霍州即今山西省霍州市。霍州曆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數十萬年前,境内已有古人居住,屬舊石器時代的早期人類文化,在汾河東岸的永合村、紅崖堡村一帶有考古發現。傳說颛顼畫九州,霍為冀州之地,以東有霍太山而得名。夏、商時,霍仍為冀州之地。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其弟叔處于霍,稱為霍國。因境内有彘水,故又名彘。

都城在今汾河西岸白龍鎮陳村一帶。春秋時期,晉獻公于周惠王十六年(庚申,公元前661年)率軍滅霍,霍哀公奔齊。霍地由此歸晉國,稱為霍邑。戰國時期的(戊子,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霍邑先屬魏國,後屬韓國;韓國大将馮亭以上黨降趙國,霍邑又屬趙國。

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霍邑屬河東郡。西漢高祖元年(乙未,公元前206年),霍邑被設為彘縣,仍屬河東郡;王莽建國四年(壬申,公元12年)改彘縣為黃城;東漢陽嘉三年(甲戌,公元134年)改黃城為永安,轄汾西、趙城。永安縣治建于霍國故都之地,即今霍州市白龍鎮陳村。三國曹魏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移縣治于趙城仇池壁;曹魏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劃河東之汾北十縣為平陽郡,永安屬之。

北魏建義元年(戊申,公元528年),置永安郡,轄永安縣、楊縣。郡治設永安城。隋朝開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改置汾州,永安屬之;隋開皇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改汾州為呂州,改永安為霍邑;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罷邑州,霍邑屬晉州;隋大業十三年(丁醜,公元617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隋軍大将宋老生率軍三萬守霍邑。霍邑之戰,宋老生兵敗身亡,唐兵長驅直入,攻陷隋都長安;隋恭帝元年(丁醜,公元617年)置霍山郡,轄霍邑、趙城、汾西、靈石四縣。唐朝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元),改霍山郡為呂州;唐貞觀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州罷,以霍邑縣複歸晉州,霍邑屬之。

北宋政和六年(丙申,公元1116年),改晉州為平陽府,霍邑屬之。金貞佑三年(乙亥,公元1215年),置霍州,領霍邑、趙城、汾西、靈石四縣。元朝改平陽府為平陽路,後又改稱晉甯路,霍州屬之;霍州下領霍邑、趙城、靈石三縣;元元貞三年(丁酉,公元1297年)複立霍州,統管霍邑、趙城、汾西、靈石、嶽陽五縣。清朝乾隆三十七年(壬辰,公元1772年),霍州升為直隸州,領趙城、靈石二縣;清光緒三十二年(丙午,公元1906年),又增轄汾西縣。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改霍州為霍縣,隸屬河東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仍為霍縣。1958年與汾西縣合并為霍汾縣。1961年與汾西縣分開,複稱霍縣。1990年撤縣建霍州市。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為市,山西省會所在。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①指今整個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為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東縣,劃入蒲州。③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内長城為限,而兼有今陝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為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明朝時期并河東縣入蒲州。

蜀郡:戰國時期秦國置郡,治所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其時轄地在四川舊成都龍安潼川雅州四府、邛州及保甯府之劍閣以西皆其地,即古蜀國,治今之成都縣,自漢朝至隋朝皆因之,唐朝時期升為成都府。後治置蜀郡屬國都尉,三國時期蜀郡改為漢嘉郡,故治在今四川雅安縣。

堂号

太原堂:以望立堂。

河東堂:以望立堂。

霍州堂:以望立堂,亦稱彘水堂。

蜀郡堂:以望立堂,亦稱成都堂。

姓氏文化

郡望堂号

郡望

霍姓的望郡霍州(今山西省霍州市)、太原郡(今山西太原)、河東郡(今山西臨汾)、蜀郡(今四川成都)。

堂号

太原堂:以望立堂。

河東堂:以望立堂。

霍州堂:以望立堂,亦稱彘水堂。

蜀郡堂:以望立堂,亦稱成都堂。

宗祠對聯

四言

源自霍國;望出太原。

全聯典出霍姓的起源和郡望。

骠騎建績;麟閣冠群。

上聯典指西漢名将霍去病,河東平陽人,官至骠騎将軍,封冠軍侯。元狩年間,兩次大敗匈奴貴族,控制河西地區,打開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又和衛青共同擊敗匈奴主力。前後六次出擊匈奴,解除了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下聯典指西漢大臣霍光,字子孟,霍去病的異母弟。武帝時,官奉車都尉。昭帝即位時年幼,他與金日殚等人同受武帝遺诏輔政,任大司馬大将軍,封博陸侯。昭帝死後,相繼迎立昌邑王劉賀、宣帝。前後執政二十年,輕徭薄賦,有利于發展生産。因功,圖形被繪于未央宮麒麟閣,名列第一。

首圖麟殿;獻替清官。

上聯典指漢·霍光,武帝朝為奉東都尉,後元初為大司馬、大将軍,受遺诏輔幼主,封博陸侯。甘露中,圖形麒麟閣,光居第一。下聯典指明·霍韬,正德進士,大禮義起,毛澄力持以孝宗為皇考,韬測知帝意,為大禮議駁之,累官禮部尚書。

五言

枝江中郎将;平陽冠軍侯。

上聯典指三國蜀中郎将霍峻,字仲邈,枝江人。先生襲劉璋,留峻守葭萌城,被子圍一年,張魯遣人誘之,峻不從。遷梓潼太守。下聯典指西漢名将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河東平陽(今山西臨省汾西南)人。官至骠騎将軍,封冠軍侯,後任大司馬。武帝曾為他建造府第,他說:“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他先後六次出擊匈奴,制止了匈奴貴族的掠奪。病故時,年僅二十四歲。

家訓留恩遠;筆評播惠長。

全聯典指明代禮部尚書霍韬,字渭先,南海人。始号兀厓,後更号渭厓,正德進士。累官至禮部尚書。着有《西漢筆評》、《渭厓集》、《渭厓家訓》等。

渭厓蘊大計;秋山顯宏圖。

上聯典指明代禮部尚書霍韬,博學才高,多所建樹,頗涉國家大計,主要着作有《渭厓集》等。下聯典指明代畫家霍元瞻,擅山水,有《秋山圖》等佳作傳世。

七言

麒麟閣圖列首位;京都進士第一名。

上聯典指西漢政治家霍光(?-前63),字子孟;河東平陽(今山西省臨汾西南)人。為骠騎将軍霍去病弟。武帝時,任奉車都尉,與桑弘羊等同受贻诏,立昭帝為嗣,以大司馬大将軍輔政,封博陸侯。昭帝死,迎立昌邑王劉賀為帝,不久廢,又迎立宣帝。前後執政二十年,未嘗有過。甘露中,帝思股肱之美,圖形麒麟閣,霍光居首位。下聯典指宋代通議在夫霍端友,字仁仲,武進人。徽宗即位,策進士第一。官至通議大夫卒。

子孟赫赫大司馬;覺商炳炳太仆卿。

上聯典指西漢政治家霍光。下聯典指明代太仆卿霍子衡,字覺商,廣東省南海人。舉萬曆鄉試,曆袁州知府,唐王弟聿镌立于廣州,召為太仆卿。

小玉喪生于薄幸;大禮成議之高賢。

上聯典指唐·霍小玉,以李益負約,積思緻疾而死。下聯典指明·霍韬事典。

十言

出入禁闱,圖耀麒麟閣上;登臨瀚海,爵拜骠騎将軍。

上聯典指西漢政治家霍光事典。下聯典指西漢名将霍去病事典。

家譜文獻

廣東南海太原霍氏崇本堂族譜九卷,着者待考,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五卷、第七卷。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佛山市博物館。

廣東南海霍氏族譜十一卷,(清)霍承恩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世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廣東番禺霍氏族譜,(清)霍志雄纂修,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手寫本一冊。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廣東番禺霍氏族譜,(民國)霍志雄纂修,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手寫本一冊。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武進霍氏宗譜十八卷,(民國)霍惠成編纂,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有懷堂鉛印本二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圖書館。

江蘇常州霍氏宗譜,着者待考,民國年間有懷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三卷、第十一卷。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常州市圖書館。

湖北黃岡霍氏宗譜十卷,着者待考,清光緒後期清遠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卷、第三卷、第六~七卷。現被收藏在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漢市圖書館。

湖北贊同霍氏宗譜,(民國)霍裕瀚、霍德川等總理,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清源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冊,今僅存第二~四卷、第七~八卷、第十二卷、第十四卷。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漢市圖書館。

河北東光霍氏家乘,(清)霍秉乙、霍樹藩等重修,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遼甯省圖書館。

山東安樂霍氏家乘,(清)霍官雲等重修,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

霍氏宗譜十卷,着者待考,清光緒後期清遠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僅存第一卷、第三卷、第七卷。連同下面均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霍氏宗譜,(民國)霍钤纂修,民國二十年手抄本一冊。

霍氏宗譜,(民國)霍钤纂修,民國二十年鉛印本一冊。

霍氏宗譜,(現代)霍照林纂修,1955年手抄本兩冊。

霍氏宗譜,(現代)霍文炳纂修,1963年手抄本一冊。

霍氏合族新排字輩:“勤儉奉廉孝敬娛親禮義謙讓綱憲遵循繼先麗景強立宏程”。

黑龍江富裕霍氏字輩:“文王長成志忠吉福喜興懷德永繼慶貴世禮涓明”。

重慶涪陵霍氏字輩:“廷應承國普洪鳳正玉大鵬林傳家遠書易維元崇詩禮學光兆萬代永興隆”。

廣東番禺霍氏字輩:“和茂盛發達耀好應聯興”。

遼甯沈陽霍氏字輩:“德恩福祿北代昌”。

霍氏一支字輩:“士永以名應朝治光天德家興顯國安明世思秉全正可維官耳傳代一本立”。

霍氏一支字輩:“久有廷之毓爾其維一中允如正汝志方以大詩功應可光興極尚希敏性弘啟加克懋兆時世必施從”。

四川鹽亭霍氏字輩:“紹(芳)齊永玉(裕),家(加)祥仕遠,學習成仁,政治圓滿。”

四川三台霍氏字輩:“元環履仕,思維聯敦,少開忠秀,永茂宏興,崇仁仲義,萬代昌榮。”(1990年前後出生的大多是敦字輩的)

發音分布

霍姓最近一次人口普查人數到96萬之巨,然而在霍姓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四聲和三聲為主的2種不同發音。三聲主要分布于華北和東北地區,在河南,浙江一帶也有很廣的分布。在普通話比較集中的地區,例如河北承德,内蒙赤峰,北京及其周邊都是三聲huǒ的發音,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北京地名霍huǒ營,祖祖輩輩的人都稱作三聲,音同火huǒ,三聲是方言的看法得到很多霍huǒ氏人的不認同。目前三聲霍huǒ氏正在向中國社會科學院漢語言研究所提交增加新華字典三聲霍姓的建議。

姓氏名望

古代

霍去病:西漢河東郡平陽人,西漢大将,少時就以善于騎射而為人知曉,虛歲18因軍功封冠軍侯,19歲就帶兵大破匈奴,使河西走廊納入了中國的版圖,打開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由于戰功顯赫,被漢武帝劉徹封為大司馬。可惜英年早逝。

霍光:西漢河東郡平陽人,霍去病的異母弟,是一位封侯拜相的文官(大司馬),他輔佐漢代的三朝皇帝處理國家大事,開創了昭宣盛世,可以說,霍家兄弟是漢朝社稷的兩位大功臣。

霍峻:三國時蜀漢将,南郡枝江人,字仲邈。他先依荊州牧劉表,劉表死後歸劉備。建安十七年,劉備進至葭萌,回軍南襲劉璋,留霍峻鎮守葭萌城。張魯得知,便派遣楊帛引誘霍峻,假說共同守城,霍峻一眼識破,說:“小人頭可得,城不可得”。楊帛無奈,隻得退去。後來,劉璋又派扶禁、向存等領萬餘人由阆水上圍攻霍峻,一年之久未能攻下。霍峻城中僅數百人,他選拔精銳,伺機出擊,斬向存,大破扶禁軍,守住了葭萌城。劉備定蜀後,任他為梓潼太守、裨将軍。死後葬于成都,劉備親臨吊祭。

霍希賢:沣州人,元延祐五年(1318年)左狀元。據《湖南通志》記載:“延祐五年戊午霍希賢榜”的霍希賢曾誤為郝希賢。而載于舊志之中。“舊志誤姓郝榜”。《元史》紀第26卷仁宗之三中記載:“三月戊辰,禦試進士,賜忽都達兒、霍希賢以下五十人及第、出身有差。”泰定年間,霍希賢曾任職知威州官。

霍與聯:明朝尚書霍韬的兒子,也是坦率正直不谄媚鄢懋卿的人。

霍子衡:字覺商,明朝舉萬曆鄉試,曆任袁州知府。後合家在羊城,紹武年間(清·順治)清兵攻打廣州,城破後他對家人說:“臨難勿苟免,你們知道嗎!”接着大書“忠孝節烈之家”六字于中堂,朝服北拜,然後投井而死。其妾、長子夫妻、長女、次子、三子夫妻及一小婢,也相繼投井自盡。不少大臣聞訊,跟着紛紛自盡。事後廣州人悄悄将他們的遺體合葬于流花橋附近,直至光緒九年,方為之樹碑,稱“紹武君臣冢”。

霍韬:字渭先,始号兀崖,後改号渭崖。正德進士,讀書西樵山,經史精治,嘉慶年間官至尚書。力主清娼籍,散憎尼,毀淫詞,興社學。為人剛正不阿,見義勇為,堅貞不屈;霍韬夫人鄭氏是賢妻良母之楷模。霍韬死後被封為太子太保(從二品),谥号文敏,并由皇帝禦賜墓葬。

近現代

霍元甲:字俊卿,祖籍河北省東光安樂屯(屬滄州地區),世居天津靜海小南河村,為精武體育會創始人,近代著名愛國武術家。霍元甲幼時體弱多病。其父霍恩第是名顯一時的秘宗拳師。他擔心元甲習武日後有損霍家名聲,拒不授藝于他。但元甲志存高遠,他日日留心,處處參察,偷藝于父傳兄弟之機。苦練于舍外棗林之僻。後為父知,受責。元甲保證絕不與人比武,不辱霍家門面,方準父兄一起習武。元甲天資聰穎,毅力驚人,功藝長兄亢進,在兄弟之中出類超群。父見此,一改舊念,悉心傳藝于他。後元甲以武會友,融合各家之長,将祖傳“秘宗拳”發展為“迷宗藝”,使祖傳拳藝達到了新的高峰。

霍玲:(1947.3-——),女(原陝西省委第一書記霍士廉之女),山西省忻州市人。2002年7月29日晉升為海軍少将軍銜。

霍英東:(1923.5-——2006.10),廣東省番禺縣(今廣州市番禺區)人。是香港20世紀罕有的商業奇才、最出色的華人體育社會活動家和中國内地最廣為人知的慈善家、第一位晉身于“國家領導人”階層的“紅色資本家”。

霍震霆:香港奧委會主席,是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著名實業家霍英東先生的長子。在國際奧委會委員中間斡旋,為北京申奧成功做出很大貢獻。

霍震寰:1949年5月生,廣東番禺人,現任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香港霍英東集團行政總裁,霍英東次子。

霍震宇:1954年出生于香港,留學于英國一所軍事學校,主修科技。霍英東集團公司董事、霍英東集團創始人霍英東之子。是廣州市政協委員、北京市青年聯合會常務委員、香港青年聯會董事、香港佛教文化産業榮譽主席。霍震宇熱衷公益事業,曾助建洛溪大橋、番禺中學及捐款番禺教育基金會,共捐款500萬元。1996年3月,經番禺市人民政府提名,番禺市第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決定,授予霍震宇先生“番禺市榮譽市民”稱号。2000年9月轉授“廣州市榮譽市民”稱号。

霍松林:1921年生于甘肅省天水市琥珀鄉霍家川,霍松林是我國著名的古典文學專家,文藝理論家、詩人、書法家。

霍春陽:1946年出生于河北省清苑縣,天津市第九屆、第十屆政協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霍啟剛:(1979年7月2日—),生于香港,祖籍廣州番禺,為霍震霆與前妻朱玲玲長子。因與郭晶晶之間的戀情受到廣泛關注。2012年11月8日,兩人在香港沙宣道霍家大宅舉行婚禮儀式。

霍昕:中國女作家,編劇,編導,作家,演員

霍建華:中國台灣男演員,歌手、出品人。

霍思燕:中國内地女演員。

霍尊:中國歌手。

上一篇:增城區

下一篇:北京八月照相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