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心瀝血

嘔心瀝血

漢語成語
嘔心瀝血,漢語成語,讀音為ǒu xīn lì xuè,吐出心,滴盡血。比喻費盡心血,用盡心思。[1]多形容為事業、工作、文藝創作等用心的艱苦。
    中文名:嘔心瀝血 拼音:ǒu xīn lì xuè 近義詞:煞費苦心、挖空心思、搜索枯腸 反義詞:無所用心 出處:唐·李商隐《李長吉小傳》 用法:褒義,謂語 結構:聯合式 外文名稱:to shed one's heart's blood

解釋

嘔:吐;瀝:一滴一滴。比喻用盡心思。多形容為事業、工作、文藝創作等用心的艱苦。

出處

唐·李商隐《李長吉小傳》:“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唐·韓愈《歸彭城》詩:“刳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

示例

~,讴歌社會主義,受到群衆的歡迎。——臧克家《老舍永在》

典故

原文

李賀字長吉,系出鄭王後。七歲能辭章,韓愈、皇甫湜始聞未信,過其家,使賀賦詩,援筆辄就如素構,自目曰“高軒過”,二人大驚,自是有名。為人纖瘦,通眉,長指爪,能疾書。每旦日出,騎弱馬,從小④奚奴,背古錦囊,遇所得,書投囊中。未始先立題然後為詩,如他人牽合程課者。及暮歸,足成之。非大醉吊喪日率如此,過亦不甚省。母使婢探囊中,見所書多,即怒曰:“是兒要嘔出心乃已耳。”

(唐代詩人李賀(790~816)注音:lǐ hè 世稱:李長吉、鬼才、詩鬼、李昌谷、李奉禮,與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稱唐代“三李”)

譯文

李賀,字長吉,是鄭王的後代,七歲就能寫文章,韓愈、皇甫湜開始聽到還不相信,經過他家時,讓李賀寫詩,李賀提起筆就像早已構思好的一樣,命名為“高軒過”,二人大吃一驚,李賀因此而出名。長得單薄削瘦,雙眉相連,手指很長,能快速寫出詩文來。每天清晨太陽剛剛初升時,就騎着一頭瘦弱的馬,帶着一個小書童,背着破爛不堪的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的詩句,就寫下來投入錦囊中。不曾有過先确定題目再寫詩的事,就像其他牽強附和舊章法的人。等到晚上回來,就整合成一首詩。若不是大醉時或吊喪的日子他都是這樣,每天到母親處探望也顧不得問候一聲。他的母親讓婢女拿過錦囊取出裡面的草稿,見寫的稿子很多,就心疼嗔怪道:“這個兒子要嘔出心肝才停止啊!”。

注釋

從:使……跟從

疾:快速

通眉:兩眉相通連

奚奴:童仆

牽合程課:牽強附和舊章法

足(jù)第四聲:補充

率:一概,都

過:探望

省:醒悟

旦:清晨

錦:絲織品

已耳:罷休

課程:标準、模式

率:大緻、一般(或者一律、一概)

意義

唐朝著名的詩人李賀,七歲就開始寫詩做文章,才華橫溢。成年後,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從來沒有得志過,隻好把這苦悶的心情傾注在詩歌的創作上。他每次外出,都讓書童背一個袋子,隻要一有靈感,想出幾句好詩,他就馬上記下來,回家後再重新整理、提煉。母親總是心疼地說:“我的兒子已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寫詩上了,真是要把心嘔出來才罷休啊!”,李賀在他短暫的26年生涯中,留下了240餘首詩歌,這是他用畢生的心血凝成的。唐代文學家韓愈,曾寫過這樣兩句詩:“刳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即是說挖出心肝來當紙,滴出血來寫文章。後來人們常用“嘔心瀝血”比喻極度勞心苦思。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