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液腺

唾液腺

口腔内分泌唾液的腺體
人或脊椎動物口腔内分泌唾液的腺體。人或哺乳動物有三對較大的唾液腺,即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另外還有許多小的唾液腺。也叫唾腺。口腔内有大、小兩種唾液腺salivary glands。小唾液腺散在于各部口腔粘膜内(如唇腺、頰腺、腭腺、舌腺)。大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三對,它們是位于口腔周圍的獨立的器官,但其導管開口于口腔粘膜。[1]
    中文名:唾液腺 外文名:parotidgland 别名:唾腺 釋義:人或脊椎動物口腔分泌唾液的腺體

口腔涎腺

涎腺包括腮腺、颌下腺及舌下腺三對大涎腺和分布在口腔粘膜的衆多小涎腺,各有導管通向口腔,排出涎液。

腮腺是大涎腺中最大的一對,重約15~30克,為純漿液腺質軟,色黃,位于顔點擊查看原圖面兩側,顴弓之下,外耳道前下方,下颌支後方,大部分位于下颌後窩内。腮腺外形不規則,大緻呈楔形,底呈三角形向外,尖向前内,可分為淺、深二葉。淺葉較大,位于咬肌後部的表面,深葉位于下颌支後内側,突入下颌後窩内。肋腺外面有腮腺鞘,覆蓋腮腺淺表的部分特别緻密,腮腺深面的部分較薄弱。腮腺導管從腮腺淺葉前緣發出,在顴弓下約1.5cm處穿出腮腺鞘膜。管長約5~7cm,管壁較厚,管徑約2~3mm,導管橫過咬肌外側面後,在咬肌前緣呈直角急轉向内,最後開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相對的頰粘膜上,開口處形成一個乳頭。

颌下腺是以漿液性腺泡為主的混合腺,重約10~15g,呈扁橢圓形。位于兩側颌下三角内,在下颌骨體的内面與舌骨舌肌和莖突舌肌之間。颌下腺外部由頸深筋膜淺層形成的鞘包裹。颌下腺導管長而彎曲,約5cm左右,從腺體深部發出,自後下斜向前上行走,開口于舌系帶兩側的舌下肉阜處。導管開口較大,易受損傷。

舌下腺是三對大涎腺中最小的一對,屬粘液性腺泡為主的混合腺,重約3~4g,形态扁平,由多數小腺體組成,位于口底粘膜舌下皺襞的深面,下颌舌骨肌上方。舌下腺的輸出管有大、小兩種。舌下腺小管為8~20條短而細的小管,多數各自在舌下皺襞處開口于口腔,部分導管通向颌下腺導管。舌下腺大管循颌下腺導管外側,與颌下腺導管共同開口于舌下肉阜,或單獨開口于舌下肉阜。

小涎腺位于口腔粘膜和粘膜下層,按其所在解剖部位而命名,有唇腺、頰腺、腭腺、舌腺、磨牙後腺、舌腭腺等,唇、頰、磨牙後區、腭、舌等處是小涎腺的主要分布部位,因此,這些部位也是粘液囊腫和涎腺腫瘤的好發部位。正常情況下,唾液一天的分泌量約為1~1.5L,唾液不僅對消化有很大作用,還與味覺、語言、吞咽等功能及口腔衛生、保護粘膜和齲病預防有密切關系。

大唾液腺

大唾液腺有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三對,它們的導管開口于口腔。

唾液腺為複管泡狀腺,被膜較薄,腺實質分為許多小葉,由分支的導管及末端的腺泡組成。

1.腺泡腺泡(alveoli)呈泡狀或管泡狀,由單層立方或錐形腺細胞組成,為腺的分泌部。腺細胞與基膜之間以及部分導管上皮與基膜之間有肌上皮細胞,細胞扁平,有突起,胞質内含有肌動蛋白微絲。肌上皮細胞的收縮有助于腺泡分泌物排出。腺泡分漿液性、粘液性和混合性三種類型。

(1)漿液性腺泡(serousalveolus):由漿液性腺細胞組成。在HE染色切片中,胞質染色較深。基部胞質嗜堿性較強,電鏡下可見此處有較多粗面内質網和核糖體。核圓形,位于基部。頂部胞質内有較多嗜伊紅的分泌顆粒(酶原顆粒,zymogengranule)漿液性腺泡分泌物較稀薄,含唾液澱粉酶。

(2)粘液性腺泡(mucousalveolus):由粘液性腺細胞組成。在HE染色切片中,胞質着色較淺,分泌顆粒不能顯示。細胞核扁圓形,居細胞底部。電鏡下則可見頂部胞質内有粗大的分泌顆粒(粘原顆粒,mucinogengranule)。粘液性腺泡的分泌物較粘稠,主要為粘液(糖蛋白)。

(3)混合性腺泡(mixedalveolus):由漿液性腺細胞和粘液性腺細胞共同組成。常見的形式是,腺泡主要由粘液性腺細胞組成,幾個漿液性腺細胞位于腺泡的底部或附于腺泡的末端,在切片中呈半月形排列,故稱半月(demilune)。半月的分泌物可經粘液性細胞間的小管釋入腺泡腔内。

2.導管導管是反複分支的上皮性管道,是腺的排洩部,末端與腺泡相連。唾液腺導管可分為以下幾段。

(1)閏管(intercalatedduct):直接與腺泡相連,管徑細,管壁為單層立方或單層扁平上皮。

(2)紋狀管(striatedduct):或稱分泌管(secretoryduct),與閏管相連接,管徑相,管壁為單層高柱狀上皮,核位居細胞頂部,胞質嗜酸性。細胞基部可見垂直縱紋,電鏡下為質膜内褶和縱行排列的線粒體,此種結構使細胞基部表面積增大,便于細胞與組織液間進行水和電解質的轉運。紋狀管上皮細胞能主動吸收分泌物中的Na+,将k+排入管腔,并可重吸收或排出水,故可調節唾液中的電解質含量和唾液量。

(3)小葉間導管和總導管:紋狀管彙合形成小葉間導管,行于小葉間結締組織内。小葉間導管較粗,管壁為假複層柱狀上皮。小葉間導管逐級彙合并增粗,最後形成一條或幾條總導管開口于口腔,導管近口腔開口處漸為複層扁平上皮,與口腔上皮相連續。

結構特點

1.腮腺為純漿液性腺,閏管長,紋狀管較短。分泌物含唾液澱粉酶多,粘液少。

2.下颌下腺為混合腺,漿液性腺泡多,粘液性和混合性腺泡少。閏管短,紋狀管發達。分泌物含唾液演粉酶較少,粘液較多。

3.舌下腺為混合腺,以粘液性和混合性腺泡為主,半月較多,無閏管,紋狀管也較短。分泌物以粘液為主。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