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性面癱

周圍性面癱

面神經炎
周圍性面癱又稱Bell麻痹或面神經炎,為面神經管内面神經的非特異性炎症引起的周圍性面肌癱瘓。一般症狀是口眼歪斜,無法完成擡眉、閉眼、鼓嘴等動作。它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任何年齡均可發病,男女發病率相近,絕大多數為一側性,雙側者甚少。
    中醫病名: 外文名: 别名:Bell麻痹、面神經炎 就診科室: 多發群體: 常見發病部位: 常見病因: 常見症狀: 傳染性: 傳播途徑: 中文名:周圍性面癱 傳染病:否 臨床表現:口眼歪斜,無法完成擡眉、閉眼、鼓嘴等 發病部位:面部

病因

引起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病因及疾病很多,歸納有以下幾方面:

1.面神經穿出腦橋後,在顱底處可由各種類型的腦膜炎、顱底骨折、基底動脈瘤及硬膜外膿腫的侵犯而發生麻痹;聽神經瘤患者常伴有面神經受損,其他小腦腦橋角及顱底腫瘤(腦膜瘤、脊索瘤及轉移性腫瘤等)也可損害面神經;頸靜脈球腫瘤常很早侵犯面神經。

2.腦橋内面神經核性損害的最常見病因為血管性、腫瘤及炎症,其次為多發性硬化、延髓空洞症、進行性延髓麻痹、先天性面神經核發育不全(伴有外直肌麻痹者,稱Moebius氏綜合征)。

3.在面神經管内,也可由多種病變引起面神經損害,膝狀神經節的炎症,如帶狀疱疹病毒,可以引起膝狀神經節綜合征(即Ramsayhunt氏綜合征),很多沒有疱疹的面神經麻痹,可能系由于嗜神經病毒感染;在很多感染性病變(如腮腺炎、猩紅熱、瘧疾、多發性顱神經炎、局部感染等)、中毒和代謝障礙(如糖尿病、酒精中毒及維生素缺乏等),以及血管機能不全等,都可損害面神經。由于面神經管與中耳及乳突等密切相鄰,因此,面神經麻痹是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及颞骨化膿性炎症的并發症,統稱為耳源性面神經麻痹。

4.面神經出莖乳後的分支麻痹,可以由于腮腺的疾病,或腫瘤以及面部外傷等引起。

臨床表現

1.急性起病,數小時或1~3天症狀達到高峰,病初可伴耳後乳突區、耳内或下颌角疼痛。

2.一側面部表情肌癱瘓為突出表現,口角歪斜,流涎,講話漏風,鼓腮和吹口哨漏氣,食物滞留于病側齒頰之間。

3.可伴有味覺喪失,唾液減少,聽覺過敏,患側乳突部疼痛,耳郭和外耳道感覺減退,外耳道或鼓膜疱疹。

查體可見一側面部額紋消失,睑裂變大,鼻唇溝變淺變平,病側口角低垂,示齒時口角歪向健側,做鼓腮和吹口哨動作時,患側漏氣。不能擡額、皺眉,眼睑閉合無力或閉合不全。閉目時眼球向上外方轉動,顯露白色鞏膜,稱Bell征。

檢查

1.神經電生理

對面神經病變預後的判斷有意義,包括興奮阈值測定、複合肌肉動作電位波幅測定及面神經傳導速度測定。

2.影像學檢查

為除外橋小腦角腫瘤、顱底占位病變、腦橋的血管病等後顱窩病變,部分患者需做頭部MRI或CT檢查。

鑒别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及相關檢查,診斷并不困難。注意除外以下病因:

1.格林-巴利綜合征

可有周圍性面癱,多為雙側性,少數在起病初期也可表現為單側,随病程逐漸發展為雙側。應有其典型表現如對稱性四肢遲緩性癱瘓。

2.後顱窩腫瘤

侵犯颞骨的占位性病變如表皮樣瘤、皮樣囊腫,鼻咽癌侵犯顱底等均可引起面神經損害。應有隐襲起病、進行性加重的病程特點。

3.腦橋内的血管病

可緻面神經核損害引起面癱,應有其他中樞神經受損體征如交叉性癱瘓。

4.其他

急慢性中耳炎、乳突炎、腮腺炎或腫瘤可侵犯面神經,應有相應原發病病史。

治療

1.急性期治療

治療原則是減輕面神經炎症水腫、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與防治并發症。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補充B族維生素,抗病毒治療。在莖乳孔附近行超短波熱透、紅外線照射或局部熱敷治療,有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除神經水腫。

2.恢複期治療

病後第3周至2年内以促使神經功能恢複為主要原則,可繼續給予B族維生素治療,同時采用針灸、碘離子透入療法等治療。面肌活動恢複時應盡早做功能訓練,可對着鏡子皺眉、舉額、閉眼、露齒、鼓腮和吹口哨等,每日數次,每日數分鐘,輔以面部肌肉按摩。

3.後遺症期治療

少數患者在發病2年後仍留有不同程度後遺症,嚴重者可試用面-副神經、面-舌下神經或面-膈神經吻合術,但療效不肯定。

4.預防眼部并發症

因不能閉眼、瞬目,角膜長期暴露易發生感染,注意保護角膜、結膜,可采用抗生素眼藥水、眼膏點眼,戴眼罩等方法。

預後

約70%患者可完全恢複,20%部分恢複,10%恢複不佳。年輕患者預後好,老年患者伴乳突疼痛或合并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心肌梗死等預後較差。後遺症為面肌痙攣等。

上一篇:結核性胸膜炎

下一篇:結核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