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

漢語漢字
吞(拼音:tūn),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始見于篆文。《說文》:“吞,咽也。從口,天聲。”形聲字,從口,其形像張開的口,表示口吞食;從天,表示人吞物時常将口朝天,以便咽下食物。本義是指不嚼或不細嚼整個咽下去;因其有口朝天之意,也引申為兼并、侵占别國領土或暗中非法占有别人财産;因食物吞到胃中可被容納,也引申為包容,表示容納,寬容大度。
  • 中文名:吞
  • 拼音:tūn
  • 部首:口
  • 五筆:GDKF
  • 倉颉:MKR
  • 鄭碼:AGJ
  • 筆順:橫、橫、撇、捺、豎、折、橫
  • 字級:一級字(編号0607)
  • 平水韻:平聲十三元
  • 總筆畫:7
  • 四角号碼:10608
  • 統一碼:U 541E
  • 結構:上下結構
  • 注音:ㄊㄨㄣ

字源演變

吞,形聲字。從口,天聲。本義為咽,《說文》:“吞,咽也。”大口吞食,《說文》小篆(見圖中1)中即有口朝天之形。後至漢代,有兩種不同的寫法,《馬王堆》中,上似王,下為口(見圖中2),寓意野心極大有取代王權之心;《甲金篆》中為隸變後的文字,已較為整齊規範,可清晰的認出天、口二字(見圖中3)。楷書見圖中4.

吞字由天、口兩部分構成,天在上,較為扁寬,口在下,人吞物時常将口朝天,以便咽下食物;食物通過口可進入胃中,故吞也有包容、容納的意思;口朝天,有吞食天地之意,也引申為兼并、侵占别國領土或暗中非法占有别人财産。

現代釋義

基本釋義

1.不嚼或不細嚼而咽入:~吐。~咽。~噬。狼~虎咽。氣~山河。忍氣~聲。

2.兼并,侵占:~沒(mò)。~并。~蝕。~占。

詳細釋義

吞[tūn]

〈動〉

(形聲。從口,天聲。本義:咽下)

同本義

吞,咽也。——《說文》

吞舟大魚也。——《後漢書·杜笃傳》注

吞長江。——宋·範仲淹《嶽陽樓記》

與風水相吞吐。——宋·蘇轼《石鐘山記》

氣吞萬裡如虎。——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又如:吞炭(吞咽火炭毀嗓子);吞舌(閉口結舌不言);吞舟(吞航。吞舟之魚,能吞舟的大魚);吞刀刮腸(喻痛下決心,改過自新);吞牛(比喻少年氣概豪邁);吞咀(吞食);吞下一條鳝魚

吞并,消滅掉

吞,滅也。——《廣雅》

兼有吞周之意。——《戰國策·西周策》

而交吞揆之。——《楚辭·天問》

吞二周。——漢·賈誼《過秦論》

又如:吞樓(侵吞);吞奪(侵吞掠奪);吞據(吞并,占據);吞聲忍氣(強忍氣憤而不出聲);吞聲忍淚(形容強忍悲傷);吞聲飲恨(抱恨無言);吞哀(隐忍悲傷)

容納

吞若雲夢者八九。——司馬相如《子虛賦》

忍受

氣斷聲吞。——《聊齋異·促織》

又如:吞恨

〈形〉

癡呆

燈窗苦吟,寒酸撒吞。——湯顯祖《牡丹亭·腐歎》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咽也。從口天聲。

說文解字注

吞,咽也。

今人以吞吐對舉。據此則咽喉本名吞。俗雲喉吞是也。猶之喉本名咽。平聲。今人以為下咽字。一見切。從口。天聲。土根切。古音在十二部。

康熙字典

《唐韻》吐根切。《集韻》《韻會》他根切,并音吞。《說文》:咽也。司馬相如《子虛賦》:吞若雲夢者八九。

又《廣韻》:吞,滅也。《增韻》:并包也。《戰國策》:陰謀有吞天下之心。

又《廣韻》:他前切。《集韻》:他年切,音天。姓也。漢有吞景雲。

又《集韻》:咽也。《古梁傳·隐三年》注:其所吞咽者,壤入于内。《釋文》:吞,敕恩反,又音天。

王筠詩:桓桓信無敵,堂堂甯有前。九圻良易舉,八荒安足吞。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