衫

漢語漢字
衫:shān,ㄕㄢˉ。《說文解字》:“衫,衣也。從衣、彡聲。”《釋名·釋衣服》:“衫,芟也,芟末無袖端也。”。短袖的單衣是衫之範式。本義:上衣、單褂。如:長衫、襯衫、汗衫、棉毛衫。
  • 中文名:衫
  • 拼音:shān
  • 部首:衤
  • 五筆:puet
  • 倉颉:lhhh
  • 鄭碼:wtp
  • 筆順:45234333
  • 注音:ㄕㄢˉ
  • 總筆畫:8
  • 部外筆畫:3
  • 四角碼:32222
  • 統一碼:886B

現代釋義

詳細釋義

【名】

古代指無袖頭的開衩上衣

朝成繡夾裙,晚成單羅衫。——《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又如:衫子(指古代婦女穿的一種袖子寬大的上衣;上衣的通稱);衫帽(涼衫便帽。是宋代士大夫閑居時的裝束);衫裙(短衫和裙子,泛指衣服);衫褃(衣服的腰身);衫煖(即“衫子”);衫傒(衣袖)

衣服的通稱〖clothing〗。如:衫襟(衣衫);運動衫;毛線衫;套衫;衫串(衣服,衣着);衫傒(衣衫的袖子);青衫(唐代文官品級最低的官服)

古指短袖的單衣。《釋名·釋衣服》:“衫,芟也,芟未無袖端也。”今指各類單層上衣。如襯衫、汗衫、茄克衫等,亦為衣服的通稱,如衣衫。

【古代服飾用語】

“衫”是一種無袖單衣,也叫半衣,是春秋季節上衣的一種,在古代大多是婦人之服,男子也盛穿。

古代的衫按階尊卑可分兩種,一為“中單”(夏商周時期朝廷用衫,秦末改名“汗衫”),一為“布衫”(是平民服用的粗布短衣)。

“衫”以内外分,外用的叫“褙子”“半臂”。“褙子”是有裡子的對襟夾外衣,用于擋風塵。“半臂”又叫“半袖”,袖長及肘,衣身很短,亦有無袖式樣。從隋代開始流行,到宋時袖子延長,作為内用的衫,即貼身穿用的汗衫,用大襟和對襟兩種形式。

常見詞組

青衫、小衫、套衫、複衫、涼衫、官衫、襯衫、衫裙、衫袖、衫袍、衫帽、衫帶、衣衫、蕉衫、藍衫、蒙衫、花衫、罩衫、紫衫、窄衫、短衫、皂衫、白衫、油衫、汗衫、朝衫、戲衫、征衫、帽衫、布衫、夾衫、大衫、團衫、單衫、偏衫、雲衫、黃衫、長衫、裙衫、衫子、一品白衫、舞衫歌扇、白發青衫、司馬青衫、青衫司馬。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唐韻》所銜切《集韻》《韻會》師銜切,?音杉。《篇海》小襦也。一曰單襦。《釋名》衫,芟也,衫末無袖端也。《束皙·近遊賦》脅汗衫以當?。

又衣之通稱。《唐書·車服志》士人以枲紵襴衫為上服,馬周請加襴袖褾襈,開骻者名缺骻衫。《集韻》通作襂。

說文解字

衫【卷八】【衣部】

衣也。從衣彡聲。所銜切

說文解字注

(縿)旌旗之遊所屬也。各本失所屬二字。今補。㫃部曰。遊、旌旗之流也。周禮巾車注雲。正幅爲縿。遊則屬焉。正義曰。正幅爲縿、爾雅文。又觐禮正義。爾雅說旌旗正幅爲縿。唐後爾雅奪正幅爲縿四字。郉疏不能攷補。縿是旌旗之體。遊則屬焉。故孫炎注曰。爲旒于縿。郭璞曰。縿、衆旒所箸。戴先生曰。遊箸縿垂者也。

交龍鳥隼之屬皆畫于縿。爾雅曰。纁帛縿。鄭本之。曰九旗之帛皆用绛。上有弧以張縿之幅。見觐禮、明堂位、考工記。下以人維之。周禮節服氏六人維王之太常、爾雅維以縷是也。所以太常必維之者、正恐其遊長曳地。毛詩。素絲纰之。大夫旌旗之遊亦維持之也。遊屬于縿而統于縿。然㫃部遊下不雲旌旗之縿也。則知縿下不雲旌旗之遊。理合析言、不得渾言矣。從糸。參聲。所銜切。古音在七部。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