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

南唐

五代十國時期李昪在江南建立的政權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國時期李昪在江南地區建立的王朝,定都江甯(今江蘇省南京市),傳三世曆一帝二主,享國三十八年,是十國中版圖最大的政權。[1]南吳太和七年(935年),南吳睿帝加封徐知诰為齊王,并将升州、潤州等十州之地劃歸齊國。   升元元年(937年)徐知诰建立齊國(徐齊)。   同年十月,徐知诰受禅稱帝,國号“齊”,改元升元;   升元三年(939年)徐知诰恢複李姓,改名為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又改國号為“唐”,史稱“南唐”。李昪即位後,繼續保境安民,在相對安定的條件下,社會生産有所發展。與同時割據諸國相比,南唐地大力強;由于興科舉、建學校,文化也尤為昌盛。保大三年(945年),南唐乘閩國内亂,出兵滅閩,俘王延政。保大九年(951年),南唐乘南楚内亂,派兵滅楚,馬希崇降。但不久,楚國故地被周行逢奪取,南唐未能鞏固所占之楚地。中興元年(958年)李璟去帝号,稱國主,并向後周稱臣。宋開寶四年(971年)李煜去除“唐”國号,改稱“江南國主”,并請求宋廷罷除不直稱其姓名的禮遇,被宋太祖批準。  宋開寶八年(975年)宋兵攻占金陵,李煜奉表出降,江南政權正式滅亡。 南唐最盛時幅員三十五個州,大約地跨今江西、安徽、江蘇、福建、湖北和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約五百多萬,為中國南方的經濟開發作出了重大貢獻。
  • 中文名稱:南唐
  • 英文名稱:Southern Tang
  • 簡稱:唐、唐國、江南國
  • 所屬洲:亞洲
  • 首都:江甯府(今南京)、南昌府(今南昌)
  • 主要城市:海州、楚州、光州、潤州、滁州、濠州等
  • 官方語言:中古漢語
  • 貨币:唐國通寶,大唐通寶,開元通寶等
  • 政治體制:君主專制政體
  • 國家領袖:李昪、李璟、李煜
  • 人口數量:655065戶(約500萬)
  • 主要民族:漢族
  • 主要宗教:道教、佛教
  • 國土面積:76.6萬平方公裡(951年)
  • 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
  • 選官制度:科舉制
  • 軍事制度:募兵制
  • 文學形式:南唐詞

國号

升元元年(937年),徐知诰代吳稱帝,國号“齊”,定都金陵(今江蘇南京),号江甯府,改年昪元。次年,徐知诰改姓名為李昪,以揚州府為東都,旋改國号為“唐”;史稱“南唐”。中興元年(958年),李璟去除帝号,稱江南國主。

清陳鳣編撰《續唐書》,本乎明陳霆《唐餘紀傳》之旨,以為後唐、南唐兩朝,上承唐祚,下啟宋朝,應當作為五代十國之正統。

曆史

徐氏擅權

安史之亂後,唐朝後半段的大部分時期裡,四十到五十個藩鎮絕大部分不割據,隻有河朔等極個别藩鎮割據,但也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須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軍情”,而且割據藩鎮也曾解除割據。直到唐末黃巢攻破長安,唐朝崩潰的情況下各藩鎮才紛紛自立。強藩朱全忠于天祐四年(907年)逼迫唐哀帝禅位,建國後梁,都城東都開封(今河南開封),唐朝覆滅,中國進入大分裂時期一五代十國。

唐末天下大亂,藩鎮割據混戰。其中,楊行密掌握的淮南鎮是當江南最具實力的藩鎮。但在其子楊渥嗣權位後,政治混亂,人心不穩。大将徐溫通過權力鬥争逐漸獨掌大權達20年之久。其間楊氏雖有立國稱王(所建之國史稱楊吳)但不過是徐氏控制下的傀儡。天祐八年(911年),徐溫升任行軍司馬、潤州刺史、鎮海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天祐十二年(915年),徐溫受封齊國公,兼任兩浙招讨使,開始鎮領潤州(今江蘇鎮江),以升、潤、宣、常、池、黃六州為齊國。徐溫居住升州,設立大都督府。天祐十四年(917年),徐溫遷治金陵,以其子徐知訓在廣陵輔佐楊隆演,但大事都是徐溫遙為決定。後徐知訓被朱瑾殺死,徐溫的養子徐知诰(李昪)從潤州先入廣陵,得專政事。

楊吳順義七年(927年),徐溫去世,其養子徐知诰接掌了他的權力,以大丞相,齊王身份掌握楊吳實權。同年,扶吳主楊溥稱帝,但實權仍在徐知诰手中。徐知诰一方面對楊氏舊臣竭力懷柔,“高位重爵,推與宿舊”;另一方面則積極扶持自己的勢力。大力招徕、獎拔北來士人。

南唐立國

在楊吳後期,著名的北方人士如韓熙載、常夢錫、馬仁裕、王彥鑄、高越、高遠、江文蔚等,都在此時聚集于徐氏身邊。其次,江南一帶的著名人士如宋齊丘、陳覺、查文徽、馮延巳、馮延魯、邊鎬、遊簡言、何敬塗等,也在此時由徐知诰提拔起來。經過10年苦心經營,徐知诰不僅完全獲得了楊氏舊臣的支持,而且觸合了北方人與江南人兩大勢力,所謂“羽翼大成,伸佐彌衆”。最後徐知诰在遼天顯十二年(937年)廢吳王楊溥,登上皇位,國号大齊,年号昪元。“上下順從,人無異意”,“國中夷然無易姓之戚”。

升元三年(939年),徐知诰恢複李姓,改名為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又改國号為唐,史稱南唐。他為唐高祖、唐太宗立廟,追尊父祖四代為皇帝,改奉徐溫為義祖,并對徐氏子弟大加封賞。改金陵府為江甯府,以府治為宮,以城為都。以金陵為國都,以原來的楊吳都城揚州為東都。南唐是十國裡面積最大的政權,此時的南唐北面、西北面與中原政權以淮河至大别山一線為界;西面與楚相隔,長江沿岸有蕲州、黃州和鄂州;南面隔南嶺與南漢分界,東南面,早期的南唐隔武夷山與閩國為鄰;東面與東北面,在蘇州、無錫一帶與吳越國相望。

南唐立國後,烈祖李昪以保境安民為基本國策,休兵罷戰,敦睦鄰國,同時結好契丹以牽制中原政權。江南地區于是保持了較長時期的和平,社會生産逐漸複蘇并迅速發展。同時,政府輕徭薄賦,勸課農桑,鼓勵商業。商人以茶、絲與中原交換羊、馬,又經海上與契丹貿易。在手工業方面,南唐的紡織業、印染業、礦冶業、制茶、造紙、曬鹽、造船、金銀陶瓷、文具制造等,均有突出成就。不僅産量高,而且工藝精細,湧現出許多名産上品。。

烈祖的“息兵安民”國策,造就了江淮地區和平安定的社會環境,促進了南唐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同時,南唐也是一個藝術的王朝,它在文學、美術、書法、音樂等諸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李昪設太學,興科舉,廣建書院、畫院。安定、富強的南唐,成為飽經戰亂滄桑的文人士大夫理想的栖身之所。江北士人多流落至此,“儒衣書服盛于南唐”,“文物有元和之風”。“北土士人聞風至者無虛日”。南唐的社會文化之盛,在五代十國甚至中國曆史上所有的割據政權中都是絕無僅有的。軍事方面,李昪堅持自守,為時機成熟攻時中原不受鄰國牽制,因而不輕易與鄰為釁。

開疆拓土

升元七年(943年),烈祖李昪駕崩,子李景繼位,改名李璟(916-961)即南唐元宗,有保大、中興、交泰三個年号。這段時期南唐與吳越間戰火頻發,而吳越國的軍事行動往往與中原政權互相呼應。此時南唐的鄰國閩也正在内戰。保大二年(944年)二月,閩将連重遇、朱文進弑殺其君王延羲,朱文進自立為帝。李璟乘亂派查文徽及待诏臧循發兵攻打閩的建州。在建州稱帝的王延政聽說南唐要入侵,派人欺騙福州守将說:“南唐軍幫助我征讨逆賊。”福州百姓和守将們相信了他的話,于保大三年(945年)殺死朱文進等人向王延政歸降,王延政恢複原先的國号閩,派侄子王繼昌鎮守福州。查文徽屯兵建陽,福州守将李仁達殺王繼昌自稱留後,泉州守将留從效也殺刺史黃紹頗,并送錢物給查文徽。

同年八月,查文徽乘勝攻克建、汀、泉、漳四州,王延政戰敗投降,閩國滅亡。李璟從閩的土地中分出延平、劍浦、富沙三縣設置劍州,遷王延政全家到金陵。以王延政為饒州節度使、李仁達為福州節度使、留從效為清源軍節度使。南唐雖然滅了閩,但并未完全統治閩地,殘餘勢力仍在。李仁達以福州附吳越。原閩将留從效驅逐南唐在泉、漳二州之駐軍,占據該地,但仍向南唐稱臣。留從效及其後繼者占有泉、漳二州直至北宋建國之後。同年,契丹攻陷後晉京師,中原無主,而李璟正因陳覺等疲兵東南,無暇北顧。

保大九年(951年),楚國内亂,楚王馬希廣被其兄馬希萼殺死,馬希萼稱臣于南唐,不久馬希萼又被其弟馬希崇推翻廢黜。這時中原處于後漢、後周朝代交替的混亂之季,李璟見有機可趁,派皇甫晖出海、泗諸州招納正相互混戰的各路豪強武裝和因戰亂四散的流民從軍。十月,南唐發兵滅楚,除南部數州為南漢乘機占有外,楚地全歸南唐,這時南唐的幅員達到巅峰,據有今江西全省,以及安徽、江蘇、福建、湖北和湖南大部或部分地區。但南唐軍還未站穩腳跟就在次年十月被楚将劉言起兵擊敗,後劉言被其部下周行逢和王進逵殺死,周行逢及其子周保權又先後統治湖南,楚地得而複失。

退縮衰落

主詞條:周世宗攻南唐之戰

保大十三年(955年)至交泰元年(958年),北方後周政權三度攻打南唐,南唐始終處于被動防禦的不利局面。壽州一戰,周世宗柴榮禦駕親征,周軍勢如破竹,遂攻占泗、濠、楚等州,唐軍一潰千裡,淮河水軍全軍覆沒。李璟上表柴榮自請傳位于太子弘冀,請劃江為界,南唐盡獻江北之地,包括淮南十四州及鄂州在江北的兩縣。同時,南唐奉周正朔,用其紀年,去除國号,改稱“江南國主”。南唐自此一蹶不振,為避後周鋒芒,李璟遷都洪州,稱南昌府。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璟駕崩,因其長子李弘冀已亡,其六子李煜(初名從嘉,937-978)繼位,複都金陵。此時的南唐國内政治、社會矛盾積重難返。經濟上,自淮南戰敗後,南唐每年要向中原繳納高額貢奉。

南唐原先地跨長江南北,江南北之間的經濟有互補性,如江南乏鹽,而江北産鹽。而失去淮南後,南唐失去了重要的鹽産地,自此要花巨資向中原政權買鹽。财政因之日益窘迫,使南唐政權不得不加重賦稅,以至怨聲載道。南唐轄境之的人民對李後主時期繁重的賦稅記憶深刻,直到北宋統一之後許多年,還在提起當年的南唐連鵝生雙子、柳樹結絮都要課稅。南唐後期的政治也日益混亂。

随着新主登基,朝廷内部新一輪的黨争開始了。當宋軍從周圍步步緊逼時,南唐仍陷于周而複始的内争中,人心渙散。李煜善文詞,工書畫,知音律,但不通曉政治,便把國政托付給做太子時的幕僚張洎。

降号稱臣

乾德元年(963年)四月,泉州副使陳洪進廢張漢思,自稱留後,李煜就以陳洪進為節度使,以維持泉州對南唐的隸屬關系。七月,李煜奉诏入京面見宋太祖。十二月,李煜上表宋廷,請求罷除诏書的不名之禮(李煜繼位後,尊奉宋廷,故宋對南唐的诏書不直呼李煜的名諱),改為直呼姓名,未得許可。

乾德二年(964年),任韓熙載為中書侍郎、勤政殿學士,主持貢舉;又命徐铉主持複試。十一月,太祖遣作坊副使魏丕吊祭,李煜亦遣使入宋,獻銀二萬兩、金銀龍鳳茶酒器數百件。

乾德四年(966年)八月,李煜遣龔慎儀持诏書出使南漢,相約臣服宋朝,龔慎儀至南漢,被扣留。開寶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滅南漢,屯兵漢陽,李煜非常恐懼,遣其弟鄭王李從善朝貢,上表奏請罷除诏書不直呼姓名的禮遇,宋太祖同意,但扣留李從善。同年,有商人告密,宋軍于荊南建造戰艦千艘,請求派人秘密焚燒北宋戰船,李煜懼怕惹禍,沒有批複。時國家形勢緊迫,李煜憂心似焚,每天與臣下設宴酣飲,憂愁悲歌不已。

開寶五年(972年)正月,李煜下令貶損儀制:下“诏”改稱“教”;改中書、門下省為左、右内史府,尚書省改為司會府,禦史台改為司憲府,翰林改為文館,樞密院改為光政院;降諸“王”為“公”,避諱宋朝,以示尊崇。元宗時,雖臣服後周,但金陵台殿皆設鸱吻(殿脊的獸頭);乾德年間,宋朝使者到來,李煜就撤去,使者走後再複原;至此,遂撤去一應器物,不再使用。太祖晉封李從善為泰甯軍節度使,并在汴陽坊賞賜宅院,暗示李煜入京降宋;李煜遣戶部尚書馮延魯為李從善所受封賜道謝,馮延魯入汴京,因病未能朝見宋太祖而返。

開寶六年(973年)夏,太祖遣翰林院學士盧多遜出使南唐,李煜上表願接受北宋冊封爵位,被拒。十月,内史舍人潘佑感于國運衰弱,上書極言勸谏李平為尚書令,徐铉、張洎進言“李平妖言惑衆,煽動潘佑犯上”,李煜遣人收捕,潘佑在家中自殺,李平亦自缢獄中。

社稷歸宋

主詞條:宋滅南唐之戰

北宋滅南漢後,置南唐于三面包國之中。後主李煜為自保,明臣服,暗備戰,在遣使向宋請受策封的同時,将兵力署在長江中下遊各要點,以防宋軍進攻。宋開寶七年(974年)九月,趙匡胤以李煜拒命不朝為辭,發兵10餘萬,三路并進,趨攻南唐:東路以吳越王做為昪州東南面行營招撫制置使,率數萬兵自杭州北上策應,并遣宋将丁德裕監其軍;中路曹彬與都監潘美率水陸軍10萬由江陵(今湖北江陵)沿長江東進;西路王明為池、嶽江路巡檢、戰棹都部署,牽制湖口唐軍,保障主力東進。後主李煜過于依賴長江天險,坐失利用宋軍渡江時反擊的機會。十月,宋軍順利渡過長江。采石、秦淮河、皖口三戰,南唐屢戰屢敗,在長江中遊的精銳兵力全部喪失。

開寶八年三月,宋軍攻至金陵城下。六月,吳越軍隊攻陷金陵東面的門戶潤州。南唐都城金陵陷入合圍之中,後主急召外地軍隊救援金陵。然而,這一切都為時已晚。十月,由江西趕往金陵的朱令赟率領的15萬水軍在湖口一戰中幾乎全軍覆沒。金陵的外援被完全切斷,成了一座孤城。而後主仍執意守城到底。圍城之中的金陵,糧食乏,士氣低落。十一月十二日,北宋曹彬大軍開始從三面攻城,南唐五千兵夜襲宋軍北寨,未果。二十七日,宋軍破城,李煜奉表投降。南唐遂亡。

疆域

南唐繼承了吳國的領地,并向南和西面有所擴展。五代晉漢時期,南唐擁有揚、楚、洲、滁、和、光、黃、舒、蕲、盧,壽、洵,泰、濠、通、潤、常、寅、歙、鄂、升、池、饒、信、江、洪、撫、袁、古、虔、筠、建、汀、劍、漳、泉等36州。中主李璟時由于與周邊各國多次興兵。保大三年(945年)滅閩國,疆域擴展到福建西部。南唐保大九年(951年)滅楚後,疆土擴大到今湖南和貴州東部,但次年即被逐回。中興元年(958年),後周世宗率兵南下,南唐大敗,被迫将長江以北十四州割讓給後周,并且稱臣,南唐疆域遂縮減于長江以南。

區劃

下轄

河南道

海州、濠州、泗州

淮南道

揚州、楚州、滁州、和州、壽州、廬州、舒州、光州、黃州、泰州、蕲州

江南道

潤、昇、常、建、泉、劍、漳、汀、宣、池州、洪州、江州、鄂州、饒州、吉州、袁州、信州、撫州、筠州、虔、歙、潭、嶽、衡、永、道、邵、辰、叙、全、南、江陰軍、建武軍

政治

中央

南唐基本上承襲《唐六典》設官立制模式,三省六部構成中央最高行政機構,作為出令,封駁,執行的三權分立。尚書省設左右仆射各一人,為尚書省長官,掌全國政務,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各部分有侍郎、侍中、員外郎。 

李昪以楊吳丞相的身份篡權,因此特别懼怕宰相權重。李昪采取一系列鞏固皇權、分割相權的措施,一是不使宰相任上時間太長,以防宰相權力過重。南唐在中央設置樞密院,烈祖李昪時隸屬于門下省,到後主李煜時改名為“光政院”,軍政、财政的大權全歸樞密院,宰相不過虛位而已,形同虛設。除此之外,南唐統治者還适應臨時需要,設置一些特殊機構以處理機要政務。如南唐元宗初年,設置“宣政院”于内廷;後主時,設置“澄心堂”掌機要大權。最後,烈祖為了防止宰相專權,采取大權獨攬、事必躬親的辦法,以皇帝加強對朝政的控制。

地方

南唐的地方行政區劃以州縣為主,以州領縣,州長官為刺史,縣長官為縣令,縣下設場,再細化為鎮、鄉;另沿唐制,以監管理鹽務和鐵務。

南唐初襲楊吳舊壤,保大三年(945年)南取王閩镡州、建州等地,不久又滅楚,使南唐疆域大于楊吳,最強盛時達到三十六個州。

後周顯德五年(958年),被後周取走江北的揚州、雄州、海州、楚州、和州、滁州、泗州、濠州、壽州、廬州、泰州、舒州、蕲州、黃州、光州,共十五州,六十多個縣。實有兩府二十一州三軍。其中,雄州、劍州為南唐新置,筠州為複置州,相當于今江蘇、安徽江南地區及江西、福建、湖北、湖南等省部分地區,南唐後期則劃江為守,全在江南地區。 

京都

南唐時期實行兩都制。楊吳時期,以揚州為都城,後以金陵為西都。南唐建立後,也采用兩都制,改金陵府為江甯府,稱西都,揚州仍為東部。後周顯德六年(959年),李璨割江北之地給後周以後,又升洪州治所南昌為南昌府,是為南都。

法律

李昪即位後,便大刀闊斧地進行立法活動。首先,吳天柞二年(升元元年,937年),“诏獄訟未經本處立決者,毋得詣圈訴,丁醜改辭狀司為清訟院”,“辭狀司”的改名反映了這時候的南唐社會訴訟案件的繁多,同時也表明李昪對訴訟案件的重視。

升元三年(939年)七月丙午,“命有司作《升元格》與吳令并行”, 《升元格》的頒行,說明李昪對格的重視。格是依據制救拟定的法律文本。三年之後,升元六年秋(942)九月庚寅,南唐“頒布《升元删定條》共三十卷。 這裡稱“條”也應是指律、令、格、式等内容的統稱,稱“條”不稱“律”,反映了李昪不因循守舊的立法思想。

藩鎮

李昪代吳之後,鑒于唐末和楊吳時期,較為頻繁出現的方鎮動亂和抗命的狀況,遂繼續秉持了楊行密、徐溫時期的保境安民的措施,進一步削弱武将在政治生活中的影響。同時李昪本人更是在統治集團中,大範圍地啟用文人,一些方鎮的長官也由這豎文人出任,從人事上消除唐末以來武人跋扈專權的影響。作為地方行政制度,南唐實行節度使制度,有關節度使的政治職能與軍事職能在相關制度裡論述。與中原政權一樣,作為地方機構的節度使制以軍鎮為名,設置情況如次:

原來為唐制,楊吳及南唐相沿的藩鎮有:潤州,鎮海軍;宣州,甯國軍;洪州,鎮南軍。楊吳時期始設,南唐沿用的有:江甯府,健康軍;江州,奉化軍;撫州,昭武軍;虔州,百勝軍。南唐時期新設的有:楚州,順化軍;泗州,靜淮軍;江陰縣,江陰軍;天長縣,建武軍;壽州,清淮軍;濠州,定遠軍;建州,永安軍(保大十四年,956年)改為忠義軍;泉州,清源軍;當塗縣,雄遠軍(後設新和州亦稱該名);廬州,保信軍;饒州,永平軍;池州,康化軍。

軍事

兵種

南唐雖然偏安江南,但長期以來宣稱自己是唐朝的餘胤,所以南唐的軍制也一直是模仿中原王朝和晚唐時期的模式,其基本編制和後周相仿,也有中央禁軍、節度使鎮軍和各地鄉兵之分。 

南唐的地方部隊,也就是鎮軍和鄉兵,也和周邊各政權不同。南唐各州各縣都有州縣兵,分由刺史、團練使、指揮使等官員統率。因此,南唐不存在方鎮軍隊,節度使統率的鎮軍,也就是州縣兵。鄉兵則類似于今民兵、後備役。  

南唐禁軍一反包括後周在内的周邊各國加強侍衛諸軍的做法,它的六部禁軍的戰鬥力反而比侍衛諸軍強,其六部禁軍的主要作用和大唐時期的神策軍相似,負有宿衛和野戰的雙重任務。 

兵制

禁軍兵制,以百人為都,五都為營,五營為軍,十軍為廂,每廂應為兩萬五千人,廂最高長官為都指揮使,有正副之分,廂之上設有番号軍,每番号軍設有左右兩廂,番号軍歸中央統轄。南唐禁軍往往冠以雄武﹑龍武﹑神武等名号。六軍置有統軍、副統軍、都虞侯等将官,由于地位重要,其将領往往兼領節度使、同平章事、中書令、侍中等職官。大将軍、将軍設置較少。可以肯定的是,南唐大将軍之職有虛設的情形,主要安置降主、勳臣,具有加官性質。左右廂各置都指揮使。

對外戰争

年份

戰事

交戰國家

保大三年(945年)

南唐滅閩之戰

閩國

保大九年(951年)

南唐滅楚之戰

南楚

保大十三年(955年)至中興元年(958年)

後周南唐淮南之戰

後周

宋開寶八年(975年)

宋唐金陵之戰

北宋

經濟

農業

唐末兵燹使淮南成為重災區,揚州被壞尤為慘烈。昔日繁華都市,“城中倉廪空虛,饑民相殺而食,其夫婦,父子相牽,就屠賣之,屠者刲剔如羊豕”。  不僅城中,“八州之内,鞠為荒榛,圜輻數百裡,人煙斷絕”。 

在南唐經濟發展中,随着農業經濟重心的南移,以水稻種植為主,麥、桑、茶、麻和水果等多種經營為輔的新格局在江蘇地區逐漸形成。南方優良作物品種北上,蔚成大勢。江南地區是稻米之鄉,光州、揚州、泰州、楚州和泗州等地,南唐時已廣種稻米,不僅産量提高,品種也得到改良,泰州的香粳就很有聲名。北方傳統優良品種南漸勢頭也有增無減。在江南地區,北方的小麥已普遍種植,出現了“極目青青壟麥齊”的景象。桑樹栽培遍及江淮,故有“曠土盡辟,桑柘滿野,國以富強”之謂。 

茶葉的生産以光州、揚州、常州和潤州的茶園聞名于當時。宜興産茶曆史久遠,“陽羨茶”向為江淮名品,早在三國孫吳時代就馳名江南,當時稱為“國山茶”,後來又有“陽羨貢茶”,“毗陵茶”,“陽羨紫筍”和“晉陵紫筍”等稱謂。唐肅宗年間,列“陽羨紫筍”(陽羨紫筍因鮮芽色紫形似筍而得名)為進貢珍品,茶聖陸羽認為“淮南茶,光州上”,陽羨茶“芳香冠世産”,可為貢品。常州刺史李栖筠采納了他的建議,即在鼋畫溪旁造起茶舍,每年采制茶葉萬兩進貢,品飲陽羨茶成為風行的時尚。南唐時“陽羨茶”依舊為名茶,後随着産茶區域的南移,産于建州的京铤茶漸漸取而代之,成為貢品,朝廷方罷“陽羨茶”。 

在南方國家中,南唐對于農業的開發最具力度。其時,皇家府庫充盈,“凡積兵器,缗帛七百餘萬”。國家農桑之盛,前所未有,農業發展的深度與廣度,南北無出其右者。在正确的政策之後,興修水利對于地處江淮流域的南唐政權,是開發南方,改善生存環境和向生産的深度和廣度進軍的第一要項。以水稻種植為主,麥,桑,茶,麻和水果等多種經營為輔模式的漸漸成型,标志農業經濟重心南移新格局在江蘇區域形成,以此為基礎的經濟活動漸漸這才顯示出新鮮的活力。 

江南農業在商業過程中揚長避短,利用優越的自然條件種植經濟作物,開展多種經營,使南方較早地出現了農業商品化似的趨勢。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這種商品化的植入,才使南方農業的發展有了一個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較高的平台。

手工業

紡織業

楊吳時以紡織品輸稅,極大地刺激了紡織品生産,及至南唐,盛況空前。潤州的方紋绫,水波绫,技術高超。民間機杼普及,織工無數。不少人技術過人,不僅在南唐境内做工,而且在鄰國也有分布。潤州的錦工享有盛名,潤州人徐绾在杭州發動叛亂,城中有三百餘錦工,全是潤州人,錢鏐長子元瑛恐怕他們參與徐绾叛亂,宣布“王令百工悉免工作”。 南唐官府裡設有作坊,品種衆多,數量也很大。

升元初,許文武百僚觀内藏,随意取金帛,盡重載而去。可見國庫藏量之巨。對封官的獎賞,也多獎勵帛品。監察禦史張憲上書,李煜“賜帛三十段,以旌敢言”。紡織業不僅是一種手工業品種,而且是國家管理中的重要物質基礎。南唐升元三年(939年)诏書規定,“民三年藝桑及三千本者,賜帛五十匹”。李煜崇佛,施事寺院亦多絲帛,可見南唐絲織品的富餘存量  。

鹽業

淮南揚州和楚州是古代主要的鹽業産地。揚州以江都、海陵著名,楚州以鹽城、漣水産量最大。尤其是揚州,地處南北通衢,自古鹽商巨富雲集,為全國鹽業集散中心,唐代已有“揚一益二”的說法。南唐立國後,以鹽業為重要資本,制鹽業成為江淮社會經濟的大宗。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南唐改置泰州,置海陵監,加強了對鹽業的管理。又在楚州設置鹽城監,“管鹽亭百二十三”。至北宋統一,鹽城“歲鬻四十一萬七千餘石,泰州海陵鹽如臯倉,小海場六十五萬六千餘石。”淮南鹽利在南唐統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緻後周南征取得南唐數州後,南唐鹽場盡失,經濟遭到沉重阻遏。李璟上表稱願意“盡獻江北郡縣之未陷者,……歲輸土貢數十萬,而乞海陵鹽南屬”,周世宗“不許”,但是,為了進一步控制南唐,同意“歲給贍軍鹽三十萬石”。從此,鹽業成為後周政權牢牢節制南唐的一個經濟籌碼。 

造船

南唐地處江淮水鄉,湖泊縱橫,造船業十分發達。唐朝後期,官府的造船業由于管理不力漸漸萎縮。楊吳與南唐時期,揚州、金陵等地是重要的造船中心,官府設置造船工場,建造各類船隻。 

瀕江臨淮的地理環境,使生活視野漸漸開闊的人們擴大了生活範圍,商品經濟萌芽後,日常商旅貿易,生産生活需要船隻開辟水路交通。比如南唐與契丹進行海上貿易。南唐升元二年(938年)契丹“持羊三萬口,馬二百匹來”,交易規模如此之大,若在陸路阻斷的情況下,需要怎樣的船隻運輸可以推知;二是随着漕運特别是鹽業的發展,造船業重新出現興盛的局面,沿海鹽場的成品鹽,都要輸送到集散地,船隻是首選的運輸器具;三是出于戰事的需要,直接促使南唐造船業興旺起來。後周在大梁設立造船基地,南唐面臨戰争威脅,加緊了造船競賽,既能建造碩大無比的戰船巨艦,又能建造短小靈敏的偵察輕舟。從周顯德三年(956年)到顯德五年(958年),雙方水師進行了長達三年的較量,從文獻裡屢見不鮮的“皮船”,“橐船”等名稱裡,可以想見當時雙方造船業的發達程度;四是出于外交航海的需要。由于南北交通的阻斷,南唐不得不尋求向外發展。譬如南唐與契丹交好,就是為了對付中原政權開辟了海上航路。又如出于軍事考慮從占城進口“猛火油”,再将此油運送到契丹,沒有巨大的運輸船隻是不可想象的。另外,南唐還與新羅、高麗、大食等國家保持聯系,如此航程也需要高超的造船技術做保證。 

造紙業

澄心堂紙是五代時期的名紙之一。南唐後主擅寫詩詞,喜歡收藏書籍和紙張,為此将金陵官府的一幢房子命名為澄心堂,作為作詩藏書之地。南唐後主還特地令四川造紙工匠來到澄心堂,仿照蜀紙制成一種質地優良的新紙,并命名為“澄心堂紙”。因為澄心堂紙的質量非常好,以至一紙值百金,是紙品中的佼佼者。此後宋朝、清朝也都學習南唐的技術,生産并使用了這種紙。 

其他方面

江蘇地區瀕江臨海的優勢,使南唐統治時期的手工業既有十分濃重的區域色彩。宜興歸迳一帶發現的晚唐五代青瓷窯址,反映江南一帶的制瓷業,無論胎質,釉色,造型還是文飾,都别具一格。南唐揚州蜀崗茶,常州紫筍茶聞名于世,由于茶葉生産的發展,制茶業在南唐興盛起來,南唐僅官府就有茶葉坊38處之多,專門生産高級茶品,供皇家和貴族使用。民間制茶作坊更多,境内私茶作坊有1000多處。南唐的造紙業中心在皖南,但據《江南通志》記載,當時六合縣曾設立“紙務”,今六合浮橋南一帶尚呼為“紙房”。由于李煜鐘好宣紙,在池,歙二郡和金陵都有專門機構造澄心堂紙亦是可能的。有人從民間傳說考證,宣紙中的“白鹿”品種,就是在南京制造的,這種紙即是為了紀念一位從宣城到金陵造紙名叫白鹿的青年而命名。 

另外,揚州、潤州的金銀器和銅器制造堪稱典範,據傳李煜特命工匠打造高達六尺金蓮,令宮女窅娘立于蓮上,纏足翩翩而舞。 

商業

在相對分割狹小的空間裡,各國特别是南方各國國用嚴重不足,因此普遍重視招徕商賈、經營商利,征收商稅,以充軍國用度,商品交換空前活躍。在江南農業和各種經濟行為商品化過程中,城市功能發生了重大變化,具體表現為政治功能逐漸淡化,經濟功能漸漸增強。

南唐自然條件的多樣化,帶來了物産的豐富性,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更使南唐在商業活動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一定程度上成為各國商茂的中心。南唐與中原劃淮水為界,雙方貿易活動多通過壽州進行,貿易的主要商品是茶和帛,主要換取羊和馬匹。 

海外貿易是南唐商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揚州是重要的港口,從這裡出口的茶葉,絲綢和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斷地運送到占城、新羅、高麗,遠至大食等地。各地的消費品也從海外輸入南唐。  在太常博士陳緻雍的《奏番國使朝見儀狀》中,提到了“占城國獻馴象”;“元宗時,海國進象數頭,皆能拜舞山呼”。商業活動給南唐帶來了充足的社會财富,直接拉動了經濟發展,《釣矶立談》說“于時,中外寝兵,耕織歲滋,文物彬煥,漸有中朝之豐采”,  并非溢美之辭。反映在政治上,南唐成為在十國中處于舉足輕重地位的南方大國。

貨币

李昪稱帝,國号為大齊時,曾鑄造過“大齊通寶”,錢币界一度認為是唐末黃巢起義時鑄造的,但大多數學者認為李昪鑄造更準确。其子李璟造“保大元寶”錢,後鑄“永通泉貨”當十錢,此外還鑄有“開元通寶”、“唐國通寶”、“大唐通寶”等。 

人口

長江中下遊地區是唐中後期财賦主要供給地,經濟基礎較好,人口本來就不稀,所以戶口增長的幅度不可能有驚人的變化。南唐戶數能達1033617戶。

科技

南唐升元年間對丹陽練湖的整修,是一項重大水利科技工程,向為水利史所重。  唐末兵亂之後,練湖年久失修,至南唐幾無灌溉之力。丹陽縣令呂延桢主持疏浚整治練湖工程,“築塞環岸,疏鑿鬥門”,使練湖恢複了水利功能。多雨時節,可汲納四十八派之水;旱季可溉周圍諸縣,又灌注江南河,“使命商旅,舟船往來,免役牛牽”。從地域政治上看,江蘇東部當時處于吳越國統治範圍,但吳越對今江蘇太湖地區的水利整修,得益于南唐與之共同創造了相對安定的環境,一定程度上是南唐政策間接使然。時吳越于重要水利工程處置“撩淺軍”,“命于太湖旁置撩清卒四部,凡七八千人,常為田事,治河築堤,一路徑下吳淞江,一路自急水港上澱山湖入海,居民旱則運水種田,澇則引水出田”。

文化

文教

楊吳時期的社會風氣就由尚武向文治轉變。南唐建立之後,延續了楊吳尚文的社會風氣。南唐三代國主本身都喜好文藝,具有極高的文化素養,而且禮遇文士,倡導文治,推行了一系列發展文化事業的政策。在文教方面興建學校,鼓勵私學,倡導學風和推行儒學教育;倡導文學和藝術;搜集、整理文獻圖籍和編撰典籍;實行科舉取士,大力招攬人才,重用文士。

詩詞

南唐士人生活

南唐士人生活

詩詞五代十國是詞的重要發展時期。西蜀和南唐詞人較多,水平也較高,從而成為兩個中心:西蜀有韋莊、歐陽炯等人,他們的作品後來由趙崇祚等收入《花間集》;南唐有馮延巳、中主李璟、後主李煜等人,李璟父子的作品,後人集刻為《南唐二主詞》。李煜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詞人。晚唐五代的詞大都是描寫統治階級的享樂生活,題材庸俗,境界狹窄,風格柔靡。花間派的作品就是這種風格的代表。  李煜前期的作品也是如此,但他在國亡被俘以後寫的詞,或慨歎身世,或懷戀往昔,形象鮮明,語言生動,把傷感之情寫得很深摯,突破了晚唐以來專寫風花雪月、男女之情的窠臼,在内容和意境兩方面都有創新,為北宋詞的發展開拓了新的領域。

繪畫

南唐的董源、巨然、徐熙等人為著名畫家。董源、巨然擅用或濃或淡的水墨描繪江南景色,兩人并稱為“董、巨”,是五代北宋時南方山水畫的主要流派之一。徐熙擅畫江湖上的水鳥汀花,與西蜀的黃筌兩人并稱為“黃、徐”,當時有“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的諺語,形容兩人作品的不同風格。此外,顧闳中所畫《韓熙載夜宴圖》,亦為傳世的藝術珍品。

宗教

南唐統治者提倡和崇信佛教、道教。南唐文化政策是統治者維護自身利益,鞏固統治的重要手段,好文尚士和儒、道、佛兼容也是南唐文化政策的特點。

社會

生活

南唐的城市社會生活十分豐富。金陵、揚州、潤州等成為中國古代較早感受近代氛圍的區域城市先驅。城市是商業活動的産物,金陵、揚州等江淮城市的興起雖曆史久遠,但在長期發展中由于缺少突變的基因,發展速度相當緩慢。究其原因,是城市商品化的程度遠遠不足以推進城市的脫胎換骨。

新型的經商場所不斷出現,商品交易多方位化的趨勢,延展了商業時空。金陵、揚州、潤州等大城市都有專門的商業市場。金陵城内的坊市多集中在城南地區。坊均為手工業作坊集中地,所謂銀行,就是金銀器加工場,花行是專門制作裝飾用花的地方。随着交換量的增加,一些自發的新的經營場所開始形成。不但城市裡商業繁榮,農村裡也有很多商機。草市,圩場很是興旺,不少圩市升為縣或者置為鎮,如新置海陵東洲鎮,清江,海陵,如臯等升為縣,泰州則升為州,成為江北重鎮。說明商品經濟的萌芽已經向沿江鄉間集鎮轉移,具有了一定的廣度,成為城市商品經濟的擴展與補充。 

各類城市服務性行業的興起,擴大了商品經濟的外延,商品萌芽基礎的系統化,從較高的經濟平台上為唐宋之交的社會轉型創造了條件。服務行業進一步細化,滲透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增強了城市的功能與活力,有叫周則的,年輕時以制傘為生,李煜嘗問及此事,答曰:“臣急于米鹽,日造二傘貨之,惟淫雨連月則道大亨”。

階層

南唐重商及商業的活躍造就了一個龐大的富商階層,他們甚至與士大夫共同執掌國運,開曆代風氣之先。南唐開國元老周宗,“既阜于家财而販易,每自淮上通商,以市中國羊馬”,成為政客與富商雙料貨。其交易規模巨大,聞于中原。商人與士大夫比肩于南唐的社會生活中,并對國家施加影響,南唐以往見載不多。

城市特殊消費群體的出現,為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相對龐大的階級基礎。江淮古代城市的居民主要是官員及其家屬、軍隊、部分商賈、城市手工業者等,随着南唐在金陵建都,随着經濟與文化重心的南漸,一大批皇家政要及其家屬,經營鹽,茶暴發的富豪,北方南下的士大夫,文人墨客以及妓女等成為金陵及其周邊中心城市新的消費階層,他們人數衆多,經濟能力雄厚,其生活狀态影響着城市的消費習慣,對江淮區域的城市經濟繁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儒風

南唐典章健全,“六經臻備,諸史條集,古書名畫,輻辏绛帷;俊傑通儒,不遠千裡而家至戶到,鹹慕置書,經籍道開,文武并駕。暨升元受命,王業赫然,稱明文武,莫我歧及”。可見儒風洋溢,已成氣候。在南唐,幾乎無士不儒,大凡儒者又各具個性,“如韓熙載之不羁,江文蔚之高才,徐锴之典瞻,高越之華藻,潘佑之清逸,皆能擅價于一時;而徐铉、湯悅、張洎之徒,又足以争名于天下,其餘落落,不可勝數”。韓熙載,雖狂蕩不羁,卻以才學而名世。"江表碑碣大手筆,鹹出其手"。"四方建碑表者,皆載金帛求為之文",江文蔚與韓熙載名相上下,"南唐禮儀草創,文蔚撰述朝觐、會同、祭祀、宴飧、禮儀,遂正朝廷紀綱“。因為他”知禮",官封工部員外郎、判太常寺,"以議葬禮“。烈祖李昪山陵制度,皆由江文蔚等裁定。徐锴與韓熙載同為南唐詩文大家,陸遊稱兩人為”江左辭宗”。與其兄徐铉”其文相軋,議者方晉之二陸雲“,而與後主”互為贲飾,儒者榮之“。這些名士與湯悅、張洎、劉洞、史虛白、江為、汪台符、伍喬、康仁傑、周彬、夏寶松等,都為當世所重,飲譽南北,為中原及其他九國所仰止。

外交

與南方國家

南唐與南漢、吳越、馬楚和後蜀等國之間也有交易往來,商人的足迹遍布周邊國家。 開寶四年(971年)冬,宋在荊南建造戰艦,在當地做生意的南唐商人發現後,“上密事,請往江陵竊燒皇朝戰艦,國主懼事洩,不聽,商人遁去”。 

與契丹

南唐與契丹的貿易主要通過海上進行,以羊馬等牲畜為主,也有軍用物資如猛火油。“當時,契丹已滅掉東北地區的渤海國,南唐與契丹之間的海上交往,走的應是從東海長江口北上,越過山東半島,直達遼東半島南端的南北沿海傳統海路”。

帝王世系

性質

廟号

谥号

姓名

在位時間

年号及使用時間

陵墓

追尊皇帝

定宗

孝靜皇帝

李恪

-

-

-

成宗

孝平皇帝

李超

-

-

-

惠宗

孝安皇帝

李志

-

-

-

慶宗

孝德皇帝

李榮

-

-

-

義祖

武皇帝

徐溫(李昪養父)

-

-

定陵

實際統治

烈祖

光文肅武孝高皇帝

李昪(原名徐知诰)

937年-943年

升元937年-943年

欽陵

元宗

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

李璟

943年-961年

保大943年-957年

順陵

中興958年(二個月)

交泰958年(三個月)

顯德958年-960年(使用後周紀年)

建隆960年-961年(使用北宋紀年)

-

吳王

李煜

961年-976年

建隆961年-963年(使用北宋紀年)

洛陽北邙山 

乾德963年-968年(使用北宋紀年)

開寶968年-976年(使用北宋紀年)

上一篇:清昭陵

下一篇:19世紀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