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涼

西涼

東晉十六國之一
西涼(400年—421年),李廣後裔李暠,公元400年建立了西涼王朝,在敦煌稱“涼公”。405年遷都酒泉,逼近北涼。疆域在今中國甘肅西部、内蒙古西南部及新疆部分。417年,武昭王李暠卒,子李歆嗣位。[1]420年,李歆與北涼交戰被殺,其弟敦煌太守李恂在敦煌嗣位。次年北涼軍繼續圍攻敦煌,李恂戰敗,乞降不成後自殺。西涼就此被北涼攻滅。西涼太祖李暠被唐朝皇室尊為先祖。唐玄宗李隆基天寶二年(743年)追尊為興聖皇帝。因其統治地區古為涼州,故國号為“涼”,又位于後涼西部,故名“西涼”。[2]
  • 中文名:涼
  • 外文名:Western Liang
  • 别名:西涼
  • 主要民族:漢族
  • 國土面積:1850000km²
  • 國家領袖:李暠、李歆、李恂
  • 主要城市:敦煌、酒泉、高昌、伊吾、樓蘭、居延
  • 時間範圍:400年 至 421年
  • 官方語言 : 中古漢語
  • 政治體制 :君主專制政體
  • 國家領袖:李暠、李歆、李恂
  • 主要宗教:儒教、道教

西涼曆史

時代背景

李氏為涼州大姓。李暠先祖曆仕兩漢、魏晉及前涼為郡守。北涼神玺元年(397),呂文和後裔建立的後涼式微,沮渠男成兄弟起兵并舉段業為涼州牧,以敦煌太守孟敏為沙州刺史,以李暠為效谷縣令。約隆安二年(398年)孟敏死後,衆人舉李暠為甯朔将軍、敦煌太守,并向段業稱臣。段業任命李暠為安西将軍、敦煌太守,兼任護西胡校尉。隆安三年(399年),段業自稱涼王,索嗣欲殺李暠反被擊敗,段業殺死索嗣,派遣使者向李暠道歉,并分出敦煌郡的涼興、烏澤,晉昌郡的宜禾三縣設置涼興郡,升任李暠為持節、都督涼興以西諸軍事、鎮西将軍,兼任護西夷校尉。  

李暠立國

北涼天玺二年(400年),北涼的晉昌太守唐瑤反叛北涼,向敦煌、酒泉、晉昌、涼興、建康、祁連六郡傳發檄文,推舉李暠為大将軍、護羌校尉、秦涼二州牧、涼公,改元庚子,以敦煌為都城,疆域廣及西域。疆域在今中國甘肅西部、内蒙古西南部及新疆部分。

401年,沮渠蒙遜攻殺段業,建北涼。段業兵敗後,河西漢人無首,李暠以其聲望遂被段業餘部推立與沮渠蒙遜形成對峙之勢。其中沮渠蒙遜在原後涼東,李暠的勢力範圍在原後涼西,405年,改元建初,遣使奉表于晉,并遷都酒泉,與北涼長期争戰。因其統治地區古為涼州,故國号為“涼”,又位于涼州西部,故名“西涼”。  

招懷東夏

西涼與遼東對于戰亂頗繁動蕩不定的中原地區是最理想的避難之地,所謂“天下方亂,避難之國,惟涼土耳”,以至于出現了“中洲避難者,日月相繼,不絕于耳”的情況。  

左取酒泉

405年李暠下酒泉,并遷都酒泉,并徙胡、漢各族兩萬三千戶于酒泉一帶,以内地流民漢人一萬戶僑置會稽、廣夏二郡,餘戶分置武威、武興、張掖三郡。  

右開西域

“遣折沖将軍宋繇東伐涼興,并擊玉門以西諸城,皆下之。遂屯玉門陽關,廣田積谷,為東伐持久之計。”所謂玉門以西諸城,實指伊吾、高昌所轄諸城。“玄盛親率騎二萬,略地于建東,鄯善、(車師)前部王遣使,貢其方物。”“西招城郭之兵”,并置西戎校尉府,隸屬敦煌,統攝昆裔,輯甯殊方。“敦煌郡大衆殷,制禦西域,管轄萬裡,為軍國之本。”庚子二年辛醜夏四月,後涼呂光稱王之初派去于阗采購的玉石送到敦煌,被李氏留下來,納入郡府,這批美玉,正好用以為西涼王朝的創建打制玉玺。又于高昌郡設立五經博士。  

北防北虜

北虜指柔然,西涼為了預防柔然南下,一方面在位于亦集乃湖的西海郡加強防禦,另一面西涼積極同柔然通好,既所謂“北引丁零之衆”。今據調査,西涼的北塞,為利用漢代塞垣,進行維修、加固,以塞垣沿線有灰色垂幛紋、水波紋陶片為特征。  

南威南虜

這裡所指的是祁連山脈與阿爾金山脈兩者間的缺口處既金山口。為漢時趙充國自敦煌郡通往羌區之要路,金山口以南今為阿克塞縣大小蘇幹湖區域,西涼在其西北築有子亭城,駐軍防守,「以威南虜(吐谷渾部)」;初唐複于此山口置烽設警。  

屢求錫命

西涼努力的政治目标是鑿通與南朝的關系,由于前一次遣使,未見回音,他又于建初三年(407)再次派出了僧人法泉以沙門身份,“間道奉表于晉。"但似乎也未成功,其所送表文都得不到回音。在此期間,他的政敵北涼卻成功地遣使南朝,并且得到了南朝的政治上的冊封,從而取得了對西涼戰争中的政治優勢。  

東殄不庭

“昔河右分崩,群豪競起,吾以寡德為衆賢所推,何嘗不忘寝與食,思濟黎兆。故前遣母弟繇董率雲騎,東殄不庭,軍之所至,莫不賓下。今惟蒙遜鸮峙一城。”“冬十月,北涼沮渠蒙遜來侵于建康,掠三千餘戶而去,大怒,率騎追之,及于彌安,大敗之,盡收所掠之産。”李暠遷都酒泉後,敦促獎勵發展農業生産。群僚因連年五谷豐登,百姓安居樂業,請求在酒泉刻石紀念,李暠同意。于是讓儒林祭酒劉彥明撰寫文章,刻石歌功頌德。後來沮渠蒙遜每年不斷來侵犯,李暠志在以恩德安撫境内,隻跟他講和訂立盟約,不與他交戰。義熙六年(410年),沮渠蒙遜背棄盟約前來侵犯,李暠派太子李歆截擊打敗北涼軍,擒獲北涼将領沮渠百年。  

兩涼結好

由于西涼政權在軍事上相較北涼顯得單弱,又無法求得東晉錫命诏來分化北涼内部,面對北涼沮渠蒙遜的軍事壓力,西涼采取結交南涼,對抗北涼的戰略。據史料載:“暠之西也,留女(李)敬愛,養于外祖尹文家。至是,傉檀假道于北山鮮卑,使裒送敬愛于酒泉,并通和好”。對于南涼這一舉動,李暠立即“遣使報聘,增以方物”。在西涼、北涼、南涼三政權并存的過程中,北涼人口、科技及軍事力量最強(因此西涼屢求東晉錫命诏的目的既想破壞北涼内部團結),西涼處于劣勢,南涼夾在北涼與西秦之間,不時受到北涼侵擾,所以在這樣背景下,西涼結交南涼,南涼亦欣然結盟西涼,二涼在對抗北涼的過程中具有相似性,對牽制北涼具有一定的影響。  

托槐明志

李暠憑着治世之才,正當後涼末年,受到群雄的奉擁,于是大展霸主的宏圖,兵不血刃,端坐而安定千裡之地,他曾認為前涼的業績指日可成,河西十郡短時間内就能統一。過了不久,南涼君主秃發傉檀進占姑臧,沮渠蒙遜的地盤逐漸擴大,李暠于是慨然而作《述志賦》。西涼建國之前,河右地區沒有楸、槐、柏、漆等樹木。前涼張駿在位時,從秦隴取來種植,後來全都死了,而酒泉宮的西北角有槐樹生長,李暠于是作《槐樹賦》寄托情懷,大意是感歎僻陋偏遠之地,不是建立功業的地方,但仍要像酒泉宮的槐樹一樣紮根瘠壤頑強生長。  

初登告捷

李暠逝去李歆初立,北涼沮渠蒙遜統兵三萬進攻西涼,李歆親自率衆迎敵,并“貫甲先登億親臨戰陣,結果大敗北涼軍,俘斬七千餘級,旗開得勝,保住了西涼的偏安一隅的漢人地盤。沮渠蒙遜是明智的,他判斷,新繼立的李歆雖然取得了初戰告捷,但畢竟不如李暠,老成持重,難于對付,因此加緊了進攻的節奏。西涼嘉興二年戊午(418),北涼又大發兵攻西涼,李歆又欲親自迎戰,左長史張體順“固谏”才得以制止,隻命令各地嬰城固守,沮渠蒙遜大掠莊稼而還。  

谶緯天罰

李暠死後,其子李歆并且不像李暠那樣治國安民,而是大修宮室,後宮多為西域夷人子女,嚴刑峻法,緻使“人力凋殘,百姓愁悴”,統治極不穩定。嘉興三年(419),李歆執政已經三年,逐漸狂傲起來。他雖然承蒙先王的教誨,但他的性格、素質 卻顯然同先王大不相同,他渴望成為一個政治上的風雲人物,卻不具備真正政治家所應有的品質。也不像他的父親那樣,是一個純真的愛國者、具有文人的氣質與光明的人格,他渴望權力,努力學習法、術、勢,卻又學不到家,結果是“用刑頗嚴,又構築不止”,這意味着,他在境内實行強力統治,堅決鎮壓異己勢力,背離了其父以“德”收買人心的傳統立國國策,加上“構繕不止”意味着軍事上已完全采取了被動守勢。從事中郎張顯上書勸谏,不聽,恰于此時,敦煌、酒泉一帶,發生了連年地震,這在儒學谶緯觀念中,被視為人君政措不善所引起天變災異,主薄汜稱又上書利用天變進谏,李歆都固執不聽。他依舊無視形勢的急劇變化,依舊想憑籍自身實力不強的軍隊同日益強大起來的北涼軍進行一次硬碰硬的較量。  

舍命疏勸

公元419年(嘉興三年)五月,從事中郎張顯上疏勸告說:“涼州疆土被一分為三,勢必不會長久維持這種局面。軍事兼并的根本,在于發展農耕;懷柔遠方部族的方法,莫過于統治寬大,刑罰簡單。今 年新年以來,陰陽失序,風雨失調,正應該減少膳食,撤除樂器,謹身修道。而如今,刑罰繁重,法規嚴峻,又大興土木,不停地修造,這樣不能使國家興隆。當年,周文王隻依據一百多裡的土地,興起帝王大業;秦二世雖然擁有四海之廣,卻被消滅。前車之鑒,成功失敗,非常明顯。太祖(李暠)以神聖的英姿,受到西涼百姓的擁戴,東取酒泉之土,西開西域之地。殿下不能繼承太祖遺志,統一涼州疆土,與張軌相媲美,将來有什麼面目去見先王呢! 沮渠蒙遜是胡族中的一代英傑,他對内政治修明,對外禮遇賢才。每遇戰事,都能身同士卒,老百姓對他深為敬服,願意接受他的統治。我認為,殿下不僅不能削平沮渠蒙遜,還恐怕沮渠蒙遜圖謀我們的疆土。”李歆看過奏章,非常不高興。  

執迷不悟

氾稱提出了許多改進的措施,為李歆設計了一幅甚為完 美的藍圖。“臣蒙先朝布衣之眷,辄自同子弟之親,是以不避忤上之誅,昧死而進愚款。願 殿下親仁善鄰,養威觀釁,罷宮室之務,止遊畋之娛。後宮嫔妃諸夷子女,躬受分田,身勸蠶績,以清儉素德為榮,息茲奢靡之費,百姓租稅,專拟軍國。虛衿下 士,廣招英隽,修秦氏之術,以強國富俗。待國有數年之積,庭盈文武之士,然後 命韓白為前驅,納子房之妙算,一鼓而姑臧可平,長驅可以飲馬泾渭,方江面而争 天下,豈蒙遜之足憂! 不然,臣恐宗廟之危必不出紀。”但李歆終不納氾稱之谏。  

錫命來遲

他卻得到了他父親多年夢寐以求卻不可得的江南東晉皇朝的正式冊封,授為持節都督七郡諸軍事,鎮西大将軍,護羌校尉,酒泉公。這一正式冊封對于西涼士氣是一個極大的鼓舞和振奮,它意味着盡管早已偏安江南,卻被河西漢人始終視為本民族正統皇朝的東晉對西涼的正式承認,自此一切行動都已合法化為朝廷行為,看來,原先宋繇等人推戴李歆的一切原來稱号都已被此新的合法名号所取代了。  

北伐影響

嘉興四年庚申,江南東晉皇朝被劉宋皇朝所取代,宋朝的開國皇帝劉裕是以北伐聞名的主戰派人物,在其驅逐胡虜,規複中原的政治氣氛影響下,向劉宋稱臣的李歆也想發動東征,由于張體順的“切谏才放棄了這一不切實際的打算。七月,李歆聽說北涼沮渠蒙遜率領兵進攻西秦秃發氏,以為是千載良機,命令中外戒嚴,準備進取張掖,尹太後親自出面幹預,對他講:······先王臨薨,遺令殷勤,志令汝曹,深懼兵戰,俟時而動,言猶在耳,奈何忘之。不如勉修德政,蓄力以觀之,彼若淫暴,人将歸汝,汝苟德之不建,事之無矣。汝此行也,非唯師敗,國亦将亡。”李歆不聽,顧命首輔大臣宋繇又來對谏,要他以張軌為革命榜樣。李歆大怒,照舊自行其是,積聚全國之力,率步騎三萬親統東征。宋繇退而歎息:“大事去矣。吾見師之出,不見師之還也。”  

李歆亡國

420年,李歆意為沮渠蒙遜南伐西秦途中,率軍三萬往攻北涼都城張掖,中計,沮渠蒙遜率師迎擊,兩軍戰于懷城,李歆兵敗,部下勸他趕快返回酒泉,還能保存相當的實力,他卻死要面子,對部下說“吾違太後明誨,遠取敗辱,不殺此胡,複何面目以見母也。”強迫部衆在蓼泉再次迎戰北涼軍,雖作戰勇猛作殊死鬥,仍然非其敵手,全軍覆沒,李歆壯烈死于戰陣;蒙遜殺李歆,進占酒泉。

420年九月,歆弟李恂據敦煌稱冠軍将軍、涼州刺史,改元永建。不久,沮渠蒙遜派軍讨伐。

421年,沮渠蒙遜又率兵來攻,北涼軍引水灌敦煌,李恂乞降不成,部下投降,李恂自殺,敦煌失陷,西涼滅亡。  

伊吾西涼

421年,西涼被北涼所滅,422年西涼王室後裔李寶(李暠孫)和娘舅西渡流沙,在西域吐魯番盆地占據伊吾縣(今哈密)建龍興年号,善撫流民,并羁縻高昌,建立伊吾西涼(又稱後西涼),凡内地來人李寶皆傾身禮接,甚得其心,衆皆樂為用,每希報雪。

439年北魏滅北涼,北涼欲效仿西涼西遷,後西涼聞後分兵截擊。一路由娘舅唐契、唐和率領欲接收高昌,至高昌唐契中高昌郡守阚爽緩兵之計,北涼及柔然派兵前來追擊,唐契殿後戰死,唐和率餘衆奔前部王車伊洛處。唐和聞北涼殘餘勢力沮渠安周屯居橫截城,唐和率軍攻克橫截城,繼而奪取高甯、白力二城,并遣使投降北魏;另一路由李寶、李承率領欲下敦煌。

442年,占領敦煌并遣使投降北魏,李寶被北魏任命為都督西垂諸軍事、鎮西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領護西戎校尉府、四品以下官職允許按照北魏制度自行任命。

444年,李寶調回京師以後,唐和接統西涼餘衆,其部被稱為“甘、涼以西兵”這是主要由原西涼所統涼州漢族(鄉黨)武裝組成的一支勁旅。北魏派遣成周公萬度歸西征,唐和所率“甘、涼以西兵”即為其主力之一,是役,魏軍順利設置鄯善鎮。

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唐和又率軍參加了萬度歸的第二次西征,焉耆之役,配合萬度歸,一舉擊潰焉耆王鸠屍畢那所統四五萬精兵,迫鸠屍畢那亡奔龜茲,史載“魏主诏唐和與(車師)前部王車伊洛帥所部兵會萬度歸讨西域,(唐)和說降柳驢等六城,因共擊波居羅城。”“至十二月,萬度歸進而西征龜茲,留唐和鎮焉耆,柳驢戌主乙直伽謀叛,和擊斬之。由是諸胡鹹服,西域複平。”其後,魏軍退師,委唐和留守,駐焉耆鎮,成為北魏王朝駐西域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唐和孤軍長期戍守北魏最遠的西部邊陲焉耆鎮,一直到太武帝逝世。

452年(興安元年),北魏文成帝繼立,唐和應召入朝,皇帝給予特殊禮遇,嘉獎他保衛西陲的卓勳。唐和駐節焉耆多年,威信之著幹西域,其豐功懋績,足與漢之班超前後比美。後西涼共經曆三王:伊吾王唐契;敦煌公李寶;酒泉王唐和。    

雖然後西涼集團主事于452年被北魏調離西域,但自漢代至唐初,涼州李氏在甘新地區經過千年的經營逐成七宗五姓之首,西涼太祖李暠被唐朝皇室李氏和詩人李白、李商隐尊為先祖。  

西涼疆域

西涼(公元400年-公元420年),立國21年,後涼三分南涼得險,北涼得人,西涼得土,然西涼土雖廣而地皆為沙漠,僅有數塊綠洲及土地可以承載文明。都治酒泉,置高昌郡、敦煌郡、晉昌郡、酒泉郡、西海郡、玉門郡、堪泉郡。

敦煌郡領縣六。敦煌;有靖恭堂、謙德堂、嘉納堂、泮宮、敦煌舊塞、子亭、昌蒲、龍勒,有北山、玉門關、陽關、效谷、乾齊;涼興郡領縣涼興、烏澤、宜禾;晉昌郡領縣伊吾、冥安、淵泉、沙頭、會稽、新鄉;晉興郡領縣晉興、枹罕、永固、臨津、廣昌、遂興、罕唐、左南;西都郡領縣西都;玉門郡、堪泉郡、河湟郡、西平郡領縣臨羌、長甯、安夷;大夏郡領縣大夏;廣武郡領縣廣武、令居、支陽、永登、振武;西安郡、武威郡、武興郡、張掖郡、酒泉郡領縣福祿、會水、安彌、骍馬、表氏、延壽;涼甯郡、建康郡領縣樂涫、西海郡領縣居延、祁連郡領縣祁連、漢陽;會稽郡、廣夏郡、新城郡、骍馬護軍、敦煌護軍、撫夷護軍、征東将軍、西戎校尉府。  

西涼文化

尹夫人儒學深厚,向往大一統。李暠也是一個胸懷大志的政治家,對國家的分裂痛心疾首。兩人志趣相投,治國理念一緻。尹夫人勸他奉偏安江左的東晉王朝為正統,奉表稱臣,這也正是李暠所願。因此,李暠多次上書東晉朝廷,表達他為恢複晉室的決心。

李暠曾做《述志賦》,明其心志。篇中他以清新溫厚的筆調,抒發了自己希望隐居,不慕榮華的志趣;同時,又以誠摯熱烈的感情,表達了自己願在東晉朝廷的領導下有所建樹的抱負和決心。 尹夫人對李暠說:“我們雖與中原王朝阻隔而偏居西陲,但與中原文化和思想意識是緊密聯系的、承繼相向的。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弘揚漢族文化。”她因此提出了許多積極的措施,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興儒重農”的富國強兵的國策。比如要李暠開言路,在敦煌南門外修築廳堂,名曰“靖堂”,作為議論朝政、檢閱武事、聽取收集各方意見的地方。堂内“圖贊自古聖帝明王、帝臣孝子、烈士貞女。玄盛親為序頌,以明鑒誡之義”(《晉書·涼武昭王李玄盛傳》)。

同時,還在敦煌修建泮宮,設立縣學、州學和醫學,廣招學生500餘人。并在各郡設置五經博士,負責傳授經學。為弘揚漢族文化,傳播漢族思想意識,可謂不遺餘力,緻使當時敦煌地區學風大盛。他又知人善任,虛衿下士,中原流士紛紛西來,一時間西涼境内聚集了大批文人名流,如史地學家阚、經學家宋繇、教育學家劉、天文學家趙等。敦煌一時成為中國西陲邊疆傳播漢文化和儒學思想的中心,為漢族文化的保存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李暠也成了當時西涼的政治文化領袖,尹夫人至功厥偉。

尹夫人是一個賢内助,李暠當然也不是一個窩囊廢。相反,他是一位通經史,知兵法,文武兼備的政治家,在位18年頗有政績。當然,尹夫人從建立西涼政權始,就對國家戰略的制定産生着重要影響,凡建策,都符合天下大勢,很少有失誤的地方。所以史書上對她多有贊語:“及創業時,多所贊助,故時有李尹王敦煌之傳”《晉書·列女傳》。

對外他與東晉交好,接受東晉的封号,借以争取中原漢族人民的支持。晉安帝義熙元年(公元405後),李暠派舍人黃始、梁興等人帶着他給東晉皇帝的表章,出使建康(今江蘇江甯縣南),用窦融、張軌治理河西、威鎮關西的故事,表示他對晉王朝的忠誠,以求得晉王朝對他所建西涼政權的承認,敦促晉王朝北伐西征。因東晉朝廷忙于内鬥,沒有給他明确答複。遂于第二年又派遣法全和尚為使者,再入建康奉表以求,以“忘寝與食、思濟黎庶、以崇國憲、全制一方”的情感,進一步表達他的心願。  

西涼樂舞

是漢唐以來産生于古涼州,廣泛流傳在中原且盛名卓著的樂舞。公元四世紀初,中原處于戰火之中,而當時漢族人張軌所控制的涼州卻相對比較安定,中原大批士族文人紛紛來到涼州居住。這些移民的到來,同時給涼州帶來了中原地區多彩的文化,其中包括一些漢、魏舊曲一并被帶入涼州。作為西涼樂舞代表作的《秦漢伎》,是融合了涼州當地音樂、中原古樂、龜茲音樂和天竺音樂而形成的有自己特色的燕樂。《秦漢伎》傳入北魏後,改名為《西涼樂》,被尊為“國樂”。  

《魏書·樂志》記載說:“晉永嘉之亂,太常樂工多避地河西”,“(魏)平涼州,得其伶人器服,并擇而存之”。這批樂工和伶人及他們的後裔或集于五涼的廟堂之上,或散在河西的村塢之間,他們承先啟後,通過創造性的藝術活動,為魏周樂舞的複興和隋唐藝術的發達樹立了功勳。從史書記載中看,《西涼樂》的特點是娴雅、柔婉。它分為歌曲(聲樂曲)、解曲(器樂曲)和舞曲(舞蹈曲)三種。著名樂曲有《永世樂》《神白馬》《萬世豐》《燕支行》《于阗佛曲》《慕容可漢》《吐谷渾》《部落稽》《钜鹿公主》《白淨王》《太子企喻》等。從曲名可看出,這些曲子大部分是以反映少數民族生活和佛教活動為主要内容的。  

舞蹈是西涼樂舞中又一重要表現形式。據《通典》記載:西涼樂舞的舞蹈分為“白舞”和“方舞”。前者是單人舞,後者是四人合舞。這些舞蹈除了在宮廷表演外,群衆性的舞蹈主要在盛大節日和傳統性活動以及佛教活動中舉行。古涼州地區流行的著名的舞蹈有《胡旋舞》《胡騰舞》《柘枝舞》《獅子舞》等,是當地少數民族的一種舞蹈。唐代詩人李端在《胡騰舞》詩中,對舞蹈者的形象和舞蹈特征作了詳細的描述:“胡騰身是涼州兒,肌膚如玉鼻如錐。桐布輕衫前後卷,葡萄長帶一邊垂。帳前跪作本音語,拾襟攪袖為君舞。安西舊牧收淚看,洛下詞人抄曲與。揚眉動目踏花氈,紅汗交流珠帽偏。醉卻東傾又西倒,雙靴柔弱滿燈前。環行急蹴皆應節,反手叉腰如卻月。絲桐忽奏一曲終,嗚嗚畫角城頭發。胡騰兒,胡騰兒,故鄉路斷知不知?”  

據專家考證,敦煌石窟中第220窟的樂舞圖壁畫,表現的就是演奏《西涼樂》的場面。壁畫中,樂隊共28人,分為兩組,左右相對,樂工或上身袒露,或斜披天衣,膚色、發式各不相同,演奏來自中原的和從西域、外國傳入的各種打擊、吹奏和彈撥樂器。樂器有筝、排箫、豎笛、方響、筚篥、五弦、橫笛、腰鼓、都昙鼓、答臘鼓、羯鼓、毛圓鼓、拍闆、钹、竽、箜篌、法螺等。兩隊舞伎素裹白裙,或錦衣石榴裙,在燈火輝煌、器樂協奏中翩翩起舞,始終在小圓毯上旋轉騰踏,巾帛飛揚。這大概就是傳自西域的胡旋舞或胡騰舞。此畫是敦煌壁畫中規模最大的樂舞圖。  

國君世系

姓名

表字

追谥

爵位

生卒年月

備注

侍奉

李弇

涼景公

安世亭侯

暠祖父

前涼

李昶

涼簡公

-----------

暠父

前涼

追尊的先祖

國号

姓名

廟号

谥号

封号

在位年月

年号

時間

備注

李暠

太祖

武昭王,興聖皇帝

酒泉公

400——417

建初

405——416

李弇孫子

李歆

-----

------

涼州牧

417——420

嘉興

417——420

李暠次子

李恂

-----

------

敦煌太守,涼州刺史

420——421

永建

420——421

李暠六子

西涼(400—421)

臣屬子民

世系

李弇→李昶→李暠(也作李皓)→李歆→李重耳→李熙→李天錫(也作李天賜)→李虎→李昞→李淵(即唐高祖)

後妃

君主

配偶

本名

職位

在位期間

備注

西涼武昭王李暠

1

辛夫人

待查

結發之妻,正室

待查

——

2

尹夫人

待查

繼室,後成王太後

400年-420年

生李敬受,沮渠牧犍王後

僚屬

張邈、張體順、張條、張林、張谡、張靖、張顯、張弘、索仙、索承明、索訓、索慈、索術、令狐溢、令狐遷、令狐赫、氾德瑜、氾稱、馬正元、馬骘、郭謙、唐瑤、宋繇、陰亮、劉昞等人

上一篇:ED50

下一篇:公元1111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