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公辦中學
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是教育部直屬北京師範大學的第一附中,北京首批市級重點中學、北京市首批示範性高中校。北京師大附中始建于1901年,前身是近代中國成立最早的公立中學之一五城學堂,1912年更名為國立北京高等師範學校附屬中學校。經過一代代附中人的努力,百年來附中一直是中國最著名的中學之一,在海内外享有盛譽。[1]
    中文名: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外文名: 别名:國立北京高等師範學校附屬中學校 校訓:誠、愛、勤、勇 創建時間:1901年 類别:公立大學 學生人數:在校學生2453人 教師人數:245人 所屬地區:中國,北京市中心區-宣武區

學校簡介

師大附中位于北京市中心區-宣武區和平門南新華街,毗鄰天安門廣場和琉璃廠文化區,交通十分便利。目前,學校占地面積43877平方米,總建築面積48078平方米;學校現有建築為:教學樓、綜合實驗樓、學生宿舍樓、研修樓、百年附中會堂、運動場等。學校現有高中36個教學班,初中22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453人;外國留學生107人。學校現有在職教職工245人,其中教師221人;在職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的82人,具有中級職稱的97人。市區級學科帶頭人27人,市區級骨幹教師40人;教師中博士研究生1人,碩士研究生67人,研究生班結業70人。在職和離退休特級教師17人,目前8人任課或指導青年教師。

曆史記載

建校一百零七年來,北京師大附中為國家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曆屆校友中,著名專家學者和各界知名人士數百人,僅中國科學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就有30多位。著名革命家趙世炎、科學家錢學森就是師大附中數萬學子的傑出代表。建國以來,師大附中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為師大附中題詞,胡錦濤同志多次接見師大附中師生。學校曆史悠久,有着光榮的傳統,北京師大附中的曆史是中國現代中學教育發展的縮影,同時學校教學設施精良,師資雄厚,正以嶄新的姿态走向新世紀,成為一代代優秀人才的搖籃。

辦學理念

師大附中的辦學目标:國内一流,國際先進。

師大附中的辦學思想:五育并舉、全面發展。

師大附中的培養目标:培養科學素質、人文素質高;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棟梁之材。高中畢業時有能力和自信心面對高考,并考取理想的大學。

師大附中的校訓:誠、愛、勤、勇

師大附中教師的特點:師德高尚、學識淵博、理念先進、治學嚴謹、教書育人。

師大附中教學的特點:起點高,方法活,要求嚴,學生能力強,負擔不太重。

校徽與校歌

由毛澤東題寫的校名

校徽:内部圖案由1901數字組成。象征學校1901年建校,同時四個數字組成一個茁壯成長的幼苗。

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歌

曲:馮亞雄

詞:程柏廬

附中 正正堂堂本校風

我們莫忘了誠愛勤勇 你是個海涵 

真理無窮 你是個神 願人生大同 

附中 太陽照着你笑容 我們努力讀書和作工

大事記

1901年11月2日(清光緒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二日),五城學堂成立,陳璧為首任總督辦。

1902年順天府尹堂和五城察院籌撥2800兩銀,為學堂購置圖書。更名為五城中學堂。

1904年學堂議定新章,加強對學生的全面考核,即勤學分、漢文洋文分、體操分三門各立一冊。

1912年奉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令,五城中學堂改名為“北京高等師範學校附屬中學校”。韓振華任主任。

1917年首創課間操制度。

1919年五四愛國運動中,學生趙世炎領導同學參加示威遊行,火燒趙家樓,并主持成立“學生自治會”。

李大钊、陳獨秀到校演講。

1920年程伯廬主任親自編寫校歌歌詞,音樂教師馮亞雄譜曲,是為“老校歌”。

制定校訓:誠、愛、勤、勇。

1921年增設女子部,是為全國中學男女同校之始。

1922年林砺儒主任進行學制改革,采用三三制,制定三三制學則40條,自定大綱,自編教材。

1923年正式施行三三制

進步女作家石評梅任教于附中,擔任女子部主任,兼教國文和體育。向學校圖書館捐贈大量圖書。領導附中女子排球隊獲華北運動會亞軍。

成立由學生代表參加的評議大會,商讨學校重大事務,制定校規。

校友會成立。制定校友會章程。

校名改為“國立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1924年1月17日,魯迅先生來校作《未有天才之前》的著名演說。

1928年招收“特别班”兩個班。入學分數略低、學費略高,以此項收入解決學校經費不足、教職員欠薪、生活困難等問題。

1930年張少元(鴻來)代理主任,捐出自己一年薪傣2400元,建築物理實驗室一座,名為“代成齋”。

1931年男附中與女附中合校。重定學校組織管理條例、辦學方針。

1933年二十九軍總指揮秦德純來校演講,介紹喜峰口抗戰。全校學生掀起“捐鋼盔”運動。

1935年抗日救亡高潮中,附中共産主義青年團成立。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民先),隊員72人。附中學生參加“一二一六”示威遊行,遭到軍警血腥鎮壓。

1937年七七事變後,部分師生随師範大學内遷西安,改稱“西北臨時大學高中部”。翌年,遷至陝南古路壩,改稱“西北聯大附中”。

1938年北京的附中劃歸國立北京師範學院,名為“國立北京師範學院附屬中學”。

中共附中地下支部成立,楊伯箴為負責人。

1939年“西北聯大附中”更名為“西北師院附中”,後遷至城固東關。

1945年抗日戰争勝利,城固師大附中部分師生返校。孫照、李滋九(蘭坡)先後任主任。全校增至18個班。

1946年中共地下支部開展一系列革命工作,迎接北平解放。黨的外圍組織——“民主青年聯盟”發展活躍。

1949年2月,北平市軍管會文管會接管北平師範大學,委派郝人初委員任附中校長。

5月9日,華北育才學校與北平師大附中合并。

10月,郝人初校長撰詞,著名音樂家馬可譜曲,确定“新校歌”。

1950年郝人初校長寫信給毛主席,請主席為校刊題寫刊名。7月26日,毛主席為校刊題寫刊名:“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刊”。

附中有150多名學生參軍參幹,走上抗美援朝第一線。

8月,受北京市教育局委托,接管私利東方中學、九三中學、中華中學,合成師大附中,下分四個部:一部位于和平門外,林遠為部主任。二部位于海澱圓明園,馬奇為部主任。三部位于寶鈔胡同,魏群為部主任。四部位于和平門内,鄭炎為部主任。

1951年俄羅斯聯邦教育部長杜伯洛維娜訪問師大附中。又贈一套理化教學儀器181件。由中蘇友好協會總會全數撥給師大附中。

由蘇聯教育專家普希金參與指導,師範大學各系應屆畢業生在附中的教育教學實習,開始了學習蘇聯教育教學經驗的活動。

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北京市分會委托附中試行“勞動衛國制”(勞衛制)體育鍛煉标準。

教育部指定師大附中,在高中畢業生中選派一些學生做留蘇預備生。

1952年教育部指令學校機構調整:原一部、四部合并,仍叫“師大附中”。原二部成為現在的北京市101中學。原三部改為工農速成中學,後又改為東城師範。

1953年蘇聯教育專家普希金、崔可夫先後來校全面指導教育教學工作。學習蘇聯教育教學經驗達到高潮。

1954年施行“勞衛制”體育鍛煉标準。

北京市市長彭真與夫人張潔清(校友)來校視察,參觀我校“少年宮”,并題詞。

1955年高三(3)班被命名為“黃繼光班”,這是第一屆以英雄命名的優秀班集體。

著名科學家、校友錢學森,由美回國後第二天,到母校看望老師并應邀作報告。

陳赓大将來校,并向師生講話。

全國開展綜合技術教育。創辦小工廠、修建生物園、地理園、氣象站。舉辦課外活動展覽,接待全市中小學教育工作者參觀。

1957年少先隊大隊舉行“慶六一篝火晚會”。陳毅元帥參加,并向少先隊員講話。

“反右派鬥争”,有5名教師被錯劃為右派。

1958年師範大學黨委和教改領導小組制定《師大附中教育大革命初步方案》。附中開始“教育大革命”:進行“四年一貫”、“文理分科”、“半工半讀”等試驗;進行教材改革;自編大綱,自編教材,取消、合并、縮減了一些教材内容。

1959年1月,中共中央召開教育工作會議,總結1958年“教育革命”的成績和問題。市委、教育部對附中1958年的“教育大革命”中的某些不恰當做法提出批評。

1960年施行“中學五年一貫制”,采用師範大學編寫的新教材。

中宣部長陸定一和中央教育部長楊秀峰來校觀察。

本年度高考成績優異,全市12名“狀元”學生中,附中占了8名。

附中被評為全市、全國文教戰線紅旗單位。6名教師被評為市級教育戰線先進工作者。

1961年11月2日,慶祝建校60周年。中央教育部長楊秀峰、副部長林砺儒、市委書記劉導生到校參加慶祝活動。錢學森、汪德昭、李德倫、李惠年等校友三百多位參加活動。

1962年成立“校務委員會”,邀請部分資深老教師參加,共同研究教育教學重大問題。

1963年中央教育部在天津召開北京、天津部分中學辦學經驗座談會,劉超代表學校參加,并在會上作了《師大附中辦學曆史情況和教學經驗》的發言。

王光美代表劉少奇把印尼總統蘇加諾所贈的印尼民族樂器“昂格隆”一套,送給附中青少年。

全國中學生運動會上(青島),我校學生徐永健打破青少年800米全國記錄。徐永健與梁宣虎、章文秀又獲四項亞軍。

1964年師大黨委同意附中成立“政治處”,負責全校師生政治思想工作。

制定教育教學計劃方案,叫做“奔向一個目标、實現兩項要求、采取六項措施、執行三條紀律、作好兩個安排。”

全校師生到盧溝橋農場參加秋收勞動,同時進行“思想革命化”學習,落實搞好教學與學習。

高三學生甄小英被樹立為“為革命刻苦學習”的典型,其事迹編入少兒出版社出版的《為革命而學》一書。

我校一百多名少先隊員參加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演出。

1965年黨支部組織五次教職工學習毛主席著作總結彙報會,推動全校教學工作。

劉超校長率領教務主任、教研組長等九人,到上海、南京學習。回校後作出“因材施教、大力改進教學方法”的|決定。

1966年為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能力,争取高三畢業時達到大學一、二年級水平,采取了生動活潑教學的一系列措施,提同出了“堅定、頑強、踏實,深入地掀起一個新的學習高'潮”口号。

“文化大革命”開始。團中央派出的工作組進校,宣布“師大附中是四類學校”,全校師生“停課鬧革命”。

1967年2月,軍訓團進駐學校,開始“複課鬧革命”。

6月,軍宣隊進入學校,成立“革命委員會”。

1968年7月,工宣隊進入學校,開始“清理階級隊伍”。

8月,在昌平縣東二旗大隊租沙荒地600畝,修建學農基地一一“師大附中7.26農場”。

1969年經過整黨,黨組織恢複。

1972年師大附中由師大領導,劃歸宣武區教育局領導,改名為“北京市南新華街中學”。

1975年校辦工廠生産的“頻敏電阻器”,納入國家計劃,遠銷國外,年産值逾百萬元。

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恢複、整頓學校各項規章制度,施行“三處、兩組”管理體制(教務處、教導處、總務處和教研組、年級組)。

1977年8月,北京市委批準恢複原校名:“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1978年北京市委決定:師大附中仍歸北京師範大學領導。為北京市重點中學之一。撤消革委會,恢複校長制。

劉超任校長兼黨總支書記。

1980年改建校舍。興建教學大樓、實驗樓、禮堂、食堂、大操場、學生宿舍樓、教師宿舍樓。

1981年11月2日,慶祝建校80周年。

教育部副部長校友張承先、市委書記校友劉導生、著名科學家校友錢學森出席慶祝大會并講話。

出版教學經驗彙編《教海投石》及校慶紀念冊。

1984年高二(2)班被命名為第三屆黃繼光班。黃繼光生前所在連隊指導員專程由湖南來京參加命名大會。

1985年試行校長負責制、教師聘任制、結構工資制。

我校被北京市評為“教育系統先進單位”“花園式學校”。被團中央評為課外活動先進學校,并獎給“活躍的中學生活動”獎旗。

高二(2)班被命名為“雷鋒班”,雷鋒生前所在連隊指導員參加命名大會。

1986年第一屆教職工代表大會召開,通過教代會章程。

師大附中學生業餘黨校正式成立。

師大附中高一新生正式開始每年赴石家莊陸軍學院進行軍訓。

日本JVC公司與我校合作譯制漢語的物理、化學、生物、地理高密度教學視盤(VHD),并贈送播放機。

慶祝建校85周年。1936屆校友趙澤華倡議建立“校友基金會”,她率先捐出自己的積蓄2700元人民币。

1987年校園内建立革命先烈趙世炎塑像。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字“趙世炎烈士像”。國家領導人楊尚昆、李鵬,北京市委書記李錫銘等參加揭幕式。

《北京師大附中三年教改方案》制定。

《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制定。

1988年第二屆教代會召開,總結近年教改實驗成果。

師大附中與日本文化女子大學附屬杉并高等學校簽訂友好協議書。

初二(1)班被命名為“趙世炎”班。

設立叔蘋獎學金,用于獎勵學習成績優異且家庭經濟有困難的學生。

1990年制定:校長職責、教務主任職責、教研組長職責、班主任工作條例、各處室工作條例等。

設立:校友獎學金、獎勵在國家、市、區各學科競賽中獲獎的特長學生。

師大附中校友會成立。通過校友會章程。

師大附中校友基金會正式成立。基金約10萬元,全部由海内外校友捐助。

1991年師大附中與日本岩手女子高等學校簽訂友好交流協定。

慶祝建校90周年。李鵬總理為學校題詞:“發揚師大附中優良傳統。”恢複出版校刊。正式出版90年來校友名錄、通訊錄。

1992年北京師範大學批準我校與大興縣教育局簽訂協議,在大興縣黃村建立師大附中分校,期約8年。

1993年日本友人山岸義一捐資一億日元修建“中日友好研修樓”竣工。在此成立“教育教學研究中心”。

我校共青團組織被團中央命名為“北京市紅旗團委”。

1994年宣武區政府确定我校為“宣武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95年為紀念一二•九運動60周年,當年參加一二•九運動的老校友23人回母校隆重舉行紀念會。

1996年北京市教工委決定在全市教育系統中展開向我校優秀教師、全國勞動模範、“五一獎章”獲得者、優秀共産黨員标兵張明珠同志學習的活動。

開始舉辦在職教師研究生課程班,每期2年,第一期學員15人。使教師陸續達到碩士生水平。

我校被評為“北京市綠化先進單位”。

我校被評為市“首都文明單位”。

11月2日,慶祝建校95周年。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慶祝大會。六千多位校友參加。黨和國家領導人彭珮雲、王光英、雷潔瓊參加大會。

江澤民主席為校慶題詞:“育才興國。”李鵬、李岚清、彭珮雲、溫家寶、李鐵映、吳學謙等領導人也為附中題詞。

在教學樓大廳舉行林砺儒校長塑像揭幕式,老校友汪德昭、張岱年講話。

出版教學經驗彙編——《教海揚帆》;校友回憶文集《樹高千尺頌根深》;紀念畫冊等。

1997年被評為市“首都文明單位标兵”。

參加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首都人民迎接香港回歸祖國的慶祝活動。

設立呂學禮獎教金,獎勵在理科教學上有突出貢獻的教師。

1998年全校師生為抗洪救災捐款十四萬三千餘元及大批衣物。

設立羅漾明獎學金、張維、陸士嘉獎教金。

1999年4月,第三屆校友理事會成立,百年校慶籌備工作正式開始。

10月,全校千餘師生參加慶祝建國五十周年活動,受到市國慶指揮部的表彰。

11月,在宣武區支持下,為争取成為北京市示範性高中校,提出了今後發展的整體規劃。

學校榮譽

n2002年,首批北京市示範性高中n2003年,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先進校n2003年,北京市中小學科技活動示範校和科普教育基地n2005年,北京市外事先進學校n2008年,奧林匹克教育示範學校n2009年,世界遺産青少年教育中心n201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系網絡學校n2011年,國家教育部和北京師範大學重點科研課題的實驗基地n2011年,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 n2020年5月,入選北京市中小學科技教育示範學校名單。 n2020年7月,入選為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範校”。

師職力量

名師荟萃是北京師大附中的最大優勢,是學校長盛不衰的根本保證。全校有特級教師17位,教師50%以上是高級教師。其中,市區級學科帶頭人27人,市區級骨幹教師40人,博士1人,獲碩士學位67人,研究生班結業70人,國外留學、工作歸來30人。

著名校友

100年來,北京師大附中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畢業生,曆屆校友中人才輩出。中共早期領導人趙世炎,科學家錢學森、汪德昭、張維、姜泗長、馬大猷、林家翹,哲學家張岱年,經濟學家于光遠,藝術家李德倫、于是之,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成思危等就是他們的傑出代表。

據1996年不完全統計,畢業生中成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就有三十多位,曾任或現任省部級以上領導幹部的也有三十多位。

建國以來,國家教育部有6位正副部長林砺儒、楊秀峰、張承先、張文松、李琦、李鐵映曾是師大附中的教師或學生。很多附中校友在北京市擔任過重要的領導工作,像劉仁、鄭天翔、浦潔修、劉導生、李晨、陳昊蘇、韓汝琦等。

北京師大附中畢業生在各方面做出突出成就的人才還很多,像南京中山陵的設計者呂彥直,著名播音員齊越,兒童文學作家劉厚明,國家乒乓球隊第一任教練傅其芳,電視劇《四世同堂》的導演林汝為,漫畫家丁午,電視劇《水浒》、《三國演義》、《紅樓夢》的制片人任大惠,著名郵票設計家劉碩仁、許彥博,歌唱家葉佩英,電視台主持人邢質斌、胡紫薇等等,知名校友真是數不勝數,北京師大附中不愧為人才的搖籃。

趙世炎―21歲的少共領袖

趙世炎l901年生于四川西陽,1915年到北京上學考入北京高師附中(即現在的北京師大附中),1915年至19l9年在附中讀書期間從事了大量的反帝愛國活動,是“五四”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和組織者。l920年至1924年,先後赴法國勤工儉學和在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1924年回國後,擔任中共北京地委書記。1926年被調任中共江浙區委組織部長兼上海總工會黨團書記。此後,他組織過次工人武裝起義并在l927年春的中共“五大”上當選中央委員1927年7月,趙世炎在上海被捕壯烈犧牲,年僅26歲。

 科學巨匠錢學森

錢學森,著名科學家,兩院院士。1923年一1929年就讀于北京師大附中。赴美留學時師從大師馮·卡門。1950年輾轉回國後,曾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國科協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他工作領域極為廣泛,成就卓著,為我國的科技發展尤其是軍事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1991年錢學森被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稱号頒獎大會上接受師大附中學生代表獻花。在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噴氣推進、工程控制論、物理力學等技術科學領域作出了開創性貢獻。是中國近代力學和系統工程理論與應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導人。

中國天文學的恒星:張钰哲

天文學家。福建閩侯人。1926年畢業于美國芝加哥大學天文學系。1929年獲美國葉凱士天文台天文學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名譽台長,中國天文學會名譽理事長。1928年發現1125号小行星,命名為“中華”。30多年來拍攝和領導拍攝到7000多次小行星和彗星的精确位置,發現800多顆小行星和3顆命名為“紫金山”的新彗星。1957年初應用天體力學基礎理論對人造衛星軌道問題作了開創性研究。開創并領導了天文學多個領域研究,取得多項重要成果。在天文學史研究、天文儀器研制、天文科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上一篇:韓國拌飯

下一篇:急性風濕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