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神經外科

功能神經外科

神經外科的一個重要分支
功能神經外科是神經外科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是運用各種外科手術技術改善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失調,通過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某些結構進行刺激、破壞或重建,實現新的各系統之間的聯系。傳統功能神經外科主要以立體定向技術為基礎,治療一些藥物難治性神經系統疾病以及精神疾病。現代功能神經外科領域已經越來越難界定,因為牽扯的領域越來越廣。[1]
    中醫病名:功能神經外科 外文名: 别名: 就診科室: 多發群體: 常見發病部位:精神疾病 常見病因: 常見症狀: 傳染性: 傳播途徑:

分類

1、運動障礙病(movement disorders):曾被稱為錐體外系疾病(extrapyramidal diseases),是基底節區病變導緻的以運動功能紊亂為主要臨床特征的疾病群。帕金森病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此外還包括原發性震顫、肌張力障礙、舞蹈症和抽動穢語綜合征等。從影響運動功能的角度,腦癱也可歸為此類。

2、癫痫病(epilepsy):發作是癫痫病的主要臨床特征,發作時的表現廣泛影響精神、運動、感覺和植物神經,發作間期可完全正常。依緻痫竈解剖位置的不同可分為颞葉癫痫、額葉癫痫、頂枕葉癫痫和一些癫痫綜合征等。

3、疼痛(pain):常常是疾病的一種症狀,有些亦可單獨稱病。外科手術治療的是那些慢性的頑固性疼痛。典型的如帶狀疱疹神經痛、幻肢痛、截肢痛、丘腦痛、盆腔痛、腹腔痛、胸腔痛、腰背痛以及三叉神經痛、舌咽神經痛等。腰背痛(low-back pain)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症狀,作為多種病因導緻的特定部位的疼痛,臨床和研究人員又常常把它獨立成類,最常見的原因是錐間盤突出對脊神經的壓迫。面肌痙攣是個例外,除少數伴随三叉神經痛的面肌痙攣患者外,不應該包括在疼痛的範疇之内,但由于與三叉神經的治療一樣,微血管減壓手術有效,故常常放在一起讨論。

4、精神紊亂(mental disorders):手術方法治療精神疾患的曆史可以追溯上百年,很多的努力放在了精神分裂症的治療上。氯丙嗪的出現使人們放棄了這種高緻殘率的手術,近些年來,盡管手術技術的進步使嚴重并發症的威脅越來越小,但資料顯示精神分裂症的手術療效極其有限,比較肯定的手術适應症是焦慮症、強迫症和抑郁症。

病因

功能腦病還可以從病因上大緻分為三類

1、原發性:是無影像學陽性發現的所謂原發性疾病,多數的功能腦病可計入此類。

2、症狀性:導緻功能異常的原因是腦内明确的病竈,如蒼白球鈣化、殼核軟化、多發性硬化導緻的運動功能障礙;基底節大理石樣變造成的腦癱;海馬硬化導緻的典型颞葉内側面癫痫;橋小腦角腫瘤壓迫繼發的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和舌咽神經痛等。

3、遺傳性:原發性震顫,亨廷頓病,肝豆變性(Wilson’s disease)和青少年肌震攣性癫痫等。

從病因上命名和劃分疾病,是疾病分類學中的最高境界,遺憾的是多數功能腦病的病因尚不清楚,姑且将其歸到原發性功能腦病。值得指出和高興的是,影像學技術的進步,導緻病竈的檢出率不斷提高,繼發的症狀性疾病的比例越來越高,給診斷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如癫痫患者的異位灰質在高分辨率的MRI上可清楚地顯示出來,海馬硬化可有明确的颞葉内側面FLAIR相的改變,入髓區血管的壓迫導緻的顱神經功能障礙通常在MRA檢查時有所提示。

治療

立體定向是一種比較特殊的神經外科技術,在談論功能神經外科時不得不對其做一簡單的回顧和定位。傳統神經外科在渡過了從腦表面切除病變的發展階段後,所面臨的最為嚴峻的問題,是怎樣安全地實施皮層下,特别是基底節區的手術。與早期常見的經功能“啞區”的造瘘術相比,1-2毫米直徑的立體定向穿刺針對于腦組織的影響微乎其微,最大程度地體現了微創的理念。在此過程中作出突出貢獻的是美國的兩位醫生Spiegel和Wycis,他們設計出了用于人類腦部手術的立體定向儀。五十多年過去了,立體定向技術結合了神經病學、生物醫學工程學和材料學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與計算機技術聯姻,衍生出立體定向放射(伽瑪刀和X刀)和導航技術等,極大地豐富了神經外科學的技術手段。

内鏡技術作為神經外科中一種嶄新的技術手段,正在日益引起重視。它可以協助神經外科醫生達到常規手術無法達到的手術部位,而手術的損傷卻反而減少。簡而言之,内鏡就象是神經外科醫生手臂和眼睛的延長。目前内鏡技術主要應用于以下領域:内鏡下經鼻蝶垂體瘤切除術:主要優點是無直接手術切口,幾乎不損傷鼻腔粘膜的主要生理結構,最大限度地保護正常組織,切除病變直接清楚,相對更徹底,術後反應輕微,當天就可以恢複正常生活,幾天後就可以出院,住院費用降低。顱内膽脂瘤:在神經内鏡的輔助下,可以更徹底地切除病變,減少術後并發症。腦積水:梗阻性腦積水可經三腦室底造瘘避免因分流帶來的不變,需要分流的病人,在内鏡的指導下安置分流管可以更加安全準确。顱内各種囊腫、腦室先天畸形、腦囊蟲的治療:在内鏡下處理這些病變使許多病人避免過大的開路,在微創條件下治療疾病。在内鏡下或内鏡輔助下治療腦室内腫瘤有很大優越性。顱底其他深部病竈的治療,内鏡也可以發揮很大作用。北京天壇醫院神外八病房率先在國内開展了神經内鏡技術,目前每年舉辦相關的學習班,開展了大量的相關工作,在國内占據主導和領先地位。

應用

1、帕金森病:将帕金森病的手術靶點定在蒼白球腹後内側核和丘腦底核,是近年來手術治療帕金森病的重要進展。微電極引導的蒼白球腹後内側部切開術(PVP)治療帕金森病是現代的代表性手術。單側PVP手術的近期療效很好,可以緩解帕金森病患者手術靶點對側肢體的肌僵直、運動遲緩和靜止性震顫,對左旋多巴導緻的“異動症”和痛性痙攣有很好的療效。但對帕金森病的中線症狀,如起步困難、步僵等症狀改善不明顯,手術左旋多巴的量不能減少。其療效可以持續1-2年,以後随着對側肢體的症狀加重,先前手術帶來的好處逐漸會變得無足輕重。如果進行

雙側的毀損手術,可能帶來不可預測的并發症,而且其兩年後的遠期療效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丘腦底核(STN)的毀損手術,隻有極少數臨床中心的個别醫生進行了嘗試,有極高的風險,容易出現偏身投擲或偏身異動的副作用。現代功能神經外科的思想已傾向于盡可能在某些功能性疾病的治療中不進行毀損性治療,而主張修複和改善有病變的大腦。毀損手術逐漸被深部電刺激術代替。丘腦底核的腦深部刺激術是功能神經外科治療帕金森病的最新進展。經過多個臨床中心的研究表明,丘腦底核的DBS手術,不僅可以改善帕金森病的所有症狀,包括“起步困難”、“步僵”等中線症狀,而且還能減少左旋多巴的用量,對左旋多巴導緻的副作用,如異動症、痛性痙攣都有很好的療效。

2、原發性震顫:丘腦Vim核毀損術對體位性和運動性震顫有很好的效果,但一般隻做單側的丘腦毀損術,以改善一側肢體的功能。雙側Vim核的深部電刺激術,可以使震顫完全消失,沒有語言障礙和智能損害的并發症。

3、肌張力障礙:盡管有報道認為Gpi的毀損術對全身性的扭轉痙攣和痙攣性斜頸有較好的療效,但未見長期追蹤的報道。根據國内幾個臨床中心的經驗,毀損手術的長期效果并不理想,并且可能帶來新的嚴重并發症,如語言障礙和吞咽困難。Gpi的深部電刺激術從理論上不造成毀損病竈,不會造成新的嚴重并發症,所以目前有一些臨床中心開展了這方面的探索,取得較好的療效。

4、強迫症:内囊前肢切開術(capsulotomy)對藥物治療控制失敗的嚴重強迫症有較好的療效。該手術在上世紀中期就有人報道對精神分裂症和強迫症有療效。但有乏力、人格改變等副作用。這可能與當時的技術條件有關,使毀損的範圍偏大。現在高分辨的MRI及立體定向技術将手術靶點的毀損範圍嚴格限制在内囊前肢,使該手術的副作用大大減少,大約有一半以上的患者能夠完全緩解強迫症狀,并恢複正常的工作能力。唯一的副作用就是在術後幾周或幾個月有疲倦和主動性缺乏。

上一篇:間質性肺病

下一篇:頭皮毛囊炎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