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

漢語漢字
創(拼音:chuàng,chuāng)是漢語常用字。創讀chuàng時,《說文解字》認為本作“刱”。以第一次掘井表示事業上的初次去做。後作剏、剙、創。創讀chuāng時,本作刅。刅始見于西周金文,以刀口有血表示傷口,用作動詞指殺傷。後世并用“創”字。2017年12月15日,在“2017海峽兩岸年度漢字評選”活動中,“創”字被評為2017年度漢字。[3]
  • 中文名:創
  • 拼音:chuàng,chuāng
  • 繁體:創
  • 部首:刂
  • 五筆:WBJH
  • 倉颉:OULN
  • 鄭碼:ODYK
  • 字級:一級(0494)
  • 平水韻:去聲二十三漾,下平七陽
  • 外文名:wound
  • 部外筆畫:4
  • 總筆畫:6
  • 注音:ㄔㄨㄤˋ,ㄔㄨㄤ
  • 結構:合體字;左右結構
  • 異體字:剏*、剙*、刅、刱
  • 四角:8270₀
  • 造字法:形聲字
  • 統一碼:基本區-521B

字源演變

在現存最早的字典《說文解字》中,“創傷”之“創(chuāng)”和“創造”之“創(chuàng)”被分列為兩個不同的字,前者以“刅”為正體。“刅”始見于西周金文,其字形是在“刃”字的基礎上再加一點。“刃”本義指刀口,也泛指刀。“刅”多出的一點則表示刀刃所造成的創口。

或以為是一個從側面看的雙手前垂并且站得趔趄的人,人手上和腳上都有一短橫,意指這個人的手腳有創傷。戰國文字或從立、從刃會意。“刅”字下還列一個異體,隸定即為現代的“創”。“創”是個形聲字,“刀”為形旁,“倉”為聲旁。“創”的構形意圖與“刅”并沒有本質差别,隻是用“刀”這種緻創的器物作為唯一的表義符号,形義之間的聯系比較模糊而已。

《說文解字》認為“創造”之“創(chuàng)”本寫作“刱”,其中“井”為意符,“刅”為聲符。農業興起以後,定居的生活方式及耕地選擇的要求都呼喚着井的出現,正所謂“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在古人心目中,井是一種非常典型的人類創造物,所以“刱”用“井”作意符。

後來“刱”逐漸被棄置不用,為“創傷”之“創(chuāng)”所吞并。而“創(chuāng)”原來的正體“刅”或許因為構形意圖與擴大了的意義内涵不能相符,也同樣遭到了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創”。由于“創”唯一的表義符号“刀”與字義的聯系較為松散因而也具有較大的兼容餘地,更适合充當完成了兼并任務的“創”字構形。換言之,用一個“刀”來較為模糊地既表示“創傷”又表示“創造”,還是可以得到人們認同的,因為刀的确既是一種造成創傷的器物,又是一種創造的工具,所以“創"也就能流傳至今。

現代釋義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例句

chuàng

動詞

開始做;第一次實現。

《漢書·叙傳下》:“叔孫奉常,與時抑揚,稅介免胄,禮義是創。”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敬德公,這位起家立業的祖先創下了一條規矩。”

通過經營等而取得。

〈文言〉建造。

《新唐書·李昭德傳》:“昭德規創文昌台及定鼎、上東諸門,标置華壯。”

〈文言〉撰寫,創作。

《論語·憲問》:“為命,裨谌草創之。”

〈文言〉超出;擴大。

葉适《蔣公墓志銘》:“孰經常,孰橫斂,某創支,某定例。”

〈文言〉懲治;警戒。

《尚書·益稷》:“予創若時。”

同“闖”。多見于俗文學作品。

《兒女英雄傳》第二一回:“我何玉鳳從十二歲一口單刀創了這幾年,什麼樣兒的事情都遇見過。”

名詞

〈文言〉初始。

郦道元《水經注·谷水》:“皇居創徙,宮極未就,止跸于此。”

形容詞

前所未有的;獨到有新意的。

chuāng

名詞

傷口;外傷。

《戰國策·燕策三》:“秦王複擊轲(荊轲),被八創。”

《史記·蕭相國世家》:“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

動詞

殺傷;打擊。

《韓非子·大體》:“雄駿不創壽于旗幢。”

《漢書·薛宣傳》:“宣子況為右曹侍郎,數聞其語,赇客楊明,欲令創鹹面目,使不居位。”

〈文言〉砍;劈。

魏源《〈海國圖志〉叙》:“鈎稽貫串,創榛辟莽,前驅先路。”

〈文言〉瘡。

《禮記·曲禮上》:“頭有創則沐。”

《宋書·索虜傳》:“将士眼皆生創,死者太半。”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五】【井部】初亮切(chuàng)

造法刱業也。從井刅聲。讀若創。

【卷四】【刃部】楚良切(chuāng)

刅,傷也。從刃從一。

創,或從刀倉聲。

〖注釋〗①“造法”句:王筠《說文解字句讀》“‘造’即‘刱’也。”②創:臣铉等曰:今俗别作瘡,非是也。

說文解字注

【卷五】【井部】

造法刱業也。

注:蒙上文井者,法也”而言,故雲造法剏業。《國語》、《孟子》字皆作創。趙氏、韋氏皆曰:創,造也。假借字也。

從井刅聲,讀若創。

注:初亮切。十部。

【卷四】【刃部】

傷也。

注:凡殺傷必以刃。

從刃,從一。

注:按铉本篆作刅。锴本篆作刄,今按當是從刃從一。一者,傷之象。?之所入也。刅省則作刄。小徐本井部刱,米部粱皆從刄。考《桐柏廟碑梁字》、《羊窦》、《道碑粱字》、《五經文字》及《唐石經》梁、粱皆不作刅。今人作隸書梁、粱皆從刅。非古法。不可從也。楚良切。十部。

創,刅或從倉。

注:從刀倉聲也。凡刀創及創瘍字皆作此。俗變作?、作瘡。多用創為?字。

【注釋】①上文:指“㓝”字。

初良切,平陽初‖倉聲陽部(chuāng)

創,《說文》曰:“傷也。”《禮》曰:“頭有創則沐。”今作瘡。初良切。又初亮切。三。

初亮切,去漾初‖倉聲陽部(chuàng)

?,初也。《說文》曰:“造法剏業也。”初亮切。四。

創,上同。又初良切。

校釋:?,依《說文》當作“刱”,從井刅聲。

康熙字典

〔古文〕戗《唐韻》《集韻》《韻會》初良切《正韻》初莊切,音瘡。《說文》傷也。本作刅,或作創。《徐曰》此正刀創字。言人所傷也。《前漢·曹參傳》身被七十創傷。

又《前漢·班固叙傳》禮義是創。《注》師古曰:創,始造之,音初良反。

又《唐韻》初亮切,瘡去聲。始也,造也。《孟子》創業垂統。

又傷也。《前漢·匈奴傳》人民創艾戰。

又懲也。《書·益稷》子創若時。《注》禹自言懲丹朱之惡,不敢慢遊也。

又《集韻》千羊切,音锵。瑲,或作創。瑲瑲,玉聲。

又《玉篇》古文瘡字。《禮·曲禮》頭有創,則沐。馀詳疒部十畫。

上一篇:驚鴻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