膻

漢語漢字
膻(拼音:shān、dàn)是漢語通用規範二級漢字。膻有異體作“羴”,“羴”始見于商代甲骨文,《說文解字》分析作“從三羊”,指羊身上特殊的腥味。《說文解字》又收有異體字“羶”。現代漢字整理時将羶、羴合并為膻。“膻”本是不同于羶和羴的另一個字,“膻”本讀dàn,本義指脫去上衣露出身體。它在古文獻中也讀作shān,後逐漸代替了羴和羶的功能。
  • 中文名:膻
  • 拼音:shān,dàn
  • 繁體:羶
  • 部首:月
  • 字碼:U 81BB
  • 五筆:EYLG
  • 字級:二級(6273)
  • 平水韻:下平一先,上聲十四旱
  • 筆畫:17

詳細釋義

讀音

語法屬性

釋義

shān

形容詞

形容羊身上的氣味。

名詞

氣味。

指肉類食物。

xīn

通“馨”。香氣。

dàn

動詞

袒露。

非語素字

見例詞

釋義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四】【肉部】徒旱切(dàn)

膻,肉膻也。從肉亶聲。《詩》曰:“膻裼暴虎。”

【卷四】【羴部】式連切(shān)

羴,羊臭也。從三羊。凡羴之屬皆從羴。

羶,羴或從亶。

說文解字注

【卷四】【肉部】

膻,肉膻也。

段注:《釋訓》《毛傳》皆雲:襢裼,肉襢也。李巡雲:脫衣見體曰肉襢。孫炎雲:襢,去裼衣。按多作襢、作袒,非正字,膻其正字。《素問》:膻中,謂氣海。

從肉,亶聲。

段注:徒旱切,十四部。

《詩》曰:膻裼暴虎。

段注:《鄭風》文,今《詩》作襢、作袒。

【卷四】【羴部】

羴,羊臭也。

段注:臭者,氣之通於鼻者也。羊多則氣羴,故從三羊。

從三羊。

段注:式連切,十四部。

羶,羴或從亶。

段注:亶聲也。今經傳多從或字。

康熙字典

【未集下】【肉部】 膻·康熙筆畫:19 ·部外筆畫:13

《唐韻》徒旱切。《集韻》蕩旱切,竝音袒。《說文》:肉膻也。從肉亶聲。詩膻裼暴虎。◎按《詩·鄭風》,今作襢。《集韻》:或省作膽。

又《集韻》《正韻》竝屍連切,音羶。《說文》:羊臭也。本作羴。或作羶、?。《列子·周穆王篇》:王之嫔禦,膻惡而不可親。

又《正字通》:音誕。《素問》: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王冰曰:在胸中兩乳間。朱肱曰:心之下有鬲膜,與脊脅周回相著,遮蔽濁氣,所謂膻中也。

【未集中】【羊部】 羴·康熙筆畫:18 ·部外筆畫:12

《廣韻》式連切。《集韻》屍連切,竝音膻。《說文》:羊臭也。

又《廣韻》許閑切。《集韻》虛閑切,義竝同。

又《廣韻》失然切。義同。亦作䍹、羶、?。◎按《說文》羴字自為部。今從《正字通》并入。

【未集中】【羊部】 羶·康熙筆畫:19 ·部外筆畫:13

《廣韻》式連切。《集韻》《韻會》屍連切,音膻。《說文》:羴,或從亶。羊臭也。《玉篇》:羊脂也,羊氣也。《周禮·天官·内饔》:辨腥臊羶香之不可食者。注:羶謂羊也。

又《禮·月令》:其臭羶。疏:凡草木所生,其氣羶也。

又《呂氏春秋》:草食者羶。注:草食者,食草木,謂麞鹿之屬,故其臭羶也。

上一篇:

下一篇:洞房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