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

漢語漢字
凱,漢語漢字,拼音為kǎi。現在統一規範簡化為“凱”。
  • 中文名:凱
  • 拼音:kǎi
  • 繁體:凱
  • 部首:幾
  • 字碼:
  • 五筆:mnwn、mnmn
  • 倉颉:uuhn
  • 鄭碼:llyq
  • 筆順:25251535
  • 字級:
  • 平水韻:
  • 注音:ㄎㄞˇ
  • 四角碼:27710
  • 統一碼:51EF

字源演變

形聲字。從豈(鼓),幾聲。本是“恺(恺)”的異體,後分化。産生于漢代,《說文》未收。“凱”字始出,與“恺”同用,寫本義凱樂及相因的動詞奏凱樂義,也寫其引申義和樂、溫和等。《詩》用古字有“豈弟(tì)”一語,是和樂平易之義,在漢魏晉古書及碑銘中寫作“恺弟(悌)”或“凱弟(悌)”。漢人《詩》傳本有“凱風”一語,謂和暖之南風,漢人又寫作“恺風”(《淮南子·地形》高誘注)。但是,在後漢已經顯示出“凱”與“恺”分化異用的明顯趨勢,至六朝時更為明朗。《左傳》《周禮》中“恺入”(即凱旋)“恺樂”“恺歌”“恺獻”等語中的“恺”字,漢後漸用“凱”字取代。

漢蔡邕《釋誨》:“城濮捷而晉凱入。”此事在《左傳·僖公二十八年》用“恺”字:“恺以入于晉。”晉崔豹《古今注·音樂》:“《周禮》所謂王大捷則令凱樂,軍大獻則令凱歌者也。”今《周禮·春官·大司樂》作“恺”。六朝之後,凡與凱樂義、戰勝義相關之詞語,除個别仿古例用“恺”字外,幾乎全用“凱”字。1956年簡化漢字,把“豈”簡作“豈”,“凱”字類推簡化作“凱”

現代釋義

基本釋義

凱kǎiㄎㄞˇ

(繁體字凱)

軍隊得勝回來奏的樂曲:~歌。~旋。奏~而歸。

和,柔:“~風自南,吹彼棘薪”。

姓。

詳細釋義

凱[kǎi]

(會意,從豈,從幾。“幾”象架子。字本作“豈”(qǐ),也作“愷”。從豆,(wèi)省聲。本義:軍隊得勝所奏的樂曲)同本義

豈,還師振旅樂也。——《說文》。按,經傳多以愷為之。亦作凱。

凱以強教之。即以豈勝豈樂為訓。——《禮記·表記》

汔可休而凱歸。——左思《吳都賦》

則令奏恺樂。——《周禮·大司樂》。注:“獻功之樂。”

恺樂獻于社。——《周禮·大司馬》。注:“兵樂曰恺。”

振旅恺以入于晉。——《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注:“樂也。”

六軍張凱聲如雷。——劉克莊《破陣曲》

又如:凱入(奏着勝利的樂曲歸來);凱樂(演奏勝利的樂曲);凱聲(勝利的樂歌聲);凱期(勝利的日期);凱還(勝利歸來)

和樂;歡樂

故凱樂之情,見于金石。——嵇康《聲無哀樂論》。又如:凱澤(和樂,歡樂);凱樂(和樂,歡樂)

安樂;溫和

凱風自南。——《詩·邶風·凱風》

心凱康以樂歡。——宋玉《神女賦》

又如:凱易(平和平易的樣子);凱風(和風;南風);凱弟(和順善良的樣子)

殺,斬

叵耐這兩個畜生逃走,今日捉将來,我惱了,如何不凱?——《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下》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子集下】【幾部】凱

《唐韻》苦亥切《集韻》《正韻》可亥切,同恺。《玉篇》凱,樂也。或作恺。

又善也。《史記·五帝本紀》高陽氏有才子八人,謂之八恺。

又《正韻》和也。南風謂之凱風。《詩·衞風》凱風自南。

又通作闓。《史記·司馬相如傳》昆蟲凱澤。《前漢·司馬相如傳》昆蟲闓澤。《注》師古曰:闓讀曰凱。文穎曰:闓樂也。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