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

漢語漢字
急(拼音:jí),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于戰國文字,古字形從心及聲。本義為急躁、焦躁不安,引申為氣惱、發怒;由焦躁引申為匆促、急速、劇烈等義,又引申為迫切、緊迫、緊要危機等義,又引申為嚴重、嚴厲等。也用作名詞,指緊要或嚴重的事情,如告急、救急等。
  • 中文名:急
  • 拼音:jí
  • 部首:心
  • 五筆:QVNU
  • 倉颉:NMP
  • 鄭碼:RXW
  • 筆順:撇、橫撇、橫折、橫、橫、點、卧鈎、點、點
  • 字級:一級(編号:1609)
  • 平水韻:入聲·十四緝
  • 注音:ㄐㄧˊ
  • 部外筆畫:5
  • 總筆畫:4 5
  • 五筆86&98:QVNU
  • 四角碼:2733₇
  • 統一碼:6025
  • 筆順編号:355114544
  • 造字法:形聲字、會意字
  • 結構:合體字,上下結構
  • 異體字:㤂、忣、?

字源演變

形聲字。在戰國時期秦國的簡牍文字(圖1)和篆文(圖2)中,“急”字的寫法是上面一個“及”,“及”的古字形像一個人的手(“又”)抓住另一個“人”,在這裡作聲旁表音;下面一個“心”,作形旁,表示一種心理狀态。古人用“及”字作“急”字的聲符應該也有其用意,因為“及”字有“追上、達到”的意思,而當一個人心中焦躁不安,備受煎熬時,便會有一種迫切需要盡快改變現狀的欲望,所以“急”字以“及”字作聲符并會意。發展到隸書階段時,圓潤的筆畫被拉直,上部的“及”變成了“刍”,為楷書所沿襲。

清代學者段玉裁在給《說文解字》“急”字頭下所作的注解中說:“褊者,衣小也。”意思是,褊的本義是衣服小,用在“急”字上,就是心裡狹窄。不過“急”字的這種用法,在古代文獻中卻很少見到。

“急”字本義指“焦躁”,由本義引申指“發怒、氣惱”。由此又引申指“匆促、快、猛烈”,由“急促”又引申指“緊迫、緊要”。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jíㄐㄧˊ

焦燥:~燥。着~。焦~。

氣惱,發怒:~眼。

使着急:這件事真~人。

匆促:~促。~功近利(急于求目前的成效和利益)。

迅速,又快又猛:~流。~進。~先鋒。~風暴雨。

迫切,要緊:~切。~診。~事。

嚴重:告~。

對大家的事情或别人的困難盡快幫助:~人之難。

詳細字義

急jí

〈形〉

(1)(形聲。小篆字形,從心,及聲。本義:狹窄)

(2)緊,緊縮[tight;compact]

遂生縛布,布曰:“縛太急,小緩之。——《三國志·呂布傳》

(3)又如:急親戚(最接近的親戚);急持(緊緊抱持);急窄(猶緊縮);急裝(紮縛緊湊的裝束);急繃繃形容把東西拉得很緊

(4)急躁,着急[annoyed;irritated;impatient;anxious]

曰急。——《書·洪範》。鄭注:“急促自用也。”

急繕其怒。——《禮記·曲禮》

國無六年之蓄曰急。——《禮記·王制》

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緩己。——《韓非子·觀行》

(5)又如:急吼吼(性急慌忙的樣子);急撮(因受人擺弄而急躁);急屎狗(性急的狗);急殺人(極其着急);急腳鬼(性情特别急躁的人)

(6)迫切;緊急[urgent;pressing]

時恐急。——《戰國策·燕策》

甚急。——《史記·項羽本紀》

事急而不斷。——《資治通鑒》

江都圍急。——清·全祖望《梅花嶺記》

事急矣。——清·梁啟超《譚嗣同傳》

(7)又如:急口(急忙開口);急腳(亦作“急腳子”、“急足。送緊急文書的仆役);急遞鋪(元代在軍事緊急時,設置急遞鋪作傳遞文書的驿站,每天最快要跑四百裡);急且(急切,倉猝);急處從寬(在緊急情況下并不緊張)

(8)疾速;快捷;匆忙[fast;rapid;athighspeed]

秦急攻之。——《戰國策·趙策》

急應河陽役。——唐·杜甫《石壕吏》

急揮幟。——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急逐弗失。

(9)又如:急離披(急急忙忙落荒而逃);急玲(機靈);急率(匆忙之間);急簌簌(亦作“急飕飕”。急速的);急手(急速;快手,動作敏捷)

(10)猛烈;劇烈[vigorous]。如:急進(猛力進取);急風(狂風);急世(劇烈變革的時代);急風驟雨(急風暴雨。急劇的風雨)

(11)重要,要緊[important]。如:急疾(指緊要之事);急溜(緊要);急變(指事關重大的緊要奏疏)

(12)指聲音急促[rapid]

大弦嘈嘈如急雨。——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促弦弦轉急。

東南風急。——《資治通鑒》

(13)又如:急三台(唐時一種節拍急促的曲調名);急拍繁弦(急管繁弦。形容節拍急促,演奏熱鬧的樂奏);急杵(急促的搗衣聲)

詞性變化

急jí

〈動〉

(1)着急;使焦慮[worry]

林教頭是個性急的人。——《水許傳》

(2)又如:真把人急死了;幹急;心急;發急

(3)以…為急,關切;趕快幫助[offer to help at once;be eager to help]

急人之困。——《史記·魏公子列傳》

而能急之。——唐·李朝威《柳毅傳》

(4)又如:急人之難;急病讓夷(将困難留給自己,将方便讓給别人)

(5)重視[pay attention to]

進修是急。——清·劉開《問說》

(6)又如:急公(熱心公益);急農(重視農業);急義(重義氣);急賢(重賢;急于求賢)

(7)縮緊[shrink]。如:急徽(擰緊琴徽);急帶(緊束腰帶)

急jí

〈名〉

(1)急難,危急的事[grave danger]

先國家之急。——《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

今事有急。——《史記·項羽本紀》

公子有急。——《史記·魏公子列傳》

邊境有急。——漢·賈誼《論積貯疏》

(2)假期;休假[holiday;vacation]

又不請急。——沈約《宋書》

常用詞組

急案、急暴、急變、急病、急不可待、急不擇言、急步、急茬兒、急潮、急扯白臉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心部】居立切(jí)

褊也。從心及聲。

說文解字注

褊也。褊者,衣小也。故凡窄陿謂之褊。《釋言》曰:“褊,急也。”

從心,及聲。居立切,七部。

廣韻

居立切,入緝見‖及聲緝1部(jí)

急,急疾。《說文》作㤂,褊也。居立切。十一。

康熙字典

【卯集上】【心部】急;康熙筆畫:9;部外筆畫:5

《廣韻》《正韻》居立切。《集韻》《韻會》訖立切。并音伋。《釋名》:急,及也,言操切之使相逮及也。

又《說文》:褊也。《後漢·範丹傳》:以狷急不能從俗,常佩韋于朝。

又《廣韻》:疾也。《增韻》:迫也。

又窘也。《禮·王制》:國無六年之畜曰急。《史記·周本紀》:囊王告急于晉。

又請急,古休假名。晉令急假者,一月五急。

本作㤂。《說文》:從心及聲。隸作急,刍即及字。歐陽氏曰:俗作?,非。

上一篇:望夫石

下一篇:針鋒相對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