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夫石

望夫石

唐代詩人王建創作的七言古詩
《望夫石》是唐代詩人王建創作的七言古詩,歌頌了夫妻之間堅貞的愛情。這是一首依據古老的民間傳說寫成的抒情小詩,前四句共同繪出了一幅望夫石生動感人的圖畫。第五句描繪出望夫石經久不變的品質,第六句對望夫石在丈夫歸來後展開想象。
  • 作品名稱:望夫石
  • 作者:王建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作品體裁:七言古詩

作品原文

望夫石

王建〔唐代〕

望夫處,江悠悠。

化為石,不回頭。

上頭日日風複雨。(上頭一作:山頭)

行人歸來石應語。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王建居于武昌時根據當地傳說以及望夫石石像所作的一首詩。

注釋譯文

譯文

在等待丈夫的地方,江水滔滔不絕地流淌着。

女子變成了石頭,永不回首。

在山巅之處,每天風和雨都在循環交替着。

行人若能回來的話,那麼石頭也應該會說話了。

注釋

望夫石:據南朝宋人劉義慶的《幽明錄》記載:武昌陽新縣北山上有望夫石,其形狀像人立。相傳過去有個貞婦,其.丈夫遠去從軍,她攜弱子餞行于武昌北山,“立望夫而化為立石”,望夫石因此而得名。

上:作“山”,山上。

複:作“和”,與。

作品鑒賞

這首詩是詩人王建居于武昌時根據當地傳說以及望夫石石像所作的一首詩。

“望夫處,江悠悠”這裡有浩浩不斷的江水,江畔屹立着望夫山,山頭伫立着狀如女子翹首遠眺的巨石。山、水、石,動靜相間,相映生輝。“望夫處,江悠悠”,寫出望夫石的環境、氣氛。“悠悠”二字,描繪江水千古奔流,滔滔不絕,既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渲染了濃郁的抒情氣氛,同時又襯托望夫石的形象,把靜立江邊的石頭寫活。仿佛是一尊有靈性的石雕傍江而立,翹首遠望,在思念,在等待。

這種以動景襯靜物的手法,不僅使畫面生動,有立體感,而且也暗喻了思婦懷遠,思念之情的綿綿不絕。“悠悠”在這既是寫景狀物,渲染環境氣氛,又是摹情寫人,形象地描畫了思婦相思的情狀。這二句情與景融,不可分割,富有形象性和藝術感染力,真有一石三鳥之妙。

“化為石,不回頭”,詩人又以拟人手法具體描繪望夫石的形象。人已物化,變為石頭;石又通靈,曲盡人意,人與物合,情與景諧。這不僅形象地描畫出望夫石的生動形象,同時也把思婦登臨的長久,想念的深切,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刻畫得淋漓盡緻。這二句緊承上文,是對古老的優美的民間傳說作了生動的藝術概括。

“山頭日日風複雨”,是說望夫石風雨不動,堅如磐石,年年月月,日日夜夜,長久地經受着風吹雨打,然而它沒有改變初衷,依然伫立江岸。這裡寫的是石頭的形象和品格,說的仍是思婦的堅貞。她曆經了種種艱難困苦,飽嘗了相思的折磨,依然懷着至死不渝的愛情,依然在盼望着,等待着遠方的行人。

“行人歸來石應語”,詩人在結句處把筆宕開,作了浪漫的推想。待到遠行的丈夫歸來之時,這伫立江邊的石頭定然會傾訴相思。“妾心正斷絕,君懷那得知。”(郭震《子夜四時歌·春歌》)

從藝術手法上看,這首詩始終抓住石之形與人之情來寫,構思最為精巧。“望夫處,江悠悠”,從人寫起,交代了地點,又以悠悠江水流暗喻時間之長,感情之久。“化為石,不回頭”,言望夫之婦化而為石,也暗示時久。婦人伫立江邊,看那江水一去不回頭,自己也化為石像永遠不回頭。“山頭日日風複雨”,不畏風吹雨打,不怕天長日久,她一直不回頭,一心望夫歸。最後,以“行歸來石應語”結束全詩,又将望夫石拟人話,可謂匠心獨運。

全詩刻畫了古代婦女深情動人的形象,揭示了她們悲苦的命運。詩歌于平淡質樸中,蘊含着豐富的内容。詩人隻描寫了一個有包孕的片段的景物和自己一刹間的感受,平平寫出。

作者簡介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許昌)人,唐朝詩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從軍,約46歲始入仕,曾任昭應縣丞、太常寺丞等職。後出為陝州司馬,世稱王司馬。與張籍友善,樂府與張齊名,世稱張王樂府。

上一篇:尺碼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