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車

公車

漢語詞語
公車,漢語詞語,讀作gōng chē。指公家的車輛。又是漢代官署的名稱。現在指公共汽車。出自《詩·魯頌·閟宮》。
  • 中文名:公車
  • 外文名:bus
  • 拼音:gōng chē
  • 注音:ㄍㄨㄙㄔㄜ
  • 出自:《詩·魯頌·閟宮》

基本解釋

1、公共汽車。

西門町到公館,坐公車要二十分鐘。

2、公家的車輛。

3、漢代官署名。

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我太史令。——《後漢書·張衡傳》

因漢代曾用公家車馬接送應舉的人,後便以“公車”泛指入京應試的舉人。如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戰争失敗後,康有為聯合各省在京會試舉人聯名上書,即稱“公車上書”。

引證解釋

1、君主的兵車。

《詩·魯頌·閟宮》:“公車千乘,朱英綠縢,二矛重弓。”

鄭玄箋:“兵車之法,左人持弓,右人持矛。”

孔穎達疏:“公之兵車有千乘矣。”

2、官車。

《周禮·春官·巾車》:“巾車掌公車之政令。”鄭玄注:“公,猶官也。”

《後漢書·霍谞傳》:“服阙,公車徵,再遷北海相,入為尚書仆射。”

唐·元結《黍官引》:“公車詣魏阙,天子垂清問。”

明·陳汝元《金蓮記·偕計》:“茲奉嚴君而同上公車,須别慈母而載馳孔道。”

3、漢代官署名。為衛尉的下屬機構,設公車令,掌管宮殿司馬門的警衛。天下上事及征召等事宜,經由此處受理。後以指此類官署。

《史記·滑稽列傳》:“朔初入長安,至公車上書,凡用三千奏牍。”

《後漢書·丁鴻傳》:“賜禦衣及绶,禀食公車,與博士同禮。”

李賢注:“公車,署名。公車所在,因以名。諸待诏者,皆居以待命,故令給食焉。”

唐·元稹《高端婺州長史》:“爾等皆執藝術,待诏公車。”

《續資治通鑒·宋神宗熙甯七年》:“伏望诏求方正有道之士,召詣公車對策;如司馬光、蘇轍輩,複置左右,以輔聖德。”

4、舉人應試。漢代以公家車馬遞送應征的人,後因以“公車”為舉人應試的代稱。

明·王晫《今世說·雅量》:“(李夢蘭)弱冠舉孝廉,公車不第,策蹇南歸,務益砥砺讀書。”

清·王應奎《柳南随筆》卷二:“家西澗先生說:‘張之杜中順治辛卯舉人,連上公車不第,因就朱方旦問之。’”

清·王韬《<日本雜事詩>序》:“而君時公車北上,以此相左。”

5、借指應試的舉子。

《花月痕》第二回:“那年春闱榜後,朝議舉行鴻詞科,因此各道公車,遲留觀望,不盡出都。”

相關典故

早在漢代,便有了以公家車馬送應試舉人赴京的傳統。後來,滿洲貴族入主中原不久,為了籠絡知識分子,在順治八年作出規定:“舉人公車,由布政使給與盤費。”即應試舉人的路費由政府的布政使供給,路費的多少,因路程遠近而不同。廣東瓊州府最多,每名三十兩白銀,山東最少,每名隻有一兩。其餘地區,由三兩至二十兩不等。另外還規定,雲南、貴州和新疆的應試舉人除了每人發給白銀三兩,還發給火牌,憑牌供給驿馬一匹,車上插一面“禮部會試”黃布旗。這樣,“公車”就成了應試舉人的代稱了。

有人将公共汽車叫做“公車”,這說法雖簡便,便是容易和其他概念混淆。比如,公車是和私車相對的詞,“公車”是公家之車,不是私家車,所以,國家的、集體的、公司的車都可叫“公車”。曆史上著名的“公車上書”,是指清末以康有為為首的一千三百多名舉人聯名給光緒皇上上書之舉。此處的“公車”是指朝廷派出的馬車。從漢代開始,皇家用公家馬車接送被征應試之人,後來“公車”變成舉人入亦應試的代稱了。

例句

1、最近公車車費飙漲,令通勤族大感震驚。

2、搭乘公車要依序上下,不可争先恐後。

3、我的想法是應該鼓勵市民多坐公車,少開私家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