乜

姓氏
乜(niè)姓是一個中文姓氏,乜姓的起源有三個起源。乜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三百三十八位。在現代他是極罕見的姓氏。曆史上的乜姓名人明代名士乜仁義;民國國軍少将,31師91旅旅長乜子彬。乜姓的同源姓氏為聶,現今乜姓分布于河北、山東、河南這些地區。
  • 中文名:
  • 拼音:niè
  • 繁體:乜
  • 部首:乙
  • 字碼:
  • 五筆:NNV
  • 倉颉:xpn
  • 鄭碼:yzvv
  • 筆順:
  • 字級:二級(3502)
  • 平水韻:
  • 名稱:乜
  • 筆畫:2
  • 性 質:中國姓氏
  • 起始時間:西周(約公元前1014―前996年)
  • 發源地區:聶北一帶(今賈寨鄉、肖莊鄉)
  • 得姓始祖:呂奭
  • 主要分布:河北、山東、河南
  • 同源姓氏:聶
  • 百家姓:338位<北宋>

姓氏源流

乜(Niè)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以地為氏。春秋時衛國大夫食采于乜城,以地名為姓。

2、出自蕃姓,蒙古族後代。據《通志•氏族略》和《山左詩集》雲:“番姓,望出晉昌、趙郡。”明代蒙古族瓦剌部首領叫作也先,他于明正統十五年時攻打明朝,失敗後與朱明王朝和好,他的後人有的進入中原,定居于山東境内。明時有人曾把“也先”誤寫作“乜先”,也先的子孫與漢人融合,改姓為乜姓,故《山左詩集》載:“山東之乜,系也先後所在。”

3、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見《中國回族大辭典》)

得姓始祖:也先。據古籍《山左詩集》其中說到:“山東之乜,系也先後所改”。是說山東的乜姓,源于蒙古族瓦剌部首領也先的後代。原來,也先在明朝時候攻打中原,後來又因明朝強大而和好相處。也先的族人,有些遷居山東,逐漸地,他們與漢族通婚融合,改姓為乜。也先,古時也譯成額森,明代正統四年時,他繼承父親成為蒙古瓦剌部落首領。他兼并了蒙古各部,并又東西出擊,兼并或控制其他遊牧部落。正統十四年與明朝的戰争中,他曾俘獲明英宗。此後與明朝達成和議,送還英宗皇帝。也先俘獲英宗皇帝的事,曆史上稱“土木之變”,那是因宦官王振挾持英宗出兵,領兵無方,在土木堡那地方兵敗,王振被殺,英宗被俘。故乜姓的始祖為也先。

起源地點

古之乜北

西周前期,周康王姬钊賜封地聶北(也作“乜北”,今山東省茌平縣賈寨鎮)予呂衡,位置與邢、衛、齊三國交界。因為領土不大,領主又在衛國為官,因而沒有建國,也不屬任何一國。

西周後期,邢國吞并聶北。

東周春秋後期,為齊國領地。

今之乜北

古之聶北,大至今以對角線畫賈寨鄉張名揚村至肖莊鄉朱樓村的範圍(境内除朱樓村外現均在賈寨鄉境内)。

賈寨鎮,現今屬于山東省的茌平縣境西部,地處聊城、臨清兩地中間。聊夏公路(聊城——夏津)、省道075交錯在鄉境内穿過,交通便利。全鄉轄37個行政村,2.8萬人,5.1萬畝耕地面積,其中蔬菜面積1.7萬畝,總産4萬噸,蔬菜收入2500萬元。

曆史名人

乜仁義:明代名士。

乜子彬:民國時國軍少将,31師91旅旅長。參加1938年3月23日至4月8日台兒莊戰役。為誘敵深入,3月23日,第31師劉蘭齋連長率騎兵連從台兒莊出發,向峄縣方向搜索前進,91旅旅長乜子彬率183團跟進,在峄縣城南20裡康莊與日軍遭遇。台兒莊地區戰鬥正式打響,我軍馬隊為誘敵深入邊打邊撤,3月24日,日軍逼近台兒莊開始向台兒莊地區大舉進攻。日軍在台兒莊北五裡劉家湖村設有炮兵陣地,排列10門大炮,向台兒莊猛轟。91旅183團3營營長高鴻立率領士兵,每人一把大刀,8顆手榴彈,殺入敵人炮兵陣地,砍得敵人無法招架,棄炮而逃。當時台兒莊戰場上流傳着:“話張飛大鬧劉家湖的佳話”。台兒莊戰役,曆經月餘,我軍斃傷日軍11984人,俘虜719人,繳獲大炮31門,裝甲汽車11輛,大小戰車8輛,輕重機槍1000餘挺,步槍10000餘支。

郡望堂号

1、郡望

據《郡望百家姓》上記載:乜氏望出晉昌郡。又《姓氏考略》上記載:望出晉昌、趙郡。

晉昌郡:西晉至北周時的晉昌郡在今甘肅省安西縣東南;又一處晉昌郡(南朝齊)在今陝西省石泉縣一帶。

趙郡: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将原來秦代的邯鄲郡改為趙國,治所在邯鄲(今河北省中部)。東漢建安年間(公元196--219年)改為趙郡。相當于今河北省中部趙縣、邯鄲一帶地區。

2、堂号

太師堂:乜先為蒙古瓦剌部的太師。郡望堂号

各族乜姓

鮮卑族的乜姓

屬于漢化改姓為氏。鮮卑族中,也曾有乜氏人分布,後融入漢族,世代相傳。

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有一首領名叫費乜頭,在後周政權為将,所屬部下皆稱費乜氏。在後周世宗柴榮元年(公元954年),沙陀族人的北漢大漢神武皇帝劉旻(劉崇)趁後周太祖郭威去世之際,與遼國穆宗耶律·璟聯手南攻後周,費乜頭等率部在後周世宗指揮下與北漢軍大戰于高平(今山西高平),将北漢軍與遼國聯軍擊得大敗,劉旻穿著農人的衣服随百餘騎逃走,遼軍亦退走。費乜頭因功官升,并被後周世宗賜漢字單姓為乜氏。後周世宗在鞏固了北部邊防之後,持續發兵擊敗後蜀,收複秦州(今甘肅秦安北)、階州(今甘肅武都區)、成州(今甘肅成縣)、鳳州(今陝西鳳縣)四個州地,費乜頭在期間一直率部随後周世宗四方征戰,後駐紮于鳳州。

木雅藏族的乜姓

古代秦、隴羌族活動地區有乜姓人口,是明代羌族首領無弋爰劍的後人改為乜姓的。

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雲“番姓,望出晉昌、趙郡。”這裡說,乜姓為“番姓”,即今西藏一帶之姓,其發源地是晉昌、趙郡,也就是今天山西省石泉縣、甘肅省等西北地區。

清代智觀巴·貢卻乎丹巴饒吉《安多政教史》載:“貴德城……有衆位護法神齊集列座的穆尼亥(為乜納亥的轉音)護法神殿,又稱穆尼亥九層殿,年公爺(即清代年羹堯)的兵士來到時,閻羅法王神像顯怒容向下視門口,因此兵士畏懼,未敢破壞該神殿。……”又載:“當年吐蕃贊市赤熱巴巾率兵北征時,曾在此處唐蕃交界地區,以他的頭發為内藏修建了一座寶塔,并在塔頂安裝了金光閃閃的鎏金銅日月”,

1962年朱輯五《貴德縣簡志》(續志修改稿)中說,“(貴德縣)乜納寺主持和遺老乜生華說,尹等初到斯地識有一人,本羌族,西羌無弋爰劍之苗裔倒貴德最早。爾時此地被水淹沒,一片汪洋,人不能住,乜納族住東山麥浪相卡。不知經多少年所,水漸下去,變為桑田,半數遷到化隆縣屬秋雜族,半數人移到貴德。元、明間未築城時,住在隍廟街,訓導衙門地,到明洪武三年(實為七年),因築城,一半人移到城外東北效乜納村,一半人移到城西效拉薩村。氏所建弘善寺(今大佛寺),不妨礙築城,故未遷移。”

如今青海省貴德縣河陰鎮乜納自然村、拉薩村,羅漢堂鄉尼那村、河西鄉上劉屯村等地還有乜納亥部落族,也稱木雅藏族。族人已被漢化,大多說漢語、寫漢字,知識分子占60%-70%。

回族的乜姓

屬漢化姓。《中國回族大辭典》載:“乜,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回族乜氏族人對記載内容有較大争議,因此還有待進一步考證。一般認為,回族乜氏出自本民族一種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動中世代相傳的經濟文化現象“乜貼”,屬于以傳統民族宗教習俗稱謂為氏。“乜貼”是古波斯語“Niyyh”(尼耶)的漢譯俗音,本義為“心願、決心、意念、動機”,也就是“舉意”,多指通過内心或口頭表達的意願,旨在發自内心祈禱真主佑助、贊頌真主的恩典。“乜貼”在回族内部大緻有三種表現形式:舉乜貼、散乜貼、過乜貼。元朝時期起有以宗教身份為姓氏者,稱尼耶氏,後漢化為單姓乜氏,世代相傳至今。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