簋

漢語漢字
簋guǐ古代盛食物器具,圓口,雙耳。筆畫數:17;部首:皿;筆順編号:31431451153425221[1]簋,讀作詭(Guǐ),是古代中國用于盛放煮熟飯食的器皿,也用作禮器,圓口,雙耳。流行于商朝至東周,是中國青銅器時代标志性青銅器具之一。簋象,則簋亦以木為之也。〔古文〕朹《廣韻》居洧切《集韻》《韻會》矩鲔切《正韻》古委切,音晷。《疏》祭宗廟用木簋,今此用瓦簋,祭天地及外神,尚質,器用陶瓠之意也。《史記·太史公自序》墨者尚堯舜,言道其德行,曰食土簋。孝經鄭注,說者謂鄭小同之注也。舊圖雲内方外圜曰簋,外方内圜曰簠。
  • 拼音:ɡuǐ
  • 繁體:簋
  • 部首:竹
  • 五筆:TVEL
  • 倉颉:HAVT
  • 鄭碼:MXLK
  • 筆順:31431451153425221
  • 名稱:簋
  • 筆畫:17
  • 部首筆劃:5
  • 四角号碼:88102
  • UniCode:CJK
  • 釋義:會意,從竹,從皿,從皀,本義古代青銅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圓口,兩耳或四耳
  • 詞性:名詞
  • 統一漢字:U 7C0B
  • 五筆98:TVLF

方言集彙

1、粵語:gwai2

2、客家話:[台灣四縣腔]kui3[客英字典]kwui3kwui3[海陸豐腔]kui3[寶安腔]kui1[梅州腔]gwi3

3、滬語:ju3

典籍解釋

康熙字典

【未集上】【竹字部】簋·康熙筆畫:17·部外筆畫:11

〔古文〕朹《廣韻》居洧切《集韻》《韻會》矩鲔切《正韻》古委切,音晷。《說文》黍稷方器也。《廣韻》簠簋,祭器,受鬥二升,内圓外方曰簋。《周禮·冬官考工記》旊人為簋,實一觳,崇尺。《疏》祭宗廟用木簋,今此用瓦簋,祭天地及外神,尚質,器用陶瓠之意也。《易·損卦》二簋可用享。《注》離為日,日體圓。為木,木器圓。簋象,則簋亦以木為之也。《詩·秦風》于我乎每食四簋。《傳》四簋:黍稷稻粱。《周禮·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簋。《儀禮·公食大夫禮》宰夫東面坐啟簋會,各郤于其西。《史記·太史公自序》墨者尚堯舜,言道其德行,曰食土簋。《注》用土作簋。考證:〔《傳》四簋,黍稷稻梁。〕謹照原文稻梁改稻粱。〔《史記·太史公自序》墨者尚堯舜,道其德行。〕謹照原文尚堯舜道為句,言其德行為句,言字不可省,謹增言字。

說文解字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卷五】【竹部】簋

黍稷方器也。從竹從皿從皀。㔳,古文簋從匚饑。匦,古文簋或從軌。朹,亦古文簋。居洧切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黍稷方器也。周禮舍人注曰。方曰簠。圓曰簋。盛黍稷稻粱也。掌客注曰。簠,稻粱器也。簋,黍稷器也。秦風傳曰。四簋,黍稷稻粱也。按毛意言簋可以該簠。鄭注則據公食大夫禮分别所盛也。許雲簋方簠圜。鄭則雲簋圜簠方。不同者,師傳各異也。周易。二簋可用享。鄭注雲。離為日。日體圓。巽為木。木器圓。簋象。聘禮竹簋方注雲。竹簋方者,器名。以竹為之。狀如簋而方。賈疏雲。凡簋皆用木而圓。此則用竹而方。故雲如簋而方。宋刻單行疏内簋字凡四見。今本依釋文改經注疏皆作簠字。非也。巳上可證鄭确謂簋為圓器。周禮疏雲。孝經陳其簋簠注雲。内圓外方受ぬ二櫵者。直據簠而言。若簋則内方外圓。孝經鄭注,說者謂鄭小同之注也。賈所引文亦不完。則無用湥求矣。而秦風釋文有内圓外方曰簠,内方外圓曰簋之文。葢本孝經注。聘禮釋文則又方圓字皆互易之。自相乖剌。聶崇義曰。舊圖雲内方外圜曰簋,外方内圜曰簠。與秦風音義合。廣韻曰。内圓外方曰簋。歐陽氏集古錄曰。簋外方内圓。與聘禮音義合。考圜器之内為之方。方器之内為之圜。似以木以瓦以竹皆難為之。他器少如是者。恐孝經注不可信。許鄭皆所不言也。鄭注禮曰。飾葢象龜。葢者意拟之詞。注禮器雲。大夫刻為龜形可證也。聶氏,陳氏禮圖皆于葢頂作一小龜。誤解一葢字耳。見考工記圖。從竹皿皀。合三字會意。按?古文或從匚,或從木。葢本以木為之。大夫刻其文為龜形。諸侯刻龜而飾以象齒。天子刻龜而飾以玉。其後乃有瓦簋。乃有竹簋方。因制從竹之簋字。木簋竹簋禮器。瓦簋常用器也。皀,榖之馨香。謂黍稷也。居洧切。古音在三部。讀如九。

詳細解釋

(會意,從竹,從皿,從皀。本義:古代青銅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圓口,兩耳或四耳)同本義

簋,黍稷方器也。——《說文》

皆雲圓曰簋,謂内圓也。——《周禮·舍人》注

二簋可用享。——《易·損》

樽酒簋貳,用缶,納約自牖,終無咎。——《易·坎》

每食四簋。——《詩·秦風·權輿》

宰夫設黍稷六簋。——《儀禮·公食禮》

陳饋八簋。——《詩·小雅·伐木》

鼎簋十有二。——《周禮·掌客》

飯土簋。——《史記·始皇紀》

臣聞昔者堯有天下,飯于土簋,飲于土簠。——《韓非子·十過》

管仲镂簋朱紘,山節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又如:簋廉(盛酒的瓦器);簋實(置于簋器的黍稷)

發展過程

萌芽與奠基時期的簋

青銅簋出現在商代中期,但是數量少,晚期前段逐漸增加。商代簋形體厚重,多為圓形,侈口,深腹,圈足,兩耳或無耳。器身多飾的獸面紋,有的器耳做成獸面狀。

西周時期簋的數量甚多,早期一般沿襲商式,中期變化較大,樣式繁多,晚期又趨于定型化。

西周簋器大體分為萌芽與奠基、創新與繼承、過渡時期與全盛和衰亡四個階段。萌芽與奠基階段的青銅簋器形制上是商末流行式樣的沿襲,一些特征不明顯的器型難以精确地區别其為商器或周器,乃是殷周之際的式樣。青銅簋器的紋飾保持最初的獸面紋,與殷末相比增添了有觸角的卧狀體驅的怪獸紋,出現了以鳳鳥為主題紋飾的器物。随着青銅器的不斷發展,簋器出現了變形紋飾,活潑有力,可以說是抽象的變形紋飾占領裝飾藝術舞台的新時期。在完成創新後,簋器銘文用筆純熟,結體圓渾,和前期筆畫不相同,其内容除少量反映政治事件外,大多是承平時期世官司世祿的記載,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從而可以看出,西周中期的青銅器,在完成周人自己的禮器體制過程中,帶有徹底淘汰舊、積極創造新的特點。西周後期青銅器的鑄造及紋飾呈現出退步的趨勢,簡草、粗疏、衰頹成為一時的傾向。在這種情況下,隻有極少數的重器才顯示出較好的工藝技巧,個别的作品甚至産生新的構圖,而成為藝術的翹楚。盤旋龍紋等已形成,這是日後春秋時代盤龍紋的濫觞,簋器由此開始走向沒落。 整個西周時期,簋的形式有較多的發展,可分為四耳簋、圈足簋、四足簋、圓身方座簋、三足簋、弁口簋和大侈口簋等各種形式,部分簋上加蓋。商周時多數簋體形厚重,飾雲雷、乳釘等紋飾,少數為素面或僅飾一二道弦紋。春秋時期簋沿襲西周晚期形制,沒有根本的變化,到春秋中晚期,簋這種食器不甚流行,在傳統的禮器體制中尚有所發現,但形制有較大變化。簋的銅胎變薄,花紋細碎,有的簋蓋鑄成蓮瓣形。戰國以後,簋極少見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