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間堂

三十三間堂

日本古建築
三十三間堂(Sanjusangendo)是日本古建築,位于今京都市東山區七條。為蓮華王院的正殿,日本國寶。建于公元1164年,位于洛中和洛東旅遊精華間和中間點。三十三間堂也叫蓮華王院,其南北向達120米的主殿是日本較長的木造建築之一,因正殿由33根立柱隔開而得名。殿内供奉着日本的佛像和文物,尤其以1001尊千手觀音像而聞名。[1]每年1月15日,舉行射箭儀式,射者從距60米之處瞄靶發射,稱為“通矢”。
    中文名:三十三間堂 外文名:Sanjusangendo 地理位置: 占地面積: 開放時間: 建造時間:1164年 地址:京都市東山區七條

簡介

日本天台宗寺院。為京都市之重要佛教古迹。以供奉一千尊觀音雕像,聞名于日本。屬南睿山妙法院,正式名稱為蓮華王院。因大殿隔為三十三間(間,長度單位,指兩柱間的距離,約一點八一八公尺),而通稱三十三間堂。

本尊是千手觀音坐像(湛慶作,高約三公尺)。相傳為永延二年(988)藤原為光所建法住寺的一院,事實是平清盛于長寬二年(1164),奉後白河法皇之命,在法住寺殿西創建該院。建長元年(1249)燒毀,現存的殿堂系文永三年(1266)所重建。豐臣秀吉于其北鄰建方廣寺時,一度加以合并;豐臣氏滅亡後,歸妙法院管理。為日本僅存平安末期千體觀音堂形式的建築物。

堂進深17米,南北長120米,是日本最長的殿堂。堂内有柱子34根,将殿堂隔成33間,故得名。堂正中供有一尊巨大的木造11面千手千眼觀音坐像,高約3.3米,左右兩側各有500尊高約1.7米的金色觀音立像。主佛後面及走廊兩端有木造28部天神像和風、雷等神立像。其本堂之建築及本尊、二十八部衆立像、風神雷神像,均被列為日本國寶。

曆史

在公元1164年,後白河上皇令平清盛建造三十三間堂,南北長125米,以柱相隔,為世界最長木造建築之一。堂内以九面千手觀音的坐像為中心,置有1001座千手觀音的坐像。兩旁有28座風、雷等神的立像。蓮華王院以“射箭競技”聞名,每年1月15日在此舉行射箭儀式。

這座令人敬畏的寺廟是在1164年建成的,在它被燒毀後,又于1266年重建。它确實是一個巨大的祭台,有1001個觀音菩薩的雕像一排排地分立在黑暗中。中間的那個巨大的1000隻手臂的千手千眼觀音佛像特别華美。巨大的長廊用來作為每年一次的射箭比賽的場地。

遠射節

所謂“三十三間堂遠射”就是在進深達120m的世界第一長木結構建築“三十三間堂”比試射箭技藝的高低。射靶直徑1米,射距60米,要想射準就需要高超的技藝。因為這項活動也是新的一年當中初次射箭的紀念儀式,所以亦稱“新開弓節”。“遠射節”在當年離1月15日最近的周日舉辦,有大批的高級弓道習練者和即将滿20歲的年輕人趕來參加,在日本周歲滿20歲才算成年人。

作為即将成人的紀念,身着和服的女孩子們排成一行引弓開箭的情景,給人以神清氣爽的感覺。遠射節據說始于12世紀中期,當時的名射手們能夠從三十三間堂的北端射到南端,射程達120m。江戶時期,人們從早6點開始射到次日早6點,最後按24小時内的命中率來比試高低。

迄今的最高紀錄是和佐大八郎(WasaDaihachiro)在1688年射下的8,132箭,命中率達62%,可謂驚人。時至今日,我們在寺廟的廊柱上仍可以看見當年的武士們脫靶的箭痕。遠射節當天門票免費。僧人們會用柳枝蘸着經連續7天祈禱的福水澆灑正殿,以求一年的安康。

特色慶典

三十三間堂幾乎每天都有慶祝活動和例行節日,富有濃郁的地方鄉土風情。最為熱鬧的是祗園節(7月1日至29日)和時代節(10月22日)。時代節是平安神宮的祭禮,人們将京都成為首都後1000多年來的風俗習慣按各個不同年代的風貌列隊展現,使人感到親眼目睹了日本美麗的曆史畫卷。日本的社會大衆都喜愛節慶的氣氛。多數佳節旨在祈禱神佑,賜予豐收與好運。神廟、佛教寺院附近已經發展成為大小的村鎮,所以寺院方面主辦佳節活動也相當頻繁。

狂言,最初是鐮倉,室町時代在能表演會上,能與能的間隙時段表演的一種台詞對白藝術,精煉幽默。作為特例狂言中也有,一種啞劇形式狂言-京都壬生狂言。狂言在江戸初期形成大藏流、鹭流派、和泉流派三大流派。到明治時期逐漸衰退,隻留下了京都大藏流派的茂山千五郎和忠三郎兩大世家。戰後,千作2代緻力于狂言的普及和推廣。

舞妓,以其動人姿色為世人所知,也是京都風俗特色的代表。舞妓從小就開始接受嚴格才藝方面訓練,直到能獨當一面。她們身披着京友禅的和服,腰系華麗西陣織帶,帶端長長的垂落在後,讓人眼花缭亂的容姿把古都渲染的格外美麗。舞妓主要為接待客人(表演才藝),但如今也成為親善使節派往海外,對交流作出貢獻。

能,是日本古典藝術之一。平安時代以後出現的猿樂及鐮倉時代産生的歌舞劇都被稱為能。能樂是能和狂言的統稱,現有觀世、寶生、金春、金剛、喜多五種流派。金剛流派是京都唯一的宗家流派,其中金剛巌是在1937年繼承師家。

文化淵源

三十三間堂是日本傳統文化的一個載體,同時也有這中國傳統文化的影子。在弓矢技術的層面,來自中國的合成弓制作技術傳到日本,竹木合成的強弓,增大了力度,擴大了射程。武家對弓矢的重視,更偏向于實戰和軍事訓練。跨入中世紀,溫良恭儉讓的“文射”被武勇的“武射”所取代,仁義之弓讓位于戎馬之弓。

鐮倉幕府以弓馬修煉助武士道義,将流镝馬、懸笠而射、追犬射物等騎射活動,用于備戰練兵,而圍獵也使弓矢大顯神威。在槍炮傳入之前,弓矢是武士手中最值得驕傲的玩意兒。由此,日本的弓術,形成了“日置流”等武射傾向很強的流派。

江戶時代,戰火平息,馬放南山,武射系統又開始慢慢吸收文射的路數,文武兩面融合的弓術,成為武士必備的武藝。騎射、步射,再加上在京都三十三間堂的“堂射”,将弓術進一步推向民間。弓術與中國文化依然沒有絕緣,例如,弓術中将書法的“真、行、草”的說法借用過來,代稱不同類型的射法。

明治維新以來,弓術在民間雖不失為一種體育和娛樂,而武射卻日漸堕落為侵略的工具。全國性的弓道團體,發展為強大的中央集權式的、軍人警察為主導而又擁有巨額資金的團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勒令解散。今天的全日本弓道聯盟,則建立于20世紀50年代。現代弓道是在古代弓術中的文射、武射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文射和武射已不能截然分開。

日本融入禮儀的文射,作為戰争手段的武射,兩者的幾度消長,彼此融合,相互為用,終于走到了現代弓道的階段。其間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演進,給身在鄰國的我們,實在留下了太多值得思考的東西。不管怎麼變,弓術始終在社會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在後世中國的儒家,實際上不大把射禮真當一回事兒的時候,日本還有那麼多人在拉弓射箭,這就是兩國一個很大的不同。不管怎麼說,三十三間堂就是一個文化的彙聚地。

交通

乘坐京坂電車在七條站下車歩行約3分鐘;或市營巴士博物館三十三間堂前站。

旅遊指南

地址:京都東南部,博物館對面。

交通:自坂急河原町站搭市巴士,于東山七條站下車,步行5分鐘

開放時間:8:00—17:00

票價:600日元,遊客入内參觀要脫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