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橋區

紅橋區

天津市轄區
紅橋區是天津市内中心區之一,位于城區的西北部。清代建築的拱型鋼橋“大紅橋”橫跨子牙河,紅橋區由此而得名。全區總面積21.3平方公裡,居住着漢、回、滿、蒙、朝鮮等20個民族57萬人。西北角大夥巷為天津有名的回族聚居區。紅橋區是天津市的發祥地,是一個有悠久曆史的商埠。北運河、子牙河、南運河流經本區彙成海河,東入渤海而形成三河五岸的獨特地理環境。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紅橋區常住人口數量為483130人。[1]2020年地區生産總值增長2.5%,增速位居全市前列;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7.5%,增速全市第一;20項民心工程順利完成,人民群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進一步增強。2018年以來連續三年地區生産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位居全市前列,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94%。[2]
    中文名:紅橋區 外文名:Hongqiao District 别名: 行政區劃代碼:120106 行政區類别:市轄區 所屬地區:中國華北地區 地理位置:天津城區西北部 面積:21.3平方公裡 下轄地區:10個街道 政府駐地:西于莊街道 電話區号:022 郵政區碼:300131 氣候條件:暖溫帶半濕潤大陸季風型氣候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桃花堤、平津戰役紀念館、西沽公園 機場:天津濱海國際機場 火車站:天津西站 車牌代碼:津 地區生産總值: 電話區号:(+86)022 人口數量:483130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 方言:天津話

曆史沿革

紅橋區内的早期聚落大都出現在元代,而且多分布于南運河的兩岸和北運河的西岸那些有河灣的地方,如侯家後、西大灣子永豐屯、梁家咀、趙家場以及丁字沽、西沽等地。

1949年天津解放前夕,以南運河為界,紅橋區大部在河北,為天津市第九區。東至北運河,南至南運河,西至舊市界,北至北運河。包括西北部的邵公莊、西于莊、丁字沽三個市郊農村,土地面積17.6平方千米,居民173282人。河南為第八區,位于市區西北部,東至海河,南至鼓樓東、西大街、西關街西至西營門市界,北至南運河。1949年初,紅橋區有居民49675戶,257533人;其中回族2783人,是市區回族的聚居區。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了國民黨第九區公所,經天津市人民政府批準,于1949年3月12日建立了第九區人民政府。同年6月改為第九區公所,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

1952年10月,按照天津市人民政府《關于本市行政區劃重新調整及撤消區公所成立區人民政府的命令》,與第八區的16個公安派出所轄區(第八區部分地區居民34155戶167094人)合并,組成新第八區,建立第八區人民政府。區界為:東至北運河、北門外大街,南至北馬路經西馬路沿西關大街至南運河,西至千裡堤、西橫堤,北至北運河、丁字沽、唐家灣大道。區内設28個街公所:關上、關下、營門東、河北大街、營門西、西站、邵公莊、三道橋、樹德裡、橋北、西于莊、西沽、大夥巷、小夥巷、北小道幹、春德街、塘子胡同、南頭窯、西關外、小西關、自來水、先春園街、朱家花園、信和街、梁家嘴、丁字沽工人新村、丁字沽、芥園。同年11月将三元村、北辛莊劃歸入八區管轄,街公所增至30個。1954年6月将28個街公所改組為街道辦事處。

1955年3月,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委員會組織法》,區人民政府改稱區人民委員會。1956年1月,根據把天津市人民委員會關于市轄區按地名稱呼的通知,第八區因界内子牙河上大紅橋得名,改稱紅橋區。同年5月将28個街道辦事處合并為17個街辦事處,即:丁字治工人新村、丁字沽、西于莊、紅橋北、紅橋南、河北大街、邵公莊、營門西、西站、三條石、大夥巷、先春國、太平街、春德街、塘子胡同、南頭窯、小西關。

1958年10月,根據天津市人民委員會《關于實行新行政區劃的決定》原北郊區東至三義村,西至線河,南至尹賢村,北至漢為的10個鄉鎮組成的人民公社和原城用區的大胡同街劃入紅橋區。區界為:南至老鐵橋大街、北馬路、西馬路,西至市邊界,東至北運河,北至武清縣境。區内設11個街道辦事處:丁字沽工人新村、西沽、紅橋南、河北大街、邵公莊、三條石、大胡同、大夥巷、春德街、南頭窯、小西關。

1960年将紅橋區街道辦事處合并為6個人民公社,即:丁字沽工人新村、西沽、河北大街、三條石、大夥巷、南頭窯,實行政社合一。1961年政社分設,形成6社6街。

1962年2月根據市人委《關于恢複郊區和劃分市郊界限的通知》,1958年圓熟原屬劃歸北郊區,同時調整與南開區的分界,原屬南開區南北橫堤以東的楊莊子、前園劃歸紅橋區。并将6個人民公社劃分為9個人民公社:大夥巷、春德街、河北大街、邵公莊、西沽、紅橋南、三條石、南頭窯、丁字沽工人新村。同年10月撤消人民公社,恢複街道辦事處建制,設16個街道辦事處:河北大街、西站、邵公莊、三條石、大胡同、大夥巷、先春園、春德街、南頭窯、怡和街、小西關、西沽、紅橋南、西于莊、丁字沽工人新村、丁字沽。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紅橋區改稱“紅衛區”。1967年12月成立“紅橋區革命委員會”。1968年1月恢複原區名。

1969年,怡和街并入南頭窯,西站街并入河北大街,設14個街革命委員會:河北大街、邵公莊、三條石、大胡同、大夥巷、先春園、春德街、南頭窯、小西關、西沽、紅橋南、西于莊、丁字沽工人新村、丁字沽。1978年撤消街革命委員會,恢複街道辦事處。

1980年5月,紅橋區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産生了紅橋區人民政府。同年增設鹹陽北路街辦事處,紅橋區共設15個街辦事處。1988年西沽、紅橋南西街合并。1985年至1990年在由紅橋區管理的北郊區地界内建佳園裡、雙環兩個居民住宅區,經市政府批準設立雙環街道辦事處,同年新建佳園裡地區管理處,1993年佳園裡地區管理處并入雙環街道辦事處。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49年天津解放前夕,以南運河為界,今紅橋區轄境大部在河北,為天津市第九區(東至北運河,南至南運河,西至舊市界,北至北運河,包括西北部的邵公莊、西于莊、丁字沽三個市郊農村,土地面積17.6平方千米,居民173282人);河南為第八區(位于市區西北部,東至海河,南至鼓樓東、西大街、西關街西至西營門市界,北至南運河)。1949年初,全區有居民49675戶,257533人;其中回族2783人,是市區回族的聚居區。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了國民黨第九區公所,經天津市人民政府批準,于1949年3月12日建立了第九區人民政府。同年6月改為第九區公所,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原第八區政府(區公所)設在北門西原天津縣政府所在地。原第九區政府(區公所)初在肉架子胡同東口原國民黨第九區區公所所在地,1951年遷至河北大街小新街7号。

1952年10月,第八區的16個公安派出所轄區(共有居民34155戶167094人)與第九區合并,組成新的第八區,區人民政府設在河北大街小新街7号。區界為:東至北運河、北門外大街,南至北馬路經西馬路沿西關大街至南運河,西至千裡堤、西橫堤,北至北運河、丁字沽、唐家灣大道。區内設關上、關下、營門東、河北大街、營門西、西站、邵公莊、三道橋、樹德裡、橋北、西于莊、西沽、大夥巷、小夥巷、北小道幹、春德街、塘子胡同、南頭窯、西關外、小西關、自來水、先春園街、朱家花園、信和街、梁家嘴、丁字沽工人新村、丁字沽、芥園28個街公所。同年11月将三元村、北辛莊劃歸入八區管轄,街公所增至30個。1954年6月将28個街公所改組為街道辦事處。1955年3月,區人民政府改稱區人民委員會。

1956年1月,第八區更名為紅橋區,因界内子牙河上大紅橋得名。同年5月将28個街道辦事處合并為丁字治工人新村、丁字沽、西于莊、紅橋北、紅橋南、河北大街、邵公莊、營門西、西站、三條石、大夥巷、先春國、太平街、春德街、塘子胡同、南頭窯、小西關17個街辦事處。1958年10月,原北郊區東至三義村,西至線河,南至尹賢村,北至漢為的10個鄉鎮組成的人民公社和原城廂區的大胡同街劃入紅橋區。區界為:南至老鐵橋大街、北馬路、西馬路,西至市邊界,東至北運河,北至武清縣境。區内設丁字沽工人新村、西沽、紅橋南、河北大街、邵公莊、三條石、大胡同、大夥巷、春德街、南頭窯、小西關11個街道辦事處。

1960年将全區街道辦事處合并為丁字沽工人新村、西沽、河北大街、三條石、大夥巷、南頭窯6個公社,實行政社合一。1961年政社分設,形成6社6街。1962年2月,将1958年劃入的原屬北郊區部分區域劃歸新設立的北郊區,同時将南開區南北橫堤以東的楊莊子、前園劃歸紅橋區;并将6個公社劃分為大夥巷、春德街、河北大街、邵公莊、西沽、紅橋南、三條石、南頭窯、丁字沽工人新村9個公社。同年10月撤銷人民公社,恢複街道辦事處建制,設河北大街、西站、邵公莊、三條石、大胡同、大夥巷、先春園、春德街、南頭窯、怡和街、小西關、西沽、紅橋南、西于莊、丁字沽工人新村、丁字沽16個街道。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紅橋區改稱“紅衛區”。1967年12月成立“紅橋區革命委員會”。1968年1月恢複原區名。1969年,怡和街并入南頭窯,西站街并入河北大街,設河北大街、邵公莊、三條石、大胡同、大夥巷、先春園、春德街、南頭窯、小西關、西沽、紅橋南、西于莊、丁字沽工人新村、丁字沽14個街革命委員會。1978年撤銷街革命委員會,恢複街道辦事處。1980年5月成立紅橋區人民政府,同年增設鹹陽北路街道,全區共設15個街道。1986年11月區政府駐地遷至子牙河橋以北西側勤儉道202号。1988年西沽、紅橋南西2個街道合并。1985年至1990年在由紅橋區管理的北郊區地界内建佳園裡、雙環兩個居民住宅區,經市政府批準設立雙環街道,同年新建佳園裡地區管理處。1993年佳園裡地區管理處并入雙環街道。

1996年,紅橋區面積22.2平方千米,人口約57.6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4.6萬人。區政府位于子牙河橋北端西側。轄15個街道:雙環屯街道、鹹陽北路街道、丁字沽街道、丁字沽工人新村街道、西沽街道、西于莊街道、邵公莊街道、小西關街道、春德街道、先春園街道、南頭窯街道、大夥巷街道、河北街道、三條石街道、大胡同街道。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紅橋區總人口527013人,其中:西于莊街道66842人、雙環村街道49180人、成陽北路街道79102人、丁字沽街道94739人、西沽街道57510人、三條石街道48105人、大胡同街道29123人、邵公莊街道57584人、芥園道街道10691人、鈴铛閣街道34137人。

2004年,紅橋區轄10個街道:西于莊街道、丁字沽街道、西沽街道、三條石街道、鹹陽北路街道、鈴铛閣街道、芥園道街道、邵公莊街道、大胡同街道、雙環村街道。

2015年12月,為西于莊棚改定向安置房項目成立了和苑街道辦事處。

2019年,撤銷了大胡同街道。

2020年12月26日,撤銷紅橋區雙環邨街道辦事處、成立北辰區雙環邨街道辦事處。

區劃詳情

截至2019年,紅橋區轄10個街道:西于莊街道、雙環村街道、鹹陽北路街道、丁字沽街道、西沽街道、三條石街道、邵公莊街道、芥園街道、鈴铛閣街道、和苑街道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紅橋區位于天津城區西北部,因橫跨子牙河上的大紅橋而得名。紅橋區東南與河北、南開兩區相交,西北與西青、北辰兩區相鄰。地理位置為北緯39°09′56″,東經117°08′45″,紅橋區東西長6公裡,南北寬5.6公裡,全區總面積21.31平方千米。

地貌

紅橋區以低平的沖積平原為主。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最高為5.34米,最低2.04米。

水文

紅橋區境内河流較多,南運河、子牙河、北運河貫穿全境,于三岔河口交彙流入海河。南運河、北運河、子牙河均為一級河道。二級河道有津河。

南運河:史稱衛河、禦河。南運河上接漳衛河,漳衛河上遊有漳、衛西大支流,是南運河的主要水源。自楊莊子橫堤(西橫堤)至南運河、子牙河彙合處,區境内長7.3公裡,河底寬15至20米,河底高程0.5至0.0米(大沽高程,下同),堤頂高程7米,地面高程5米。流量20立方米/秒,左岸建防水牆400米,固堤6447米,右岸建防水牆275米,固堤5734米。沿河建揚水站4座、閘3座、涵洞1座,現為市區排水、蓄水河道。

北運河:史稱潞河、白河。是海河之流之一,源于北京軍都山八達嶺南麓,它因位于天津以北而得名。曆史上是通向北京的一條漕運要道,北起通縣,流經天津市武清縣、北辰區,至紅橋區新紅橋以北約200米處與子牙河彙流入海河。全長89.8公裡,河床寬80米,平均水深2米,最大流量100立方米/秒,為引洪、排瀝、輸水、灌溉等多功能河道。

子牙河:史稱西河、下西河。子牙河由滹沱河與滏陽河彙流而成。後與大清河彙合,流經當城西河閘、楊柳青農場、西橫堤至金鋼橋,全長30公裡。在區境内河長6.25公裡。河底寬25至30米,河底高程—3.15至7米,左堤長7.7公裡,堤頂高程8至7.7米,堤頂寬2至6米。右堤長6.28公裡,堤頂高程8.5至7.5米,堤頂寬6至12米,堤距80至150米。設計流量800立方米/秒,是引洪、排瀝、蓄水、輸水、灌溉等多功能河道。

津河:原名牆子河,位于區境西南部。自王元村接南運河,經教軍場、西營門、長虹公園(向前接紅旗河)向東至南豐橋東側接五馬路地下活水管道,長4.8公裡,河底寬8至12米,河底高程0.5米,邊坡1∶2,為市區排流、排污河道。後經市政府改造,更名為津河。

人口

2011年末,紅橋區常住人口54.6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45萬人。紅橋區戶籍人口53.84萬人,其中,男性.27.13萬人,女性26.71萬人。繼續保持低生育水平,紅橋區人口出生率為6.46‰,死亡率為4.69.‰,自然增長率為1.77‰。

2015年末全區常住人口56.15萬人,比上年末減少2.61萬人。人口出生率6.01‰。,死亡率4.96‰,自然增長率1.05‰。全區戶籍人口51.66萬人,其中,男性25.94萬人,女性25.72萬人。

根據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紅橋區常住人口483130人。

政治

區委書記:李清

區委副書記、代理區長:何智能

經濟

綜述

2011年,紅橋區地區生産總值112.81億元,比上年增長20.1%。其中,第二産業實現增加值4.58億元,增長15.1%;第三産業實現增加值108.23億元,增長20.3%,第三産業增加值占紅橋區經濟總量的比重達95.9%,比去年同期提高0.2個百分點。全年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2.05億元,增長20.4%。全年一般預算支出20.74億元,增長21.2%。

2015年全區實現生産總值(在地口徑)192.3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6%。分三次産業看,第二産業增加值14.60億元,增長14.20%;第三産業增加值177.75億元,增長6.90%。産業結構為7.6:92.4。

财政收入保持較快增長。全年實現地方财政收入27.63億元,增長20.06%,稅收收入穩步增長,完成16.33億元,同比增長9.2%。其中,營業稅增長20.66%,企業所得稅增長0.82%,個人所得稅增長26.78%。

民生領域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全年地方一般預算支出44.93億元,增長18.12%。其中,教育支出增長16.95%,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6.42%。

人口總量小幅下降。年末全區常住人口56.15萬人,比上年末減少2.61萬人。人口出生率6.01‰。,死亡率4.96‰,自然增長率1.05‰。全區戶籍人口51.66萬人,其中,男性25.94萬人,女性25.72萬人。

就業形勢穩步擴大。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落實創業帶動就業規劃,多渠道促進就業增長。截至年末,全區全年新增就業人員3.49萬人,同比增長1.16%,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8%。

2020年,紅橋區預計地區生産總值增長2.5%,增速位居全市前列;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7.5%,增速全市第一。

第二産業

2011年,紅橋區工業實現增加值2.43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0.8%。當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産值5.10億元,同比下降30.3%。其中:通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5大支柱産業實現産值4.65億元,占紅橋區限額以上工業産值的比重為91.2%。自主創新能力仍不斷增強,新産品産值達到4007萬元,同比增長31.8%。在原材料價格、勞動力成本上漲等一系列因素影響下,企業經濟效益開始明顯下滑,累計實現利潤總額1052萬元,減少54.4%,虧損企業總計虧損504萬元。

第三産業

2011年,紅橋區批發零售貿易業增加值48.5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1.1%,在第三産業增加值中所占比重為44.9%,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3.92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其中,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額99.36億元,增長6.3%;住宿、餐飲業實現營業收入24.56億元,增長28.8%,當年限額以上企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7.93億元,同比增長19.9%,增幅比去年加快18.3個百分點。個體經濟繼續占據主導地位,實現零售額82.29億元,比上年增長12.1%。紅橋區擁有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5個。其中大胡同商貿區全年累計實現成交額80.45億元;實現稅收總額1.21億元,其中留區稅收4710萬元。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2011年,紅橋區以建黨90周年為重點,深入開展形式多樣的建黨90周年主題宣傳活動;以節慶文化為主線,精心組織天津市第五屆老年文化藝術節、第九屆社區文體藝術節、相聲作品大賽等系列特色文化活動,不斷提升群衆文化品位。不斷加強文藝團隊建設,截至年末,紅橋區共有文藝團隊101個,參加人數3563人。獲得各類文化活動獎項16項,各類文化先進46個。積極打造特色旅遊活動,成功舉辦2011運河桃花節、梁崎、龔望書畫特展,吸引大批遊客前來參觀遊覽。

教育事業

2011年,紅橋區完成5所學校通過天津市義務教育現代化學校驗收,達标學校累計達到27所。泰達實驗中學新校舍投入使用,職業教育快速發展,紅星職專成為國家首批立項建設學校,特殊教育全國領先,培智學校成為全國首批、天津市唯一一所“醫教結合”實驗基地校。至年末,紅橋區擁有普通中、小學50所,在校學生26448人;職業中學4所,在校學生3588人;幼兒園17所,在園幼兒5010人。深入推進新課程改革,加強校(園)長和骨幹教師隊伍建設,教學水平與教育質量進一步提高。當年中考成績實現新突破,超全市平均分85.25分,在全市位居前列,優秀率達79.48%;高考本科一次上線率繼續攀升,比去年提高10.4個百分點。

類别

學校列表

高等院校

天津工業大學(紅橋校區)

河北工業大學(紅橋校區)

河北工業大學城市學院(紅橋校區)

部分中學

天津市複興中學

天津市瑞景中學

天津市第三中學

天津市民族中學

天津市第五中學

天津市第五十一中學

天津市第八十中學

科技發展

2011年,紅橋區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一定競争力的創新型科技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紅橋區共有507家科技企業在網上注冊,通過認定354家,培育卓朗科技等“小巨人”企業8家。全年完成科技成果登記50項,技術合同認定交易額6.5億元,科技計劃項目已獲立項13項,累計獲得無償資金430萬元、“小巨人”周轉金獲得2960萬元額度财政貼息支持。全年累計完成專利申請454件,辦理專利申請資助275件,發放資助款17萬元,辦理專利申請費用減緩證明264份。

醫療衛生

2011年,紅橋區醫療衛生服務總量258.78萬人次,其中社區衛生服務實現142.61萬人次,占服務總量的55.1%。加快衛生載體建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項目已于去年6月10日正式開工,三條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正在接受驗收。醫藥衛生改革紮實推進。基本藥物集中采購率達100%,全面實施基本用藥“零差率”銷售,為患者讓利1709萬元。婦女兒童健康行動計劃受益人群達到3.1萬人次。

基礎設施

交通

公路:京津公路、津保公路、津永公路、西青道快速路、西北半環快速路、中環線

鐵道線路:京滬高鐵、京津高速鐵路、津保鐵路、津秦高鐵

客運站:西站長途汽車站、紅橋長途客運站

火車站:天津西站

地鐵:天津地鐵1号線、天津地鐵4号線(規劃)、天津地鐵6号線

體育

2011年,成功舉辦紅橋區第五屆全民健身運動會系列活動,吸引2萬餘人參與。舉辦健身項目培訓6期,500人參與其中。至年末,紅橋區有組織的健身隊伍達到105支。三中遊泳館全面向社會開放,共接待遊泳愛好者4萬餘人次。公共體育設施加快建設。當年新建健身路徑3條,年末健身路徑總數達到148條,并在全市率先對2004年以前安裝的磨損嚴重的46條健身路徑全部拆除更新。

旅遊

紅橋區著名的旅遊古迹有清乾隆帝登臨天津的桃花園、四次駐跸的華北名園水西莊遺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呂祖堂義和團紀念館、專供穆斯林禮拜首郡清真大寺和北洋大學堂、天津衛三宗寶之一的鈴铛閣、平津戰役紀念館、引灤入津工程紀念碑等,位于紅橋區東北部的西沽公園以樹種多和綠化率高居全市各大公園之首。

地區榮譽

天津城最早的發祥地——三岔河口

天津最早的軍事建制——直沽寨

天津最早的商業街——估衣街

天津最早的古建築——鈴铛閣

天津最早的防洪堤——陸公堤

天津最早的估衣鋪——恩隆德

天津最早的煙鋪——中和煙鋪

天津最早的糧棧——怡和鬥店

天津最大的茶葉店——正興德

天津最早出售袋茶的茶葉店——成興茶莊

天津早期最大的雜貨店——德和永

天津最早的女子商店——華貞女子線店

天津最早的羽毛商——寶德生

天津最早的“津菜”館——聚慶成

天津最早的著名食品——狗不理包子

天津最早的著名小吃——耳朵眼炸糕

天津最著名的染坊——五彩号

天津最早的民營鑄鐵廠——金聚成

天津最早的民辦機器廠——郭天成

天津早期最大的五金鐵貨店——峻源永

天津早期最大的竹藤商店——仁義和竹藤店

天津最早的醬油廠——宏中醬油廠

天津最早接辦外國銀行華賬房的銀号——洽源銀号

天津最早的官渡口——西沽渡

天津最早的浮橋——西沽浮橋

天津最早的鐵橋——大紅橋

天津最早的開合橋——金華橋

天津最早的公路——京津公路

天津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回族

天津最大的清真寺——清真大寺

天津最大的私人園林——水西莊

天津最早的旅行家——金玉岡

天津最著名的刻磚藝人——劉鳳鳴

天津最早的戲園——四大名園(襲勝園、金聲園、協盛園、慶芳園)

天津最早形成的曲種——時調

天津最早的相聲藝人——王二福

天津最早的官立小學——河北大寺小學堂

天津最早的官立中學——天津府官立中學堂

天津最早的私立小學——民立第一兩等小學堂

天津最早的私立中學——敬業中學堂

天津最早的共産黨員——張太雷

天津最早組織工人舉行反帝遊行的愛國實業家——李彩軒

2018-2020周期國家衛生城市(區)

“無償獻血先進市”榮譽稱号

2020年11月,入選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标縣(區)名單

友好城市

友好城市

所屬地區

締結時間

邢台市

河北省

1985年2月4日

著名人物

查日乾

查為仁

張明山

高貴友

嚴修

魏元泰

馬千裡

劉鳳鳴

劉清揚

于方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