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亥年

丁亥年

幹支紀年
中國曆史悠久的幹支曆裡的幹支紀年中,一個循環的第24年稱“丁亥年”。
  • 中文名:丁亥年
  • 外文名:
  • 别名:
  • 起源:幹支曆
  • 特點:60年一周期
  • 前一位:丙戌年
  • 後一位:戊子年

基本内容

釋義

中國曆史悠久的幹支曆裡的幹支紀年中,一個循環的第24年稱“丁亥年”。公曆年份數除以60餘27,或年份數減3,除以10的餘數是4,除以12的餘數是0,自當年立春起至次年立春止的歲次内均為“丁亥年”。

幹支紀年起算自二十四節氣之立春,而幹支紀年又是幹支曆的紀年方法。曆代官方曆書(即黃曆)皆如此。民國後,皇帝年号被棄用,農曆隻能借用幹支來紀年,其一年的範圍在正月初一至除夕内,此點并無争議。而農曆和幹支曆是兩種不同的曆法,兩者在年份起點、月份劃分規則、每年天數等皆不同。由于民國後使用了公曆,不少民衆在曆法知識上的欠缺,所以兩者常被混淆。

來源

亥代表十二生肖中的豬,是十二生肖排序中的最後一個生肖,丁亥在六十甲子中與丙戌同納音屋上土,五行屬土。丁亥年通常叫福豬年或金豬年,實為土豬年。

丁亥年就是幹支曆的六十甲子中的一個,六十甲子中共有五個豬年:乙亥.丁亥.己亥.辛亥.癸亥,故每隔十二年有一個豬年,每隔六十年就有一個丁亥年,比如2007〔丁亥〕、1947、1887……(60年一周期),下一個丁亥年是公元2067年。

詳細介紹

丁亥來曆

天幹有十個,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個,依次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也被通常用做我們熟悉的十二時辰,稱為十二時辰。十二時辰起源于西周年間,漢代被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哺時,日入,黃昏,入定這十二個不同的名字并形象的賦予其不同的意義。

再後來先秦,宋都曾有過修正,但是都大體不離這一範圍,最終還是以以上形式确定。同時,古人把他們按照甲子、乙醜、丙寅……癸亥、甲子……(也就是天幹轉六圈而地支轉五圈,正好一個循環)的順序而不重複地搭配起來,從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對,叫做一甲子。我國古人用這六十對幹支來表示年、月、日、時的序号,周而複始,不斷循環,這就是幹支曆。丁亥處于第24位。

幹支曆是以60組各不相同的天幹地支标記年、月、日、時的一種曆法,是中國所特有的陽曆。它以立春為一年之始,用二十四節氣劃分出十二個月,每個月含有兩個節氣,沒有閏月。幹支曆與地球環繞太陽的周期運動有關,它能反映出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自古以來,幹支曆一直為官方和民間所普通認識,應用于天文、風水、命理、選擇術和中醫等學科上,并為曆朝官方曆書(即黃曆)所記載。以清朝官修史書《清實錄》為例,書中的幹支紀年均以立春為分割點:如中華書局影印《清實錄》之第十七冊,乾隆實錄之第九冊,第573頁,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廿二日(庚戌)立春,《實錄》的記載是:“庚戌。

是日癸未年立春。”另見清代《紅樓夢》第九十五回:“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春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這裡更是明确地指出幹支曆在紀年紀月時的轉換點。

大事

2007年是最近的丁亥年,是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鄭舉行,炎帝陵祭祖大典在炎陵縣鹿原陂的炎帝陵隆重舉行。

上一篇:豹子号

下一篇:連心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