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

黃芪

豆科黃耆屬植物
黃芪[1],又名綿芪。主根肥厚,木質,常分枝,灰白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細棱,被白色柔毛。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産于内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為國家三級保護植物。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其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實邪盛,氣滞濕阻,食積停滞,癰疽初期或潰後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者,均須禁服。由于長期大量采挖,近幾年來野生黃芪的數量急劇減少,有趨于絕滅的危險。為此确定該植物為漸危種,國家三級保護植物。
    中文名:黃芪 拉丁學名: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超目: 目:薔薇目 亞目:薔薇亞目 科:豆科 亞科:蝶形花亞科 族:山羊豆族 亞族: 屬:黃芪屬 亞屬:黃耆亞屬 組: 亞組: 種:黃耆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華北、東北、内蒙古、西北、山西、黑龍江、遼甯、河北等省 命名者及年代:Bunge.1868. 保護級别:3級 中文學名:黃芪 中文别名:棉芪、黃耆、獨椹、蜀脂、百本、百藥棉黃參、血參、人銜等 英文名:Milkvetch Root

形态特征

黃芪,羽狀複葉,有13-27片小葉,長5-10厘米;葉柄長0.5-1厘米;托葉離生,卵形,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4-10毫米,下面被白色柔毛或近無毛;小葉橢圓形或長圓狀卵形,長7-30毫米,寬3-12毫米,先端鈍圓或微凹,具小尖頭或不明顯,基部圓形,上面綠色,近無毛,下面被伏貼白色柔毛。

總狀花序稍密,有10-20朵花;總花梗與葉近等長或較長,至果期顯着伸長;苞片線狀披針形,長2-5毫米,背面被白色柔毛;花梗長3-4毫米,連同花序軸稍密被棕色或黑色柔毛;小苞片2;花萼鐘狀,長5-7毫米,外面被白色或黑色柔毛,有時萼筒近于無毛,僅萼齒有毛,萼齒短,三角形至鑽形,長僅為萼筒的1/4-1/5;花冠黃色或淡黃色,旗瓣倒卵形,長12-20毫米,頂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較旗瓣稍短,瓣片長圓形,基部具短耳,瓣柄較瓣片長約1.5倍,龍骨瓣與翼瓣近等長,瓣片半卵形,瓣柄較瓣片稍長;子房有柄,被細柔毛。

莢果薄膜質,稍膨脹,半橢圓形,長20-30毫米,寬8-12毫米,頂端具刺尖,兩面被白色或黑色細短柔毛,果頸超出萼外;種子3-8顆。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長環境

性喜涼爽,耐寒耐旱,怕熱怕澇,适宜在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透水力強的沙壤土種植。強鹽堿地不宜種植。根垂直生長可達1米以上,俗稱“鞭竿芪”。土壤粘重根生長緩慢帶畸形;土層薄,根多橫生,分支多,呈“雞爪形”,質量差。忌連作,不宜與馬鈴薯、胡麻輪作。種子硬實率可達30%-60%,直播當年隻生長莖葉而不開花,第二年才開花結實并能産籽。

入藥部位

為豆科黃芪屬植物膜莢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Bunge 及内蒙古黃芪A. mongholicus Bunge的根。野生品秋季挖根;栽培品播種後4~5年春季萌芽前或秋季落葉後采挖,除去莖苗及須根,曬幹。

性味歸經

【性味】 甘,溫。

【歸經】 歸肺、脾經。

用法用量

煎服,9~30g。蜜炙可增強其補中益氣作用。

禁/宜人群

黃芪注射液有導緻皮疹、過敏性休克的報道;有12例妊娠7個月以上的孕婦,因連續服用黃芪15天,總量300g以上,結果過期妊娠8例,産程延長6例,胎盤遲剝3例,會陰側切4例,産鉗助産1例,胎兒過大行剖腹産1例,胎兒體重3500g~4600g。

炮制方法

除去雜質,大小分開,洗淨,潤透,切厚片,幹燥。

蜜黃芪:将黃芪片加煉熟的蜂蜜與少許開水,拌勻稍悶,放鍋内炒至黃色并不粘手時,取出晾涼(每100斤用煉熟的蜂蜜25斤)。

地理分布

産中國東北、華北及西北。生于林緣、灌叢或疏林下,亦見于山坡草地或草甸中,中國各地多有栽培,為常用中藥材之一。原蘇聯亦有分布。

主要品類

黃耆(原變種)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var. membranaceus

蒙古黃耆(變種)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var. mongholicus (Bunge) P. K. Hsiao

淡紫花黃耆(變型)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f. purpurinus (Y. C. Ho) Y. C. Ho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中藥療效

1、表虛自汗:多用于體虛表弱所緻的自汗。如表氣不固,而汗出,用黃芪配白術、防風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風散;也可配浮小麥、麻黃根等。

2、陰虛盜汗:可與生地、麥冬等滋陰藥同用。

3、急性腎炎水腫:用于陽氣不足所緻的虛性水腫,并常與防已、茯苓、白術等合而用,方如防己黃芪湯。

4、慢性腎炎水腫、脾腎虛:常與黨參、白術、茯苓同用。

5、陽氣虛弱:用于瘡瘍久不潰破而内陷,有促進潰破及局限作用。癰疽久不穿頭,常與穿山甲、皂角刺、當歸、川芎同用。

6、瘡瘍潰破: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常配銀花、皂刺、地丁等。膿液清洗,與黨參、肉桂等同用。

7、肺氣虛證:咳喘日久,氣短神疲,痰雍于肺無力咯出。常配伍紫菀、款冬等,溫肺定喘,健肺氣之品。脾生痰,肺儲痰,所以健太陰以祛痰,黃芪補氣所以尤善治氣虛。

8、氣虛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氣下陷、脫肛、子宮脫垂。補氣健脾,常與黨參、白術等配伍;用于益氣升陽而舉陷,常與黨參、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性味歸經

性味:甘,微溫。

歸經:歸肺、脾、肝、腎經。

藥材選方

1、玉屏風散

2、防己黃芪湯

3、黃芪桂枝五物湯

4、補中益氣湯

臨床應用

1、高血壓病

2、缺血性心髒病

3、急性腎小球腎炎

4、幽門螺旋杆菌陽性胃潰瘍

5、銀屑病

6、糖尿病

7、慢性鼻炎

8、骨質疏松

配伍禁忌

1、《本草經集注》:“惡龜甲。”

2、《藥對》:“惡龜甲、白鮮皮。”

3、《醫學入門·本草》:“蒼黑氣盛者禁用,表實邪旺者亦不可用,陰虛者亦宜少用。”“畏防風。”

4、《本草經疏》:“功能實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氣,氣實者勿用;能内塞,補不足,胸膈氣閉問,腸胃有積滞者勿用;能補陽,陽盛陰虛者忌之;上焦熱盛,下焦虛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氣不和者勿服;痘瘡血分熱甚者禁用。”

5、《藥品化義》:“若氣有餘,表邪旺,腠理實,三焦火動,宜斷戒之。至于中風手足不遂,痰壅氣閉,始終皆不加。”

6、《本草新編》:“骨蒸、痨熱與中滿之人忌用。”

7、《本草彙纂》:“反藜蘆,畏五靈脂、防風。”

食療價值

食療功效

黃芪是百姓經常食用的純天然品,民間流傳着“常喝黃芪湯,防病保健康”的順口溜,意思是說經常用黃芪同瓊珍靈芝煎湯或泡水代茶飲,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黃芪和人參均屬補氣良藥,人參偏重于大補元氣,回陽救逆,常用于虛脫、休克等急症,效果較好。而黃芪則以補虛為主,常用于體衰日久、言語低弱、脈細無力者。有些人一遇天氣變化就容易感冒,中醫稱為“表不固”,可用黃芪來固表,常服黃芪可以避免經常性的感冒。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黃芪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實驗性腎炎蛋白尿,增強心肌收縮力,調節血糖含量。黃芪不僅能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夠延緩細胞衰老的進程。黃芪食用方便,可煎湯,煎膏,浸酒,入菜肴等。

食療組方

1、黃芪建中湯

2、黃芪補肺飲

3、黃芪桂枝五物湯

4、當歸黃芪烏雞湯

5、參芪大棗粥

6、黃芪山地粥

藥材性狀

本品呈圓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較粗,長30~90cm,直徑1~3.5cm。表面淡棕黃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齊的縱皺紋或縱溝。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強,并顯粉性,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有放射狀紋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狀,黑褐色或呈空洞。氣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相關應用

1.脾氣虛證

本品甘溫,善入脾胃,為補中益氣要藥。脾氣虛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者,可單用熬膏服,或與黨參、白術等補氣健脾藥配伍。因其能升陽舉陷,故長于治療脾虛中氣下陷之久瀉脫肛,内髒下垂。常與人參、升麻、柴胡等品同用,如補中益氣湯(《脾胃論》)。若脾虛水濕失運,以緻浮腫尿少者,本品既能補脾益氣,又能利尿消腫,标本兼治,為治氣虛水腫之要藥,常與白術、茯苓等利水消腫之品配伍。本品又能補氣生血,治血虛證亦常與補血藥配伍,如當歸補血湯(《蘭室秘藏》)以之與當歸同用。對脾虛不能統血所緻失血證,本品尚可補氣以攝血,常與人參、白術等品同用,如歸脾湯(《濟生方》)。對脾虛不能布津之消渴,本品能補氣生津,促進津液的生成與輸布而有止渴之效,常與天花粉、葛根等品同用,如玉液湯(《醫學衷中參西錄》)。

2.肺氣虛證

本品入肺又能補益肺氣,可用于肺氣虛弱,咳喘日久,氣短神疲者,常與紫菀、款冬花、杏仁等祛痰止咳平喘之品配伍。

3.氣虛自汗

脾肺氣虛之人往往衛氣不固,表虛自汗。本品能補脾肺之氣,益衛固表,常與牡蛎、麻黃根等止汗之品同用,如牡蛎散(《和劑局方》)。若因衛氣不固,表虛自汗而易感風邪者,宜與白術、防風等品同用,如玉屏風散(《丹溪心法》)。

4.氣血虧虛,瘡瘍難潰難腐,或潰久難斂

本品以其補氣之功還能收托毒生肌之效。瘡瘍中期,正虛毒盛不能托毒外達,瘡形平塌,根盤散漫,難潰難腐者,可用本品補氣生血,扶助正氣,托膿毒外出,常與人參、當歸、升麻、白芷等品同用,如托裡透膿散(《醫宗金鑒》)。潰瘍後期,因氣血虛弱,膿水清稀,瘡口難斂者,用本品補氣生血,有生肌斂瘡之效。常與人參、當歸、肉桂等品同用,如十全大補湯(《和劑局方》)。

此外,痹證、中風後遺症等氣虛而緻血滞,筋脈失養,症見肌膚麻木或半身不遂者,亦常用本品補氣以行血。治療風寒濕痹,宜與川烏、獨活等祛風濕藥和川芎、牛膝等活血藥配伍。治中風後遺症,常與當歸、川芎、地龍等品同用,如補陽還五湯(《醫林改錯》)。

鑒别用藥

人參、黨參、黃芪三藥,皆具有補氣及補氣生津、補氣生血之功效,且常相須為用,能相互增強療效。但人參作用較強,被譽為補氣第一要藥,并具有益氣救脫、安神增智、補氣助陽之功。黨參補氣之力較為平和,專于補益脾肺之氣,兼能補血。黃芪補益元氣之力不及人參,但長于補氣升陽、益衛固表、托瘡生肌、利水退腫,尤宜于脾虛氣陷及表虛自汗等證。

化學成分

本品主要含苷類、多糖、黃酮、氨基酸、微量元素等。 

上一篇:瘦身粥

下一篇:蜂蜜姜茶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