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橋鎮

黃橋鎮

江蘇省泰興市
黃橋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這塊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底蘊和光榮革革傳統的土地上,曾經哺育過中國現代地質學之父丁文江、喜劇大師、著名社會活動家丁西林、著名化學家、中科院院士王德寶等著名賢達。自北宋宋神宗元豐年間建鎮以來,黃橋至今已有千馀年曆史。全鎮共轄55個行政村、12個居民居委會,總人口19.12萬人,占地175.95平方公裡,是蘇中地區規模最大的集鎮。黃橋鎮地處長江北岸的蘇中平原,依傍美麗富饒的長江三角洲,位于泰興、如臯、海安、姜堰、靖江市中心。[1]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黑松林 行政區劃代碼: 行政區類别:鄉鎮 所屬地區:江蘇省泰興市 地理位置:蘇中平原南部、長江三角洲 面積:175.95平方公裡 下轄地區:朱何村等 政府駐地:黃橋鎮城黃路180号 電話區号:0523 郵政區碼:225411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等 機場: 火車站:黃橋貨運站 車牌代碼:蘇M 地區生産總值: 中文名稱:黃橋鎮 人口:19.12萬 方言:江淮官話-泰如片-泰興話 行政代碼:321283

人文曆史

泰興市黃橋鎮建鎮于北宋神宗元豐年間,距今有近千年曆史。抗金英雄嶽飛麾下的名将牛臯曾在黃橋駐兵洗馬,明永樂大帝也為黃橋人的孝行留下了墨寶。

黃橋自古人文荟萃,僅何氏一族就有"一門四進士,十舉人,三百秀才"的輝煌;有著名的中國地質學之父丁文江先生;中國喜劇創始人之一丁西林先生;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核糖核酸的中科院院士王德寶先生,打響"八一起義"第一槍的原海軍副參謀長、水産部副部長袁也烈等。一場震驚中外的黃橋決戰為黃橋的曆史增添了新的輝煌,一曲黃橋燒餅歌唱響了大江南北。

黃橋鎮古屬揚州,風光秀麗,東南一隅有中國美麗鄉村、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全國巾帼創業示範基地--祁巷村,著名的小南湖生态園坐落在祁巷村内。

經濟概況

農業農業經濟穩步增長。農業産業化進程加快,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提升。全鎮年銷售50萬元以上的農副産品産銷組織已達22家,其中7家被列入全市重點龍頭企業,年内,農業龍頭企業實現銷售6?9億元,實現利潤3200萬元,出口創彙1800萬美元,同比分别增長19.2%、18.97%、17.12%。省級重點農業産業化企業——生豬經紀協會年加工産值達3.8億元。

開發實施200萬元以上的農業項目8個,農業利用“三資”5659萬元。農業生産條件不斷改善,整理疏浚中溝10.4千米,新增大型農機具23台套,改建泵站5座。全鎮新栽意楊18.6萬株,綠化合格村增至17個。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2505元。

工業工業經濟快速增長。全部工業實現現價産值28.5億元,銷售收入25.5億元,利稅2.2億元,利潤7800萬元,同比分别增長28.6%、28.79%、33.1%、51.25%。新增列統企業6家,完成技改投入3.45億元。

園區建設積極策應市委、市政府“一區四園”發展戰略,深入開展“項目推進年”活動。開發實施1000萬元以上的項目9個,總投資2.38億元,其中竣工項目3個,在建項目6個。融資投入700多萬元,完成園區首期2.3平方千米“七通一平”基礎配套工程,進園企業達19家。

建築業建築疏浚業逐步壯大。全年實現施工生産總值1.6億元。

第三産業商貿流通業發展迅速。新增個體工商戶420戶,規模商場5家,三産從業人員達9156人。

農村建設

創新農村組織制度,開展合作試點工作,培植勝利村青枝8組社區股份合作社,新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4家。全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98%以上,建設社區衛生服務站4個,改造農廁623座,新建垃圾箱85隻,沼氣池250多隻。村級體育健身工程推進順利,全鎮所有村居都建有體育健身場地,落實了體育器材。

城市建設

自1997年起,黃橋鎮充分利用民資,開啟了大規模的城鎮建設改造工作,先後組織實施了70多項重點工程,累計實施拆遷面積26萬平方米,新增建築面積35萬平方米。通訊、供電、郵電、有線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城鎮建設投入年均超億元。黃橋鎮特别注重培育社區文化和城市自然景觀的建設,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對黃橋公園、直來河進行了改造,興建了占地4000多平方米、配以噴泉、林間小道、休閑亭的銀杏露天花園。文化廣場、古風廣場各具特色,全鎮建有各類城市雕塑60馀座。

公園茶社、書畫社、花鳥協會、集郵協會、京劇票友聯誼會、老媽媽合唱隊等組織應運而生,成為市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誤自樂的好載體。近年來,黃橋鎮成功舉辦了三屆黃橋燒餅節,既提高了黃橋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又促進了黃橋燒餅産業化、招商引資、文明創建和群衆文化的開展。現在,展現在人們面前的黃橋鎮是市容市貌整潔、道路寬暢平坦、綠樹成蔭、路燈明亮、燈箱廣告千姿百态、商業街道行人如織的優美景象。

在2009年被定位為蘇中小城市,泰興市副中心以來,黃橋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堅持經營城市理念,小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堅持規劃引領。科學修編總規、編制控規、修建詳規等8個方面的規劃。迅速拉開框架。南伸北延、東進西擴,形成“四橫四縱”的城市主幹道路網體系,使建成區面積由7.1平方公裡擴大到10平方公裡。

有序增強功能。“以綠養城”,增強城市的“肺活量”,使城市處處是“天然氧吧”;“以水活城”,再現古鎮靈氣和生機;“以新美城”,高标準建設新型小區和安置新區,提高城市的品味;“以特繁城”,充分發揮黃橋“古”和“紅”的特色,大力開發曆史文化和紅色文化旅遊,彰顯城市特色。規範城市管理。注重加強城市管理,建立和健全城市管理長效機制,加強城管投入,進行整治和規範,有效促進了城市管理的制度化、長效化、規範化。

2015年,由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聯合開展的建制鎮示範試點工作近日正式啟動,全國共有90個建制鎮被列為試點地區,泰興市黃橋鎮也位列其中.

社會事業

科教文衛等事業全面進步。年内,全鎮教育布局進一步調整,投入400萬元新組建南街小學和南街幼兒園,鎮區分黃河南北義務教育施教服務得到平衡。全鎮高中、初中、小學創新投入機制,辦學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新辦的社區教育中心順利通過省級驗收,并被評為示範性單位,高中、初中升學率在泰州市名列前茅。勞動保障所被省評定為優質服務窗口單位。積極開展計生工作,并榮獲泰州市"示範鄉鎮"稱号。群衆體育運動得到加強,科技文化事業取得新進步。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得到加強。認真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重視青少年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和法律法規教育,通過在全鎮深入開展群衆滿意基層站所、文明單位、十星級文明戶等創建評選活動,全鎮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推向新的高度。深入持久地開展"五五"普法活動,積極推進平安鄉鎮建設,實現大調解、大防控機制,嚴厲打擊刑事犯罪和擾亂社會治安秩序的行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信訪、司法等工作進入全市先進行列。恢複黃橋消防支隊,有效加強地方消防安全。

鎮紡織行業工資集體協商工作得到省、市總工會的肯定,并在黃橋召開"成果展示會"。人武工作受到省軍區表彰,民政工作紮實有力,連續多年被泰州市委、泰州軍分區評為"雙擁模範鎮"。

曆史遺迹

新四軍紀念館、明清古建築群、何氏宗祠、中将府、擁有在蘇中與狼山齊名的千年古刹福慧寺、抗金名将牛臯藏兵洞及洗馬池等名勝古迹每年吸引外地來黃觀光人數超10萬人。2004年9月份,黃橋成功舉辦了“第一屆中國·黃橋燒餅節”暨“全國農民歌手電視大獎賽頒獎晚會”。

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

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在古樸而幽深的黃橋米巷東首,有一座聞名遐迩的清代園林建築——丁家花園。這裡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丁文江先生的故居。1940年,新四軍東進黃橋後,抗日民主政府——通如清泰臨時行政委員會駐此辦公。陳毅、粟裕二将軍在這裡運籌帷幄,指揮了震驚中外的黃橋戰役。作為革命舊址,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就設在這裡。

黃橋戰役紀念館于1979年籌建,1990年又進行了擴建。全館占地1764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1560平方米。通過各種途徑的征集及整理,現館藏曆史照片2500多幅,革命文物235件,新四軍老戰士及名人字畫300多幅。再現了當年黃橋戰役的曆史情況,熱情歌頌了新四軍指戰員不怕犧牲、奮勇殺敵和黃橋人民積極支前、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

黃橋戰役紀念館于1980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江蘇省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新四軍蘇中、蘇北軍事指揮部舊址—工字樓

工字樓,原為黃橋中學教學樓,磚木結構。1940年,新四軍東進黃橋後,蘇中、蘇北軍事指揮部就設在這裡。陳、粟二将軍曾在此制訂了“以黃橋為中心,采取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在這裡指揮了“營溪反擊戰”、“黃橋決戰”、“攻打姜堰”等戰鬥。

工字樓是我軍戰争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正義戰勝邪惡的曆史見證。1980年,江蘇省人民政府将工字樓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黃橋戰役革命烈士陵園

黃橋戰役革命烈士陵園位于黃橋公園内北側,園内松青柏翠,莊嚴肅穆。數百名革命先烈安卧其中。紀念碑上镌刻着由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葉飛同志的題詞:“黃橋戰役革命烈士永垂千古。”許多當年參加過黃橋地區革命和黃橋戰役的老同志以及他們的後代,經常來此悼念他們的戰友和先輩,寄托他們的衰思。這裡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

韓秋岩故居

位于黃橋鎮珠巷東首,系清末建築。

韓秋岩,又名韓士元,生于1898年,卒子2001年,被譽為“世紀老人”,韓秋岩是高級工程師、著名書畫家,黃橋中學創始人之一。曾在意大利專攻航空機械,并受政府委派檢驗我國訂購之飛機,學成回國後曆任中央大學、江南大學、西北大學、蘇州工專等校教授。晚年涉足藝苑,詩、書、畫、印均有造詣,曾任美協江蘇分會會員、蘇州國畫院畫師、蘇州滄浪詩社社長等職。

韓秋岩故居原有房屋11間,前後三進,占地面積418平方米,建築面積211.46平方米。現存房屋三間,是1989年韓秋岩為建黃橋圖書館所捐,磚木結構,檐高3米,進深6.2米,面積76.26平方米;門前天井83.64平方米,青磚鋪設。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宋顧孝子亭

宋顧孝子亭顧昕,宋代永豐裡(今黃橋)人。其事母至孝,每起必問母所欲,曆50年來未嘗稍懈。母病,晝夜侍奉,衣不解帶。母目失明,他晝夜号泣,直至痊愈方休。明成祖文皇帝聞其孝行後,作詩兩首,并附以序,以示表彰。後人為紀念其孝行,就其葬地建造了“顧孝子亭”。明萬曆十九年(1620年)泰興知縣段尚繡又在亭中立石碑,上刻“宋顧孝子墓”5字,兩側石柱刻對聯一副:“孝列史書,五十載晨昏不改;墓憑碑石,二百年風雨無傷”。後由于年久,碑亭圮廢。2000年,黃橋人将其重新修複并移至黃橋公園内。

禦史府

禦史府建造于明正德年間,距今已近500年曆史。前後六進,第一進為三開間,第二、三、四、五進均為五開間,第六進系樓房,亦為五開間,兩側各有耳樓兩間,計間平房18間樓房,樓闆全部楠木鋪就,至今沒有一點鏽痕。整個建築為民居風格,磚木結構,磚雕門牆。

禦史府禦史府是明代何棐的府第。何棐17歲考中秀才,20歲得中舉人,21歲殿試為二甲九十三名,賜“同進士出身”。由于何棐為官清廉,頗有建樹,故官位一路升攀,曾任陝西道監察禦史、軍中紀功(督軍)、廣西按察司副使、南京太仆寺少卿。位從三品。

将軍府

将軍府位于黃橋王家巷東首,系民國中将朱履先的府第。現存28間房屋,三間對廳,三間敞廳,九間堂屋,四間樓房,六間倉房,一間廚房,兩間門房,均為磚木結構,現仍保存完好。

朱履先又名朱先志,曾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1908年學成回國,經陸軍部考試,授予舉人身份,并任清朝新軍第九鎮第17協34标二營管帶(營長)駐南京。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朱履先參加起義,攻打雨花台,第一個登上中華門城樓。辛亥革命勝利後,朱履先任陸軍第二師團師團長,并被授予中将軍銜。

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在南京舉行閱兵式,朱履先任閱兵式總指揮,時年28歲。新四軍東進黃橋時,朱履先已回到家鄉,成為黃橋的有名的開明士紳,被尊稱為“三大人”。他擁護共産黨抗日主張,協助陳(毅)、朱(克靖)參加海安和談,并捐獻5萬元資助新四軍,同時積極組織各項支前工作,為黃橋決戰的全面勝利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解放後,朱履先将軍曆任蘇北行署副主任、蘇北行政委員會委員、江蘇省人民政府委員,省政協委員等職。

丁西林故居

丁西林先生的故居始建于清代,磚木結構,現存四進計15間平房,水磨磚镂雕門樓,整個建築為清朝風格,至今保存完好。

丁西林先生于1893年出生于黃橋東大街,自幼聰穎好學,曾在英國伯明翰大學攻讀物理和數學,并獲理科碩士學位。1920年,與我國以後的地質大師李四光一道應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先生延聘到北大任教,任物理系教授。丁西林先生一生曾擔任過民國中央研究院代理總幹事、物理研究所所長。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周總理邀請他參加首屆政協,後又任命他為文化部副部長、對外友協和對外文聯負責人,多次率文化代表團出國訪問。

丁西林先生又是我國著名的喜劇大師,他編撰的獨幕話劇《一隻馬蜂》、《三塊錢國币》、《壓迫》等脍炙人口,久演不衰。被譽為“獨幕劇聖手”、“中國喜劇裡程碑”。

古風廣場

古風廣場位于古鎮黃橋十橋中路中段,座西朝東,場内設有民俗銅雕、假山花壇,有石凳石椅供人小坐,有奇花異草讓人觀嘗。地面以青磚鋪就成多種圖案紋絡,格調獨特。一派古樸典雅、娴靜莊重的景象。與其相襯托的是一片明代建築群,南有進,北有進,共計間平房。造型别緻,古色古香,一律青磚灰瓦,飛檐翹脊,木制花窗,雕棟畫梁,其門樓均為磚雕和漢白玉石砌就。充分展示了其時代風格和民族色彩。尤其這片明代建築群至今保存完好,在蘇北乃至江蘇均屬罕見。

何氏宗祠

“江北第一祠”——何氏宗祠,始建于明,宗祠規模宏大,保存完好。宗祠大廳,氣勢恢弘,古樸莊嚴,其荷葉墩承托桁條,紗帽翅裝飾梁墊,擡梁式構架,花瓶式童柱等特色建築,均為蘇北地區罕見。

1940年黃橋戰役,這裡成為支前委員會,198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館藏珍貴文物有明代插屏、故宮金磚、景德鎮瓷畫等。“江北第一祠”——何氏宗祠,始建于明,宗祠規模宏大,保存完好。宗祠大廳,氣勢恢弘,古樸莊嚴,其荷葉墩承托桁條,紗帽翅裝飾梁墊,擡梁式構架,花瓶式童柱等特色建築,均為蘇北地區罕見。

1940年黃橋戰役,這裡成為支前委員會,198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館藏珍貴文物有明代插屏、故宮金磚、景德鎮瓷畫等。

飲食文化

黃橋決戰期間,黃橋人民發動鎮内60多家燒餅店,18家磨坊日夜趕制黃橋燒餅,男女老幼,車推肩扛,支援前線将士,創造了新四軍建軍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譜寫了一曲軍民魚水情深的動人篇章。1949年,黃橋燒餅被選入開國大典國宴,1952年4月,毛澤東主席盛贊:"黃橋燒餅好出名的"。為進一步擴大黃橋燒餅和黃橋的知名度,2001年、2004年我鎮成功舉辦了第一屆和第二屆中國·黃橋燒餅節,以節會友,以節招商,以節造勢,極好地宣傳了黃橋,推介了黃橋,擴大了黃橋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獲得榮譽

近年來,黃橋先後被評為"全國重點鎮"、"全國創建文明小城鎮示範點"、"江蘇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江蘇省文明鄉鎮"、"江蘇省曆史文化名鎮"、"江蘇省牛仔布名鎮"。2005年9月入選第二批中國曆史文化名鎮名單。

轄區内的祁巷村,在黃橋鎮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也先後獲得獲得全國"一村一品"專業示範村、全國巾帼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基地、"中國美麗鄉村"等全國性榮譽,"江蘇省民主法治示範村"、"江蘇省現代農業示範村"、"江蘇省林業綠化模範村"、"江蘇省生态村"、"江蘇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先進村"、"江蘇省科普示範基地"、"江蘇省和諧社區"、"江蘇省最美鄉村"、"江蘇省四星級鄉村旅遊區"、"江蘇省水利風景區"、"江蘇省菜籃子基地"。

在剛剛跨入二十一世紀之際,勤勞勇敢、豁達、睿智的黃橋人民正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建設着一個繁榮、富裕、文明、向上的新黃橋,正以全新的觀點、開放的姿态接受世界、擁抱世界。

特色小吃

黃橋燒餅之所以出名,與著名的黃橋戰役是緊密相連的。在陳毅、粟裕等直接指揮下的黃橋戰役打響後,黃橋鎮12農磨坊,60隻燒餅爐,日夜趕做燒餅。鎮外戰火紛飛,鎮内爐火通紅,當地群衆冒着敵人的炮火把燒餅送到前線陣地,譜寫了一曲軍愛民、民擁軍的壯麗凱歌。

與此同時,慷慨嘹亮的黃橋燒餅歌也橫空出世,它表現了黃橋人民衆志成城、團結一緻、擁軍愛國的民族大義。時隔30馀年之後,即1975年5月,粟裕将軍重返黃橋,黃橋人民仍用黃橋燒餅盛情款待他,他手捧燒餅,激動地勉勵大家說:“從黃橋燒餅我們看到了軍民的魚水深情,我們要繼續發揮革命傳統,争取更大光榮。”

古代燒餅,制用精細。據《随園食單》載稱,燒餅的制作是:“用松子仁、胡桃仁敲碎,加冰糖屑、脂油和面炙之。”黃橋燒餅吸取了古代燒餅制作法,保持了香甜兩面黃,外撒芝麻内擦酥這一傳統特色,已從一般的“擦酥餅”、“麻餅”、“脆燒餅”等大路品種,發展到蔥油、肉松、雞丁、香腸、白糖、桔餅、桂花、細沙等十多個不同餡的精美品種。黃橋燒餅,或鹹或甜,鹹的以肉丁、肉松、火腿、蝦米、香料等作餡心。燒餅出爐,色呈蟹殼紅,不焦不糊不生。1983年被評為“江蘇省名特食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